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森林的故事:《平均分》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及表内乘法、乘法的意义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好平均分,对认识除法产生的过程以及除法的意义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平均分的教学在整册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为小动物分食物的活动中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后续除法的初步认识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正是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感受“同样多”,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3、会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4、能举出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用“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物品。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秋天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丰收庆祝会呢!
师: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他们都带来了哪些食物?生1:竹笋有6个、桃子有12个、萝卜有16个。15个松果。师:你表述的真清楚,请坐!
师:是啊?我们看这两只大熊猫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呢,他们在想什么呢?
生:第一只小猪分1个,第二只小猪分2个,分的不同样多。师:你能想办法把小猪分西瓜变成平均分吗?生1:把右面的小猪多的那一个西瓜分成两半,一只小猪一半。生2: 把右面小猪的拿掉一个。生3:再给左边的小猪一个,变成每份都是2个。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现在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课件出示:生:两个小猪分的同样多了。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帮熊猫分竹笋这一问题,学生找到了很多不同的分法。引导学生对“平均分”与“不平均分”进行对比,从而引出平均分,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这一概念的外延。学生清晰地感悟到“平均分”的意义,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分桃子——体验第一种分法
师:小猴子看见我们把竹笋平均分给了熊猫,可着急了,也吵着要请大家帮它们分桃子呢?猜猜看,它们想怎么分?(出示课件)生: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几个 师: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个。
师: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那现在用你手里的小圆片代替12个桃子帮它们分一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发现了我们班孩子很多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一下小组合作。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小组一:组长:下面由我们小组为大家交流,请大家认真听: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我们组有四种分法,下面请4号为大家交流第一种分法组员1:我是一个一个的分:第一只小猴一个,第二只小猴一个,第三只小猴一个, :第一只小猴一个,第二只小猴一个,第三只小猴一个, :第一只小猴一个,第二只小猴一个,第三只小猴一个, :第一只小猴一个,第二只小猴一个,第三只小猴一个,这样12个猴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4个,组长:下面请3号为大家展示第2种分法组员2:我是二个二个的分:第一只小猴2个,第二只小猴2个,第三只小猴2个, :第一只小猴2个,第二只小猴2个,第三只小猴2个, 这样12个猴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4个,组长:下面请2号为大家展示第2种方法组员3:我是3个3个的分:第一只小猴3个,第二只小猴3个,第三只小猴3个, :第一只小猴1个,第二只小猴1个,第三只小猴1个, 这样12个猴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4个,组长:下面有我为大家展示第四种方法,我是4个4个的分:第一只小猴4个,第二只小猴4个,第三只小猴4个, :这样12个猴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4个,组长:同学们对于这四种分法,你们看明白了吗 有什么疑问吗 生提问:为什么3个3个的分,第一次分3个,第二次却分1个 组长:这个问题由2号来回答,2号:开始的时候每只可以分3个,剩下3个,不够分,只能一只分一个,我的回答你满意吗?组长:对于我们小组的展示大家满意吗?
师:刚才这个小组一共想出了四种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的演示。第一种方法,一个一个的分,第一只小猴一个,第二只小猴一个,第三只小猴一个,继续分,一直把12个分完,这样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分得4个,第二种方法,2个2个分,第一只小猴2个,第二只小猴2个,第三只小猴2个,继续2个2个的分,这样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分得4个,第三种方法,3个3个分,第一只小猴3个,第二只小猴3个,第三只小猴3个,剩下3个,只够每只分一个,这样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分得4个,第四种方法,4个4个分,第一只小猴4个,第二只小猴4个,第三只小猴4个,这样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分得4个
师:看来大家都动了脑筋,虽然分的过程不一样,有一点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生1::每只小猴子都分到了4个桃子。
师:每只小猴子都分到了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的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规范语言表达,叙述平均分的过程。
师:谁能把分的过程再来说一说呢?生: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分得4个桃子。师:同桌互相说一说,比比谁说得清楚。
【评析】教师对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假设,因为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更好地应对随机的生成。同时,教师注重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信息的捕捉、判断与选择,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通过个性化学习成果的共享,学生体会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的过程是源于不同的思考方法,并在“不同”中体会“相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分萝卜——体验第二种分法
师:看熊猫吃上了鲜嫩的竹笋,小猴子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可爱的小兔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下面我们尝试用16个圆片来代替16个萝卜,先想一想该怎么分,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动手分一分。(小组成员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展示。
师: 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组长:下面由我们小组为大家交流,请大家认真听:16个萝卜,每只小兔吃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下面由我们组钟昊君和林思瀚合作给大家分一分
生:摆出4个圆片,给一只小兔,再摆出4个圆片送给一只小兔,再摆出4个圆片,给一只小兔,再摆出4个圆片,给一只小兔,这样16个萝卜,每只小兔吃4个,可以分给4只小兔,组长:对于这种分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生提问:为什么每次摆出4个圆片生回答: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因为小兔子每只吃4个,就摆出4个圆片,我的回答你满意吗?组长:对于我们小组的交流大家满意吗?谢谢大家.
师:谁再来把我们分的过程说一说。生1: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4只小兔。
小结。师:刚才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生:是平均分,因为每只小兔分得同样多师:每只小兔分得同样多,这样也是平均分。
【评析】在分萝卜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的方法感受到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也是平均分,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16里面有4个4的含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含义,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同时又将语言表达与板书设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既初步掌握了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分松果——第二种分法的应用
师:在庆祝会上,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我们看看它们有什么要求?课件出示:师:你能把小松鼠的话补充完整吗?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你和小松鼠想到一块去了。下面拿出我们的操作卡,在操作卡上进行圈一圈,做一做。生在操作卡上操作,然后集体交流。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课后大家可以留心观察。
【评析】由动手摆一摆到在作业纸上圈一圈、画一画,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巩固提升,学以致用。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关于平均分的问题邀请大家帮忙,你们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