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1982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学生走进历史,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复习导入、展示目标
(复习导入)1997年和1999年中国发生了哪两件性质相同的大事?分别发生在哪一天???? (引导学生回答)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及1999年12月20日的澳门回归。??? (进一步置疑)那么,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情境探究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忆和合作探究解决第一组问题:
问题1: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老师投影归纳展示
深入设问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指出:港澳是外交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教师过渡设问3: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群众运动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员失,了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武力解决最终秒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情境探究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看教材第一目,从中概括所提问题的答案)
问题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幻灯片展示)
(请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然后教师作简要评价,再将正确答案逐条展示在屏幕上)
问题探究:据历史纵横分析“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
思路引领: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材料中说在实现国家统一后,台湾地区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针对什么权利而言的?而经济特区的特殊权利仅仅指哪方面权利而言?在这两种地方公别实行什么社会制度?
通过分析同学们可以知道:港澳台特别行政区的“特”是特在政治制度,它们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权。而经济特区的“特”在经济制度和优惠政策,所以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接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知同学注意到没有,“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学生回答“台湾”后引出第五个问题)
问题5: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幻灯片展示)
(对于第一问,不能直接教材上找到答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发展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进行小组探讨,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学生回答后,应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归纳,台湾同胞长期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国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问,这一问书上也找不到答案,教师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一些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进行小组探讨,整理成答案。)
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情境探究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
港澳回归的历程(幻灯片展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国两制如何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请看录像《中英会谈》,《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图片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用幻灯片展示。)(接着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1999年12月20日凌晨,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用幻灯片展示几幅有关澳门回归的图片)
问题6: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
讨论: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幻灯片展示)(组织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起来发言,结合同学们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表扬选进,鼓励后进,于用幻灯片展示答案要点)
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情境探究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讨论: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有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两种观点都不对。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开始割断了两岸之间的正常联系。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岸关系缓解,交流逐渐频繁。展望未来,尽管有国际上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阻碍,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事所趋,是人心所向,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
问题7: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四幅时政图片分析,由小组代表总结出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及具体表现:隔绝(1949—1979)——暖风(八九十年代)——寒流(九十年代)——契机(2005年)
教师稍作归纳,指出海峡两岸关系的主流是由隔绝走向沟通。
问题8: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归纳,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问题9: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出示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005年3月)
学生齐读,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寒流:展示李登辉和陈水扁的照片“台独”言论。
提出设问: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但他们的图谋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展示一组反台独的图片。
师生齐读胡锦涛发表的对台讲话: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为什么?(针对的是分裂主义和外国干涉势力)
??????(四)课堂总结,当堂检测??? 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血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八、?板书设计
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
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
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九、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合作探究17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中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考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知识与能力:一国两制理论形成;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进展。
2.过程与方法:记忆基本要点;交流基本看法;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广泛联系,注意发展的变化的研究问题。
指出回归后尊重台湾现行制度;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高度自治、保留军队、政治经济制度不变、代表可担任全国机构领导职务、与外国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邓小平阐述含义【一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统一】;1982年人大修改宪法设立特别行政区,1984年人大通过一国两制正是成为祖国统一指导方针。2】意义,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解决了港澳问题,尊重历史和现实,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港澳回归。1】香港回归。香港问题,1842年割占香港岛,1860年割占九龙半岛一部,1898年租借周围岛屿等,1949年新中国宣布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但暂不收回保持国际通道打破封锁。回归进程,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否决主权换治权,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直辖于中央,政治经济制度不变】,1990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驻军,外交权归中央】,1997年7月1日回归。2】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回归。3】意义。洗雪百年耻辱,标志彻底结束了列强占领国土历史,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基础;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1949年国民政府迁入台湾。1958年开始炮击金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告停止炮击、和平统一。1980年台湾同胞到内地探亲、定居、旅游、经商出现。1987年台湾当局放松经济文化交流控制。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一个中国共识。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讲话体现了中共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2000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005年连战和平之旅,国共出现第三次合作趋势。2008年三通最终实现。
4.岳麓版、人民版。见前。
5.选修4邓小平要点。见上一个导学案。
【知识链接】
6.记忆中国1978-2013年经济、外交、文化知识表格
时代
经济
外交【选修三】
文化
78年后
1978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建立乡镇政府、村委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经营体制、分配体制、流通体制;对外开放;199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79年中美建交;1980年后实行不结盟政策;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
2】1991年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
载人飞船计划【92】、升空【03】;银河1号【83】。落实双百方针;文艺走向世界。恢复高考制度【77】
7.根据上表和所学知识理解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历史环境。
【探究案】材料阅读与分析,A层同学需认真研究,B层同学可以选做。
1971 年 7 月,华盛顿令人吃惊地宣布:理查德·M.尼克松总统打算访问北京。对台湾来说,70 年代就这样不祥地开始了。尼克松及其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亨利·基辛格曾断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关系,有助于解决不得人心的越南战争,并使美国在对苏联的缓和攻势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他们正确地断定,在中国问题上,美国的舆论已经转变,将会支持他们的行动。美国国会未按惯例作出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决议,这是 20 年来的第一次。尼克松总统也不再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虽然他的外交代表也在为台湾在联合国保留一席之地而活动。但就在联大就此问题进行紧张的辩论时,他却派出亨利·基辛格访问北京。这表明他并不真正坚持保留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1971 年 10 月,联合国通过表决,决定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驱逐台湾。台湾被逐出联合国之后,大多数与它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它断交,并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带头这样做的国家之一便是日本。日本领导人对于尼克松总统未事先同日本商量就决定改变对华政策,感到十分震惊。1972 年 9 月,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到 1977 年,同台北仍维持外交关系的国家仅剩下23 个。台湾丧失在联合国的席位之后,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更便于将其逐出其他国际组织。仅仅数年之间,台湾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国际官方机构中的席位,而要保留在国际非官方组织中的地位也何等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决心制止台湾政府宣称代表中国,而且拒绝国际社会将台湾看作一个单独的政治实体。对北京领导人来说,“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一样,都是不能容许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8.材料作者认为基辛格和尼克松访华的意图和后果是什么?材料作者认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对台湾当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单项选择题:
1.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B.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D.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2.中国政府于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3.“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指的是
A.两种管理制度 B.两种社会制度
C.两种经济制度 D.两种法律制度
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它适合于解决①少数民族问题②和平解决某些国际争端③台湾问题④香港、澳门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5.在收复香港的过程中,英国支持港英当局大肆宣扬“主权与治权应分开”,对此的评论是①此举违反了国际法②此举符合香港人民的意愿③此举是企图维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发④此举也符合中国的“一国两制”的主张
A.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香港、澳门与深圳等特区的的最大区别在于
A.经济政策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外交政策不同 D.主权归属不同
7.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标题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下图是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而设计的宣传画,宣传画突出了邓小平的形象,你认为作者的设计意图是
A.突出邓小平为香港回归做出的巨大贡献
B.对邓小平未能亲眼目睹香港的回归表示遗憾
C.回忆香港回归的艰难历程
D.庆祝香港的回归,祝愿香港繁荣昌盛
9.正式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的文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D.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0.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外交事务
B.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C.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
11.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①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末②包括实行一国两制和放弃使用武力方式两项主要内容③是改革开放④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⑤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原则的需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2.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正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B.这次谈判将会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C.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D.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的身份会谈
13.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本质不同在于
A.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B.属于政党政治问题
C.属于外交问题 D.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14.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达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两岸经济合作实现共赢
C.希望两岸实现三通
D.两岸应该实现全面合作
15.海峡两岸从敌对隔绝到频繁交往转变的原因是①“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③台湾当局也被迫逐渐放松对“三通”的限制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
A.“一国两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
B.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D.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政治能力
17.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③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④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18.下列关于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叙述正确的是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②台湾问题是由于涉及到美日等国,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③我国政府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原则④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是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面一段邓小平的一段话: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请回答:
(1)“现在时机成熟了”指的是什么?
(2)请列举出中国近代史上关于香港地区(香港岛、新界、九龙)的不平等条约或列强侵略事实。
(3)文中所讲的中英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前提是什么?后来是否得到实践?请说出有关时间。
20.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台湾“三二O公投”的失败,再次证明了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祖国统一和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哪些重大政策决策?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3)当前影响祖国统一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和原则?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1)据材料一,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2)据材料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同意,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材料四: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
(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课件28张PPT。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晨背关键信息理解教材新知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二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考向一NO.1NO.2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①1949年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 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进行了全面阐述。和平方式邓小平(3)内涵:
①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内容:大陆实行 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地位:“和平统一、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一国两制2.香港回归
(1)条件:
①根本原因: 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②制度保障:“ ”是中、英、港都能接受的方案。改革开放一国两制(2)历程:
①1984年12月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 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3.澳门回归
(1)背景:香港问题的解决。
(2)时间: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 行使主权。香港恢复[探究升华]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得益于哪一方针?
提示:背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方针:一国两制。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打破隔绝
(1)1979年元旦,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 、通航、通商。
(3)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 等方面进行交流。经济文化通邮2.达成共识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 。
(3)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3.实现“三通”
(1)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 访问祖国大陆。
(2)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 实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一个中国连战通商影响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的异同 [例1]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而奋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②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
③“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④坚持和平统一,决不使用武力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解析] 从讲话内容及所学知识可判断,①②③都是对“一国两制”的正确认识。材料虽然提出坚持和平统一,但没有指出“决不使用武力”,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D 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区别
(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者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2)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应由中国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1.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相同点不包括 ( )
A.都有关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大业
B.都适用于“一国两制”构想
C.都要与外国政府谈判
D.都牵涉外国势力解析:本题易错选D。错选的原因是认为台湾问题没有牵涉外国势力,实际上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是台湾问题至今未能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问题,不需要与外国政府谈判,所以答案为C。
答案:C [例2] 2009年12月,大陆地区的陈云林与台湾地区的江丙坤在南京举行会谈。这是两会恢复协商后领导人第四次会谈。其中,江丙坤所代表的民间团体是 ( )
A.海峡交流基金会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和平理事会 [解析] 本题为知识性选择题,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教材基础知识。20世纪90年代初,海峡两岸分别成立了统一促进组织,一个是1990年在台湾成立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另一个是1991年在大陆成立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答案] A 填充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1)特点: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完整的。由于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项的可能性增大。 (2)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语),其次对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2.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
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D.“九二共识”的达成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2008年三通之前的历史性突破应是1992年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即双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