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姓名: 班级: 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
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
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
人一样雕球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执刷眼
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
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
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客、活力涌
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
的国家。“特产品当成艺本,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
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孤灯一刻刀,一辆样尺一把性,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
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
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
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
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
商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
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国本,为中
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肯,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选
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
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修于至善、
超今冠古的追水,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
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手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
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
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
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
是企业的金色名月,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蒙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
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精神是他毕生的追
求。
B.职业与职业之间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
有着很大的差别。
C.坚守工匠精神有着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
质取胜的市场风尚的意义。
D.虽然工匠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
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用一个企业家的话证明了今天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
验的时代。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匠人在方寸之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的观点,富有启发
意义。
C.“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体现了作者对
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D.文章第④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人,有工匠精神的个体可以是人,可以是企业,
也可以是国家、民族,甚至可以是一个时代。
B.“匠”随着时代发展也具有了新的含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查诣高
深的代名词,而这种精神改变了时代。
C.只要坚守工匠精神,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我们就足以成功。
D.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比如在学习生
活中精益求精,摆脱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27分)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
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
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
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
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
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
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
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
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
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
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
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
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
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
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
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
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
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
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
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
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
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
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
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
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
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政策,过去
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
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
C. 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
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
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
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⑧至
⑩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B.文章第④段阐述了“抛给”和“送来”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抛给”即“送来”;
第⑥段列举了他国“送来”的大量事实。
C.第⑨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
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D.第⑩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
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
展。
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它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
来“。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
化。
D.失去“运用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
新。
7.文章中第①段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
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对这段话,(1)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吗
请指出关键词。(2)作者讽刺的对象是什么 (3)这段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6分)
8. 第③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5分)
9.第⑧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分
别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的效果?( 7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者,用心躁也。
10.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露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 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忽略
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1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
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
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
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
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3. 请将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10 分)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 分)
(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 分)
(二)名句默写(每空 1分,共 6 分)
14.(1) 《曹刿论战》中曹刿用“ , ”这两句话说
明了一个道理:权势地位和智慧并不成正比。
(2)《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正衬的手法塑造莲花的形象,评价菊花是“ ”,
莲花是“ ”,更突出了对莲花的喜爱。
(3)《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 ,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5..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表现了当时人们采芣莒时虽然劳苦但又充满乐趣的场
面。
B.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
C.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看似很单调的重叠,却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
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D.诗歌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
的?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
风雨五千年,华章不断;文明万古芳,千载相传。中华民族历来被誉
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国
经常之大法”“周旋之节文”。荀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
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国运昌隆之基,
也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历史 ,文明仍在延续。“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
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
的物质生活发生了 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
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
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
常 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
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文
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
尊重。
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让美德与善举
挤压自私与冷漠, 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
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给传统以新生,
给岁月以文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脉相承 翻天覆地 举手投足 唤起
B.一脉相通 日新月异 举手投足 唤醒
C.一脉相承 日新月异 一颦一笑 唤醒
D.一脉相通 翻天覆地 一颦一笑 唤起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提升自我修养不但是国运昌隆之基,还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B. 提升自我修养既是古人国运昌隆之基,又是立身行世之本。
C. 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D. 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更是国运昌隆之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
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
B. 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
为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C. 让文明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
觉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 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就是
使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下面是光明小区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两处格式上的错误,请找出
来;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通 告
各位业主: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和谐小区、争当文明业主”
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1.严禁在小区内拉绳搭竿晾晒衣被,一旦发现,物业将叫有关人员没
收衣被并对物主处以 50 元罚款。
2.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
管道等配套设施。
3.小区温泉泡池不是公共澡堂子,泡池内严禁洗头、洗脚和搓澡等不
文明行为。 2022 年 10 月 1 日
光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
六、作文(共 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哲学家康德给两人解惑。他跟第一人说:你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己打
败了自己。第二个人说:你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你战胜了自己。
疫情期间,我们不得不隔离在家开展线上学习,缺少了纪律的约束,没有了
老师的当面教导,失去了同学们的陪伴和相互之间的竞争,往日紧张有序的学习
氛围也不复存在,懒散、无序、电子产品的诱惑,一切的一切都在考验着我们。
然而,“人生中,被自己打败是最可悲的失败,战胜自己则是最可贵的胜
利”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克服影响我们成长的不利因素,战胜自己,迎来生活
中最美的自己。
请以“战胜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答案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D 2.B 3.C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工匠同世界脱节”错误,第③段的表述是“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
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同世界脱节”是人们的误解。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述了匠人在方寸之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的观点”错误,文章第③段在反
驳错误认识中对比立论,深化认识,阐明“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而不是
论述“匠人”在方寸之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的观点。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只要……就……”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
功铺就通天大道”,但并不能说只要坚守工匠精神,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我们就足以成功。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27 分)
4.(3 分)A (“导致”强加因果)
5.(3 分)A(“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两句位置颠倒。)
6.(3 分)C (于文不符,“放一把火烧光” 是完全否定,“接受一切”是完全肯
定。)
7.(1)能。“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
(2分) (2)讽刺了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2分) (3)反语、引用。
(2分)
8.一是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作者顺
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2 分) 二是“类比
论证”的方法,用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最后却“发了疯”,类比说明
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3分)
9.(1)比喻论证(1 分) (2)“大宅子”喻文化遗产;“鱼翅”喻文化遗产中
精华的部分;“鸦片”喻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姨太太”喻指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4 分)(3)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待
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态度。(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10.A 11.C 12.
13.(1)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会中(变得)智慧聪明
行为没有过错。
(2)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
(二)名句默写(每空 1分,共 6分)
14.(1)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2)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3)亲贤臣 远小人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答案 A
解析诗中表现的尽是欢快,没有表现劳苦。
16.(1)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通过“采”“有”“掇”“袺”“襭”六个动
词的变换,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集到收获的全过程,(2)妇女们
边采集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A
第一空:“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某种思想、
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词义的重点在“传承”;“一脉相通”指事
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词义的重点在“互通”。
语境中用来陈述“历史”,应选“一脉相承”。
第二空:“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词义的重
点是“变化大”。“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
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词义的重点是“变化快”。
语境中形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之大。应选“翻天覆地”。
第三空:“举手投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一颦一笑”指忧和
喜的表情。与下文“文明”相对应,这里应选“举手投足”。
第四空:“唤起”号召使奋起;引起(注意、回忆等)。“唤醒”叫醒,
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意。从语境看,应选“唤起”。
18、D(A 项,“不但”与“还是”搭配不当;同时“国运昌隆之基”
与“立身行世之本”的递进关系位置不当。B 项,“既是……又是”关联词
语使用不当,这是表达并列关系,而“国运昌隆之基”与“立身行世之本”
是递进关系。C 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主语“提升自我修
养”后面。D 项修改恰当。故选 D。)
19、A(这一段主要是倡导“文明礼仪”的,因而“让文明作为一种生
活方式”作为主语能使语段的语言更连贯。BC 两项,全句缺少主语。D 项,
主宾位置颠倒。故选 A。)
20.(1)格式:各位业主(或“称呼”)未顶格写;(2)落款单位与日
期位置颠倒。
语体:(3)“叫”改为“责成”或“安排”;(4)“开”改为“行驶”;(5)
“澡堂子”改为“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