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教学计划、教学设计
及教学总结
第一单元 植物的“身体”
1.植物的根
2.植物的茎
3.叶的蒸腾作用
4.植物的花
5.植物的果实
第二单元 物体的状态
6.固体、液体和气体
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8.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第三单元 太阳与影子
9.影子
10.太阳和影子
11.日晷
第四单元 混合与分离
12.怎样加快溶解
13.谁在水里溶解得多
14.把它们分离
第五单元 常见的力
15.浮和沉
16.弹簧里的学问
17.鞋底花纹的启示
第六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
18地球上的水
19.水蒸发
20.水沸腾
21.水蒸气凝结
22.水的三种状态
第七单元 仪器与制作
23.量筒
24.天平
25.沙漏
26.面团长大了
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这门学科依据全日制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把知
识与能力为一体。全面体现课程标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一体,全面体现课程目标,依
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识规律,由金及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加深学习内容,逐步开放学生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的多样化地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本册通过科学的学习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
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行和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责任感,真实地感受
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比较总结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2,探索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质。
3,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2,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3,形成珍爱生命,保证生态的意识。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通过教学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性地使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针对问题作出假设,设计研
究方案,再进行实验,再进行实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最后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四、班级现状分析
1
三(1)班共有人,有 80%的学生科学观察方法,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归纳
能力都比较强,有 20%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吃力,方法欠佳还需教师和同学进行辅导帮助。
五、教研专题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进度表(略)
2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植物的“身体”
1.植物的根
【教材分析】
《植物的根》是青岛版五 四学制三年级上册《植物的“身体”》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以观察植物的根为
线索,认识不同根系的特点,让学生探究植物根的吸水作用,体验到交流合作的快乐及尊重实验中观察到的事
实根据。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观察凤仙花,看它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再观察其他植物,是不是和
凤仙花一样,从而知道了不同的植物它们的“身体”组成部分并不完全相同;第二部分观察菠菜、葱的根,引
导学生从根的形状、粗细、多少等方面仔细观察,明确直根系、须根系的不同特点,并对身边常见植物的根进
行分类,拓展学生对其它特殊根的简单了解;第三部分通过课下的实践活动和课上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知
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知道了根对植物的生存有很大的作用;第四部分“拓展活动”,学生观察
园林工人移栽植物时是怎样保护植物根部的,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在二年级科学《我们周围的植物》一课中也有所了解,但对植物的“身体”
知道的不全面,也许只是看到的部分。由于大部分植物的根是埋在地里的,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知之甚
少,课前要让学生准备尽量多的带根的植物,让他们加以观察,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的不同特点,并能付诸行
动,对身边常见的植物的根能准确分类。对于植物的根的作用,学生也只是模糊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课
下的实践活动(动手拔草、摇晃树干等)和课上的实验探究活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其它的作用,教师在
课堂上简单点拨,最好是学生能通过身边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观察身边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
2.通过实物识别和多媒体展示,认真观察植物的根,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主要分成两大类:直根系和须
根系。
3.知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等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 推理等方法得出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交流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方法,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设计;尊重实验中观察到
的事实根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的根的两种类型、探究“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探究“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设计。
【器材准备】
[教师]一株完整的凤仙花、量筒、水、植物油、滴管、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各种带有根的植物课下实践活动:拔草、晃一晃树(体验根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PPT 1 出示]植物的“身体”
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你能说出几种植物的名字吗?【每人至少说三种,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这一单元,我们要共同学习《植物的“身体”》,对植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板书:植物的“身体”】
2.[PPT 2 出示] 活动准备
二、学习新知
3
[PPT 3 出示] 活动一:观察凤仙花及其他植物的“身体”。
1.学生分组观察一株完整的凤仙花。【教师提示要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
2.小组内交流凤仙花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3.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一株完整的凤仙花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部分组成。
4.[PPT 4 出示][PPT 5 出示][PPT 6 出示]我们身边的其他植物的“身体”都是这样的吗?
(1)学生小组内讨论、汇报交流。
(2)教师出示肾蕨、葫芦藓等一些特殊植物的图片【最好是准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植物的“身体”。
(3)学生小组内交流。
5.[PPT 7 出示]教师小结:不是所有植物的“身体”都是一样的,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
果实、种子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本节课,我们先从植物最下面的根学起。【板书课题:1.植物的根】
[PPT 8 出示] 活动二:比较菠菜的根和大葱的根有什么不同
1.同学们带来了许多不同的植物,它们的根也各不相同。老师看到每个小组里都有菠菜和大葱,现在请你
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植物的根有什么不同。【教师提示可以通过根的形状、长短、粗细、小根的数量等方面进
行观察】
2.学生个人观察,小组内交流。
3.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观察结果。
[PPT 9 出示] 教师小结:像菠菜这样,有粗壮的主根和许多侧根的根系,属于直根系。
[PPT 10 出示]像葱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只有很多像胡须一样细长根的根系,属于须根系。
4.你见过哪些直根系、须根系的植物?【学生交流见过的属于直根系、须根系的植物,师、生共同及时纠
正个别分类中出现的错误。】
[PPT 11 出示] [PPT 12 出示] [PPT 13 出示]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将带来的有根植物分类
1.学生给小组内的有根植物分类。
2.共同交流有争议的植物。【胡萝卜:长得粗粗的,属于肉质直根系,我们给它取名“贮藏根”。】
3.[PPT 14 出示] [PPT 15 出示] [PPT 16 出示] [PPT 17 出示] [PPT 18 出示] 教师补充:不论是直根系,
还是须根系,都有一些像胡萝卜这样比较特殊的根。如:气生根、寄生根、支柱根、攀缘根等。【出示 PPT 图
片,教师简单解说,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PPT 19 出示] 活动四:认识根的作用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植物的根,大家来猜一猜:植物的根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个人猜测,小组交流,
代表发言。】
2.平时在田野里拔草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说说自己拔草的体会。】
3.[PPT 20 出示] 这是去年夏天老师拍的一张照片,狂风过后,树干被刮断,但树还牢牢地站在地里,这
是怎么回事?【出示 PPT 图片,学生猜测。】
教师小结:这是因为植物的根在牢牢地抓着泥土,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4.我们饿了、渴了需要吃饭,喝水,田野里的庄稼呢?【学生交流汇报:需要给庄稼定时浇水、施肥、松
土等。】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给庄稼浇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交流】对科学的探究不
能只凭脑筋猜测,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课前老师为每个小
组的同学准备了一套实验材料:带根的芫荽、量筒、植物油。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根有吸
收水分的作用。
5.[PPT 21 出示] 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研究根的作用。
(1)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2)小组设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设计的方案。【教师注意引导:先在量筒里倒上一些水,然后慢慢放入一株带根的
芫荽,滴入几滴植物油(目的是为了密封水面,防止水分蒸发)接着做记号,记录下此时水位的刻度,最后观
察。】 【注意:不要把植物的其它部位浸入水中,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第二种实验方案:可以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上芫荽,另一个量筒里不放,让这两个量筒里的水面
相平,然后看一看一段时间后会不会还相平。】
4
(4)出示实验记录单。
6.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把装置放在向阳处,过几分钟观察结果,填写实验记录单。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这个实验短时间内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这是老师提前做好的实验装置。早上六点,量筒内
的水面在 86ML 的位置,现在水位降低到 78ML 的位置,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根有吸收水
分的作用,它同时也会吸收溶解在水里的养分。每组的实验装置继续放到向阳的窗台上,课下继续观察探究,
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
三、拓展活动
1.[PPT 22 出示] [PPT 23 出示]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了植物根的很多奥秘。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系发达了,地上部分才能生长旺盛。你见过园林工人移栽植物吗?为了让这些移栽的树苗更容易存活,他们
在移栽时是怎样保护植物的根部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2.学生交流。
3.教师补充图片。
[PPT 24 出示]小结:移栽植物时,根系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需要带大
的土坨。目的是为了减少幼根与根毛的损伤,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四、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想继续研究根的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下选择两株大小不同的植物,继续做根的吸水实验,比较有什么不同。
【教学后记】
2.植物的茎
【教材分析】
《植物的茎》是青岛版五 四制三年级上册《植物的身体》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植物的根》
后对植物各个组成部分的进一步探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植物茎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各种类型的茎,引导学生总结茎的共同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引导学
生自行设计实验,了解茎有向上运输水分的作用;第三部分是布置课下探究任务:了解树瘤形成的原因,引导
学生了解茎有向下运输养分的作用。
本课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实验,既让学生了解了植物茎的作用,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
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植物身体的组成、植物根的功能后,对于了解植物茎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三年级学生的好奇
心强,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浓厚,再加上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直观,植物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学生的感性认
识比较丰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知道植物茎的共同特点。
2.通过自行设计、实施实验了解植物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3.了解植物茎有固定植物、运输养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5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植物茎作用的探究计划。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植物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2.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培养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支撑植物身体的作用。
[难点]学会解剖茎的方法。
【器材准备】
[学生]提前把植物枝条浸泡在有颜色的水中。
[教师]课件、盆栽绿植、各种植物茎的图片、小刀、放大镜、垫板、实验记录单、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PT 3 出示] 出示习书记 4 月 8 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的视频。
2.提问:看到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爱护环境)
3.[PPT 4 出示]习爷爷与少先队员浇树的图片。
4.提问:为什么浇树时要把水浇到树的根部?(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5.聚焦话题,导入新课: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植物的哪一部分运输?(茎)
二、探索:植物茎的特点和作用
(一)植物茎的共同特点。
1.列举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的茎?
2.[PPT 5 出示]指出常见植物的茎。
活动一:小组观察各种植物的枝条,找出植物茎的共同特点。
1.[PPT 6 出示]思维导航:
①观察枝条,哪个部分是茎?茎上长有什么
②这几种植物的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③独立观察完毕后小组内交流并把枝条放回盒内。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交流分享发现。
4.[PPT 7 出示]小结植物茎的共同特点:茎上有节,节上长芽。
5.[PPT 8 出示]根据植物茎的共同特点认识各种地下茎。
(二)植物茎的作用
活动二:实验探究植物茎的作用。
1.[PPT 9 出示]视频展示花变颜色,激发探究兴趣。
2.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并全班交流。
3.[PPT 10 出示]介绍横切、纵切的方法;出示温馨提示:
①利用横切或纵切观察植物茎的内部有什么?
②把观察到的横切画面和纵切画面画出来。
③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④实验完毕将材料放回盒内。
4.体验活动,完成记录单。
5.交流分享发现。
6.[PPT 11 出示]小结:植物的茎有自下往上运输水分的作用。
7.[PPT 12 出示]植物的茎还有支撑植物身体的作用。
8.[PPT 13 出示]介绍探究技能:观察。
三.拓展:环境保护教育;植物的茎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6
1.[PPT 14 出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2.[PPT 15 出示]查阅资料通过了解树上的树瘤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植物的茎有自上而下运输养分的作用。
【教学后记】
3.叶的蒸腾作用
【教材分析】
《叶的蒸腾作用》是青岛版五 四制三年级上册《植物的身体》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立足于水分在植物
体叶片上散失并在塑料袋上形成水珠这一有趣现象,将生活现象和科学知识巧妙的结合起来,从生活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教材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树林中的湿润空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
散失的;第二部分实验探索,通过观察塑料袋上的水珠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再通过叶片在水中的浸泡实验积极
寻找答案;第三部分是蒸腾作用的意义,在这一部分同学们可以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不仅解释蒸腾作用对植
物和环境的作用和意义还能对我们的生产活动起到指导意义。
本课通过设计由猜想到验证再到解释和应用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在体验中感受,
在交流分享中获取知识,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洞察能力,能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前面几节课对植物
体的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植物蒸腾作用
现象,学生生活中有一定的体验,但学生缺乏对现象的分析与思索。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探究
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得出,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和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和自然界意义等问题,
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
2.了解气孔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3.了解蒸腾作用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学会使用各种仪器进行深入观察。
2.通过实践操作寻找气孔,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叶的蒸腾作用,多角度、多方式认识蒸腾作用的过程。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蒸腾作用的合理利用,给人们生活、环境、植物的栽培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从蒸腾作用的现象抽象出蒸腾作用的过程,理解气孔的
存在;体会蒸腾作用对植物和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学生用跳绳、罩无色透明塑料袋的盆栽植物、新鲜菠菜叶、烧杯、玉兰新鲜叶片、70℃热水。
[教师]注射器(去针尖)、课件、放大境。
【教学过程】
一、通过跳绳出汗,导入新课
1.我们班有很多跳绳高手谁来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家给他计数。
7
生举手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计数。计时一分钟,我看这位同学都出汗了.
2.现在我采访一下这个同学,你知道汗是从身体的哪里冒出来的吗?
(板书:汗 毛孔)
二、通过实验现象寻找气孔
1.[PPT 3 出示]出示玉米生长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推想植物有散
发水分的作用。
提问:你认为水去哪里了?大胆猜测一下水可能蒸发了。从哪里蒸发的?
2.[课前准备实验出示]: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提问: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聚的,那么
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活动一:观察叶片,指导学生寻找气孔,设计实验:
提问:大家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小孔呢?大家先来观察一下叶片借助仪器看看能不能发现气孔。学生分组观
察,观察后汇报。
3.[PPT 6 出示]提示注意事项。分组实验,出示叶子的蒸腾作用微视频。
活动二:分组实验,将新鲜玉兰叶片浸入热水中观察叶片表面变化。
4.交流共享:和同学们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PPT 7、8 出示]解说如下: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
的 小孔;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
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 植物
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 板书:蒸腾作用)
活动三:改进实验,用注射器向新鲜的菠菜叶片中注入空气,观察叶片在水面下的表现
5.交流共享:分享实验现象,再次证明气孔的存在
三、研讨:解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PPT 9 出示]采访一下刚才跳绳的同学,出汗以后会有什么感觉呢?那么蒸腾作用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
一些,不被晒焦。
2.[PPT 10 出示]当人体大量出汗以后,我们最想干什么?喝水。蒸腾作用让植物排出了大量的水,对植物
还起到什么作用呢?生: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3.[PPT11 出示]当我们走在茂密的林间小道会感觉特别湿润,呼吸顺畅,所以光合作用还可以…
4.[PPT 12 出示]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解释一下。为什么春天树木再发芽以前移栽?我们可以
怎么做呢?观察图片南北方树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PPT 13 出示]解说:要剪掉叶片?为了减少光合作用水分流失,提高成活率。秋天为什么要落叶呢?减少
蒸腾作用,保存水分。
四、课后拓展:
[PPT 14 出示]叶除了光合作用还有什么用途?除了光合作用还有呼吸作用,还能给人和动物提供食物,还
能美化,所以大家课下可以收集资料,多了解一些有关知识。
【教学后记】
4.植物的花
【教材分析】
《植物的花》是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植物的身体》单元的第 4 课时。本单元是由《植物的根》、《植
物的茎》、《叶的蒸腾作用》、《植物的花》、《植物的果实》五节课构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习认识植物
8
根的作用、茎的作用、叶的蒸腾作用、花的构造、果实的形成,使学生对植物的各个器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本节通过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各种各样的花,研究各种花的构造,根据花的构造进行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赞美花等,根据学生的审美情
趣,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生分析】
神奇的生物世界让有很多问题想解决的学生产生好奇,本单元遵循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对植物各
个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植物的各个器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植物的花》一课在学习了植物的根》、《植物
的茎》、《叶的蒸腾作用》的基础上而进行学习的,为后面《植物的果实》做好了铺垫,学生学习起来既容易
又深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初步认识花的构造,认识花各部分的名称。
2.观察、比 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镊子等)对植物的花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观察结果;能根
据植物的花的特点给花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花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花的结构和分类
【器材准备】
[学生]白纸、凌霄花
[教师]镊子、月季花、百合花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3 出示]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你想知道
关于花的哪些知识?
2.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植物花的构造。
[板书课题] 《植物的花》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花的构造。
1..[PPT 4 出示]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了解有关花的一些知识,你准备怎样观察花的构造呢 今天我们需要
学习一种新的实验技能——解剖。
2.[PPT 5 出示]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解剖凌霄花。教师可以先示范如何解剖凌霄花,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解剖凌霄花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解剖。
(1)解剖要求: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由上向下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
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
(2)观察一朵花要由外到里。
(3)在观察时要认真仔细,要在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的观察。小组成员要相互合作、密切配合。
(4)组长做好记录,准备汇报。
3.[PPT 6 出示]教师讲解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使镊子后柄位于掌心,注意
不要太用力,以避免手发抖。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
4.[PPT 7 出示]认识花的组成部分
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9
5.[PPT 8 出示](特别注意:闻气味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将花粉弄到鼻子中去,容易过敏,引起身体的不
适!)
(二)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1.[PPT 9 出示]师: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给这些花来分类,你们认为 怎么分好?一株
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 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
全花。
2.学生分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思考每朵花有什么,没有什么,这些花有什么区别?
3.[PPT 10 出示]认识一下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郁金香花、油菜花、桃花、牵牛花).
4.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雌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课件出示:雄花和雌花
5.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三)花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1.今天我们认识了花的组成,花的各个部分又有什么作用哪?
2.[PPT11 出示]
花萼的作用是保护幼花的作用。
花冠的作用是招引昆虫传粉。
雄蕊的作用是产生花粉。
雌蕊的作用是接受花粉,孕育果实。
3.花粉是怎样传播的?
传粉的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
三、科学与生活
1.选几种不同的花,观察它们的结构,看看它们是否都一样,作好记录。
2.查阅资料,了解人工授粉的相关知识。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人工授粉的相关知识。
【教学后记】
5.植物的果实
【教材分析】
《植物的果实》是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中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包括《植物的
根》、《植物的茎》、《叶的蒸腾作用》、《植物的花》、《植物的果实》五课。本单元是按照植物的身体结
构顺序展开的。
本课包括果实的共同特征和种子的传播方式两个知识点。
通过让学生解剖果实观察果实的结构,得出果实的共同特征。观察不同种子的特点,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由形成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学习果实的共同特
征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剖果实,直接观察果实的结构,从而归纳出果实的共同特征。学习种子的传播方式时
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实物,加深学生对不同种子特点的认识,从而理解不同种子的传播方式。
动手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又直观形象、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果实的结构,掌握果实的共同特征
2.了解不同种子的特点,知道种子的传播方式
10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不同果实的结构,并画出结构图。
2.由个别到一般归纳果实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果实的共同特征 种子的传播方式
【器材准备】
[学生]苹果、梨、青椒、葵花子、樱桃、苍耳
[教师]
1.水果刀
2.火龙果、桃、土豆、花生等图片
3.苍耳、蒲公英、喷瓜、豆荚、凤仙花等图片
4.微视频《苹果从花到形成果实的过程》、《观察果实的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导入课题
1.师:仔细观看,思考视频中呈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ppt1 出示]单击“植物的果实”,播放视频《苹果从花到形成果实的过程》]
3.师:关于果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或者说你想知道什么?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解剖果实 探究果实的共同特征
1.师: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好吃的,我们来猜猜他们是不是果实。
[PPT3 出示图片苹果、梨等图片]
师:剩下的这些是不是果实呢?学完之后再来揭晓答案。
师:苹果、梨、青椒、葵花子都是果实,他们一定有相同的地方?你觉得共同点有哪些?怎么知道的?
2.师:我们先观察他们的外观,看有什么相同点。
小组内观察
生汇报
除了都有皮,还有相同点吗?
3.师:在外观上很难再找出相同的地方,我们就要把它们切开,观察内部。
[ppt4 出示]平常大家怎么切苹果?
生演示
这种切法在科学上叫纵切。还能怎么切?
生演示
这种切法叫横切。
看一下实验要求:
(1)切(纵切或横切)
(2)看(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
(3)画(画出果实的结构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4)理(实验结束整理器材,将切开的果实放入空水槽中)
注意安全!!!
观看微视频,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观察记录的?
单击“解剖果实”播放微视频《观察果实的共同特征》
4.[ppt5 出示]按照小组分工,生操作解剖果实并观察记录。
5.[ppt6.7.8.9 依次出示]生汇报:苹果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肉、核、籽;梨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肉、
核、籽;青椒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肉、筋、籽;葵花子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籽
[ppt10 出示]对比这四种果实的结构,他们都有什么?
11
籽,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种子,剩下的部分都叫果皮。
果皮就是皮吗?
6.[ppt11 出示]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种子和果皮
7.师:判断是不是果实我们根据什么?
[ppt12 出示]来看看剩下的这些是不是果实?
[ppt13.14.15.16.17 依次出示]学生判断、讲解
[ppt18 出示]果实中都有种子,种子有什么用呢?
师:种子能繁殖后代。很多植物是人种的,还有一些植物生长在荒山野地里,它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呢?
(二)探究果实的特点与种子传播的关系
1.樱桃
[ppt19 出示]观察樱桃,说说它的果实有什么特点?
带着任务每人吃一颗樱桃。1看颜色形状等。2 尝味道 3 捏种子。说说樱桃的果实有什么特点
生吃樱桃
生汇报
它长得这么漂亮还有这么硬的种子对它的种子传播有什么作用呢?
总结:樱桃等果实吸引动物吃下去,种子被带到其它地方,通过粪便排出来。
2.苍耳子
[ppt20 出示]苍耳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能挂到动物皮毛和人身上,它的果实有什么特点?
软得硬的?
刺是什么形状?我们看看在放大镜下苍耳子的刺。
[ppt21 出示]钩状的刺有什么作用呢?
[ppt22 出示]总结:苍耳子有钩状的硬刺。能挂住动物皮毛和人的衣服。苍耳依靠动物传播种子。
3.喷瓜、凤仙花、豆荚
师:再看看这三种的果实,他们有什么特点?
[ppt23.24.25 出示] 靠什么传播种子?为什么?
师生总结:他们依靠自身弹力传播
4.蒲公英
[ppt26 出示]蒲公英果实的特点是什么?靠什么传播种子?为什么?
[ppt27 出示]现在我们总结一下种子传播的方式。
樱桃靠动物传播
苍耳靠人、动物传播
喷瓜、豌豆、凤仙花靠弹力传播
蒲公英靠风传播
师:大家还知道哪些种子传播的方式。
师:刚才我们看的这四种果实长得一样吗?
师:他们种子传播的方式一样吗?
师:种子传播的方式与什么有关?
小结: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特点有关,不同特点的果实种子传播的方式不同。
[ppt28 出示]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都有果皮和种子,种子的传播方式有风、动物、人、弹力等。
三、拓展应用延伸知识
[ppt29 出示]品尝带来的果实,说出吃的果实的哪个部分。
四、联系生活布置作业
师:本节课我们研究果实的共同特征用的什么方法?
[ppt30 出示]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ppt31 出示]请同学们课下观察一株植物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的过程。
【教学后记】
12
第二单元 物体的形态
6.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材分析】
《固体、液体和气体》是青岛版五 四学制三年级上册《物体的形态》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通过观察、
比较、实验等方法,让学生认识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明确了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体验到交流合作的
快乐及尊重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根据。
【学生分析】
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物体,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物质状态有关的感性知识,对固体、液体和气
体这些词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三种状态物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能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3.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会做对比观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并得出结论。
【器材准备】
[教师]木块、螺母、石块、装有水的玻璃杯、形状不同的瓶子、袋装醋、袋装奶、水槽、实验记录单、多
媒体课件等。
[学生]橡皮、课本、墨水瓶、装有空气的塑料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PPT 1 出示]固体、液体和气体
师生谈话:猜一猜,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什么好玩的东西?
师从不透明的袋子逐一掏出:橡皮、课本、墨水瓶放在课桌上。
[PPT 2 出示]
提出问题:橡皮、课本能直接放在课桌上,墨水为什么要装在瓶子里才能放在桌子上呢?
学生思考并交流,导入新课
【板书:固体、液体和气体】
[PPT 3 出示] 活动准备
三、自主探究
[PPT 4 出示] 活动一 识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1.实验指导。
(1)[PPT 4 出示]我们先认识实验台都有哪些物体:石块、螺母、木块、牛奶、水、醋、塑料袋装空气、
玻璃杯等。
(2)小组研讨:如何对这些物体实验?
(3)[PPT 5 出示]汇报交流:摸一摸、捏一捏、倒一倒、压一压等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巡视时加强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
13
3.交流汇报。
[PPT 6 出示][PPT 7 出示][PPT 8 出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和评价。
[PPT 9 出示]学生根据三类物体会不会流动的特点得出结论:物体有三种状态:像水、牛奶、醋这样,可
以流动的物体称为液体;像石头、木块、螺母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称为固体;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
方流动的物体称为气体。
4.练习:帮物体找家,把序号填到对应的家。
A.课本 B.牛奶 C.空气 D.酒精 E.橡皮
气体的家固体的家液体的家
5.小结评价。
对学生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水
平。
[PPT 10 出示] 活动二 探究固体的形状
1.师引导探究固体的形状。
(1)教师出示木块,让学生观察什么形状?填写记录单(二)。
(2)教师出示乒乓球,让学生观察什么形状?填写记录单(二)。
(3)教师出示不规则石头,让学生观察什么形状?填写记录单(二)。
实验记录单(二)
物品名称探究方法观察到形状
木块摸一摸,看一看
乒乓球摸一摸,看一看
不规则石头摸一摸,看一看
我的发现
(4)你有什么发现吗?小组交流。
(5)[PPT 11 出示]师生小结:石块等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方形的、椭圆形的、长条形的,不容易变化,
无论怎样放置形状都不改变。
[PPT 12 出示]:活动三 探究液体和气体的形状。
(1)小组内交流探究方法。
(2)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
实验记录单(三)
物品名称探究方法观察到形状
水倒进锥形瓶里,水变成……
水倒进盘子里,水变成……
装满空气塑料袋捏成苹果,变成……
装满空气塑料袋压成一张厚厚圆饼,变成……
我的发现
(3)[PPT 13 出示]你有什么发现吗?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小结: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PPT 14 出示] [PPT 15 出示]师生总结:水的形状根据容器的形状会变化,小河中流动的水,会根据地势,
河床改变形状。空气也随着盛装的容器而变化形状,飘散到空中的空气,根本看不到具体的形状。固体有确定
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PPT 16 出示] 活动四:探究物体倾斜放置后的发现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水杯倾斜放置,静止后,发现什么?固体、气体呢?
2.小组交流研讨,形成小组意见。
3.[PPT 17 出示] [PPT 18 出示]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选代表汇报,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4.[PPT 19 出示] 师总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根据这一特点,在生产生活中,还有
着广泛的应用。比如,为了检查所盖的房屋等是否平整,人们发明了水平仪。
三、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14
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
2.课后拓展。
[PPT 20 出示]要挂一幅画,如何确定墙上的两个点是否在一个水平面上?课下试一试,具体操作一下。
【教学后记】
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教材分析】
《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是青岛版五 四学制三年级上册《物体的形态》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内
容主要对应《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世界的内容“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作为三年级
的课程,主要对应课程标准中年级的内容“知道固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学生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在低年级的科学课学习中,能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 颜色、表面粗糙
程度、形状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在观察、比较等方面积累了一
定的能力,对物体的特征描述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对物体的体积、质量的认知上,只要做好引领,学生能
够胜任认知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固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2.液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不因为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在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固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不因为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在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器材准备】
[教师]水、牛奶、水杯、水槽、订书钉、天平、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细线、小石块、橡皮泥课下实践活动:冰块(体验固体、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这个质量不随形状
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PPT 1 出示]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PPT 2 出示] 1.故事:《乌鸦喝水》。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瓶口很高,瓶内的水很少,开始乌鸦喝不
到水,后来聪明的乌鸦往瓶内放小石块,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
2.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交流,导入新课。
3.[PPT 3 出示] 活动准备
四、学习新知
15
[PPT 4 出示] 活动一:探究液体、固体是否占据空间
1.实验指导。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或占据空间
[PPT 5 出示](学生交流想法:取一大一小两个杯子,把小杯放到空水槽里,取一大杯水,这时往小杯里
倒水,水满了,继续倒,水会流出来,说明水占据了小杯的空间。)
[PPT 6 出示] [PPT7 出示](学生交流想法:设计对比实验,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次实验把装满水的
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空杯子,这时空杯子正好满,第二次实验把装满水的杯子里的水倒入空杯前,往空杯里
倒入一部分红水,再往空杯继续倒水,水满了,继续倒,水就会流出来,说明红水占据杯子的。)
[PPT 8 出示](学生交流想法:设计对比实验,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次实验把装满水的杯子里的水
倒入另一个空杯子,这时空杯子正好满,第二次实验把装满水的杯子里的水倒入空杯前,往空杯里放一个石块,
再往空杯继续倒水,水满了,剩下水没倒完,说明石块占据杯子的空间。)
(2)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请各组讨论本组用什么方法来探究液体或固体占据空间?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液体或固体占据空间实验,按照自己选择的实验准备器材。
师根据小组自由选择结果,合理调配不同小组分别做这两个实验。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巡视时加强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
[PPT 9 出示]3.交流汇报。(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我们观察到水、石块都占据空间,一杯水,放进石块,
石块占据了空间,装的水就减少了。综合以上,所以得出结论:固体、液体都占据空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和评价。
4.小结评价。
对学生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水
平。
[PPT 10 出示] 活动二:探究液体、固体是否有确定的体积
1.提出问题:液体、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是确定的吗?
(1)教师引导:液体、固体占据空间有大小之分吗?
(2)学生交流。
[PPT 11 出示](不同物体占据空间大小不同。)
(3)师讲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2想一想,算一算:
烧杯水的数量实验方法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500ml 量杯装满水放入一块石头流出 200ml 水石头体积:
500ml 量杯装满水
放入一块石头流出 200ml 水剩下水体积:
3.师生小结、评价。
液体、固体都有确定的体积。
[PPT 12 出示] [PPT 13 出示] [PPT 14 出示] [PPT 15 出示]活动三:探究液体、固体的质量
1.提出问题:液体、固体有确定的质量吗?
(1)教师引导:怎么知道这块石头的质量?
(2)学生交流(用天平秤称一称)。
(3)教师引导:一枚订书钉有质量吗?
(4)学生交流(称 100 枚订书钉质量除以 100 得到 1 枚订书钉质量)。
(5)教师引导:橡皮泥改变形状后,质量会变吗?
(6)学生交流(质量不会变)。
(7)教师引导:一杯牛奶有质量吗?
(8)学生交流(先称空杯子质量,把牛奶倒入空杯子后再称总质量,用总质量减掉空杯子质量,剩下的就
是牛奶的质量)。
2.称一称,算一算:
一块石头质量船型橡皮泥质量圆团橡皮泥质量
16
100 枚订书钉
质量 1枚订书钉
质量空杯子
质量空杯子+牛奶
总质量牛奶质量
3.师生小结、评价。
液体、固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三、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
[PPT 16 出示] 2.拓展活动。
取一块冰,称一称它的质量,融化后再称质量,比较前后质量是否有变化。
【教学后记】
8.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教材分析】
《气体的体积和质量》是青岛版五 四学制三年级上册《物体的形态》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对气
体进行观察,知道气体有体积,但是气体的体积不确定,可以改变。知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
【学生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固体、液体,知道固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由此,引导学生观察
气体的体积和质量,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点拨,最好是学生能通过身边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认识到气体的体积不
确定,可以改变,知道气体占据空间,占居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2.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测量气体质量的活动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器材准备】
[教师]排球、打气筒、注射器、橡皮、天平、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气球、装有空气的塑料袋课下实践活动:气球、塑料瓶(体验空气的动力原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PPT 1 出示]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PPT 2 出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各式充气玩具:跳跳球、气垫床、充气青蛙、充气长颈鹿等,提问:这
17
些充气玩具里面都充满了空气,他们是什么样的?可以改变他们的形状吗?
师生交流后导入新课。
2.[PPT 3 出示] 活动准备
五、学习新知
[PPT 4 出示] 活动一:探究空气体积是否可以改变。
1.用塑料袋、气球充上空气,说一说空气是什么形状的?
2.学生分组活动。
[PPT 4 出示]3.学生交流,总结:空气被装在不同的物体里,随着物体的形状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说明
空气的形状可以改变。
4.空气的形状可以改变,如果按压气球,气球里面的空气体积会变化吗?
5.学生分组讨论。
6.[PPT 5 出示]交流:按压气球,可以看出气球能被压成各种样子,但是,气球是不是变小了,看的不是
很明显。
7.[PPT 5 出示]教师提示: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空气可以被压缩,我们可以用注射器来研究。
8.学生探究:把注射器装上一定体积的水,按压、抽拉,观察水的体积变化。把注射器装上一定体积的空
气,按压、抽拉注射器活塞。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
9.师生总结:把注射器装上一定体积的水,按压、抽拉,注射器活塞不能使水的体积发生任何变化。
[PPT 6 出示]把注射器装上一定体积的空气,按压、抽拉注射器活塞。明显看出空气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按压时,空气体积变小。抽拉注射器活塞,空气体积变大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气没有确定的形
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PPT 7 出示] 活动二:探究空气是否有确定的质量
1.提出问题:空气有质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如果证明空气有没有质量,测量一下是可以的,
但是怎样测量空气的质量呢?
2.学生分组研讨:如何测量空气的质量?
3.研讨后,交流研讨结果。[PPT 8 出示]把空气装在气球中、塑料袋中,直接测量。测量后,减掉塑料袋
等的质量。
4.学生分组活动,交流活动结果。
5.[PPT 8 出示]反思:根据测量数据,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去掉塑料袋、气球的质量后,空气的质量没
有了,或者很小很小。难道空气没有质量吗?
6.重点研讨上面环节发现的问题,得出解决的办法。有的小组发现空气是有质量的,只不过测得的质量数
据太小,是不是我们称量的空气太少造成的呢?[PPT 9 出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多称量一些空气。
7.[PPT 9 出示]称量排球中空气的质量。先称量空排球(几乎没充空气的瘪排球)的质量,然后往排球里
尽量充气,称量充足了空气的排球。
8.学生分组活动。
9.[PPT 10 出示]交流、总结:经过这一次测量,明显看出,充足了气的排球质量明显增多,这说明空气还
是有质量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体有确定的质量。
三、拓展活动
[PPT 11 出示] 了解“空气炮”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空气炮”。
1.玩过哪些空气玩具?说一说玩具利用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师展示制作好的“空气炮”,演示使用方法。
4.播放“空气炮”制作视频。
5.师生共同研究制作方法。
6.布置学生课下完成制作。
【教学后记】
18
第三单元 太阳和影子
9.影子
【教材分析】
《影子》是青岛版科学五年制三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单元的第一课时。教科书创设了“在阳光下或灯
光下,我们一般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的情境,提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和影子有关,“阳光或灯光下”,将影
子的形成和光联系在一起,为后面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作铺垫。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指出了本课探究活动所需的典型材料:手电筒、橡皮、细
绳、白纸等,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活动由三部分组成,“找一找哪里有影子”:阳光下树
影、灯光下人影以及一位学生为另一位学生画影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影子,唤醒学生的已有生
活经验,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教科书呈现了 3 位学生探究物体影子形成条件
的实验场景图,结合“思维导航”,指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探究,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怎样使物体
的影子发生变化?”教科书呈现了改变手电筒的高度和方向、改变手的位置和形状,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两
幅图,引导学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教科书以问题“观察生活
中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为导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影子的秘密,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与认识。
影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教材从学生生活入手找影子;通过实验,结合思维导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
【学生分析】
影子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三年级学生对它比较熟悉,探究兴趣浓厚,但对影子形成的原因尚不能作出合理
的解释。所以本活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现象,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
影子的形成条件,从而获得科学结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影子产生的条件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学生]手电筒、橡皮、细绳、白纸、铅笔、记录单 。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PPT 3 出示] “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是你好朋友,常伴你左右。”(影子)
2.谈一谈对“影子”的认识。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影子。
1.你观察过哪些事物的影子?学生自由发言。
19
2.[PPT 4 出示]展示教科书中的图片,图中的景象是哪些事物的影子,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影子。
3.[PPT 7 出示]你能画出哪些事物的影子?动手画一画,组内分享交流。
4.[PPT 8 出示]得出结论:影子无处不在。
活动二: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1.制造影子
(1)[PPT 9 出示]提出问题:影子无处不在,你能不能利用以上材料制造出影子吗?
(2)思考,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3)交流实验现象学。
2.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1)[PPT 10 出示]思维导航:关闭手电筒,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拿走橡皮,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
(2)学生动手实验:依次移开橡皮、手电筒,观察现象。
(3)组内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
(4)[PPT 13 出示]小结:当光照射不透明的物体时,会产生影子。
活动三: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改变?
1.[PPT 14 出示]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改变。学生交流并实验。
2.你还有其他方法使铅笔的影子发生变化吗?学生交流并实验。
3.[PPT 15 出示]小结:改变光照的角度和方向、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位置等方法,都能使影子发生变化。
4.[PPT 16 出示]利用手电筒,玩手影游戏,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做出手影。学生两人一组
模仿手影操作,交流发现与体会。
三、拓展活动
1.[PPT 19 出示]提出活动指向:观察生活中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观察生活中的影子,从正反两方面思考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后记】
10.太阳和影子
【教材分析】
《太阳和影子》是青岛版科学五年制三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的学习活动在前一
节课《影子》的学习基础上以 “早晨,旗杆的影子在西边;傍晚,旗杆的影子在东边”为创设情境,提出“为
什么呢?”指向导入本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提示学生需要准备“手表、长卷尺、手电筒、橡皮泥等”
准备研究材料,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思考与本课相关的问题,便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在探究学习
活动中,重点围绕“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和“模拟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
变化。”两个环节开展进行,最后以“一个月中,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固定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
度有什么变化。”进行拓展延伸。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中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阳光下观察物体影子的方
向与长度的场景,一组学生观察铅笔影子的方向与长度,另一组学生观察固定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目的是
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实际观测数据,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此外,本环节教学中教科书还呈现了一幅
室内分析数据的场景图,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的变化规
律。在“模拟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的环节中,教科书呈现了一幅模拟铅笔在阳光照射下影子变化
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最后,以“一个月中,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固定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有什么变化。”为拓
展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进一步探究阳光下同一固定物体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影子
的方向和长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培养学生中长期观测的意识。
20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科学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通过前期对
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影子已有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本次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在学生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
生的思考问题逻辑性和全面性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在对事物的认知由表面的感性认知积极上升到理性分析思考,
更好地将生活中关于太阳和影子的联系加以认知,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模拟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的能力,
发现生活与科学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更加有效,发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培养良好
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和测量,能描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一天中
同一固定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通过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观察和测量,能描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一天中同一固定物体影子的变
化规律。
【器材准备】
[学生]手表、长卷尺、手电筒、橡皮泥。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PPT 2 出示]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教师出示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
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学生猜谜。教师出示谜底:“影子”教师提问:“什么时候能看到
影子?对于影子你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回答。“晴天的时候学校操场边的大树有影子。”、
“篮球架、足球架也有影子。”等,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简单小结“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太阳和
影子真是一对好兄弟,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引入新课《太阳和影子》,板书课题。[PPT 3 出示]
设计意图:影子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话题,本课从猜谜语影子开始,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兴奋
点,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中来。
二、探究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学习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课前老师布
置大家到操场上测量旗杆和足球架的影子,并完成记录表。现在能说一说你们的观察和记录情况吗?”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交流归纳观察发现。
[PPT 4 出示]
课前观察的校园内旗杆(足球架)在阳光下影子的方向与长度观察记录表。
各组汇报。根据刚才各组的汇报情况,同学们能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生 1:我们组发现,太阳向西移动,旗杆影子向东移动,足球架的影子也在向东移动。
生 2:我们发现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
生 3:我们发现,太阳在旗杆的后边,影子在旗杆的前边。
师:前?后?这样说也可以。能不能换个说法呢?
生 4:太阳在旗杆的南边,影子在旗杆的北边。
师:真好,你很会表达。也就是说,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刚才大家讨论的都是影子的方向,影
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吗?
21
生 1:我们发现,随着太阳向西移动,旗杆影子越来越长,足球架的影子也是越来越长。
生 2:我们组也有这样的发现。
师:同学们都很会观察,上面同学们的记录表只是在中午左右半个多小时之内的测量。那么大家可以联系
一下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早晨或傍晚的时候影子和中午相比较,什么时候长一些,什么时候短一些?
生 3:我认为一天中,物体影子早晨长,傍晚也长,中午最短。
生 4:我认为物体的影子从早晨到中午越来越短,从中午到晚上又越来越长。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习活动:“把铅笔用橡皮泥固定在纸板上,测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铅笔的
影子在阳光下方向、长度的变化。”
师: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同学们都很棒,能够有这么细心的发现,猜想也很有道理。那么到底是不是这
样呢?咱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一个验证可以吗?
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模拟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设计方案。
师:下面请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给大家汇报一下。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各组互相补充、完善。
出示课件[PPT 5、6 出示],教师对学生进行温馨提示:
(1)用橡皮泥把铅笔竖直固定在纸上,将手电筒平放在桌子上;(2)距离铅笔大约 10cm 左右,打开手电
筒,让光线照在铅笔上,观察影子的方向、长短;(3)拿起手电筒,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沿弧形轨
迹自东向西移动,始终保持手电筒与铅笔大约 10 厘米的距离,手电筒每移动一点距离,注意停留一下,观察铅
笔影子的方向、长短,并将影子描绘下来;(4)保持这样的观察方法,直至手电筒为围绕铅笔正好转半圈;(5)
重复做几次,下一次做的时候描绘影子时可更换不同颜色的彩笔,以免混淆。
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提问:“哪个小组能够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以及发现。”学生汇报:“我们把手
电筒按照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变化规律自东向西移动,发现从早晨到中午,影子越来越短,从中午到晚上,
影子越来越长。影子的方向和太阳运行的方向是相反的。”等。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补充,互
相完善。教师在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小结:[PPT7 出示]“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
改变。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
三、学以致用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收获。教师:“影子方向与太阳位置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我
们怎样利用太阳位置的变化来推测时间?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由谈论。
[PPT8 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拓展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一个月中,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固定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有什么变化?”
[PPT9 出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教学后记】
11.日晷
【教材分析】
《日晷》是青岛版科学五年制三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本课的学习活动在前期科
学学习的基础上以 “古人是怎样利用太阳计时的?” 创设问题情境,并以问题导向,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
同时提示学生需要准备的学习材料“手表、长卷尺、手电筒、橡皮泥等” 准备研究材料,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思考古人计时的方法,明确本课探究主题;提示学生做好学习思想、材料等方面的准备,便于课堂探究活动的
顺利开展。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重点围绕“认识日晷”和“做日晷模型”两个环节开展进行,最后以“查找资
料,了解古代还有哪些计时方法。”进行拓展延伸课后的学习活动。
22
“认识日晷”这一环节中,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阳光下观察日晷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了
解日晷的构造、作用和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呈现使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指导及两位学生在室外阳光
下利用日晷模型计时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方法指导,正确使用日晷模型进行计时。此外教科书还呈现
了介绍日晷的资料卡,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日晷的知识。“做日晷模型”这一环
节,教科书呈现了三位学生制作日晷模型的场景图和日晷模型成品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完成日
晷模型的制作。
最后,以“查找资料,了解古代还有哪些计时方法。”为拓展学习活动内容,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
查找资料的学习活动,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古代计时仪器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分析】
通过前期对本单元的学习,对于本单元的科学学习已有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
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对待科学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强。本次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在学生此
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尤其是动脑动手能力方面加强培养,引导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由表
面的感性认知积极上升到理性分析思考,根据前期关于太阳和影子的科学学习,联系有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日
晷加以认知,指导学生学会进行设计制作模型进行科学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等科学学习能力,进而
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日晷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一种仪器。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利用材料制作日晷模型;会使用日晷模型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制作日晷模型、使用日晷模型计时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日晷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学生观察认识日晷,学习日晷计时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制作日晷模型的科学学习活动。
【器材准备】
[学生]提前了解日晷相关的知识。制作日晷模型用的材料:小木棍、卡纸、胶棒、双面胶、手表等
[教师]课件、评价表、日晷模型。
【教学过程】
[PPT 2 出示] 教师营造学习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
现在是什么时间?人们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又是如何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在自己日常生活中通过太阳确定时间的事例。如看太阳的位置、看阳光下物体影子
推算现在的时间等。
二、学习新课
[PPT 3 出示]出示课题
(一)认识日晷。
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日晷的实物模型和相关图片观察。
[PPT 4 出示]教师出示日晷模型和日晷的图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观察学习活动。教师适时参与指导,引
导学生自主观察了解日晷的构造——晷面和晷针以及相关特点;测量日晷各部分的尺寸、角度等数据。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简单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日晷由底座、晷面、晷针构
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面倾斜,与地平面夹角等于当地纬度。日晷的计时科学道理是人们根据晷针在阳光下
的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变化而计时的。[PPT 5、6 出示]
教师进一步出示形式多样的日晷图片,丰富学生认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晷的科学道理。[PPT7 出示]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晷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收集到关于日晷的相关资料,设计自己要制作的日晷。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设计学习活
23
动,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进而使自己的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再动
手进行小组合作制作日晷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做到按照学生事先动脑思考的设计后动手,提醒学生注意使用
工具的安全和小木棍避免戳伤。[PPT 8 出示]
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园中摆放自己小组制作日晷模型,学习使用日晷模型进行计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调节
日晷的晷面角度,晷针影子指向正确的刻度。如“现在是上午十点钟,晷针影子应该在哪给正确刻度呢?”在
此基础上,学习利用其他时间测试日晷的正确性。“预测一下,中午十二点的时间时,晷针的影子应该在什么
位置呢?”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PPT 9 出示]
三、拓展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代其他计时的方法。
教师与学生进一步积极交流: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们除了用日晷可以计时之外,还有哪些计时的方法呢?
[PPT10 出示]教师与学生交流古人计时方法的变迁,适时出示水钟、漏刻这些古人计时工具,进一步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PPT 11 出示]提出拓展主题:到科技馆或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古人的计时工具,了解这些计时工
具的使用方法和计时原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后学习活动。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混合与分离
12.怎样加快溶解
【教材分析】
《怎样加快溶解》是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混合与分离》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引导学
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寻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指
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
的途径,积极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
活。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准备活动:教科书呈现了问题:“往汤里加食盐,人们往往会用勺子
搅一搅,为什么这样做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搅拌与溶解的关系,为课堂探
究做好准备。教科书还呈现了粗盐、细盐、冰糖等材料包,目的是让学生提前准备探究活动需要的材料。第二
部分探究活动: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测加快溶解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总结出加快溶解的方
法: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接着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加快溶解
的方法,来比一比,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探究所得,参与比赛活动,培养学
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
解的方法。目的是通过寻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实例及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
快溶解方法的认识。
【学生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有一些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用到过搅拌的方法。学生对
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平时喝白糖水,冲奶粉等都会用筷子搅一搅。但学生对对比实验这一证明各
种猜想的的探究方法比较陌生,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是本节课需要引领学生
探究并掌握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
24
过程和结果。
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4.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同样大小的烧杯 2 个、热水、冷水、粗盐、细盐、玻璃棒、小锤、秒表等。
为每小组准备:同样大小的烧杯两个、冷水、粗盐、细盐、同样大小的冰糖两块、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1 出示]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课题。
[PPT 2 出示]课件展示用勺子搅拌的情景:妈妈往汤里加食盐,往往会用勺子搅一搅,为什么这样做呢?
1.请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教师总结 ,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问题一:怎样使食盐在水中加快溶解?
1.看来,搅拌可能会加快食盐的溶解,那加快食盐的溶解,还有哪些方法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
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测的理由。[PPT 3 依次出示]
2.精心设计实验方案。
[PPT4 出示]学生可能会想到搅拌、用热水、研成碎末等方法。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学生集
思广益,设计方案。
(1)[PPT 5 出示]让各小组同学选择一种猜想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2)各小组同学和大家分享他们组的实验方案。
我们小组想用搅拌的方法。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烧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两份完全一样的食盐放入
两个烧杯里,在其中一个烧杯里搅拌,看看搅拌的烧杯中的食盐是否溶解得快。你们同意我们的方案吗?大家
相互补充。刚才,我们在交流时,什么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PPT 6 出示]师生总结。
师:经过大家共同讨论,这种方案设计的很周密。哪个小组的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
我们小组想用研成碎末的方法:我们用两份相同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粗盐,一份用小锤研碎,再把它们
同时放入两杯同样多的冷水中,同时搅拌,看看哪杯先溶解。
在这种方案中,什么条件不同,什么条件相同?
[PPT 7 出示]师生总结。
我们小组想用加热水的方法。我们想在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倒上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分别放入颗粒大小一
样,等量的食盐,同时放入,在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看看哪杯溶解得快。师生总结这种方案什么条件不同,
什么条件相同?[PPT8 出示]
师小结:像刚才我们设计的这三种实验方案,都只改变了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我们把这样的实验叫
对比实验。
[PPT 9 出示]探究技能
3.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PPT 10 出示]全班同学交流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PPT 11 出示]。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师发实验记录单。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
们的实验成果? [展台展示实验记录单]
[PPT 12 出示]全班总结:通过实验得出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二)探究问题二:比一比,看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PPT 13 出示]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怎样做,就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其中
的一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也可能会想到用两种加快溶解的方法,还可能会想到综合应用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
及时将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2.师生共同制定比赛规则。
25
3.计时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活动。
4.师生总结比赛情况。让获胜的小组谈成功经验,做的慢的小组谈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教师最后总结。
三、拓展活动
[PPT 14 出示]找一找人们在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课下,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实例,都采用了哪些加快溶解的方法,及时做好记录。
【教学后记】
13.谁在水中溶解的多
【教材分析】
《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是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混合与分离》里的第二课时。本课教学内容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食盐是厨房常见的材料,学生对它
们非常熟悉,对食盐的溶解有一定了解。所以本环节选取食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知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第二部分: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和小苏打是家
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较相似。在两个装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分别加入并
搅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教科书用文字和插图对如何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等份,如何加入食盐和
小苏打,什么时候进行记录作了提示。实验是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
力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
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质在水中是有一定的溶解能力的。
2.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器材准备】
食盐、小苏打、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课件、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引发思考
1.[PPT 1 出示]图片展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同时教师演示:取出一个盛有 50 毫升水的烧杯,把一小
勺食盐放入水中,食盐会怎样?
2.聚焦话题:如果继续加食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在 50 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3.[PPT 2 出示]出示食盐图片和小苏打图片,指导学生准备食盐、小苏打等实验材料。
4.引出课题:关于溶解的秘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
活动一: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
26
1.[PPT 3 出示]小组讨论提示。
2.[PPT4 出示]任务要求:先将食盐分成若干小份,每次加一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持
续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也可以用小药勺取盐,用塑料尺子把勺子里的盐刮平,一平勺一平勺地加食盐,等
第一平勺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平勺,持续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PPT5 出示]出示研究计划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按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及时评价学生,适时引导。
5.[PPT6 出示]出示各组实验结果统计表,老师把各组数据输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
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二)在 50 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1.[PPT7 出示]出示小组讨论要求:这个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
2.[PPT8 出示]师生共同得出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
a.两杯水必须要一样多;
b.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同样多;
c.要同时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d.要等加进去的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
e.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
3.[PPT9 出示]出示称取同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首先大家用镊子把游码移到最左边,我们称为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第二步,用镊子把游码的左边缘移到 3克标度处;
第三步,左边托盘放入适量的食盐,观察指针是否在正中央,如果指针偏左,那就说明左边重,要拿掉一
些食盐;如果指针偏向右边,那就说明右边重,要再放入一些食盐,经过调整,直到指针指向正中央红色刻度
线。这样,我们就称量出了 3克的食盐。
教师指导学生称取 3克食盐和 3 克小苏打各 8 包。
4.[PPT10 出示]出示实验计划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汇报实验现象,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5.[PPT11 出示]研究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三、创新实践,拓展延伸
1.[PPT12 出示]提出活动指向: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明确:水温升高,小苏打溶解的更多。
2.思考:溶解力受哪些因素影响?
3.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做白糖和食盐在水里溶解的对比实验,看看谁在水里的溶解得多。
【教学后记】
14.把它们分离
【教材分析】
《把它们分离》是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混合与分离》里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根据教材中学
生提出如何分离混合物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了解生
活中人们按需要用各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教材安排了两个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分离铁屑和木屑。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木屑和
铁屑的不同特征、性能,发现分离木屑和铁屑的不同方法。第二个探究活动是分离沙子和白糖。目的是引导学
生利用白糖在水中能够溶解,沙子在水中能够沉淀,分离出沙子;然后利用加热蒸发掉糖水中的水分的方法分
27
离出白糖。
本课设计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体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逐步
掌握不同混合物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学生们了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影响,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
生活中。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分离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简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但不能根据混合物自身的
特点选择多种分离方法。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事物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在老师
引导下能自行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混合物是可以分离的,不同的混合物有不同的分离方法。
3.根据混合物的性质不同,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科学探究目标]
1.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2.在教师引导下,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进行分离混合物的探究兴趣。
2.培养主动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树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根据分离物质的本质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器材准备】
[学生]木屑、铁屑、沙子、白糖、磁铁、小盘子、记录单
[教师]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玻璃棒、火柴等,或者准备:长柄汤勺、纱布、蜡烛、
火柴、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测,趣味导入
1.出示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袋,让学生猜测里面的物品是什么?并用自己各种方法感知它们的特点。
二、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分离铁屑和木屑实验
1.[PPT2 出示]木屑和铁屑图片。学生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2.[PPT3 出示]学生根据木屑和铁屑的特点讨论交流自己分离的方法。
3.[PPT4 出示]磁铁吸铁屑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磁铁的性质分离木屑和铁屑混合物更快捷。
(二)活动二:分离沙子和白糖实验
1.[PPT5 出示]如何把沙子和白糖进行分离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方案把它们分离。
2.[PPT6 出示]共同梳理分离的方法。
3.[PPT7 出示]实验(1)将沙子和白糖的混合物,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先静置一段时间,仔细观察;(2)
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待白糖完全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再把糖水缓慢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分离出沙子。
3.[PPT8 出示]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用加热方法可以把白糖从糖水中分离出来。
4.[PPT9 出示]认识酒精灯。
5.[PPT10 出示]蒸发水分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正确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6.[PPT11 出示]加热时使用蒸发皿时的注意事项。
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PPT12 出示]提出问题:老师在家做米饭时,发现大米里混有沙子,怎样把大米和沙子分离?2.学生根
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说出分离沙子和大米的方法和步骤
四、拓展活动
28
1.[PPT13 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五、梳理总结
1.[PPT14 出示] 这节课我们收获了哪些科学知识?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常见的力
15.浮与沉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
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
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
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
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
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
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
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
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
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学生]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皮筋等。
[教师]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29
1.[PPT 3 出示]
师:小船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套上游泳圈就不会沉入水中......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研究一下吗?
生 1:它们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生 2:它们怎么样会下沉?
生 3......
师:总结并板书课题(15.浮与沉)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1.[PPT 4 出示]出示气球、木块、螺丝钉、乒乓球等图片。
师:它们是浮还是沉?
生:气球、乒乓球浮,木块、螺丝钉沉。
2.学生分组实验。
3.师:通过实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乒乓球、气球浮在水面上,螺丝钉、木块沉下去。
师:不同物体在水中,有的是上浮,有的是下沉。
活动二:感受认知浮力。
1.[PPT 7 出示]出示学生用手按压气球图片。
2.师:大家把气球朝下按,感受一下手有什么感觉?
生做实验,并汇报:手感到有一种向上的力。
[PPT 8 出示]师: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就是水的浮力。
活动三: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PPT 9 出示]教师出示石块沉入水中图片。
2.师: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生 1:受到
生 2:没有
师:科学不是全靠猜测,需要我们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PPT 11 出示]出示课本情景图。
1.师:根据老师准备的材料,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实验怎么做?
生讨论交流,总结出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实验。
小组展示。
[PPT 13 出示]师生总结: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三: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1.[PPT 14 出示]出示轮船、救生圈、浮桥等图片。
师:这几种物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生:都是利用了浮力。
师:鱼漂利用了什么?
生:浮力。
三、拓展活动-----制作浮沉子
[PPT 17 出示]课本浮沉子图片,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从而理解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教学后记】
30
16.弹簧的学问
【教材分析】
《弹簧的学问》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玩蹦床时,蹦床发
生了什么变化?拉橡皮筋时,手有什么感觉为线索,探究有弹性的物体的特点,从而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让学生设计弹性玩具,加深对弹性的认识。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回忆玩蹦床时,蹦床有什么变化?导学生现场拉橡
皮筋,仔细感受手上有什么感觉,初步感知带弹性物体的特点;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教材中选用的是生活中常
见的带弹簧的物体,通过对带弹簧物体进行玩,初步得出带弹簧物体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撑杆跳高、橡皮
筋扎头绳、摩托车减震器中,什么物体是弹性物体,谁对弹性物体施加了力,再接着分析这些弹性物体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怎样产生弹力。接着出示弹簧秤图片,先同学好好观察,然后猜想弹簧秤弹性物体在哪里?然后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设计鸡蛋保护装置,是对弹性的进一步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
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设计弹性玩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