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度上期灵宝市铭德高级中学 C. 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情趣相近、意味深长,最谈得来,最容易建立
纯真的友谊。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试题卷
D. 毛泽东赴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不禁心潮起伏,浮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本试卷满分 120 分 完成时间; 120 分钟) 想联翩。
一、语文基础知识(15 分 每题 3分) 5.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②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A. 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qiú)劲 沁(qìn)园春
③他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靠自修,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少。
B. 峥(zhēng)嵘 携(xié)来 遏(è)制 翔(xiáng)实
④剥削阶级是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C. 讷(nà)讷 踌躇(chú) 虔(qián)诚 抿(mǐn)嘴
A.①借喻 ②明喻 ③借代 ④借喻
D. 中(zhòng)伤 要挟(xié) 发掘(jué) 讪(shàn)讪
B.①借喻 ②拟人 ③借喻 ④借代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C.①借代 ②拟人 ③借代 ④借代
A. 蜡炬(jù) 脂(zhǐ)膏 躯(qū)体 耕耘(yún)
D.①借喻 ②明喻 ③借代 ④暗喻
B. 铆(mǎo)钉 怒涌(yōng) 撑(chēng)开 彷(páng)徨
C. 揳(xiē)入 慰藉(jiè) 罅(xià)隙 嚣(xiāo)鸣 二、现代文阅读
D. 摈(bìng)弃 晨曦(xī) 荫(yīn)蔽 明澈(ch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15分)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百合花
A.烦躁 藩篱 诡密 慰籍 茹志鹃
B.红烛 嬉闹 渣滓 怅寥廓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
C.光茫 蜡炬 耕耘 撕裂
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
D.缀学 倜傥 寒喧 沸水
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4.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
A. 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们共聚影院,一同观看《英雄儿女》,缅怀那段峥嵘岁月。 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
被子还没发下来。
B. 零零后大学生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正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好年华。
第 1 页 共 4 页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
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 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
地问。 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我的下手。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 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
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 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
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 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破洞,一片布还挂在那
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 里。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
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 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
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 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
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 针地缝。
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
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
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 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
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 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 (有删改)
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
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A.文中突出那条白百合花被子的新与珍贵,更能表现她对革命的支持与对烈士的关爱,从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
“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 而凸显其心灵之美。
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
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 2 页 共 4 页
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C.“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 以忠于大王也/
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D.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 以忠于大王也/
想象。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7.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请分别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物情感。6分 以忠于大王也/
8.文章以“百合花”为标题有哪些象征意义?6分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有删改) 以忠于大王也/
三、古代诗文阅读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
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
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
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
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 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国,搬取救兵。
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
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
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 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
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
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 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
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第 3 页 共 4 页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2 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4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 分,每空 1 分)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4 分) (1)《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13.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
(3 分)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13题。(8分)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
岁晏村居 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
石介 (4)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是: , 。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注】头香。 (5)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仰视和俯视的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角度,描绘出了景物的动态。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6)《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接待贤才,使之心悦诚服归顺
【注】臛(huò):肉羹。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四、作文:(50 分)
A.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达出喜悦之情。
17.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其中,总有一些令你难忘、令你感动、令你激
B.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
动、令你遗憾、令你后悔......的时刻,这样的时刻闪烁着动人的光辉,留存在你的记忆里,珍藏
C.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
在你的心田中。请结合高一新学期(8 月 25 日网课至现在)的见闻,经历,感受,以“那一刻,
D.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
我好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5 分)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第 4 页 共 4 页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5 C C B B D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表达通讯员……看不起新媳妇”错。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并没有看不起新媳妇。故选B。
7.①通讯员借了被子出门时,衣服挂在门钩上,通讯员坚决不肯缝。这一细节,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和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②在通讯员临牺牲前,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表达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③新媳妇细密地缝破洞,体现了新媳妇对牺牲的通讯员的爱护与敬重。
8.①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②用白色的百合花象征新媳妇淳朴、善良、纯真、高洁的优秀品质,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③象征通讯员牺牲自己保全他人崇高的英雄壮举,象征了他崇高的人格美。
9.C(“魏歃盟于秦”是魏国将和秦国结盟的意思,应断到“秦”后。“所以”解释为“用来………的”,是一个词组,不能断开。)
10. C(《邹忌》中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与“为赵蔽”的“蔽”意思不同)
11.A(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国出使诸侯,而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
12.(1)我们(燕国)已经连续两年没有丰收了,现在又要远行几千里来救助魏国,那将会怎么样现?
(2)(如果)燕国不解救魏国,魏国就会改变志节割让土地,把国家的半数土地割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13.对赵国是晓之以利害,为赵王讲清楚存魏对赵国的好处,同时也讲明魏国一旦投降秦国给赵国带来的危害。
对燕国先恳求其发救兵,见没有效果,就晓之以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改变志节,转头向燕,那么形势将对燕国大不利。 14.C
15.作者对这样一个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也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同时与下文的真不羡形成巧妙对比,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16. (1)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7. 略
文言文重点词释义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n作状,在夜里,连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将要)攻魏,子为(替、给)寡人谋,奈何(怎么办)?”孟尝君曰:“有诸侯之(结构助词,的)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希望)子之行也!”重(重视、郑重)为之约车百乘(指兵车一百辆)。孟尝君之(去、到)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表目的,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冒昧,斗胆)借兵者,以(表因果,是为了)忠(效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军队、兵力)非能强于(比)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每年,一年一年)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为什么)也?以(因为)其西为赵蔽(作为赵国的屏障)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歃血为盟)于秦是(这、这样)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将、将要)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孟尝君)又北(n作状,向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收成不好)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表目的,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国都的城门,也指边境)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献上好的计策)于(向)王(状语后置句),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主谓间助词,取独)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屈节)割地,以(把)国之半与秦,秦必去(撤兵)矣。秦已去魏,魏王悉(作V,倾其全部)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凭借、依靠)赵之众,以(用)四国攻燕,王且何利(n作v,得到好处)?利(n,好处)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道路与乡里)近而输(这里指粮草的供给)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悦)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而且)亟(快)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讲和、求和)于魏。因(于是)归(归还)燕、赵之兵,而(并且)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为赵国作了遮蔽。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盂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我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行走几千里来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