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16 我的叔叔于勒
第2课时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
01
精读课文
02
课堂小结
03
积累拓展
04
教材课后习题
05
本篇文章的情节按照开端(盼于勒)——发展(夸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结构开展。
学情回顾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整体归纳探究
1.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中,主人公是谁?
(1)一般认为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从构思看,小说以“我”为叙事主体贯串全篇,详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于勒只是暗线,文中多为虚写和略写。从主题看,小说的主旨往往通过主要人物的活动来体现。这篇小说旨在嘲讽和批判拜金主义,
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正是拜金主义的生动体现,也含着作者的嘲讽和批判。
(2)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于勒。从中心看,于勒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者以于勒的遭遇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观和人之间关系的本质——金钱。从情节看,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
故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于勒展开的。从构思看,菲利普夫妇确实是在幕前表演,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围绕“于勒”展开的,他们只是幕前的“小丑”而已,于勒恰恰处在表现中心的地位。
2.菲利普夫妇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
菲利普是一个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他刻意模仿上层人物,渴望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接人待物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
“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
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除了表现出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她还具有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
3.关于本篇小说的主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我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拜金主义无孔不入,甚至主宰了人的生活和心灵。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因为金钱。小说艺术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现实。
观点二:我认为,本文的主题是表现小人物的辛酸。菲利普夫妇生活拮据,连去一次毫不起眼的小海岛旅游一次,都让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因此,他们不能不把改善经济状况视作生活的目标。发了财的于勒无疑成了他们生活的希望;而曾经大大占用了父亲的遗产,如今又沦为穷光蛋的于勒自然成了他们的累赘。所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并非他们天生势利,而是反映了底层小市民生活的辛酸。
观点三:我认为,本文的主题是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虚荣。小说一开始交代了菲利普一家的窘迫境况和社会地位,可是他们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去海边散步,这就初步显现了他们爱慕虚荣、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接着作者通过几件琐事描绘菲利普夫妇虚荣得近似滑稽的丑态,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虚荣心使得他们连多看落魄的于勒一眼的勇气都没有。所以,文章凸现的是讽刺虚荣这一主题。
4.纵观整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色?
①叙事艺术高超,情节曲折
小说用“我”回忆往事的方式讲述故事,通过菲利普夫妇的几次态度变化来表现主题,叙事艺术十分高超。
另外,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文章先渲染于勒在一家人心中的至高地位;接着插叙于勒旧事;然后笔锋一转,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行,故事发展得以舒缓;之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夫妇发现了穷水手于勒,急忙逃离,回程还换船避开。全文情节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引人入胜。
②描写方法多样,人物鲜明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形象特点。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确定穷水手是于勒的时候,菲利普“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语言,菲利普夫人暴怒时的语言,等等,都惟妙惟肖地反映了人物恐慌的心理以及势利、冷酷的形象。
本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因为于勒贫富变化而呈现的不同态度,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势利冷酷、虚伪自私的人物特征,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真情的呼唤和期待。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我的叔叔于勒
引出矛盾——盼于勒——开端(1—4)
插叙往事——夸于勒——发展(5—19)
中心事件(20—49)
船上发现于勒(20—31)
证实于勒身份(32—38)
给于勒叔叔钱(39—48)
回程避开于勒(49)
高潮
结局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关于亲情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4.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予的最佳礼物。 ——维斯冠
积累拓展
一、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教材课后习题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更加贫困→菲利普一家等待在美洲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于勒成了穷光蛋的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逻辑)
菲利普一家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急切期待他归来解困→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心理)
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 →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解困→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技巧)
二、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交流。
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眼中的于勒。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营致富,希望“赔偿”,并由于这点儿善意,一下子成了“正直”“有良心”的人,仿佛成为救世主,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摒弃,成为菲利普夫人口中的“流氓”。
真实的于勒。这只在“我”的眼中,呈现了他最后
的面貌:“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满脸愁容,狼狈不填”。
这两个层面的对比,富含深意。以菲利普夫妇为代表的社会,只是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反倒是“我”这样一个涉世不深、天性正直善良的少年,却能抛开这些,直面事情的本质: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人,是自己家的亲人。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期望。
三 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第一问: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第二问:若变化叙事视角,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这样,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可能会怀疑叙事的真实性。也可以以于勒的视角讲述故事,这样可以直接描写于勒的心理,但在揭示主题的深度上会打折扣。
四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边句子的含义(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
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这一句中有三次同义反复,为什么 )
3.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以免再遇见他”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1.这句话直接的含义是对于勒回来的期待。叹词“唉”,还有句中的“竟”“多么”等词语,起强调语气的作用。父亲为什么会如此期待于勒呢 并不是因为于勒是自己的的亲弟弟,主要还是希望于勒能带来财富,让一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这里既表现了菲利普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2.“我”默念的话语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人物关系上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语义上的重复。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写“我的亲叔叔”,其中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饱含讽刺意味。“我”的这三种称呼的顺
序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顺序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特点。
3.“以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恐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态,暗含着作者的讽刺。
五、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