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主题是在“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中坚定前行。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和各种考验,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新世纪的学生不仅对中国梦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而且要有学习革命前辈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强烈意识,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高中阶段是中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每一位同学不仅要重视学业,还要树立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
本单元所选篇目中革命先驱和建设者的精神历久弥新,并将由新时代的青年一代继承发扬。学习这些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和使用材料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全面看待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走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的青年,将起到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获得崇高的体验。
2.分析重点语句、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理性与感性在本单元作品中的高度统一。
4.搜集英雄事迹,学会积累素材,运用材料。
单元知识链接
理性与感性在新闻作品中的高度统一
在当前的新闻写作中,新闻写作内容在传统新闻写作“5W”的基础上被积极地扩充,新闻报道写作内容的丰富,报道的倾向性和表述的复杂性都使得记者在写作时需要在报道中引用相关感性内容来丰富报道的内涵,以便更好地引导受众,达到新闻报道的目的。而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内容理性成分的多寡会对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重要影响。这就需要新闻写作注意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
(一)新闻写作中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
1.新闻写作中的感性与理性平衡。在新闻报道写作过程中需要坚持理性的原则。虽然感性内容的加人,可以帮助受众确立新闻阅读的感情基调,将受众向特定的舆论方向引导。但是,如果感性内容与理性内容失衡,很容易让记者对相关事实的判断和估计发生偏差,导致报道失实。因此,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理性的原则,将事实呈现给受众。
2.新闻写作中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
(1)精心选材。
新闻写作中要求记者精心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符合自身报道需求的事实中的感性元素。
(2)匠心独运。
如何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这些感性元素,并利用感性内容来更好地说明理性事实的真实性呢?
其一,匠心独运,谋篇布局。如报告文学《包身工》一文,夏衍精心安排了两条线索来报道,一条线索是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和劳动,一条线索是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和罪恶。这两条线索的安排本身就是非常明显的感性内容和理性内容的高度统一。
其二,记叙.抒情和议论完美结合。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作者侧面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遣词造句很有深意,不仅能准确报道英国降旗的时间,又能巧妙地使用议论性、抒情性的句子,如“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引导受众感受现场的气氛,体会“永远”一词蕴含的深意——英国对香港的156年的统治结束了,永远地结束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样,新闻传达的感情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使得理性的事实达到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进而体现整体报道的新闻价值。
(二)新闻写作中感性与理性高度统一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报道中,最常见的感性错误均为没有很好地坚持理性内容在报道中的主导地位,导致感性内容占据了大量篇幅,使文章立意不明,报道失实。所以,新闻作者在写作时必须坚持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将理性、真实的内容作为文章内容的主题,确立感性内容的辅助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新闻写作的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新闻报道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三)解题技巧与策略
题型一 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解题策略】
分析新闻标题艺术性的“五方面”
第一,分析新闻标题特点及其作用。
先看新闻的标题是引标题、主标题,还是副标题。标题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所以,要弄清楚新闻标题的特点,然后据此分析其作用。
第二,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侧重于修辞手法,因此在解答时,先明确判断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说明这一手法的作用。
第三,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新闻标题往往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揭示新闻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可以根据标题了解新闻的主
要内容,进而分析标题对新闻主题所起的作用。
第四,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新闻标题的拟定,倾注着记者的心血,凝聚着其鲜明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明确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就需把握记者的观点和情感。
第五,分析新闻标题对受众获取信息的作用和对吸引读者的作用。新闻标题涵盖新闻的主要内容,这是受众获取信息的第一印象。同时,新颖别致的标题能够造成悬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标题都需要从这五方面进行分析,而是需要根据具体题目而定。
题型二 分析新闻导 语的作用
【解题策略】
分析新闻导语作用的“三个角度”
第一,从内容角度分析。
分析导语属于哪类导语,写出了什么事实,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等。
第二,从结构角度分析。
导语往往概括了新闻事实,是总写,引出下文对事实的展开。
第三,从社会读者角度分析。
如导语突出了新闻价值、吸引读者等。
题型三分析新闻背景的作用
新闻背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有三重含义: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固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狭义上单指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按照其作用可划分为: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人物背景,事件背景,技术和专业背景,材料背景等。
【解题策略】
分析新闻背景作用的“五思考”
第一,从背景与内容关系角度思考。
第二,从背景与主旨关系角度思考。
第三,从手法角度思考。
第四,从作者观点角度思考。
第五,从丰富新闻内涵的角度思考。
题型四 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和独特性
新闻构思的独特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新闻的结构,因此,二者不可能绝对分开,合理之中有独特之处,独特之中又体现着合理。在具体设置题目考查时,新闻结构的合理性侧重文本整体,新闻构思的独特性侧重局部。
【解题策略】
1.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的方法。
第一,从能否表现出新闻内容和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
第二,从结构是否完整的角度思考。
第三,从是否增加了新闻时效性、现场感的角度思考。
2.分析新闻构思的独特性的方法。
第一,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对表现新闻主旨、新闻文体特点、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抓相似点,分析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对表现新闻主旨、新闻文体特点、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表现新闻主旨、新闻文体特点、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四)链接高考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
【美】丹·卢泽德
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
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
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撒离的地区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静。
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年的这场洪水造成的难民们还处在混乱中。
他们今夜睡在坑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在教堂中心,当焦虑不安终于为疲倦所压倒,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的床铺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
此时此刻,据说有3000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于这座城市的三条河的两岸。
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吸纳洪水而救出难民。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志愿者们赶来照顾难民,帮助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在那儿等着。
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存在。
那些及时站出来的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水涨到顶点。他们的家得以幸免。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但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少水?雨在夜空中潜伏着。
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看到防泚堤还牢固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色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枝。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来往往。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时宜。
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的丈夫只是点头。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水有多高了?耸耸肩,他们将不得不离开吗?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谁知道呢?她说。谁知道呢?
邻近防洪堤的莫米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几乎没有人站在街灯下的防洪堤上。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感到安全。
在像口袋一样的潮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星期六夜里难以入睡的焦虑结束了。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的痛苦。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但是洪水就在眼前。
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000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仍有两个世界存在着。湿和干,高地和低地。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两种运气。好运气和坏运气。
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然后将重新挖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
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一部分失掉了,一部分赢得了。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但是最坏的事已经过去了。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那么平静。
(选自《韦恩堡新闻哨兵报》,李予阳译,有改动)
【新闻背景】
在截稿时间的巨大压力下对重要事件的余波和未来发展做出展望,这是对新闻记者的一大挑战。如果这种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么做难度就更大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新闻哨兵报》的专栏作家丹·卢泽德却做到了这一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全文以“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为线索,中间穿插白天救援工作的背景材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B.文章一开始就切入现场,通过作者的观察提供给我们一个大环境:街道一片沉寂而洪水发出阴险的响声,人们将要睡去但内心十分担忧。
C.作者用人们休息时表面的平静衬托出与洪水搏斗一天后的暂时松弛与内在的紧张,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洪水明天就会退下去。
D.这篇新闻报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过后的现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等。
E.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市民们破碎的心,这样使得文章首尾照应;同时行文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渲染手法来表现灾区市民的危险处境等。
2.新闻中对万布林大街上一对老年夫妇的两段描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分析新闻背景的作用)
3.简要说明文中画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具体含义。
(1)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2)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
4.本文的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你认为两个题目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答案与点拨
1.BD(A项,文章的主题是“市民暂时逃脱泚水和洪水就在眼前”,而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C项,“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错,描写市民休息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对市民的同情,且洪水退下去的前提是达到河水顶点,但也只是“有希望”。E项,文章没有使用渲染的手法,都是通过客观的描写来表现灾区的情况的。
2.(1)表现家园的美好。以此对比洪灾之后城市的糟糕情况。洪水到来之前那对夫妇春天般的庭院体现出一派安详的气氛,衬托出没有洪水时家园的美好,并以此对比,表现洪灾带来的损失。
(2)凸显紧张气氛。中间插入洪水离他们只有一个街区并缓慢逼近的描写,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3)表现了灾民对洪水即将到来的担心和无能为力。
3.(1)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洪灾中的人们对防洪堤的重视以及对防洪堤出现缺口的惧怕心理。
(2)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水势的凶猛和浩大,并暗示灾难可能再次到来。
4.示例一:“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好。
(1)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主要描述了人们遭遇洪灾以及晚上入睡的情况,题目中“梦境”指灾民以及救灾人员在夜晚已经进入梦乡,而“沉入洪水”表明人睡的具体背景。
(2)表现了灾民的精神状态。“暂安一夜”指灾民逃脱洪水后的暂时安定,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最坏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3)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因为天气的变幻无常,很难确定未来的情况,而题目中的“暂”字表现了对现实情况的推测,今晚是安定的,但明天如何不得而知,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
(4)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洪灾之后,作者希望灾民们能够暂时休息,并希望河水到达顶点后能退下去,大家都能安定地生活。
示例二:“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好。
(1)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报道了该地区灾民受灾的情况和灾民被安顿下来后的情况,这个题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2)形象地表现了灾民灾后的精神状态。洪水使灾民们失去了一切,他们虽然已经脱离危险,但毕竟情况不容乐观,仍担心明天河水到达顶点后是否能退下去等问题,所以即便睡着了,也是不安的睡眠。
(3)表达对灾民的强烈关心。新闻不仅报道洪灾的相关情况,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对灾民的关心。报道中灾民晚上休息的特定场景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4)整齐,有文采。这个题目十分整齐,且“园”“眠”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单元写作点拨
写作材料的积累与使用
一、材料的积累
学生要想在写作中运用自如,平时必须掌握积累写作材料的方法。
首先,注意观察。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靠细心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才能变成写作的素材。也就是说,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只有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并把观察所感及时记录,日积月累,才会有丰富的材料。
其次,多阅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都要重视起来,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从各类书籍中汲取营养。同时,对积累的材料也应辨别、分析、提炼,写作时不能照搬,以避免雷同。
最后,应紧跟时代,关注时事,与时俱进。做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感的时代青年,把“小我”放置于社会,与社会一起成长,在社会发展中成就“大我”。所以,应该关心社会民生,有意识地搜集英雄事迹,以及体会英雄的精神品质,汲取正能量的同时为写作积累必要的素材。
二、材料的使用
(一)选择自己的亲身经历、见闻和感受。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体验也不同。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才能言之有物,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否则,写作就成了空谈,毫无内容可言。
(二)活用或改编课文中的故事材料。
俗话说“旧瓶装新酒”,在日常写作中,如果能活学活用课文中学过的材料,灵活地加以改造,并进行巧妙的艺术处理,同样可以写出新意。
(三)借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搜集的小故事。
虽然有些知识或故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如果能独具慧眼,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同样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四)巧用名家名句。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适当的时候可以引用。在写作中能把名句化人作文,不仅可以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而且可以增加文章深度。
(五)一材多用。
要有选择地积累素材并及时梳理,学会对典型素材进行多角度思考挖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则典型的素材,从不同角度审视、思考,可以挖掘出不同侧面的内涵,可用作不同观点的论据。这就需要我们多思考、多总结,对素材进行发散思维,从不同点切人去提炼。
三、使用材料的原则
(一)真实性。
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作文虚构应把握分寸:虛构不是胡编乱造,它要求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在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对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的创造性加工所形成的,它反映了生活风貌和实质。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但又比生活真实更集中、更强烈,因而也更真实。
(二)新颖性。
新颖对于作文而言也非常重要。写文章应注意研究新情况,选取有积极意义的新材料,反映新风尚。选取角度不同的新颖材料对于表达深刻的主题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非常重要。
(三)典型性。
材料要充分有力地表现主题,就应具有典型性。所谓典型材料,是指对于表现主题最有代表性,最能够充分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材料典型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单元写作练习
我们的祖辈世世代代仰望星空,祈愿能登上月球;今天,“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圆了国人的梦想。
我们的历代海防守护者以海为家,坚守海防,祈愿万里海疆长治久安;今天,双舰合璧,逐梦深蓝。
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但.是,这都不能动摇我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我们一直坚信,“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新的一年,新的开端,新的使命。请以“我的新年愿望”为题作文,描述你的新年愿望,表达你的情感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