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生物(植物)
大气
土壤
水(河流 )
岩石(地貌)
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地球内能、太阳能等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整体性: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思考:1.在大尺度自然地理环境中,有哪些地理圈层?
2.各圈层间是如何做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植物的生长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各种水体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进行循环运动,因此一个地区的水文现象是地理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离不开大气、生物、水等自然要素
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3.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 ,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变化。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江南丘陵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表水丰富
河流众多
流水作用强烈
山、丘、盆、谷交错
红壤、黄壤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以江南丘陵为例,从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方面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了一个整体。整体性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江南丘陵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流水作用强烈
山、丘、盆、谷交错
红壤、黄壤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夏季风异常,降水减少
地表径流减少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森林--------------被砍伐------------------荒漠化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2 000~2 500 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如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
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B
1
2
3
4
5
6
8
10
2.随着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
①气温降低 ②光照减弱 ③降水增加 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9
3.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
A.生物量增加
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肥力降低
D.土壤水分降低
C
7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
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气候
地貌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而南方河流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气候
水文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沿海地区温差小,降水多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气候
生物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2021·全国文综乙)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4~6题。
4.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D
5.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B
6.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D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气候
土壤
土壤的结构和组成会影响局地水分循环,从而影响气候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
北欧很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地貌
水文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地貌
生物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
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2022·北京东城区模拟)因长江三峡工程蓄放水,库区水位周期性大幅度涨落,形成了周期性出露水面的消落带(如图)。消落带的生态治理是世界级难题。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专家们发现中山杉能持续抵抗干旱,也能承受较长时间水中浸泡,存活率高达80%以上,是库区消
落带生物治理中较好的乔木树种。目前,万州大周段中山杉已成为重庆的“水中彩林”景点。据此完成7~8题。
7.三峡库区消落带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化
C.水土流失 D.滑坡
C
8.种植中山杉对当地的影响主要有
①净化水质 ②提供木材 ③降低河流含沙量
④改善航运条件 ⑤丰富沿岸景观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B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
水文
生物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土壤
生物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二)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土壤的功能
东亚季风的形成,也是大陆与大洋组合后产生的新功能。
光照
(有机物)
6CO2+6H2O
C6H12O6+6O2
叶绿素
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氧气
糖分
教材P106:阿根廷的蜂蜜生产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雨量充沛,蜜源植物种类繁多,蜂群发育较快,生产的蜂蜜种类较多。
有利: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宜,主产区。
不利:水灾较多,冬季潮湿、夏季多雨,有时发生病害。
气候条件复杂,蜜源植物混杂,蜂蜜产量较少。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自然环境是如何实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CO 含量。
大气本身不具有
消减CO 的功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CO 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结合,形成沉淀。
(三)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1.晚古生代中晚泥盆纪时期,湖南西北地区地壳下降,发生大面积海浸,成为一片汪洋。
2.张家界处于“川湘凹陷地带”之深海处,靠近古陆,经过沉积和漫长而又复杂的成岩过程,形成厚达500多米的石英砂岩。
3.经过漫长的流水切割、差异风化、重力崩塌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
形成了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的地貌景观。
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 思考〗尝试分析张家界地貌的形成过程。
随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演变为陆地,是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请根据统一变化过程的原理,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经过a—b—c—d—e五个阶段的演化:
地貌: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
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 ;
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 ;
土壤:逐渐由湿变干;
水文:水面逐渐缩小至消失。
P107材料: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属于热带雨林景观。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响,该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较少。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该岛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2.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3.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要素是什么?
①板块挤压隆起形成岛屿,岛屿面积狭小; ②西部山地较多,地势较高,改变了水热状况,缺失热带雨林形成的条件。
①岛屿西岸经常遭受拍岸浪,且海岸线较为平直;②岛屿东岸海域面积狭小,海水较浅;③东岸多珊瑚礁,使港口水深不够、航道极少。
①大气环流 ②地形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阿特拉斯造山带位于阿尔及利亚北部,呈西南—东北走向,位于地中海与撒哈拉地台之间,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带:内带、泰勒隆起带、前渊带、大高原和撒哈拉阿特拉斯构造带。新生代时期构造带的地质变化促使阿特拉斯山脉形成,隆起的阿特拉斯山脉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使山脉东南和西北两侧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面两图分别为阿尔及利亚北部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分带图(图1)及沿AB线的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演化剖面图(图2)。
(1)从板块构造和地质作用角度,简述阿特拉斯造山带形成的地质过程。(4分)
阿特拉斯造山带处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大高原;
在挤压作用下,撒哈拉阿特拉斯构造带上升到撒哈拉地台之上,内带上升到泰勒地区之上;
泰勒地区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形成褶皱隆起带,众多大型突起构造共同构成阿特拉斯山脉体系。
(2)说明阿特拉斯山脉隆起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阿特拉斯山脉隆起后,该山脉西北侧盛行西风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降水较多,形成地中海气候;
该山脉东南侧处于西风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该山脉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3)说明阿特拉斯山脉西北侧气候对当地硬叶低矮灌木群落形成的影响。(4分)
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日照强烈、气候干燥,使得该地灌木群落具有硬叶的特点;
冬季受西风和寒流影响,低温多雨,多强风,使得该地灌木群落具有生长较慢、低矮的特点。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探究:人类砍伐森林、破坏草地、过度垦殖、开矿等不合理行为使黄土高原地表植被破坏,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黄土高原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恶化
湿度减小,逐渐干旱
径流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加,旱涝灾害频发
对地表冲刷加剧,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土壤贫瘠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探究:人类砍伐森林、破坏草地、过度垦殖、开矿等不合理行为使黄土高原地表植被破坏,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甚至影响到了其他地区。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
2.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3.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开矿之后进行回填、复垦;
2.集中处理矿渣,避免占用土地;
3.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4.对废气进行达标处理后再排放;
5.积极开发新能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11千米;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每十年向西迁移15.4千米,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完成10~12题。
10.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向北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A
11.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为当地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
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
D
12.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迁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
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
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
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
C
小结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
组成
人类活动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
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演替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冬季水量稳定。如图为“呼伦湖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呼伦湖所在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森林 B.灌丛 C.草原 D.荒漠
C
14.导致呼伦湖在冬季水量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气温
C.风力 D.降水
B
15.历史时期呼伦湖曾为微咸水湖,该时段内
A.大气降水较多 B.湖泊面积缩小
C.太阳辐射增强 D.蒸发量减少
B
16.(2022·山东泰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自然环境,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位于日本九州岛中部低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阿苏草原,是一片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面积约230平方千米),当地农民有定期对草原进行烧荒的传统,烧荒之后,新草破土而出,造就阿苏草原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景观,吸引众多游客来此策马扬鞭。千百年来,该区域形成了以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特色草地系统。如图为阿苏草原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
(1)指出在无人工干预的自然状态下,阿苏草原地区的植被类型可能的演变方向,并说明理由。(5分)
演变方向:由草原向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丛)演变。
理由:本区域降水较多(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森林(灌丛)的生长;在此环境中森林(灌丛)物种比草原竞争力更强。
(2)说出当地农民烧荒的时间并分析原因。(5分)
时间:冬末春初(早春)。
原因: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干枯,便于燃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危害较小(或草未发芽,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等。
(3)简析烧荒对阿苏草原的意义。(3分)
防止草原向森林演化(或保持草原生态稳定),维持畜牧业及旅游业发展;
增加草木灰(为刚发芽的嫩草提供肥料);
减少病虫害(促进草的生长);
增加光照(利于新草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