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D B C D D D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D A C C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D B B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26小题17分,27题18分,共35分)。
26. (1)图一: 汉朝,理由:都城在长安,设有西域都护府,北边有匈奴。
图二: 秦朝,理由:都城在咸阳,北部有匈奴,有长城。
图三: 唐朝,理由:设安西都护府,有吐蕃,都城在长安。
图四: 东晋,理由:都城在建康,北面为十六国。(3分每图,共12分)
(2) 三省六部制,(1分)
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职权明晰,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分)
27.(1)原因:民众养成好战之风;士兵具有功利性;荀子提倡仁义思想。(4分)
意义: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分)
(2)因素:国家政策(统治者改革);民族文化交流;民族人口迁徙。(任答两点得4分)
史实: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结汉亲。(任答三点得6分)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卷
2022年11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为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北京人的渔猎石器 ②良渚文化出土的精美玉器 ③仰韶文化出土的彩绘陶器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2.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秦朝时期某一制度“不同于封建制度,一在政令出于中央,一在流官代替了世袭”。该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围绕伦理问题提了自己的主张。其核心观念是
A.“仁”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为政以德” D.“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4.《史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大泽乡”耀名于史是由于
A.陈胜吴广起义 B.七国之乱 C.隋末农民起义 D.黄巢起义
5.“汉承秦制”,但施政方针有所调整。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刑罚等。由此可知,当时首要任务最有可能是
A.争取民心统一国家 B.防止诸侯拥兵自重
C.延续秦朝政治体制 D.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6.《宋书》是记载南朝刘宋的史书。其中写道:“至于元嘉末……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表明当时
A.手工业发展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南方经济发展比较迅速
C.江南开发使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D.南方经济实力已超过北方
7.右图所示文物是被誉为“中原地区青瓷代表作”的仰覆莲六系青瓷尊,
它是属于 ▲ 时期的历史遗物。“▲”处应为
A.秦汉 B.三国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
8. 《唐六典》记载:“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六典》是唐太宗时期制定的行政法典 B.“岁役二旬”包括丁男的所有赋税负担量
C.“收其庸”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这一措施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9. 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10.有学者认为在忧患严重的不利情况下,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下列属于宋代经济成就的是
①临淄甚富而实 ②推行均输平准
③开始使用交子 ④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其中所说的内服是
A.聚族而居,控制其他地方的部族 B.商王直接控制的国都及附近地区
C.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其他部族 D.对内通过宗法制维系与贵族关系
12. 在漫画版《有故事的诸子百家》中,不同思想家分别被冠以“一生都行走在路上的人民教师”、“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说话不利索的法家辩手”等称号。下列言论出自“说话不利索的法家辩手”的是
A.“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B.“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3. 西晋时期,郭钦向晋武帝上疏:“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据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尽为狄庭矣。”郭钦的上疏所针对的问题是
A.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迁 B.内迁少数民族卷入西晋宗室内战
C.内迁匈奴贵族攻灭西晋王朝 D.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对峙
14.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此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分封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 均田制
15. 《汉书》记载一位16岁登基的青年皇帝在其22岁亲政时有如下抱负:“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以下不属于其为实现抱负采取的统治措施是
A.改革军制 B.改革币制 C.均输平准 D.盐铁官营
16.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①——前秦 B.②——西晋 C.③——梁 D.④——后汉
17.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制度的设立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缓解了土地兼并的紧张局势
C.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改变但没有扩大收税的对象
18.下图为玄奘西行和回国路线图。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玄奘是唐朝高僧
②玄奘西行与东晋法显西行取经之路有重叠部分
③唐朝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④那烂陀寺是天竺的佛教中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汉、唐)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② 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
③ 三彩盘既有图案规律,又具有三彩釉流动自然的特点
④ 改进造纸术,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A.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④②①③
20.长安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以下有关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②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长安
③隋朝在长安广设粮仓 ④唐朝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的使节和侨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有学生对唐朝的民族关系以下列示意
图作为笔记,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A.甲——灭东突厥汗国
B.乙——长庆会盟
C.丙——设北庭都护府
D.丁——封渤海郡王
22.《虎溪三笑图》描绘的系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D.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23.《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的户数占全国的59.1%,以北为40.9%。10万户以上的州和府,北方有2处,南方有3处;5万户到10万户的州,北方有5处,南方有17处。南多北少的户口分布格局至此定型。据此判断,《太平寰宇记》成书于
A.秦代 B.汉代 C.隋代 D.宋代
24. 北宋人尹源曾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出现“弱唐”局面再次出现,采取了哪一措施
A.设参知政事 B.设诸路转运司 C.设三司使 D.设三衙
25.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思想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下列情形出现在宋朝的是
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③“苏湖熟,天下足” ④能够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26小题17分,27题18分,共35分)。
26.“时间”与“空间”,是学习历史的两个要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观察上边反映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朝代)的四幅示意图。判断它们分别对应的历史时期(图四要求回答南方政权名称),并说明理由。(12分)
(2)结合所学,简述图三对应政权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名称,并进行评价。(5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材料二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并从变法目的的角度概括商鞅变法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动民族大融合的措施。(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