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
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教学总结
第一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1.动物的眼睛
2.动物的耳朵
3.动物的鼻子
4.观察蜗牛
第二单元 太阳和月亮
5.太阳的光和热
6.太阳与生活
7.春夏秋冬
8.看月亮
第三单元 植物与环境
9.种大蒜
10.植物和阳光
11植物和水
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
动植物资源
12.我们的食物
13.我们的衣服
14.身边的动植物资源
第五单元 常用工具
15.组装小书架
16.修理玩具
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级一年的学习,对科学知识有了一些认识,掌握了一
点观察方法,木学期还要遵作儿章的牛理、心理转点选泽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
I性和探帘件。层初 P论诊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注意
发展儿单的智力,培养儿童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是青岛版 2021 教育部审的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科学。共
五个单元 16课。第一单元动物感知环境。观察认识动物的眼睛、耳朵、鼻了。学习
认识动物是如何感知环境的。认识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 第二单元太阳和月亮学习
认识太阳与我们的关系,认识月亮,观察月亮的变化。感受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特
点。第三单元植物与环境。学习简单的种大蒜,观察生长情况,做好记录。认识植
物与阳光的关系,水对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对植物资源。了
解我们吃的食物,了解家乡的特产,衣服的材料,动植物为我们的生提供了什么资
源。第五单元常用工具。学习用常用工.具组装小书架,修理自己的玩具,培养动手
能力。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口
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口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
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
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
问题、想问题;
3 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之运用假设,分析与物之间的因果次系,注重观鉴实
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目己的解释。学以建立
锅释模型,以验证目自己的假设。
4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
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 亲近自然、欣赏白然、珍爱
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6、在能力培养方面,主
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
想象能方、动于能力。
四、主要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
论法、实验法、喑示法。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1.动物的眼睛
【教材分析】
《动物的眼睛》是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动物感知环境》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以
眼睛的位置和与生存的关系为线索,探究动物的眼睛的特点,将动物的眼睛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
系,引导学生发现动物是怎样通过眼睛感知环境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搜集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眼睛。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马、牛、羊的眼睛长什么位置?这种特点对它们生存有什么帮助?”
引导学生观察马、牛、羊眼睛的图片,找到眼睛的位置,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并思
考动物眼睛所在的位置对其生存的帮助;活动二观察猫的眼睛在早上、中午、晚上不同时间段瞳
孔的变化,理解动物可以用眼睛感知环境;接下来通过观察比目鱼、树蛙、猫头鹰等动物的生活
环境和眼睛的特点,认识它们是怎样用眼睛感知环境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以蝙蝠为素材进行
研究,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虽然有眼睛,却不具备视觉功能,目的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体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可以
通过眼睛感知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
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能进行初步的观察与思考。在生活中,学生对小动物已
有一些了解,有的同学有饲养小狗、小猫的经历。所以对常见小动物的观察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
验。在技能方面,对观察和实验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对动物眼睛的了解,一般都简单的停留
在它可以看东西、长在动物的头上等表象上,对其功能和特点知道的甚少,更难与动物的生存环
境相联系。且对于观察的方法及结果的描述,没有系统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动物眼睛的特点,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眼睛感知环境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眼睛特点。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动物眼睛特点与感知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眼睛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2.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搜集动物的图片,找一找动物的眼睛。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谜语]: 两只葡萄黑又亮,只能欣赏不能吃。白天陪我看世界,晚上伴我入梦乡。
(打一器官)
2.课前搜集了哪些动物的眼睛,给大家展示一下。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动物的眼睛。(板书课题:动物的眼睛)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探究马、牛、羊的眼睛的位置特点及其对生存的帮助
1.[PPT 4 出示]马的图片。
2.提问:观察马的图片,说说它们的眼睛长在什么位置?
3.思考:眼睛长在头部两侧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
4.[PPT 5 出示]提问:这些动物的眼睛长在什么位置?
5.对比分析,小组讨论交流。
6.小组汇报,教师小结
7.[PPT 6 出示]体验活动:
出示体验活动要求:
①两人立正向前,同时用手捂住内侧眼睛,用外侧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把看到的物体记
录在活动手册上;
②然后稍稍向外侧身,仍然用手捂住内侧眼睛,用外侧眼睛观察周围事物,并把看到的视线
范围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小组合作体验,并交流感受,小结:马、牛、羊的眼睛是视觉器官,都长在头部的两侧,可
以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的环境。
活动二:了解猫眼睛的特点及怎样感知环境的。
1.[PPT 7 出示]观察同一只小猫在早上、中午和晚上,猫瞳孔的特写图,谈发现。
2.交流:不同时段猫瞳孔的图片,描述在光线不同的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形状变化。
3.思考:猫的瞳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4.教师总结:猫的瞳孔能够随着光线的强弱变化而变化。光线强,瞳孔会收缩成一条缝;光
线弱,瞳孔会放大。让学生意识到猫的眼睛能够感知环境,这种能力能让猫在黑夜里也能看清。
活动三:其他动物的眼睛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1.[PPT 8、9 、10出示]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析这几种动物的眼睛在什么位置?这些动物眼睛的特点与生活环境有着怎样的联
系?
3.小组讨论交流,同时完成活动手册,圈出这些动物眼睛的位置。
4.教师小结:比目鱼的眼睛都长在朝上的一侧,且身体贴在海底,是为了便于捕食小鱼虾;
树蛙的眼睛很大,但是它只能看到活动的物体;猫头鹰的眼睛能够黑夜看清猎物。
5.小组挑选一张课前准备的动物眼睛的图片,进行观察分析。
三、拓展活动
1.[PPT 11出示]学生观看蝙蝠夜间捕食的视频,教师提问:蝙蝠在黑夜里靠什么确定物体的
位置呢?
3.圈出蝙蝠确定物体位置的部位。
4.思考讨论,通过呈现蝙蝠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蝙蝠虽然有眼睛,但它是通过嘴巴发出超
声波,耳朵捕捉反射的超声波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动物的多样性。
4.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教学后记】
2.动物的耳朵
【教材分析】
《动物的耳朵》是青岛版(五 四制)二年级上册《动物感知环境》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以
身边小动物的耳朵入手,探究动物的耳朵的特点,从而将动物的耳朵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让
学生明白动物是怎样通过耳朵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动物图片,观察动物的耳朵,用
图示的方式展示提前搜集的动物的图片,找一找动物的耳朵,在搜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为课上
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是不同环境中兔子耳朵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不
同季节和状态下,兔子耳朵的状态也是不同时的,从而知道兔子耳朵视听觉器官,可以感知环境。
活动二是了解其他动物是怎样用耳朵感知声音的?通过观察大耳郭和无耳郭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
了解动物的耳朵的特点以及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的,并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有无耳郭对声音的强弱
感知是不同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了解蟋蟀是怎样感知声音的。以蟋蟀为素材进行研究,了解虽
然一些动物的耳朵部位比较特殊,但依然可以发挥感知声音的作用。在经历讨论活动和体验后,
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探究,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
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能进行初步的观察与思考。在生活中,学生对小动物已
有一些了解,有的同学有饲养小狗、小猫的经历。所以对常见小动物的观察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
验。在技能方面,对观察和实验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对动物耳朵的了解,一般都简单的停留
在它可以听声音、长在动物的头上等表象上,对其功能和特点知道的甚少,更难与动物的生存环
境相联系。且对于观察的方法及结果的描述,没有系统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兔子耳朵是听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
2.了解不同动物耳郭的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动物标本等,了解兔子耳朵的特点;对动物耳郭的功能、特点提出大胆的
猜想;
2.通过对比体验活动,感受扩大耳郭后听到的声音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不同动物感知声音的方式有浓厚的兴趣;能尊重事实;愿意合作交流。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耳朵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2.通过对动物耳朵的观察,感知动物本能与环境的关系。
【器材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小动物耳朵的图片或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各种动物耳朵的图片、动物的标本、教学视频、卡纸、分贝仪、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2-6 出示]一、游戏导入: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1.出示图片:如猫、老虎、马、兔子等。引导学生通过耳朵的外形,猜出是什么动物。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2.动物的耳朵。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不同环境中兔子耳朵有什么变化?
1.[PPT 7 出示] 不同季节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耳朵有什么不同?
2.讨论交流,结合环境分析原因。夏季的兔子耳朵毛细血管非常明显,容易散热;而冬季的
毛很厚,能够保暖。
3.[PPT 8、9 出示]播放兔子在警觉状态和放松状态下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兔子的耳朵又有
什么不同?
4.交流:在警觉和放松状态下,兔子的耳朵在形态上各有什么特点?
5.总结:放松状态下兔子的耳朵,一只耳朵是下垂状,而另一只耳朵则仍然竖直,保持警惕
状态,而警觉状态下兔子的两只耳朵都是竖起来的。这是由于在野外,兔子需要面对不同的情况,
所以在不同的状态下耳朵的形态也存在变化。
6.[PPT 10 出示]汇报展示活动记录,引导学生感受到兔子的耳朵是听觉器官,可以感知环境,
是天然的“报警器”。
活动二:了解其他动物是怎样用耳朵感知声音的?
1. [PPT 11 出示]出示驴、大象和大耳狐的照片,介绍其生存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
们的耳郭有什么特点?对于它们有什么好处?
2.总结:这些动物的耳郭都比较大,能够起到听到更远处的声音,也能更好的散热。
3. [PPT 12 出示]出示展现鼹鼠、鱼和鸟生活的视频,观察思考:它们的耳朵在哪里?
4.交流:没有耳郭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结合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分析。
5.交流发现,小结:没有耳郭有利于在活动中减少阻力。
6. [PPT 13-14出示]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有无耳郭的体验活动,并将发现进行记录,并思考
有无耳郭的好处分别是什么。
温馨提示:这是一个体验活动,也是一个对比实验,除了要模拟有无耳郭之外,还必须保证
小鼓的敲击力度、敲击次数和小鼓与同学的距离必须相同。现在请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找一名
同学在讲台前敲击小鼓,其他同学先用耳朵直接听,然后再把手放在耳朵后面,最后再用卡纸卷
成一个喇叭状放在耳朵后面,分别听同样的鼓声,看你有什么发现。
7.汇报展示活动记录,引导学生发现有耳郭能够更好地感知声音,收集声音信息;没有耳郭
可以减少阻力。
三、拓展活动:蟋蟀是怎样感知声音的
[PPT 15 出示]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蟋蟀是怎样感知声音的,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
的小腿缝隙里,上面有薄膜,可以感知声音的振动。
【教学后记】
3.动物的鼻子
【教材分析】
《动物的鼻子》是青岛版(五 四学制)二年级上册《动物感知环境》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以
动物如何用鼻子感知环境为线索,探究动物的鼻子的特点,将动物的鼻子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动物是怎样通过鼻子感知环境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动物,搜集动物的图片,
找一找动物的鼻子。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狗靠鼻子闻气味,可以做哪些事情?”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狗用鼻子可以寻找食物,开展搜救、缉毒等工作,指导学生思考狗靠鼻子
闻气味,还可以做哪些事情,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知道,狗的鼻子是嗅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
活动二“其他动物是怎样用鼻子感知环境的?”首先呈现沙漠和绿洲两种不同环境下骆驼的图片
或视频,对比观察骆驼鼻孔的变化,了解骆驼是怎样用鼻子感知环境的。接下来通过观察鸭子、
食蚁兽、大象、鲨鱼等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鼻子的特点,认识它们是怎样用鼻子感知环境的,
拓宽学生的视野。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了解蜜蜂是靠什么闻气味的。”指导学生了解蜜蜂的嗅觉
器官,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可
以通过鼻子感知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二年级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初步
描述。喜欢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二年级学生对动物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通过观察动物,发现一
些外部特征,并用简单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也能够简单描述动物的生活环境,但是还不能建立
动物鼻子与感知环境的联系;学生对探究动物的鼻子比较感兴趣,乐于在老师指导下观察探究,
从而建立动物鼻子特点与感知环境的联系。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感期,通过思维导
航或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动物鼻子的特点,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鼻子感知环境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动物鼻子的特点。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动物鼻子的特点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鼻子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动物的图片等。
[教师]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1 出示] 出示谜语:“一座山,两个洞,会呼吸,会辨味。”打一人体器官。谜底:鼻
子。
2.[PPT 2 出示] 出示三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找一找他们的鼻子在哪里?
3.交流展示课下搜集的动物的鼻子。
4. [PPT 3 出示] 出示课题,教师板书:3.动物的鼻子。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狗靠鼻子闻气味,可以做哪些事情?
1.[PPT 4 出示] 出示几种不同狗鼻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PPT 5 出示] 出示狗鼻子特写图,思考问题:(1)狗鼻子的特点是什么?(2)狗鼻子的最
大本领是什么?(3)狗鼻子靠灵敏的嗅觉可以做哪些事情?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小结:
(1)狗的鼻子都长在头部的前面,鼻头黑黑的,圆圆的,而且总是保持湿润等特点。
(2)狗鼻子的最大本领是靠鼻子闻气味。
(3)[PPT 6 出示] 狗鼻子的特点。
(4)[PPT 7-9 出示] 狗鼻子靠灵敏的嗅觉可以找食物、搜救、缉毒等做很多事情。
(5)[PPT 10 出示]狗鼻子靠灵敏的嗅觉可以做哪些事情?。
活动二:其他动物是怎样用鼻子感知环境的?
1.[PPT 11 出示] 出示两张不同环境中骆驼鼻子的图片。
谈话:看图认真观察,说一说骆驼鼻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什么变化?
观察环境和骆驼鼻孔形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两个问题:(1)环境有什么不同?(2)鼻子有
什么变化?
2. [PPT 12 出示]教师小结:在沙漠环境中骆驼的鼻子是微微闭合的,在绿洲环境中骆驼的鼻
子是张开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沙漠和绿洲中骆驼的鼻子会有不同的变化?
3.教师小结:骆驼根据呼吸时体内水分的散失多少来调节鼻孔张合大小,在沙漠环境可以抵挡
风沙。
4.[PPT 13出示] 出示鸭子、食蚁兽、大象、鲨鱼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他们的鼻子在
哪里,观察并思考这几种动物的鼻子的特点和本领。
5.[PPT 14-17 出示] 讨论交流并小结,鸭子的外鼻孔虽然不能闭合,但鼻粘膜也能将鼻孔堵
住,使水无法进入鼻腔内。食蚁兽鼻子突出,嗅觉灵敏;大象鼻子长且粗,帮助吸水和吃食物。
鲨鱼的嗅觉非常好,能闻到距离很远的食物,它还用鼻子导航。
6.教师总结:动物鼻子的特点和作用都是动物为了更好地感知环境。
同时完成活动手册,圈出这些动物鼻子的位置。
三、拓展活动-----了解蜜蜂是靠什么闻气味的。
1.[PPT 18 出示]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用鼻子闻气味的?蜜蜂是靠什么闻气味的?”
2.[PPT 19 出示] 出示采蜜的蜜蜂触角特写图片,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圈出蜜蜂寻找蜜源的部
位。
3.思考讨论,教师小结:蜜蜂头上有一对触角,这触角上生有特别灵敏的嗅觉器官,不但可
以轻易嗅出不同花朵的香味,还能辨别不同蜂群的蜂巢。
【教学后记】
4.观察蜗牛
【教材分析】
《观察蜗牛》是青岛版(五四学制)二年级上册《动物感知环境》单元的第四课。本课以动
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为线索,通过探究蜗牛的外形特征,进而将动物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让
学生明白动物是怎样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让学生寻找蜗牛的活动,观察蜗牛的生长环境。
通过图示的形式呈现了白醋、蜂蜜、树枝等研究材料,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分两个大活动,活动一是“蜗牛生活在哪里?”通过对比观察蜗牛生活环境的图片,了解蜗牛的
生活环境大都是阴暗潮湿的;活动二是“观察蜗牛的反应,有什么发现?”通过实验分别从蜗牛
遇到食物、不同的气味、味道、光线等做出的反应进行研究实验,通过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行
为方式,知道蜗牛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周围的环境。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饲养蜗牛,继
续观察,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蜗牛,并通过画图、写日记、拍照等方式记录
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旨在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二年级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初步
描述。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学生乐于在老师指导下观察探究,从而建立蜗牛的身体特
点与感知环境的联系。虽然经常接触,但是科学的观察和描述蜗牛的身体特征,对于二年级学生
来说有一定困难。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感期,通过思维导航或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良
好的思维品质。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知道蜗牛可以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周围的环境。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蜗牛的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动物。
【器材准备】
[学生]白醋、豆浆、蜂蜜(90g)、菜叶、树枝、烧杯、盘子、蜗牛、塑料片、蜗牛实验盒(纸
质)等。
[教师]滴管(2ml)、放大镜、塑料饲养盒(小号带孔)、饲养盒(大号)、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出示]出示谜面: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
里头。
2.教师提问: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3.学生回答。
4.[PPT 4出示]揭示谜底:蜗牛。
5.[PPT 5出示]课题:观察蜗牛。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蜗牛生活在哪里?
1.交流问题:课前大家寻找了蜗牛,那么你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
2.学生交流寻找蜗牛的地点。
[PPT 6 、7出示]学生寻找蜗牛的图片。
3.观察图片交流:蜗牛生活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PPT 8出示]总结蜗牛生活环境的特点:蜗牛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
5.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
6.教师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并评价。
活动二:观察蜗牛的反应,有什么发现?
1.提出问题:蜗牛是常见的小动物,你了解他的生活习性吗?你想观察一下吗?你准备怎样
去观察?
2.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如:蜗牛有眼睛吗?蜗牛吃什么?蜗牛有鼻子吗?蜗牛怎么找到食
物等。
3.教师引导:为了更清楚的观察到蜗牛的样子,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
行观察。[PPT 9出示]放大镜观察蜗牛。
4.学生观察蜗牛并进行简单交流。
5.我们先来研究蜗牛怎么寻找食物的。
(1)谈话:蜗牛喜欢吃什么呢?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观察它喜欢吃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方法。
[PPT10出示]实验方法。
教师强调观察要求:观察蜗牛时,不能打扰蜗牛的活动;蜗牛反应速度慢,要耐心观察。
(3)分组活动:先将蜗牛放在盘中,在中间摆放菜叶、西红柿等(不超过三种),观察蜗牛
的反应,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蜗牛会通过嗅觉、味觉找到喜欢吃的食物。
6.研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PPT11出示]实验方法。
(1)我们分别用滴管吸取豆浆、白醋等滴在蜗牛中间,观察它们的反应!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蜗牛的反应,完成活动手册。
(4)教师小结:蜗牛通过嗅觉、味觉等感知周围环境。
7.研究蜗牛对光线的反应
[PPT 12出示]实验方法。
(1)出示纸盒,谈话:盖子盖着的部分模拟阴暗环境,另一半模拟明亮的环境。把蜗牛放在
中间,它会爬向哪里呢?
(2)分组实验,静静观察蜗牛的爬向。
(3)汇报交流
(4)提问:蜗牛喜欢明亮还是阴暗呢?
(5)学生回答
(6)教师小结:蜗牛通过视觉等感知周围环境。
8.[PPT 13 出示]教师总结蜗牛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方法:蜗牛通过嗅觉、味觉、视觉感知周围
的环境。
三、拓展活动-----饲养蜗牛,继续观察,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
[PPT 14出示]教师提示蜗牛的饲养方法。
今天我们对蜗牛的观察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同学们能把蜗牛带回家,想方设法养好蜗牛,
并用课余时间观察蜗牛吃什么,怎么排泄,怎么运动等等,并用画图、写日记、拍照等方式记录
下来。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太阳和月亮
5.太阳的光和热
【教材分析】
《太阳的光和热》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从“太阳给
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明确科学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习切入点,同时具体向学生提出
课前的准备材料。提示学生课前做好知识准备和材料准备,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教材的主要学习活动由以下内容组成:一是通过地面上的影子,暗示太阳会发光;二是让学
生体会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通过比较阳光下和树荫里的身体感受,引导学生说出阳光下与背阴
处的感受不同;三是通过触摸地面的石头,从另一方面体会太阳的热。教材中中通过学生语言:
“阳光下好热呀”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从光线的方面,还要从自身感受上谈体会。通过图中举着
遮阳伞的孩子和警示语,提醒学生在户外活动时注意安全。
在教材中两个学生分别摸背阴处和阳光下墙面的学习活动,这两处墙面是相同材质的,但是
看上去的颜色有区别,摸上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太
阳的光的热。此外教材呈现了三个学生在教室中讨论的场景,三个学生分别拿着玻璃杯、石块和
铁片,通过学生语言“把它们放到阳光下晒一会儿再摸”,提示了实验的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进
行初步的对比实验,体会太阳的光的热。通过户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切身感受太阳会发
光发热的特征。此外通过对比室内外物体的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
意识太阳发出的光和热。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低年级在自身一定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比能够获取更加
全面地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到科学方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但在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全面
性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地、及时地加以指导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学习能够表现出更浓厚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欲望,使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更加有效。光和热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
生对光和热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而对此现象与太阳建立联系还需要教师在一系列活动
设计、科学问题思考的积极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进行探究学习和对比发现,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有很大提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太阳可以发光发热。
[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阳光下的各种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下的物体表现出探究兴趣;增强对强光下的自我保护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生活中防晒有关的科学技术应用。
【教学重难点】
探究太阳光产生的光和热动物冬眠与迁徙的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什么。准备材料:石块、玻璃杯、铁片。
[教师]课件、评价表、太阳伞等生活中的防晒用品
【教学过程】
[PPT 1 出示]介绍材料。
一、导入新课
1.[PPT 2 出示]
一、导入新课:课前教师出示一组照片分别是:背阴处与阳光下学生用手摸墙的对比图片。
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请说出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通过师生交流得出共识:一个有
影子一个没有影子,因为有太阳光照射所以有影子的。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慢慢闭上眼睛,想
一想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师生交流。
[PPT 3 出示]教师总结,出示课题太阳的光和热。
[设计意图]从学生经常见到的阴凉处与太阳照射处的影像与体感温度人手,使学生在轻松愉
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学习.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题。
二、活动过程
(一)亲身体验,唤起日常生活经验
[PPT 3 出示]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触摸自己带来的石块、铁勺子、玻璃杯,感受一下他们在室内的状态。
学生操作谈体会。
接着,教师:我们把它们放到阳光下晒一会儿再摸一摸感受还一样吗?
[设计意图]把从室内带出的石块、铁勺子、玻璃杯放置在阳光下,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摸一
摸进,记录感受。)
师生及时交流感受,根据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在室外的时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PPT 4-5出示]
教师引导学生:大家还可以摸一摸校园中阳光下与背阴处的树干、石块、台阶、墙面等,感
受这些物体的温度。以上外物感受完毕后,教师:同学们还可以向老师这样(教师演示)找个墙
角或树木,背对太阳,一半在太阳光线下,一半在背阴处,一定时间后,谈一谈自己的不同身体
感受。
(三)根据实际体验谈感受
提出问题:想一想,这些热是怎么来的?
[PPT 6出示]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太阳会发出大量的热。
(四)填写活动手册
活动后,教师将学生安全带回教室统一填写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对比实验,体会太阳的光和太阳的热。
三、活动总结
请学生对比太阳光照射下和没有太阳光照到的情况对比,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室内外物体的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
太阳发出的光和热)
[PPT 7出示]
课件结合实物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太阳防晒物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延伸
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教学后记】
6.太阳和生活
【教材分析】
《太阳和生活》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的学习活动以“和
家人一起晒晒被子”为活动导向引入学习,在提示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知识储备同时为课堂探究
活动做好铺垫。因而有助于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科学、用科学。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重点围绕“人们的哪些活动与太阳有关系?”和“太阳对动物和植物有
什么影响?”两个环节开展进行。学习活动在继续深入交流“我在中午晒被子”的学习活动开展
进行,引导学生进一步列举太阳的光和热带给生活的影响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结合自身层面,
如起床、吃早餐、上学等活动,也可以从其他人的层面,列举如农民去田里劳作、伐木工人开始
伐木等等。通过这样一个回忆课前活动的交流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同
时教材中通过三幅阳光下生活、生产场景图,引导学生了解太阳对人们活动的影响,继续延续课
前的观察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此外,教科书还呈现了白天在窗
前利用自然光线看书、晾晒被褥、晾晒粮食的图片,这三个活动中,太阳的光和热对人们生活、
生产的影响进行了体现,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研究。
在学习“太阳对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影响?”这一环节时,教科书呈现了猫在阳光下休息、蝴
蝶在晴天活动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相同的阳光环境,对不同习性的动物来说,动物的反
应也是不一样的。同时,教科书还呈现了阳光下的向日葵和葡萄,配合旁边的卡通语言:“我知道
喇叭花……”,引导学生研究阳光对植物的影响。
教学时用学生熟悉的人类活动引入课程,然后类比学习动植物与太阳的关系,将人类活动放
在动植物之前的位置,首先是体现了课程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
律。
最后,以制定作息时间表为本次学习活动的拓展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
况,尝试规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遵守执行,以养成健康的作息规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明确科学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习切入点,同时具体向
学生提出课前的准备材料。提示学生课前做好知识准备和材料准备,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科学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
但在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全面性还有一定的欠缺。对事物的认知多存于表面的感性认知,而理性
分析思考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地、及时地加以指导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更加有效,能
力发展。太阳和生活的关系,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而本课的学习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将感性的
发现最终能够上升到理性的分析思考,进而在此次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自己各项学习能力,有效培
养良好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教学重难点】
探究太阳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思考太阳对人类生活、动物、植物的影响作用。
[教师]课件、评价表、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2 出示]一、导入新课: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和家人一起晒晒被子,
在课前出示晒被子的一组照片与学生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在晒被子的时候,我们有什么发现吗?被子在被晒之前和被晒之后有什么不
同?
师生交流发现自己在生活中晒被子的时候的发现认识,如晒过的被子比没有晒过之前会变得
更加松软、舒适,能感觉到温暖等。教师适时小结学生的交流,进而出示本课学习活动主题并板
书:太阳和生活。[PPT 3 出示]
二、活动过程
(一)师生交流,人们的哪些活动与太阳有关系。
教师积极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讨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太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学
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活动,并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互相倾听,
积极发言,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能主动将自己的认识和发现记录在
活动手册之中。
[PPT 4、5、6 出示]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出示在阳光下学习工作、太阳能发电、晒盐等人们利用太阳做的一些
生活活动,与学生进一步展开积极交流,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与太阳的关系密不可分。
(二)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我们人们的生活与太阳的关系密切,在我们的地球上,在
我们的身边还生活了许许多多种类的动物、植物,它们的生活与太阳有关系吗?通过问题,教师
进一步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太阳不仅仅与我们人们生活有关,还有身边的动物、
植物也有关系。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在小组里相互交流,积极讨论。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交流讨论的认识发现主动地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进而向大家展示自己在此方面学习的认识。
[PPT 7、8 出示]
教师适时出示向日葵、喇叭花、蜜蜂等主要在白天生活的动物、植物相关图片,与学生开展
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学生认识到太阳与动物、植物的关系。[PPT 9 、10出示]教师还可
以给学生介绍花钟以及光照时间长水果糖分的影响一些水果,如吐鲁番的葡萄相比其他地区的葡
萄要甜等以丰富学生认知。
三、拓展学习
教师与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生活作息习惯,如在日常生活中平时自己大都是几点起床、
几点吃饭、几点上床休息等。[PPT 11出示]适时教师出示一张“个人生活作息表”,指导学生进行
科学分析这些习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利与弊,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划
设计一下自己个人的生活作息表。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执行自
己设计的生活作息表,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后记】
7.春夏秋冬
【教材分析】
《春夏秋冬》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的学习活动以 “搜
集人们参加户外活动的照片”为指向导入本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到人们不同季节的活动、
穿着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提示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知识储备同时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重点围绕“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季节变化对人的活动的影响。”
和“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三个环节开展进行,最后以“画出春季和秋季的景物,比较两个
季节的不同。”进行拓展延伸。“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中教科书呈现了一组四季中自然
景色的图片,自左上角开始顺时针排列,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代表景色。四幅图片
之间用循环的箭头表示顺序,旁边用卡通语言“这些变化告诉我们什么”和正文结论语“一年有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其目的是提示学生比较几幅图片中的不同现象,得出一年有四个不同季节
的结论。在“季节变化对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讨论,引领学生可以从衣着、活动
等方面发现季节变化对人们的影响,同时用“我还知道……”引领学生深入、从多方面、多角度
出发思考季节与人们活动的关系。“不同的季节,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变化?”通过教材呈现了的夏
天的小猫与冬天的小猫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发现:从花纹上来看,是同一只小猫,但是明显夏
天的时候,小猫的毛比较短,而到了冬天,小猫的毛变得更长、更蓬松、更丰满了。小猫就是这
样通过换毛,来适应环境变化的。旨在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家养的宠物在换季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
现象,或者换季后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表现,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自己养的宠物在不同
季节的表现。另外教材呈现的色木槭(俗称五角槭、五角枫等)的叶子在春、秋两季的对比,春
天的叶子是绿色的,而到了秋天,就变成红色的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
样子进行比较。在具体教学中还应该进一步丰富事例,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比较的观
察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按照技能点要求,灵活运用在活动中,使这项技能得到锻炼和加强。
最后,以“画一画春天和秋天的景物,比较两个季节的不同。”为拓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
过画图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并且提示学生,在动笔画图前,也可以先进行一个交流活
动,将春天和秋天的景物进行列举,然后有选择的画下来,将学习活动继续深入下去。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科学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
通过本单元的前两节课的学习,对于太阳以及太阳给人类、地球上的动植物的作用,有一定的认
知基础。本次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在学生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考问题逻辑性和全面性
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在对事物的认知由表面的感性认知积极上升到理性分析思考,更好地将生活
中的发现与科学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更加有效,学习能力发展提升,有效培
养良好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会描述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从四季现象的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四季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描述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搜集人们参加户外活动的照片。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2出示]
一、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展示学生带来的不同季节的照片,猜一猜是什么季节拍的。学生汇
报,说出自己的线索。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考察学生的已有经验,并迅速引入教学内容,
给学生整节课的活动指向,并简要归纳:“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变化,这节课一起了解神秘的春夏
秋冬。”
[PPT 3 出示]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PPT4出示]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在同一场景中进行不同季节的比较,强化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学生初步观察公园中拍摄的四季的四幅图片,组内描述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学生描述每一幅图
片和图片间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季节的顺序、循环的季节进行小结。
[PPT5 出示]
活动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季节变化对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初步观察
图片,组内交流。在合作学习中积极交流、讨论怎样观察以及观察什么?教师适时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小组内相互观察自己带来的照片。回忆当时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拍摄的照片,然后
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景物特点、人们的衣着、活动等。进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四季中的不同活动。
以促进学生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类活动出发,进行初步的对比活动。
活动三 季节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师根据课本上的两组图片,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对
动植物的影响。
[PPT6出示]
1.观察第一组图片——夏天的小猫与冬天的小猫,从花纹上来看,这是同一只小猫,它们有
什么不同?
①学生汇报不同。
②教师小结:小猫就是这样通过换毛来适应环境变化的,很多动物都有这样的习性。回想自
己家养的宠物在换季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现象,或者换季后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表现,回家后继续
观察自己养的宠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
[PPT7出示]
2.观察第二组图片——色木槭的叶子在春、秋两季的对比,有什么不同?
①学生汇报不同。
②教师小结:除此之外,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往往与季节密切相关。
[PPT8、9出示]
3、教师出示北极狐、麻雀、银杏树资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
4、学生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
[PPT10出示]
4、“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教师出示校园内玉兰树不同季节的照片,学生猜测什么季节
的,并说出线索。
5、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对四季中的动植物进行研究,强化学生对四季影响动
植物的知识、比较的技能的掌握。并向学生介绍对比的科学方法。
[PPT11出示]
三、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课件:每组四幅相同的桃树树干、树枝图片,通过学生喜欢的绘画形式,对整节课
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补充景物、人物,从而达到拓展思路的效果。引导学
生用自己的方式补充四季这棵树的变化,延伸课后。
【教学后记】
8.看月亮
【教材分析】
《看月亮》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的学习活动以 “在农
历初三、初七、十五等日期观察并画下月亮的形状。”为指向导入本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隔几天
观察一次月亮,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的同时,锻炼学生中长期观察的能力,
同时为课堂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重点围绕“我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和“做个观察月相的计划。”
两个环节开展进行,以“每个晴朗的夜晚是不是都可以看到月亮。”进行拓展延伸。其中“一年中,
大自然有哪些变化?”中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手持自己观察记录的场景图,旨在引导学生根据
自己课前的观察记录展示交流自己看到的月亮形状。在教科书呈现正文文字月相的定义,旨在让
小学生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月相。“做个观察月相的计划。”教科书呈现了一个讨论观察计划的场景
图,通过制订观察月相的计划,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此外教科书还呈现了一份完
整的观察计划,旨在给学生一个样例,让学生了解观察计划的构成,也可以根据这个观察计划进
行观察。最后,以“每个晴朗的夜晚是不是都可以看到月亮。”为拓展学习活动,延续课堂制订计
划的活动,让学生继续经历中长期观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并为中年级研究月相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
本节课学习前,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对于宇宙有关的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接触认识,学生具
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对于科学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也有所认知。二年级的
学生团队意识强,科学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而言,在没有正式的科学
学习前,学生对有关的知识了解主要还停留在对事物的认知由表面的感性认知上,需要教师积极
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分析思考,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本课学习活动。学生的年龄较小,对科学
的观察方法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巩固规范,这样才能使本课的学习更加有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月相是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不同的月相;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月相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不同的月相,知道月相是变化的。
【器材准备】
[学生]绘制的农历初三、初七、十五日期观察月亮的形状图画。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2、3 出示]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关于月亮的故事和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
镜,有时像把镰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进而了解学生在课前观察的学习活动
进展情况,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了解认识本课学习活动主题:
看月亮。教师板书课题,导入课堂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活动情况,了解本课学习
活动内容。
二、活动过程
[PPT 4、5出示]
(一)师生交流,我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积极交流自己课前观察记录的图片。引导学生加强观察、相互客观分析、
评价,积极讨论,认识到科学记录除了对月亮的形状发现的记录之外,还要记录相关的时间,教
师向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方法的渗透。
[PPT 6出示]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整理自己对月亮形状的发现认识,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日期,即农历日期,月亮的形状一般是不一样的。进而指导
学生学习认识到“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做月相。” [PPT 7出示]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记录的月亮形状(月相),发现月相是变化的。通过以课本
上“结论语”的形式定义月相,使学生初步学会理解正确的科学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
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察方法,初步发展培养学生中长期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观察月相的计划。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去讨论制订月相的观
察计划。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小组交流学习活动之中。指导学生加强互相交流,
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观察活动要考虑设计确定好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方法、记
录方式、安全措施等方面,认识到探究活动需要制订计划,要按照计划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
[PPT 8出示]
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汇报自己的观察月相的学习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加强相
互之间的点评,进而教师出示一份月相观察的计划书,[PPT9出示]引导学生点评,教师进一步加
强在观察月相活动中的安全教育,要有家人的陪伴、避免独自一人以及在一些危险场地如家住高
楼的学生要避免过于靠近家中窗台,在楼下进行观察学习活动时要注意预防空中坠物,最好在空
旷、四周无遮挡物的广场最好。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观察月相学习计划中做到取长补短,学
会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观察学习月相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了解观察计划
需要包括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方法、记录方式方面的内容。教师通过以实例的形式告诉学
生如何制订一个观察计划,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科学示范。
三、拓展学习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看一看,是不是每个晚上都能看到月亮?” [PPT910出示]引导学生
大胆猜测、积极思考,进而激发学生自身课下继续进行月相的观察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
师积极鼓励学生的课后观察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要给予及时、积极性地评价。
[设计意图]进一步延续课堂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时,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和中长期坚持观察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努力使学生促进自身养成中长期观察的习惯,进而
为中年级继续研究月球打下基础。)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植物与环境
9.种大蒜
【教材分析】
《种大蒜》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植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与种植有关,旨
在培养学生动手和长期观察的能力。在一年级认识植物的基础上,本节课从种大蒜入手,探究如
何土培和水培大蒜,以及学会在生活中水培萝卜等植物。通过探究认识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
了解人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植物与阳光和水的关系服务于生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发展
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出示“秋天到了,我们一起种大蒜吧。”的情境,明
确了种大蒜的时间是秋季,活动重点是种大蒜;让学生准备种植大蒜的材料,为课堂探究做好材
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是种大蒜,指导学生利用土培和水培的方式培育大蒜,了解蒜
种的挑选、土培和水培的注意事项;通过比较蒜苗的生长情况,交流讨论发现更有利于大蒜生长
的方法。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指导学生利用水培的方式培育更多种类植物。
本课内容以探究如何种大蒜为主,通过交流更有利于大蒜生长的方法,进而认识更多种类的
植物可以利用水培或土培技术进行培育,了解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种大蒜非常
贴近日常生活,很多学生见过家长水培植物,对此并不陌生。通过种植、观察、交流讨论等探究
性学习,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能如实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树立尊重事实、用事
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土培和水培大蒜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种植、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如何种大蒜,如何让大蒜长得更好,认识植物需
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指导学生根据大蒜生长情况的不同提出问题,作出合理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种大蒜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记录大蒜生长过程,树立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植物与阳光和水的关系服务于生产。
【教学重难点】
1.土培和水培大蒜的方法。
2.持续观察记录大蒜的生长情况。
【器材准备】
[学生]大蒜、饮料瓶底、花盆、铲子、水培盒等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1 出示] 出示课题。
2.[PPT 2出示] 出示谜语。学生猜谜语。
3.[PPT 3、4出示] 农民伯伯种植大蒜的过程,学生初步了解大蒜的种植方法。
4.[PPT 5出示]蒜农种植大蒜的新技术。
5.[PPT 6出示]教师两盆茁壮的蒜苗:让我们也来种大蒜。
6.[PPT 7出示]种大蒜用到的材料,认识各种材料和工具后,结合前面学习内容,猜测种大蒜
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来种大蒜。
1.[PPT 8 出示] 挑选蒜种。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挑选蒜种的标准:挑选个大、饱满的蒜瓣作为蒜种,不要用新收获的大蒜,
因为大蒜收获后约有两个多月的生理休眠期,在大蒜生理休眠期,即使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蒜瓣也不会萌芽发根。
学生活动。
2.[PPT 9-11出示]土培大蒜的步骤。
教师指导学生土培大蒜:
(1)用铲子铲土、松土。
(2)大蒜播种方法为插种,即将蒜种插入土中,尖的一头朝上,大蒜播种一般适宜深度为 3~
4厘米。
(3)播后覆土,浇透水。
学生根据步骤开展种植。
3.[PPT 12出示]记录园地。
教师指导学生将种大蒜的步骤记录下来。
4. [PPT 13出示]水培大蒜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将蒜皮剥掉(剥掉蒜皮后要洗手),大蒜尖的一头朝上排列在塑料瓶底,排列时
疏松一些,不要太紧。
5.[PPT 14出示]教师出示水培大蒜注意事项:
(1)及时浇水,用普通的自来水就可以,不需要添加营养液;
(2)经常换水,避免大蒜散发气味;
(3)将水培大蒜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这样大蒜叶子会长得翠绿;
(4)水培过程中,及时处理萎缩和烂掉的蒜瓣。
6.学生水培大蒜。
活动二:怎样更有利于大蒜生长?
1. [PPT 15出示]有利于大蒜生长的做法。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做更有利于大蒜生长?
学生回答。
教师呈现用喷壶给大蒜浇水、将大蒜放在阳光下、用尺子测量蒜苗高度的做法。
教师提示学生要长期观察、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蒜苗高度,了
解蒜苗生长变化。
2.[PPT 16出示]交流讨论。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总结让大蒜长得更好的方法,认识植物生存和生长需要水和阳
光。
3.[PPT 17出示]记录园地。
教师指导学生及时把测量的结果做好记录。
三、拓展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从土培、水培大蒜的方法、注意事项、更有利于大蒜生长的条件等方面说一
说本节课的收获。
2.[PPT 18出示] 水培萝卜的图片
教师以萝卜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水培萝卜。
3.[PPT 19出示]记录表
教师指导学生及时记录水培植物的生长情况。
【教学后记】
10.植物和阳光
【教材分析】
《植物和阳光》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植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
阳光对植物生存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让学生发现阳光对植物生长的
不同影响,进一步思考怎样充分利用阳光让其生长更加旺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出示苹果、石榴、冬枣的图片,提示学生课前准备
材料并留心观察。第二部分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植物因光照不同造成生长情况不同的图片,
由此发现阳光对植物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认识到阳光对植物的生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再通过观
察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天竺葵的生长情况,验证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指
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朝阳的地方有哪些植物,背阴的地方有哪些植物。
本课通过设计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阳光对植物的重要作用,探究过程中由外到内、
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步加深对阳光的认识,体会到阳光对植物生存的重要作用。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身边常见的植物因光照不同形成影响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但还不够系统,没
能把多种植物类似的现象进行总结,也没发现规律,不知道是光照不同形成了这一现象。同时学
生因生活经验的缺乏对类似的一些改进做法不能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苹果、西瓜等会因光照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探究实验知道阳光对植物造成了哪些影响。
2.通过动手操作亲历实验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活动,多角度、多方式认识阳光对植物的影响。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植物与阳光的关系服务于生产。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感受光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器材准备】
[学生]苹果、石榴、冬枣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1-3 出示] 出示图片,学生思考回答。
2.[PPT 4出示] 植物向光性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3.[PPT 5 出示]课题《植物和阳光》。
教师板书:植物和阳光。
4.[PPT 6出示]出示苹果、石榴、冬枣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植物生长和阳光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植物的生长与阳光有关系吗?
1.[PPT 7 出示]太阳照射下植物生长的图片。
观察松树枝杈的生长情况和向日葵花盘的朝向。
2.[PPT 8 出示]两名学生观察水果表皮颜色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同一个苹果表面的颜色一样吗?
学生观察苹果颜色的分布情况,发现表面颜色是不均匀的,一面颜色是红色的,另一面颜色
比较浅,是黄色或绿色的。
3.[PPT 9 出示]石榴、冬枣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石榴和冬枣的颜色。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同一个水果表面颜色不均匀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4.[PPT 10 出示]总结:同一个水果向阳面和背阴面接受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导致两面的颜
色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5.[PPT 11 出示]出示瓜农翻瓜的图片。
6.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讨论回答。
7.[PPT 12 出示]小结
经常给西瓜翻身是为了使西瓜表面均匀地晒到太阳,以免因受光不匀造成果皮颜色不一致或
者果皮表面留下黄斑、白斑导致西瓜品相降低。
8.[PPT 13出示]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植物。
教师提出问题:阳光下和背阴处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从叶子颜色、植株高矮等方面观察。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阳光下和背阴处小草的生长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总结:阳光下的小草生长茂盛,背阴处的小草稀疏,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活动二:选取两株生长情况差不多的植物进行观察。
1.[PPT 14 出示]两盆生长情况差不多的同种植物。
学生思考,怎样验证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学生讨论如何开展实验。
2.[PPT 15 出示]方法指导和注意事项。
(1)将两盆生长情况差不多的同种植物,一株放在阳光下,一株放在背阴处。
(2)及时浇水、观察,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
(3)记录叶子颜色,植株高度等方面。
3.学生实验
教师出示活动手册“我观察的植物生长情况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
三、总结拓展
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植物生存和生长与阳光的关系。
2.[PPT 16--18 出示]拓展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周围环境中朝阳的地方有哪些植物,背阴的地方有哪些植物。
【教学后记】
11.植物和水
【教材分析】
《植物和水》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植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三课时。在了解植物生长和阳光
关系的基础上,本节课从分析玉米分别在干旱和湿润环境中生长情况入手,探究水对植物生长的
影响。通过探究知道植物需要水维持生存和生长,了解人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植物与水的关系服务
于生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搜集同一种植物分别在干旱和湿润环境中生长的图
片,明确了本课探究的主题,为课堂探究做好知识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通过观察玉米
在干旱和洪涝环境中的生长情况,让学生意识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然后以铜钱草为实验
材料,探究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指导学生询问家长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通
过网络搜集干旱环境中的植物。
本课内容主要探究植物需要水以维持生存和生长,通过搜集的资料,交流分析植物生长和水
的关系,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生存和生长需要水。最后认识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指导学生
理解不同植物生长对水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植物与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部分
学生知道干旱和湿润的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长期观察、交流讨论等探究性学习,培养他
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能如实记录浇不同量水的铜钱草生长情况,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
说话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水,用来维持生存和生长。
2.了解不同水量条件下植物生长情况。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指导学生观察不同水量条件下植物生长情况,并作出合理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够持续观察记录,树立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植物与水的关系服务于生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不同水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持续观察记录铜钱草的生长情况。
【器材准备】
[学生]搜集同一种植物分别在干旱和湿润环境中生长的图片、喷水壶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1 出示]出示课题《植物和水》
2.[PPT 2 出示]出示课前搜集的图片。
学生观察课前搜集的图片,通过对比发现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生长情况是不同的。
3.师生交流讨论。
4.教师板书:植物和水。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水对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
1.[PPT 3 出示] 干旱环境中的玉米。
教师提出问题:玉米在干旱环境中生长怎么样?
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在干旱环境中,玉米体内水分缺失,上部叶片卷起,并呈暗色,严重时叶
片边缘或叶尖变黄,下部叶片的叶尖端或叶缘逐渐干枯,导致玉米长期处于萎蔫状态而死亡。
2.[PPT 4出示]洪涝环境中的玉米。
教师提出问题:玉米在洪涝环境中生长怎么样?
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在洪涝环境中,土壤严重缺氧,养分流失,导致玉米倒伏、枯死。
3.[PPT 5出示]浇适量水的玉米。
教师提出问题:玉米在浇适量水的时候生长的怎样?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讲解:水量多少会影响植物生存和生长,缺少水分时,植物植株大小和重量不会增加,
植物此时的状态是“生存”。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生存和生长需要水,在适量水的环境中,植物会长
高、长大,此时的状态是“生长”。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玉米所处的环境过于干旱或洪涝都不利于生
存和生长。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想使玉米生长更旺盛,必须定期定量给玉米浇水。
4. [PPT 6出示]三种不同环境下吊兰和小麦的对比图。
学生观察,发现植物的不同状态。
5.[PPT 7出示]小结。
干旱环境中,玉米体内水分缺失,叶尖端或叶缘逐渐干枯,导致玉米死亡。洪涝环境中,土
壤严重缺氧,养分流失,导致玉米倒伏、枯死。 适量水的环境中,植物会长高、长大,此时的状
态最佳。
6.[PPT 8出示]记录园地。
教师指导学生辨别植物是因缺水死亡或是因水多而死亡的方法:
(1)植物缺水死亡,叶片通常会下垂,为了减少水分蒸发,老叶会脱落;新叶正常,其他叶
尖干枯,干旱严重时整叶颜色变淡,脱水变干死亡。
(2)植物浇水过多死亡,叶片容易出现黑斑等病害,新叶发黄,新枝干也发黄细弱,萎缩不
长,可以通过新叶的状态判断。
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连一连水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活动二:探究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
1.[PPT 9出示] 植物的向水性视频。
学生观看,认识植物的向水性。
2.[PPT 10出示]两盆铜钱草,1号盆不浇水,2号盆按时浇适量的水。
教师指导学生长期观察,对比两盆铜钱草的生长情况。
3.[PPT 11出示] 注意事项。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选取的植物要受水的影响比较大,现象明显。
(2)两株植物要相同,生长情况差不多。
(3)一株植物不浇水,一株植物要按时浇适量的水。
(4)每天要在同一时间进行观察。
4.[PPT 12出示]记录园地。
探究铜钱草生长与水的关系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要耐心观察,及时
将自己观察的现象做好记录。
三、拓展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从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比实验的操作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PPT 13出示]拓展活动及记录表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图中哪些植物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并将结果及时记录下来。
3.[PPT 14、15出示]部分耐旱植物和喜水植物。
学生观看认识。
4.[PPT 16出示]用三盆植物探究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
布置学生课下探究。
5.[PPT 17出示]探究记录表。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
12.我们的食物
【教材分析】
《我们的食物》是青岛版六制二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
以“记录一天中自己吃的食物”为切入点,提示了本课需要探究的内容——研究与食物有关的内
容。
教材由两个活动组成:1.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教科书展示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
资源图片,既有动物资源,又有植物资源。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与思考,合作与交流,初步认识
生活中的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续深度探究学
习动植物资源的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2.了解身边的食物是怎样来的。教科书展示了两幅连续配
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变成我们需要的食物的过程是漫长
的,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通过人们辛勤的劳作和耐心地等待,经历了长短不一的时间才来到了
我们的餐桌上,可谓“粒粒皆辛苦,只只来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意识,做到不
浪费粮食、蔬菜、肉类等食物。
教科书提出了“了解家乡的特产”的活动指向,这是对课堂探究活动的延伸,旨在提示学生
通过课后探究,了解家乡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家乡特有的物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与中长期科学
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学生分析】
食物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最紧密相关的。他们每天都要和吃打交道,吃什么,怎么吃,哪些东
西味道比较可口,他们都很清楚,也都会有很多想说的内容,但部分学生对食物的来源并不清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食物与农业相关,以及我们应该珍惜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食物来源。
2.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生活中的食物,并做简单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生活中的食物来源中愿意合作交流。
2.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珍惜动植物资源,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生活中的食物,并做简单的记录,懂得珍惜动植
物资源。
【器材准备】
[学生]记录单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PPT 1-3 出示] 出示各种各样的食物。
2.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同学们对食物都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食物”。
[PPT 4出示]板书课题:我们的食物
二、活动过程
[PPT 5出示]活动准备:说一说一天中自己吃的食物。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一天你在家里都吃了什么食物啊?
(学生回忆并汇报)
教师适时板书:
馒头 米饭 面条……
芹菜 白菜 萝卜……
鸡 鸭 鱼 肉……
蘑菇 木耳……
2. [PPT 6-8出示]提问:大家还知道哪些食物呢?
(学生简单汇报)
从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看出大家很喜欢美食呀!你们最喜欢吃什么呢?为什么喜欢吃这种
食物?
(学生回忆并趣味盎然地汇报喜欢吃的食物及理由)
师生小结:我们的食物真是丰富多彩。
活动一: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
1.[PPT 9出示]谈话:当你在尽情地品尝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制作他们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
吗?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PPT 9-10出示]完成记录单
[PPT 11出示]师生小结:动物和植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活动二:了解身边的食物是怎样来的。
1.提问:[PPT 12出示]麦子从种子到成熟要花费多长时间 [PPT 13出示]鸡从孵化到长大要经
过什么过程?
[PPT 14出示]小组讨论,汇报。
师生小结:食物来之不易,要珍惜食物,不浪费。
三、拓展活动
[PPT 15出示] “美食小导游”:了解家乡的土特产。
【教学后记】
13.我们的衣服
【教材分析】
《我们的衣服》是青岛版六制二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
以图片的形式提示探究活动所需的准备材料,搜集研究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
暗示学生在找到这些材料后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了解自己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为课堂
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和心理上的准备。
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对带来的材料进行研究;第二个环节展
示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棉布的由来,二是丝绸的由来。目的是分别从植物、动物两方面入手,呈
现典型的动植物资源作为代表,让学生认识到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有的来自动物,有的来自植物。
让学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意识到每一块布料都来之不易,内中都饱含着动植物资源的贡献及
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要珍惜穿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件衣服。
教科书提出了“将不能穿的衣服做成你喜欢的物品”的活动指向,这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延伸,
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树立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节约意识。另外,利用家中
破旧衣物和父母一同动手制作手工制品,是作为家长陪伴孩子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能大大提高
亲子互动频度,增强亲子情感,融洽亲子关系,也即所谓的“动脑也动心,动手也动情”,实现亲
子共成长。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能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
探究活动,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学习主动性及注意力较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在学生的日
常生活与知识经验中,储存的与衣服有关的信息,大多数局限于衣服的款式、颜色等,少数学生
知道衣服的面料是不一样的,几乎没有学生能将衣服与动植物资源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做衣服的材料来源。
2.初步认识制成衣物的材料。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做衣服的天然材料的来源进行简单的猜想假设。
2.指导学生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制作衣服的材料,并做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生活中的衣物材料来源中愿意合作交流。
2.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制作衣服的材料,并做简单的分析。
【器材准备】
[学生]衣服标签、记录单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PPT 1 出示]谜语“此物身上一件宝,冬天多来夏天少,冬天可以抵风雪,夏天可以扮美装。”
谁能猜一猜这是什么?(衣服)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大家每天穿的衣服也是各式各样的,我们这节课就一
起来研究一下我们的衣服。
板书课题:我们的衣服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来自哪里?
1.[PPT 4 出示]标签展示会
谈话: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衣服的标签,各小组统计一下,衣服标签上有哪些服装材料。
小组汇报统计结果
服装材料有:棉、麻、聚酯纤维、涤纶、腈纶、羽绒、桑蚕丝、皮革……
2.寻根问底——衣服材料来源
提问:衣服材料有很多,你知道这些材料来自哪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PPT 5 出示]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了解,把下表填写完整。
小组展示汇报
[PPT 6-8出示]师生小结:我们的衣服有的来自蚕丝、皮革等动物资源,有的来自棉花、麻等
植物资源,这些资源都来自大自然。
活动二: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制成衣服的?
1.[PPT 9-13出示]谈话: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中的图片,你知道我们的衣服是如何制成的吗?
小组观察、讨论并汇报观察结果。
[PPT 14出示]师生小结:人类衣服的材料来自于动植物,但衣服的材料制作过程却很繁琐。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大家要学会珍惜,学会爱护。
三、拓展活动
[PPT 15 出示]同学们的家里一般都有一些旧衣服,这些旧衣服可以做什么呢?大家课后可以
做一些调查了解,尝试把旧衣服改造作新的用途。
【教学后记】
14.身边的动植物资源
【教材分析】
《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是青岛版六制二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单元的第三课时。
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品来源,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紧
密关系,继续探究有关动植物资源的内容。
教材由两个活动组成:1. 动物和植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图片:一
副是植物及其产品;一副是动物及其产品。两位同学的对话分别指向于动物和植物的用途。
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动植物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哪些用途,从而认识到动植物之于
人的重要意义,生发对大自然恩馈的感激之情。
观察学习用品,说一说制作它们用到了哪些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教科书中的两名同学分别
对日常的学习用品进行甄别判断,叙说各种学习用品分别来自于动物还是植物。
目的是通过言说动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人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应关心珍爱动物和保护环境。同时,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动植物资
源用途的广泛。
【学生分析】
动植物资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二年级学生对身边的资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课标中
也明确指出 1-2年级需要达到“说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一些实例,初步树立珍稀动植物
资源的意识”的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品来源,初步认识动植
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珍惜动植物资源,热爱大自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品来源,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指导学生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生活中的动植物,并做简单分析记录它们为我们提供了
什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生活中的身边的动植物资源中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惜动植物资源,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品来源,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器材准备】
[学生]铅笔、橡皮、本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记录单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植物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
源。而我们的衣服材料有的来自动物资源,有的来自植物资源。可见,动植物与我们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4课《我们身边的动植物资源》。
二、认识动植物资源的用途
1.[PPT 3-4出示]教师提问:同学们,动植物与我们密不可分,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动植物资
源,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呢?
师生交流。
[PPT 5出示]总结:像粮食、树木、蔬菜、水果等都是植物资源;像马、样、鸭、鱼等都是动
物资源。动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PPT 6-7出示]教师课件展示桑树。比如这棵桑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补充,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部分用途最好能让学生说出
或大致介绍变化制作过程,以此加深理解,为接下来树立珍惜动植物资源打下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而后按照观察的顺序进行交流。
3.通过刚刚的交流讨论,我们知道了植物资源之一的桑树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用。
除了课本上展示的能给我们提供的资源外,你还知道哪些呢?
学生展开想象,汇报结果。例如:枝条可以编筐等。
[PPT 8出示]一棵桑树就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我们提供资源,那么一只山羊又能给我们提
供什么资源哪?
进一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思考、汇报。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下边你能自己说一说动物资源之一的羊又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呢?
[PPT 9出示]学生展开想象,汇报结果。例如:羊可以提供鲜美的肉食品。
4.[PPT 10出示]教师适时总结:动植物资源用途广泛,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前
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从各类动植物资源到我们生活中的物品,需要经历很多复杂的过程,耗费很
多人力物力,他们都是宝贵的资源,所以我们要珍惜节约动植物资源。
三、了解学习用品与动植物资源的关系
[PPT 11出示]教师:课前我让大家准备了毛笔、铅笔、本子、书包、布笔袋等学习用品。下
边大家仔细看一看,制作这些学习用品用到了哪些动物资源、哪些植物资源,完成观察报告。
[PPT 11出示]学生分组观察,完成观察报告。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适时总结:仅仅是几件学习用品就用到了这么多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更能看出动植
物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珍惜节约动植物资源。
四、拓展活动
[PPT 13出示]教师提出要求:课下找一找家中的动植物资源,并了解其来源或制作的故事,
下节课进行汇报交流。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常用工具
15.组装小书架
【教材分析】
《组装小书架》是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用工具》的第一课时,该课以问题
与需求为引领,激起学生组装小书架的动机,引发学生学习与使用工具的欲望,让学生对常用螺
丝刀与螺丝钉进行观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亲身体验,发现螺丝刀与螺丝钉的使用方
法,学会用螺丝刀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教材分为三个环节:问题与需求、探究与实践、评价与创新。
教科书通过“问题与需求”,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通过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发学生用小书架
来整理书籍的需求,激发学生组装小书架的欲望及兴趣。同时,让学生针对组装小书架时“用什
么工具组装”进行探讨,将学生引向本课探究的主题,即对工具的学习与使用,为下一环节的探
究活动作铺垫。
“探究与实践”环节由两个活动组成,即观察螺丝钉与螺丝刀和使用螺丝刀。通过观察活动,
不仅要使学生明确螺丝刀与螺丝钉有其特有的构造,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工具的巧妙,感悟到人类
设计工具时的智慧。通过实践与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确螺丝刀的使用方法,从实践操作中掌握螺
丝刀的使用技巧,并引导学生在学会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的基础上,体验使用工具更省力,进一
步体会到人们创造工具、使用工具的智慧。
“评价与创新”则是设置完成组装书架的任务,一是组装的过程中进行创意想象,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对螺丝刀这一工具的使用训练,对螺丝刀
及螺丝钉的功能更加熟悉,进一步掌握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的方法与技巧,三是通过评
价活动,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学习他人的创意,开阔自己的思维,更热
衷于对技术与工程的学习与探究。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具备了有一定
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描述或者使用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工具,但是没有对工具做过
细致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十”字及“一”字螺丝刀及相应的螺丝钉,了解其功能。
[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螺丝刀与螺丝钉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2指导学生使用螺丝刀、螺丝钉将散装的书架组装成实用书架。
3.能针对所观察的螺丝刀及螺丝钉描述其特征;
4.能从体验活动中感知使用工具更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使用工具时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工具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十”字及“一”字螺丝刀及相应的螺丝钉,了解其功能。
2.指导学生使用螺丝刀、螺丝钉将散装的书架组装成实用书架。
【器材准备】
分组实验:“一”字螺丝刀、“十”字型螺丝刀、“一”字螺丝钉、“十”字型螺丝钉、木块若
干、小书架组装材料等。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需求
教师在讲台前杂乱地堆放一些书,请一位同学上来,帮着找出《科学》教科书。(因为书本多,
找出来较费时间)
[PPT 3 出示]提出问题:要想让书籍一目了然,有什么好办法?
引导学生提出放在书架中的想法。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散装书架,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组装书架的欲望。
教师提出问题:要想把这些散乱的木板组装成一个小书架,需要用什么工具呢?
引导学生观察木板中的孔以及配套带来的螺丝钉,学生提出会用到螺丝刀。
二、探究与实践
(一)观察螺丝钉与螺丝刀
[PPT 4 出示] 1.观察不同的螺丝钉,你有什么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配置中的螺丝钉,学生汇报发现。
[PPT 5 出示] 2.思考:螺丝钉和螺丝刀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螺丝刀,发现螺丝钉与螺丝刀之间的关系。
[PPT 6出示]3.体验活动: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教师发放钉子,学生根据钉子选择用螺丝刀。
4.学生汇报:发现“一”字与“十”字型的螺丝钉与螺丝刀相吻合,使用时两两吻合才会更
方便。[PPT 7出示]得出结论:“一”字与“十”字型螺丝刀是常用的两种螺丝刀。
5.教师课件展示螺丝刀的发明。
[PPT 8出示]资料:公元 3世纪,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就发明了螺纹,但是直到 15世纪才出
现了第一个螺钉,还不知道谁是它的发明者。1550年有了木螺钉,直到 1774年才发明了螺丝刀。
十字螺丝和十字螺丝刀是由亨利飞利浦(Henry Phillips)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明的。首先
使用在汽车的装配线上。所以十字螺丝和十字螺丝刀也被称为飞利浦螺丝和飞利浦螺丝刀。与传
统的一字槽钉头螺钉不同,十字槽头螺钉的十字槽钉头螺钉头的边缘。这种设计使螺丝刀自动居
中,不易滑脱,因此深受欢迎。
6.螺丝刀的使用方法。
提问:那么螺丝刀应该怎样使用呢?请看大屏幕。
[PPT 9出示]课件出示:
1.选用的螺丝刀刀口应与螺丝钉上的槽口相吻合。如果不相吻合,螺丝刀刀口端太薄易折断,
太厚则不能完全嵌入槽内,易使刀口或螺丝槽口损坏。
2.握持螺丝刀柄,手心抵住柄端,让螺丝刀刀口与螺丝钉槽口处于垂直吻合状态。
3.当开始拧松或最后拧紧时,应用力将螺丝刀压紧后再用手腕力扭转螺丝刀;当螺丝松动后,
即可使手心轻压螺丝刀柄,用拇指、中指和食指快速转动螺丝刀。
4.尽量不用螺丝刀当撬棒或凿子使用。
5.螺丝钉出现“滑丝”时,可在螺丝刀头上垫层双面胶、无纺布等,加大摩擦力;也可用少
量 502胶水注入螺丝孔,然后将螺丝拧进去即可。
(二)练习使用螺丝刀与螺丝钉。
开展两项比赛活动:
[PPT 10出示]1.比比怎样做省力。
分别找一位男生、一位女生。男生用手拧螺丝钉,女生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比比一分钟内哪
位同学拧进的多。
[PPT 11出示]2.比比哪个组拧进的螺丝钉又快又好。
教师给每个组分发相同的、各种各样的螺丝钉及两种常用型号的螺丝刀,在规定时间内,比
比哪组同学最先将螺丝钉拧进木板中。
比赛结束,由学生谈体会,交流使用经验。
三、评价与创新
(一)组装小书架
[PPT 12-14出示]1.以小组为单位领取材料,进行组装。教师提出安全及其他注意事项,提出
组装好的成品要求。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创意设想,全班交流创意。
3.各组最后确定组装设想,画出简图。
4.各组根据组装图进行组装。
5.学生组装过程中,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对成果进行评价
[PPT 15出示]1.组装完毕,展示作品。
2.自由谈收获。
3.提出课后使用工具组装或修理物品的设想。
【教学后记】
16.修理玩具
【教材分析】
《修理玩具》是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用工具》的第 2课时,本课借助学生
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发需求,激起学生修理玩具的动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与使用更多常见工具
的欲望,让学生认识多种常见工具,拓展对工具的了解,了解身边常见工具的功能,掌握基本的
操作方法。
教材分为三个环节:问题与需求、探究与实践、评价与创新。
本课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玩具入手,借助一般学生家中都有坏了的玩具这一生活经验,引发学
生的需求,激起学生自己动手修理玩具的欲望。同时,用疑问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
修理玩具时,既应该选用合适的工具,也要学会使用工具,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工具,学习工具
使用方法的动力,为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作铺垫。
“探究与实践”环节包括三个活动,分别为:活动一:“工具箱里有哪些工具?它们能帮助我
们做什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及列举实例的方法,互相介绍、列举、认识多种常用工具,
并知道部分常用工具的名称。活动二:“试一试,了解它们的功能。”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几种
常用工具,了解其主要功能,明确其主要用途,并通过体验基本掌握其使用方法。活动三:“使用
下列钉子或螺丝,各选用什么工具合适呢?”则是引导学生通过选择工具进一步加深对工具功能、
用途的了解,为在生活中更好地使用工具奠定基础。
“评价与创新”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