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B. 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C.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D.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C.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D.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桃,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桅下的那块门板上,—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记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者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者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地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文本二:
茹志鹃在《我写(百合花)的经过》中写道:《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安战斗的时间,正是一九四六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是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而该小说中对通讯员的描写,则主要取材于我在莱芜战役中和一位通讯员去战斗最前沿的亲身经历。我在确定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的同时,就出现了一个女性的“我”,来串起整个故事。
茅盾在文中写道:“《百合花》有它独特的风格……它的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作者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高一气贯穿,首尾灵活。”“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病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高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战争中的另类百合》一文的作者史晓玮认为:《百合花》“关注于战争中人物心灵世界的变化,以另类的艺术展示视角、情感视角和审美视角,对革命战争和革命战士进行了另类的阐述,产生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为单命战争题材文学开创了独特的艺术,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一九四六年的中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作者运用历史事件的真实时间,带领读者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B.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
C.新媳妇当着通讯员的面将被子借给“我”,就是故意气通讯员,而“我”让通讯员抱走被子,缓和了紧张气氛,利于军民和谐。
D.在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而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丝毫没有忸怩羞涩之态,显得庄严而虔诚。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迁怒于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美好起到了正衬作用。
找出文本中“前呼后应”的细节描写一例,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战争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勿为也。
……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成,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威,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 非乐》)
文本二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意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闽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入所以揖让……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节选自《茴子 乐论》)
下列对文本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第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
B.干戚,盾牌与大斧,也是武舞所执的舞具;干戚是一种专门组合用于神事的礼器,与一般实用性盾斧在功能上大相径庭。
C.《雅》《颂》,“诗三百”根据乐曲的性质而分为“风”“雅”“颂”三类;“雅”是运用于宗庙祭祀时风格严肃庄重的音乐,“颂”是运用于朝堂之上高雅纯正的音乐。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中庸》:“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
B.荀子认为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在音乐之中,这种表现必须加以引导才能避免祸乱。
C.《荀子 乐论》从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两个角度批驳了《墨子 非乐》的观点。
D.荀子认为音乐感化可使家庭内部相爱相亲,朝廷上下和谐相敬,天下百姓归顺服依。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②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结合文本,谈谈墨子和荀子对待音乐的见解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望 巫 山
张 乔①
溪叠云深转谷迟,暝投孤店草虫悲。
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
边海故园荒后卖,入关玄发夜来衰②。
东归未必胜羁旅,况是东归未有期。
【注】①张乔,晚唐诗人,一生漂泊困顿。②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因受到楚王陷害,逃亡吴国,东过昭关,被官兵追捕,忧心忡忡,一夜白头。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联在渲染幽深冷寂的栖宿环境的同时,透露出悲愁交织的情感世界,为后面直抒胸臆做了充分的铺垫。
B. 诗人在陈述夜宿孤店的情状时,调动了视觉、听觉以及内心感受等多种感知方式,属于典型的“以我观物”。
C. 张乔善于炼字,首联着一“迟”字,在描写步态沉重的同时,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落魄之状,很有神韵。
D. 颈联暗用伍子胥故事,抒写家园变故带来的心理冲击,为了强化忧怆之情而进行夸张,难免因失真而弱化表达效果。
有人评论张乔的诗在抒情方面具有悲怆奇崛的美学特质,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沁园春 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 《观沧海》中,曹操以“ ______ ”和“ ______ ”两句,直接描写海水的动态,显示出大海的辽阔与雄壮。
(3)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描写了傍晚来临时山林中的美景,表现诗人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可读、可诵。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其在公众场合传播。诗的可诵性降低了,也就影响诗的大众化。使诗加强可诵性,也是诗歌走出个人小天地,走向大众的重要 ______。 朗诵好一首诗,不仅需要朗诵者对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还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或进入的层次很浅,其朗诵出来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
朗诵好一首诗,就要从意象入手去深入体验和欣赏它。朗诵者对诗歌意象 ______得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深刻、更动人。朗诵是表演艺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表情动作。如对诗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______。
比如诵读欧阳修的《阮郎归》中的这些诗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就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途径 剖析 南辕北辙
B.途径 分析 大相径庭
C.方式 分析 南辕北辙
D.方式 剖析 大相径庭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诵读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B.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C.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21-22小题。
健康饮食不只是针对一顿饭而言的。所谓健康饮食,是指一个人摄取的所有饮食是否符合人体的需求——需要得多,就吃得多;需要得少,就吃得少。只有“整体的食谱”,才能谈得上健康还是不健康。这个整体,至少是针对一天而言,甚至是可以几天为时间范围的。所以,①_____,意义很有限。
好好吃的根本,是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而不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一日三餐。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其实并不是含“有毒有害”成分,而是它们所富含的营养成分人们很容易获得,②_____。同样,所谓的“健康食品”也并不是含有什么神奇的健康成分,而是它们富含的营养成分往往在许多人的饮食中有所欠缺。
我们在进食时,如果能在其他食物中补充营养,“不健康食物”也可成为健康饮食的组成部分。因为,除了这顿午餐,③_____。只要在其他那几顿饭中注意补上蔬菜、水果、粗粮,注意控制盐和糖,也完全可以构成健康饮食。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材料一: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道家思想,丰富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内涵,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了国家民族而前赴后继,蹈死不顾。 1912年,清王朝灰飞烟灭,中华民国诞生。
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 800字。
答案
1.A 2.A 3.C 4.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
5.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的推动力;政治的活力性。
6.C 7.B
8.前呼后应的细节:通讯员军装肩头上的破洞。
第一处写通讯员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新媳妇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不肯。表现了通讯员的慌张、腼腆,新媳妇的热心、真诚、淳朴。
第二处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依然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舍己为人不幸牺牲的悲伤、崇敬之情。
9.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批判战争的罪恶。④以女性视角写作,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更能打动读者,更好地彰显“人性美”的主题。
10.B 11.C 12.A
13.①向百姓征敛很多钱财,用来制作大钟、响鼓、琴、瑟、竽、笙,使之发出声音。
②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
14.墨子认为兴乐厚敛万民,劳民伤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所以“为乐非也”。荀子则认为快乐必须通过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表现可以加以引导,使其“乐而不流”感动人的善心,这是立乐之方;同时通过配合协调等立乐之术来使家族和睦、君臣和谐、万民归依,从而达到感染教化的目的,所以兴乐乃王道之始。我更赞赏墨子的观点。如春秋时贤人繇余就曾说过:“礼乐法度,此乃中国所以乱也,自上圣创为文法,以约束百姓,仅仅小治。其后日渐骄淫,借礼乐之名,以粉饰其身;假法度之威,以督责其下,天下怨望,因生篡夺。”意为:礼乐法度会约束百姓,只能获得小的安定,而后可能借礼乐之名督责百姓,引发民怨。墨子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其观点貌似浅显,实则切中要害,入木三分。赞赏荀子的观点亦可。从音乐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达到君臣、父子、长少的和谐;可以激发人们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等角度分析。
15.D 16.①尾联的抒情曲折回转,层层翻新,悲怆一以贯之,抒写却如奇峰迭起,呈现出独特新奇之美。②尾联先是突发惊人之语:回乡未必比漂泊更好。这种有违常情的“奇谈”包含着特有的无家可归的个人之痛。③接着翻进一层,说连东归回乡也是了了无期,机会不知何时才有,说明诗人渴望东归已非一日,更为东归无期而悲哀。一经反转,就把漂泊回乡的两难之情写得特别深刻痛切。
17.(1)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重点字:激)
(2)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重点字:澹)
(3)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重点字:夕、佳)
18.A 19.B
20.朗诵好一首诗,不仅需要朗诵者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还需要对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
21.①针对一顿饭谈健康饮食;②因此导致摄入太多;③还有早餐、晚餐。
22.①健康饮食并非针对一顿饭而言;②“健康食品”没有神奇的健康成分;③健康饮食不排斥“不健康食物”。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