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滨江期末)“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诗句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成因之一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B.“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
D.“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放热
2.(2022七上·滨江期末)关于能源、信息与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垃圾分类有利于环保和节约能源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同时提供定位和通信服务
C.航空器材常采用密度大的合金,可以减小航空器的质量
D.火箭外壳涂有特殊材料,遇到高温时,材料发生升华等变化吸热,防止舱内温度过高
3.(2022七上·临海期末)如图所示为教材中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2021七上·温州期末)陶艺制作DIY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制作过程包括下图四个环节,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揉搓泥料 B.拉胚成形
C.晾干刻字 D.高温烧制
5.(2021七上·天台期末)水是一种比热容较大的物质,下列生产和生活中与水的这种特性没有关系的是( )
A.初春的秧田,晚上灌水保温 B.仲夏的街道,路面洒水降温
C.深秋的沿海,昼夜温差较小 D.隆冬的室内,暖气管热水供热
6.(2021七上·淳安期末)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 ,拿起碗, 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7.(2021七上·定海期末)快过年了,在舟山年味最浓厚的正月里有传统民俗活动展示,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捣年糕 B.晒鱼鲞 C.舞狮子 D.酿米酒
8.(2021七上·吴兴期末)小明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水银液面升高。在此过程中,下列有关水银的属性或特性发生改变是( )
A.密度 B.比热 C.质量 D.熔点
9.(2021七上·吴兴期末)科学测量时,操作步骤和方法的不同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下列做法最合理的是( )
A.测量牛奶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再将牛奶倒入量筒测出质量和体积
B.测量铜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铜块的质量,后用排水法测铜块的体积
C.测量沸水的温度时,为避免温度计损坏,将温度计取出后读数
D.测量纸张的厚度时,用刻度尺直接测科学书本1张纸的厚度
10.(2021七上·嵊州期末)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的燃烧 B.矿石的粉碎 C.汽油的挥发 D.铁丝的弯曲
11.(2021七上·嵊州期末)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湖水变少
C.露珠形成 D.雾凇形成
12.(2021七上·萧山月考)泡沫钢是含有丰富气孔的钢材料,可作为防弹服的内芯,孔隙度是指泡沫钢中所有气孔的体积与泡沫钢总体积之比。已知钢的密度为7.9×103千克/米3,一块质量为0.79千克,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泡沫钢,孔隙度是( )
A.1% B.10% C.90% D.99%
13.(2021七上·萧山月考)厂家现有一批体积为1米3的实心水泥块,密度为2.5×103千克/米3,某工地需要100块这样的水泥块,要求厂家运到工地。厂家只有一辆国内限载量为8吨的货车,则要运完这批水泥块,需要运输的次数为( )
A.31次 B.32次 C.33次 D.34次
14.(2021七上·慈溪期中)小陈同学用天平测物块时,加减砝码的步骤为:100克↓、50克↓↑、20克↓、10克↓、5克↓(“↓”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若天平已平衡,测得物体的质量是 135 克
B.若天平已平衡,测得物体的质量是 185 克
C.若将这个物块送到月球上,质量会变小
D.若加减砝码后天平还不平衡,要调节平衡螺母
15.(2021七上·慈溪期中)下列情况中,物体的质量会改变的是( )
A.一块铝变成铝壶 B.一块冰熔化成水
C.一台仪器被宇航员带到月球 D.自行车轮胎日久磨损
16.(2020七上·镇海期末)有 16 颗外形相同、型号一样的钢珠,其中有一颗因质量偏大而不合格。为了找出不合格的钢珠,现用实验室中的托盘天平来测量,那么至少需要称量的次数为( )
A.2 次 B.3 次 C.4 次 D.5 次
17.(2020七上·镇海期末)下列属于描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陶瓷具有耐酸、耐碱性 B.液氧用作火箭升空的助燃剂
C.熟石灰与土壤中酸性物质反应 D.生石灰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
18.(2020七上·嘉兴期末)如图,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实验后,老师得出结论: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 )
A.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B.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实验
C.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D.黄豆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19.(2020七上·余杭期末)某同学要称取51.2克食盐,有以下几步操作步骤:①在两托盘上分别放上一张相同的纸;②将游码移动到1.2克的位置;③调节天平平衡;④在左盘加上适量的食盐;⑤在右盘加上50克砝码。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⑤②④ C.③①④⑤② D.③②①④⑤
20.(2020七上·台州期末)人们为了认识事物,常常要进行比较,并引入相应的科学量。下列关于“比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进行物体长短的比较,引入“长度”
B.进行物体冷热程度的比较,引入“温度”
C.进行物体占有空间的比较,引入“体积”
D.进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比较,引入“密度”
二、填空题
21.(2022七上·缙云期末)为了探究不同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利用四套与如图相同的装置完成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
实验组别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水 300 25 35 12
2 水 150 25 35 6
3 煤油 300 25 35 6
4 煤油 300 25 30 3
(1)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应在烧杯底部垫 ,以防止受热不均匀导致烧杯底部炸裂。
(2)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 来反映的。
(3)通过分析上表中1和3两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2.(2021七上·普陀期末)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乙液体的比热容。在0~90s的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 乙吸收的热量。
23.(2021七上·定海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1)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无法像在地面一样行走,只能飘来飘去。此时,在这种状态下,航天员的身体质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航天员开展了太空中细胞生长发育的有关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心肌细胞的运动画面。从结构层次上说,心肌细胞组成了 ,它是人体三种肌肉组织之一。
24.(2021七上·江北期末)在“使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实验中,小宁选取的天平配备的砝码规格为100g、50g、20g、10g、5g。
(1)将天平放置于水平台面上,刻度盘指针如图1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往 调节。
(2)正确调节后,测量空烧杯的质量。估计空烧杯的质量约30g,则依次往右托盘放入20g和10g砝码后,指针偏向右侧,则应取下10g砝码,加上 g砝码,同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 平衡。最后,测得空烧杯质量为28g。
(3)如图2所示,测得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为 g。
(4)以下情况,对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结果没有影响的是 和 。
A、放置天平的台面不水平
B、砝码集中在托盘的一侧
C、两个托盘的质量有差异
D、砝码生锈后质量变大
25.(2020七上·台州期末)小柯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 (填“左”或“右”)调 节平衡螺母。
(2)可是他无论怎样调节,天平都无法平衡。老师将游码调节至
3g 处,天平平衡;并建议他继续使用这架天平进行称量。小柯测得的物体质量如图乙所示,请问该物体的真实质量为 。
(3)使用时,他发现砝码是生锈的,则他的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仍然准确”)。
(4)这架天平配套的砝码盒中的砝码如图丙所示,其中有两个 20g 的砝码,小妍认为可以去掉一个,你认为小妍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6.(2020七上·杭州期末)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
⑴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⑵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加热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⑶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从开始加热到分别达到42℃,甲、乙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 Q乙。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甲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乙的温度/℃ 10 18 26 34 42
⑷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27.(2020七上·余杭月考)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
(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 。
(2)当把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液面慢慢升高。此时,温度计内的水银的:①体积,②质量,③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选填序号)当水银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如图乙所示,则热水的温度为 ℃。
28.(2020七上·浙江期末)下面是在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小明和小科发生的争论,他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
(2)小科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
(3)小明和小科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 。
29.下列关于物质的叙述中.分别表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1)铝有延展性,能被加工制成炊具。 。
(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
(3)蜡烛能燃烧。 。
30.在实验里,托盘天平是测量 的常用仪器,以下为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①把天平放在 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处。
②调节 ,使指针 ,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 盘,向 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到横梁重新平衡,被测物体质量等于 + 。
④为了保证天平测量精确,使用时要注意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 。
三、实验探究题
31.(2022七上·滨江期末)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 返回器携带质量为1731g的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样品容器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封装的。在回归地球的途中,月球样品的质量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小滨同学想学习科研工作者测量石块的密度,在白马湖公园捡了-块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小石块,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小滨同学将石块放到已调平的天平上,经如图甲操作后使天平再次平衡,所用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值如图乙所示,小滨记录石块质量为 g;
(2)同组小江指出小滨在实验中出现了两处错误:错误①是 ,错误②是 ;
小江通过计算求出了石块的实际质量应该是 g。
(3)在测石块体积时,小滨发现小石块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将小石块轻轻放入空烧杯中,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小石块浸没,在水面达到的位置上做标记,然后取出小石块;
b.先往量筒中装入80mL的水,然后将量筒中的水慢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中剩余的水的体积如图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
(4)小江同学觉得上述操作仍存在问题,会导致石块密度 (选填“ 偏大”或“偏小”), .理由
32.(2022七上·滨江期末) 2021年10月16日,长征二号火箭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托举载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向着更高领域迈进,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运载火箭发射塔下面设有导流槽,里面装着大量的水,因为水 (填物态变化)可以带走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热,防止铁架被烧断。
(2)12月9日,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如图是其中的一个实验场景,王亚平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 ,从而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接着在水球中注入一些蓝色液体后,蓝色液体在水球中慢慢散开,这是一种 现象,说明 。
33.(2021七上·淳安期末)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大小,小金采用如图所示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仪器做实验,它们使用相同的电源给加热件供电加热。
(1)物质传导热量的性能称为导热性,导热性越好,则热量在该物质中传递越容易。本实验仪器中,容器应该选择导热性 (选填“好”或“差”) 的材料来制作。
(2)将质量、初温都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装入两个容器,加热至两者的末温也相同,通过比较 来判断谁吸收的热量更多。
(3)如果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而初、末温度都不相同,只要水和煤油 都相同,也能用和(2)一样的方法做出相应的判断。
34.(2021七上·镇海期末)小思外出游玩时捡到一块鹅卵石,她对该鹅卵石的质量进行了测量。
(1)甲图是小思同学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她的错误之处是 。
(2)改正错误后,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平衡。
(3)测量鹅卵石质量时,将最小为 5g 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丙所示, 接下来小思应采取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4)最终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则该鹅卵石的质量是 g。
(5)小科家里腌制食品时需要 38g 食盐,他也利用天平进行量取,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在天平的两盘中各放入一张相同的纸片,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调零
③在天平的左盘中缓慢加入食盐
④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入 35g 砝码,并将游码调至示数为 3g 处
⑤使天平再次平衡,完成食盐量取。
上述操作中你认为合理的操作顺序是 (用序号表示)。
四、解答题
35.(2022七上·婺城期末)建筑工地需要50m3的沙石,为了估测沙石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平装满一桶沙石,测得桶中的沙石的质量为52kg,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 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kg。计算:(ρ水=1.0×103kg/m3,g取10N/kg)
(1)桶的容积是 升。
(2)沙石的密度是多少?
(3)若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将所需的沙石运送到建筑工地,至少要运多少车?
36.(2021七上·天台期末)今年小科的爸爸用科学的方法种植柑橘喜获丰收。小科想测一下柑橘的密度,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26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5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110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柑橘的体积是多少?
(3)请计算出这个柑橘的密度。
37.(2021七上·定海期末)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质量/g 升温10°℃ 所需时间/s 升温20°℃ 所需时间/s( 升温30℃ 所需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水 30 96 163 220
(1)此实验中,用 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2)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填沙子”或“水”)升高的温度更多。
(3)下列事实能用上述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
B.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
C.火箭发射塔导流槽内装有大量的水
D.烈日下,海边的沙滩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
38.(2020七上·缙云期末)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 1 点
59 分,完成月球“挖土”任务的嫦娥五号返回器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从月球带回 1731 克月壤!
(1)月壤从月球带回地球,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目前科研人员经过测定,月壤的密度比地球土壤密度要小。假如将来你也 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你取得了一块其他星球的矿石,想要测定该矿石的密度,步骤如下:
①测质量: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
②测体积: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一只烧杯,按下图
所示方法进行测量,则按照该方法测出矿石的体积为 cm3。
A.加水到标记处(矿石浸没水中)
B.取出矿石(准备补充水)
C.将量筒中水倒入杯中至标记处
③算密度:由以上数据,可以算出矿石的密度是 g/cm3(保留一位小数)。 但是此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因为从图 A 到图 B 的操作,会导致测量 出的密度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综合说理题
39.(2022七上·临海期末)在一次实验课上,某同学把一小块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放入水中,立即看到水中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观察到水面上方出现了浓厚的白雾,好奇的她把手指伸入白雾中,她感觉到手指凉凉的、湿湿的。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40.(2021七上·三门期末)冬天的早晨,经常可以看到河面上弥漫着“白雾”。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雪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判断;
(2)根据为卫星通讯的认识判断;
(3)根据m=ρV分析;
(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解答】A.垃圾分类有利于环保和节约能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同时提供定位和通信服务,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公式m=ρV可知,航空器材常采用密度小的合金,可以减小航空器的质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火箭外壳涂有特殊材料,遇到高温时,材料发生升华等变化吸热,防止舱内温度过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热运动、分子之间作用力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只能说明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而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揉搓泥料、拉胚成形和晾干刻字的过程,只是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高温烧制后,材料由原来的泥土变成瓷,生成了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放热本领大小的一个物理量,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所以晚上对秧田灌水后,水向外放出大量的热,保持秧苗不被冻伤,故A不合题意;
B.在地面上洒水降温,是因为水吸收空气的热量,与比热容大无关,故B符合题意;
C.水的比热容大,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会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保证汽车发动机的温度不至于太高,故C不合题意;
D.水的比热容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时,会向外放出更多的热量,因此暖气管内装的是热水,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吸收水的热量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溢出时,水会“沸腾”。甜品碗周围温度很低,周围的水蒸气在附近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捣年糕时,只是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 晒鱼鲞时,只是其中的水分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舞狮子时,只是狮子的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酿米酒时,大米等发酵生成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温度有关。
【解答】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水银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故选A。
9.【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科学测量要符合实际,合理操作,减少误差。结合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测量牛奶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再将牛奶倒入量筒测出质量和体积,牛奶部分还在牛奶瓶中,误差较大,不合理。
B.测量铜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铜块的质量,后用排水法测铜块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可以求出密度,合理。
C.测量沸水的温度时,为避免温度计损坏,将温度计取出后读数,温度计取出读数不准备,不合理。
D.测量纸张的厚度时,用刻度尺直接测科学书本1张纸的厚度,1张纸厚度,误差较大,不合理。
故选B。
10.【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酒精的燃烧,即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矿石的粉碎,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汽油的挥发,只是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铁丝的弯曲,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弄清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冰雪消融时,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湖水变少,即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露珠形成,即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雾凇形成,即水蒸气由液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孔隙度是指泡沫钢中所有气孔的体积与泡沫钢总体积之比可知若要求孔隙度,则需知道气孔的体积和泡沫钢总体积。
【解答】
V=(1dm)3=1dm3
V孔=V-V钢=1dm3-0.1dm3=0.9dm3
C正确,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要求运输次数,得先求得每次最多运多少。此题切不可用总质量除以限载量求,因为水泥块不能被劈开。
【解答】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及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一块水泥块的质量:m1=ρV=2.5×103kg/m3×1m3=2.5×103kg=2.5t
货车一趟最多装的块数:
故答案为:D
14.【答案】A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砝码的顺序计算出砝码的质量。
【解答】由题意可知,砝码在天平取放的顺序:100g+50g-50g+20g+10g+5g=135g,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不随其位置、形状、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A、一块铝变成铝壶指的是铝的形状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A不符合题意;
B、冰熔化成水,状态发生改变,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一台仪器被带到月球,它的位置发生改变,但质量没变,C不符合题意;
D、自行车轮胎日久磨损导致它的质量因磨损而减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答案】B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对16个钢球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利用天平的左右两盘的平衡情况逐次判断即可。
【解答】第一次:把16颗钢珠分成7、7、2三组,称两组7,若质量相等,则要找的在剩余的两个中(这样再称一次可以找到),否则在轻的7个中。
第二次:把轻的7个钢珠分成3、3、1,称两组3,若相等,剩下的那个就是,若不等,在轻的三个里。
第三次:称3个中任意两个,如果相等,剩下的就是,如果不等,则轻的就是。
故选B。
17.【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A.陶瓷具有耐酸、耐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液氧用作火箭升空的助燃剂,描述的用途而不是化学性质,故B不合题意;
C.熟石灰与土壤中酸性物质反应,描述的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生石灰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描述的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8.【答案】A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看不见、摸不到,直接观察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更不可能,但是可以借助我们看得到的宏观物体对这个现象进行模拟,从而帮助我们理解,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小明认为是液体沾到手上导致的,要推翻小明的想法选用固体更直观,芝麻和黄豆可看作粒径不同的两种分子,分子之间间隙也不同,混合之后,可明显看出总体积的变化,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19.【答案】B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测量粉末状且有腐蚀性的药品时,应该在托盘上放上纸片,然后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摆放砝码,直到天平平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某同学要称取51.2克食盐,有以下几步操作步骤:
③调节天平平衡;
①在两托盘上分别放上一张相同的纸;
⑤在右盘加上50克砝码;
②将游码移动到1.2克的位置;
④在左盘加上适量的食盐。
正确顺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B。
20.【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理量的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A.进行物体长短的比较,引入“长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进行物体冷热程度的比较,引入“温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进行物体占有空间的比较,引入“体积”,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进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比较,引入“质量”;“密度”是用来表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1.【答案】(1)石棉网
(2)加热时间
(3)在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烧杯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应该底部垫上石棉网,从而使其均匀受热;
(2)同一酒精灯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则时间越长,液态吸收的热量越多。
(3)根据表格,分析实验1和3中哪些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并根据加热时间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最后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
【解答】(1)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应在烧杯底部垫石棉网,以防止受热不均匀导致烧杯底部炸裂。
(2)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3)实验1和3中,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只有液体种类不同,且需要的加热时间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在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2.【答案】小于;等于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呈反比;
(2)相同的加热器的功率相同,根据W=Pt可知,放出的热量与时间呈正比,即可以根据加热时间确定吸收热量的多少。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在0~90s的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等于乙吸收的热量,但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根据Q=cm△t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23.【答案】(1)不变
(2)心肌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动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解答】(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时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故航天员的身体质量将不变。
(2)从结构层次上说,心肌细胞组成了心肌,它是人体三种肌肉组织之一。
故答案为:(1)不变 (2)心肌
24.【答案】(1)右
(2)5
(3)22
(4)B;C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2)根据天平摆放砝码“从大倒小”的顺序分析;
(3)首先根据“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记录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再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可。
(4)根据对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操作过程判断。
【解答】(1)根据图1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右盘轻,则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2)放上10g的砝码后,指针偏向右侧,则说明砝码的质量偏大,此时应该取下10g的砝码,换上更小的5g的砝码,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3)根据图2可知,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50g+10g+2g=52g,则液体的质量为:52g-2=30g=22g。
(4)A.放置天平的台面不水平,会导致测量不准确,故A不合题意;
B.砝码集中在托盘的一侧,对砝码的质量没有影响,故B符合题意;
C.两个托盘的质量有差异,可以通过调节平衡螺母,让天平实现平衡,故C符合题意;
D.砝码生锈后质量变大,会使测量结果偏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BC。
25.【答案】(1)右
(2)24g
(3)偏小
(4)不正确。 导致无法完成 200g 以内某一质量的测量/导致 140~150g 或 40~50g或 90~100g 的质量无法测量。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天平的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2)根据m左=m右+m游计算即可;
(3)根据测量值=分析判断;
(4)天平的砝码不是任意设置的,通过砝码和游码的组合,能够实现一定质量范围内所有质量的测量。如果缺少一个,那么就会出现某些质量无法测量出来。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左,说明天平的左盘重,右盘轻,那么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2)当游码质量为3g时,天平平衡,那么m左=m右+3g;当放上一个物体时,根据乙图可知,测量结果为:20g+5g+2g=27g,即:27g=m右+3g;解得:m右=24g,即物体的质量为24g。
(3)使用时,他发现砝码是生锈的,那么天平的标准质量变大,根据“测量值=”可知,他的测量结果偏小。
(4)这架天平配套的砝码盒中的砝码如图丙所示,其中有两个 20g 的砝码,小妍认为可以去掉一个,我认为小妍的观点不正确,理由:导致无法完成 200g 以内某一质量的测量/导致 140~150g 或 40~50g或 90~100g 的质量无法测量。
26.【答案】升高的温度;<;甲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2)根据W=Pt可知,相同的加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那么两种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根据Q=cm△t可知,当液体的质量和吸收热量相同时,液体的吸热能力与温度的变化量成反比;
(3)从表格中找到加热到42℃时的时间,通过比较时间确定吸收热量的大小关系;
(4)根据(2)中的方法比较吸热本领的大小。
【解答】(2)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加热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3)根据表格可知,甲升高到42℃用了3min,而乙升高到42℃用了4min,因此吸收的热量Q甲(4)根据表格可知,加热2min时,甲升高了:38℃-30℃=8℃,乙升高了:26℃-10℃=16℃,即△t甲<△t乙。根据Q=cm△t可知,c甲>c乙,即甲的吸热本领大。
27.【答案】(1)1.57~1.60cm (范围内都可以)
(2)②;74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读出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得到物体的长度;
(2)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体积的变化,根据质量的特性分析质量的变化,根据密度公式分析密度的变化。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7.80cm-6.20cm=1.60cm;
(2)当把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液面慢慢升高,说明水银的体积增大。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则水银的质量不变。根据公式可知,水银的密度减小,则没有发生变化的是②。
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刻度值向上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上,那么热水的温度为:70℃+2℃×2=74℃。
28.【答案】(1)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合理即可)
(2)煤气燃烧时发光、发热(合理即可)
(3)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合理即可)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电流通过灯泡时,不但发光而且发热,据此解答:
(2)可以用煤炭燃烧、蜡烛燃烧、火柴燃烧等现象解答;
(3)是否发光、发热,并不是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因为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解答】(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
(2)小科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煤气燃烧时发光、发热;
(3)小明和小科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29.【答案】(1)物理性质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1)铝有延展性,能被加工制成炊具,描述的物理性质。
(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描述的物理性质;
(3)蜡烛能燃烧,这是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描述的是化学性质。
30.【答案】质量;水平桌面;零刻度;平衡螺母;指在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左;右;砝码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量程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在实验里,托盘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仪器,以下为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到横梁重新平衡,被测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
④为了保证天平测量精确,使用时要注意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31.【答案】(1)58
(2)不应该用手拿砝码;砝码和物体的位置放反了;52
(3)2.6×103
(4)偏小;从烧杯中拿出小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从而导致测出石块的体积偏大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的特性解答;
(1)石块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当砝码和物体放错位置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3)倒入烧杯内水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即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示数之差,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即可。
(4)注意拿出小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即测出的体积是石块和带出水的总体积,这会导致石块的体积偏大,根据公式分析石块密度的变化。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砝码的质量为:20g+20g+10g+5g=55g;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示数为3g,那么小滨记录的石块质量为:55g+3g=58g;
(2)根据天平的使用规律可知,小江同学的两处错误为:①不应该用手拿砝码;②砝码和物体的位置放反了。根据图片可知,小石块的实际质量为:55g-3g=52g;
(3)小石块的体积:V=50mL-60mL=20mL=20cm3;
则小石块的密度:;
(4)小江同学觉得上述操作仍存在问题,会导致石块密度偏小, 理由:从烧杯中拿出小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从而导致测出石块的体积偏大所致。
32.【答案】(1)汽化
(2)引力;扩散;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2)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和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解答】(1)运载火箭发射塔下面设有导流槽,里面装着大量的水,因为水汽化可以带走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热,防止铁架被烧断。
(2)王亚平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引力,从而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接着在水球中注入一些蓝色液体后,蓝色液体在水球中慢慢散开,这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3.【答案】(1)差
(2)通电加热的时间长短
(3)升高了的温度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如果要增强散热效果,那么就要使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否则,就要使用导热性差的材料;
(2)相同的热源,则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那么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
(3)根据Q=cm△t可知,决定物质吸热多少的是温度的变化量△t,而不是初温或末温。
【解答】(1)根据实验的要求可知,容器应该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即应该选用导热性差的材料来制作。
(2)将质量、初温都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装入两个容器,加热至两者的末温也相同,通过比较通电加热的时间长短来判断谁吸收的热量更多。
(3)如果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而初、末温度都不相同,只要水和煤油升高了的温度都相同,也能用和(2)一样的方法做出相应的判断。
34.【答案】(1)游码没有调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2)右
(3)取下5g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4)54
(5)②①④③⑤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在测量物体质量前,调节天平平衡的步骤:①游码归零;②调节平衡螺母。
(2)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3)根据天平砝码的使用原则解答;
(4)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5)根据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的操作过程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小思同学的错误为:游码没有调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2)根据图乙可知,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重右盘轻,因此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3)5g为最小的砝码,放入5g的砝码后,天平的指针偏向右侧,说明砝码的质量偏大,此时只能将它取下来,然后向右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4)根据丁图可知,鹅卵石的质量:50g+4g=54g;
(5)小科家里腌制食品时需要 38g 食盐,他也利用天平进行量取,进行了如下操作:
②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调零;
①在天平的两盘中各放入一张相同的纸片,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④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入 35g 砝码,并将游码调至示数为 3g 处;
③在天平的左盘中缓慢加入食盐;
⑤使天平再次平衡,完成食盐量取。
则合理的顺序为: ②①④③⑤ 。
35.【答案】(1)20
(2)解:V沙=V水=0.02m3 ρ沙=m沙/V沙=52kg/0.02m3=2.6×103kg/m3
(3)解:m总=ρ沙V总=2.6×103kg/m3×50m3=1.3×105kg=130t
n=130t/(5t/车)=26车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桶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根据计算即可;
(2)沙子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根据计算即可;
(3)首先根据 m总=ρ沙V总 计算出这些沙子的总质量,再除以每辆车拉的沙子质量得到要运的车数。
【解答】(1)桶的容积。
36.【答案】(1)
(2)
(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排出水的质量等于溢水杯和水的总质量的差;
(2)柑橘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即 ;
(3)已知柑橘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 计算出柑橘的密度。
37.【答案】(1)加热时间
(2)沙子
(3)B;D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沙子和水都用相同的酒精灯进行加热,因为相同的酒精灯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所以可以用加热时间的长短确定吸收热量的多少。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3)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分析是否与物质的吸放热本领有关即可。
【解答】(1)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沙子升高10℃用了64s,水升高10℃用了96s,因此水被加热64s时升高的温度肯定低于10℃,即: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沙子升高的温度更多。
(3)A.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是因为水蒸发吸热,与吸放热本领大小无关,故A不合题意;
B.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是因为水比砂石的比热容大,白天吸热升高少,晚上放热降温少,与吸放热本领有关,故B符合题意;
C.火箭发射塔导流槽内装有大量的水,利用水的蒸发和沸腾吸热,从而保护发射台,与吸放热本领无关,故C不合题意;
D.烈日下,海边的沙滩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是因为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的吸热本领大,所以升高的温度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38.【答案】(1)不变
(2)70;2.5;偏小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②量筒内水的体积的减小值等于矿石的体积,即V=V1-V2;
③首先根据m=m砝码+m游码计算出矿石的质量,再根据计算矿石的密度;
将矿石从烧杯中取出时,肯定会带出部分水,那么测出的体积其实是矿石和带出水的体积之和,因此矿石的体积偏大,根据公式可知,计算出的密度会偏小。
【解答】(1)月壤从月球带回地球,位置发生改变,但质量不变。
(2)②矿石的体积为: V=V1-V2=200mL-130mL=70mL=70cm3;
③根据图片可知,矿石的质量为:m=(100g+50g+20g+5g)+0.6g=175.6g;
矿石的密度:。
但是此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因为从图A到图B的操作,会导致测量出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小。
39.【答案】把干冰放入水中时,干冰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致使水面上方温度降低,手指感觉到凉凉的;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气体会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了白雾,手指会感觉湿湿的。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40.【答案】满分示例:水的比热大,降温慢。早晨,水温比空气温度高,河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河面上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所以看到河面上弥漫着“白雾”。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比热容最大,则水的温度下降的最少;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蒸发,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据此分析解答。
1 / 1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滨江期末)“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诗句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成因之一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B.“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
D.“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放热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雪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2.(2022七上·滨江期末)关于能源、信息与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垃圾分类有利于环保和节约能源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同时提供定位和通信服务
C.航空器材常采用密度大的合金,可以减小航空器的质量
D.火箭外壳涂有特殊材料,遇到高温时,材料发生升华等变化吸热,防止舱内温度过高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判断;
(2)根据为卫星通讯的认识判断;
(3)根据m=ρV分析;
(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解答】A.垃圾分类有利于环保和节约能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同时提供定位和通信服务,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公式m=ρV可知,航空器材常采用密度小的合金,可以减小航空器的质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火箭外壳涂有特殊材料,遇到高温时,材料发生升华等变化吸热,防止舱内温度过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2022七上·临海期末)如图所示为教材中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热运动、分子之间作用力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只能说明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而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4.(2021七上·温州期末)陶艺制作DIY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制作过程包括下图四个环节,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揉搓泥料 B.拉胚成形
C.晾干刻字 D.高温烧制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揉搓泥料、拉胚成形和晾干刻字的过程,只是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高温烧制后,材料由原来的泥土变成瓷,生成了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5.(2021七上·天台期末)水是一种比热容较大的物质,下列生产和生活中与水的这种特性没有关系的是( )
A.初春的秧田,晚上灌水保温 B.仲夏的街道,路面洒水降温
C.深秋的沿海,昼夜温差较小 D.隆冬的室内,暖气管热水供热
【答案】B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放热本领大小的一个物理量,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所以晚上对秧田灌水后,水向外放出大量的热,保持秧苗不被冻伤,故A不合题意;
B.在地面上洒水降温,是因为水吸收空气的热量,与比热容大无关,故B符合题意;
C.水的比热容大,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会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保证汽车发动机的温度不至于太高,故C不合题意;
D.水的比热容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时,会向外放出更多的热量,因此暖气管内装的是热水,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2021七上·淳安期末)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 ,拿起碗, 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吸收水的热量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溢出时,水会“沸腾”。甜品碗周围温度很低,周围的水蒸气在附近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2021七上·定海期末)快过年了,在舟山年味最浓厚的正月里有传统民俗活动展示,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捣年糕 B.晒鱼鲞 C.舞狮子 D.酿米酒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捣年糕时,只是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 晒鱼鲞时,只是其中的水分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舞狮子时,只是狮子的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酿米酒时,大米等发酵生成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1七上·吴兴期末)小明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水银液面升高。在此过程中,下列有关水银的属性或特性发生改变是( )
A.密度 B.比热 C.质量 D.熔点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温度有关。
【解答】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水银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故选A。
9.(2021七上·吴兴期末)科学测量时,操作步骤和方法的不同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下列做法最合理的是( )
A.测量牛奶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再将牛奶倒入量筒测出质量和体积
B.测量铜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铜块的质量,后用排水法测铜块的体积
C.测量沸水的温度时,为避免温度计损坏,将温度计取出后读数
D.测量纸张的厚度时,用刻度尺直接测科学书本1张纸的厚度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科学测量要符合实际,合理操作,减少误差。结合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测量牛奶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再将牛奶倒入量筒测出质量和体积,牛奶部分还在牛奶瓶中,误差较大,不合理。
B.测量铜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铜块的质量,后用排水法测铜块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可以求出密度,合理。
C.测量沸水的温度时,为避免温度计损坏,将温度计取出后读数,温度计取出读数不准备,不合理。
D.测量纸张的厚度时,用刻度尺直接测科学书本1张纸的厚度,1张纸厚度,误差较大,不合理。
故选B。
10.(2021七上·嵊州期末)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的燃烧 B.矿石的粉碎 C.汽油的挥发 D.铁丝的弯曲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酒精的燃烧,即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矿石的粉碎,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汽油的挥发,只是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铁丝的弯曲,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1.(2021七上·嵊州期末)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湖水变少
C.露珠形成 D.雾凇形成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弄清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冰雪消融时,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湖水变少,即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露珠形成,即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雾凇形成,即水蒸气由液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2.(2021七上·萧山月考)泡沫钢是含有丰富气孔的钢材料,可作为防弹服的内芯,孔隙度是指泡沫钢中所有气孔的体积与泡沫钢总体积之比。已知钢的密度为7.9×103千克/米3,一块质量为0.79千克,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泡沫钢,孔隙度是( )
A.1% B.10% C.90% D.99%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孔隙度是指泡沫钢中所有气孔的体积与泡沫钢总体积之比可知若要求孔隙度,则需知道气孔的体积和泡沫钢总体积。
【解答】
V=(1dm)3=1dm3
V孔=V-V钢=1dm3-0.1dm3=0.9dm3
C正确,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1七上·萧山月考)厂家现有一批体积为1米3的实心水泥块,密度为2.5×103千克/米3,某工地需要100块这样的水泥块,要求厂家运到工地。厂家只有一辆国内限载量为8吨的货车,则要运完这批水泥块,需要运输的次数为( )
A.31次 B.32次 C.33次 D.34次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要求运输次数,得先求得每次最多运多少。此题切不可用总质量除以限载量求,因为水泥块不能被劈开。
【解答】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及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一块水泥块的质量:m1=ρV=2.5×103kg/m3×1m3=2.5×103kg=2.5t
货车一趟最多装的块数:
故答案为:D
14.(2021七上·慈溪期中)小陈同学用天平测物块时,加减砝码的步骤为:100克↓、50克↓↑、20克↓、10克↓、5克↓(“↓”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若天平已平衡,测得物体的质量是 135 克
B.若天平已平衡,测得物体的质量是 185 克
C.若将这个物块送到月球上,质量会变小
D.若加减砝码后天平还不平衡,要调节平衡螺母
【答案】A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砝码的顺序计算出砝码的质量。
【解答】由题意可知,砝码在天平取放的顺序:100g+50g-50g+20g+10g+5g=135g,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2021七上·慈溪期中)下列情况中,物体的质量会改变的是( )
A.一块铝变成铝壶 B.一块冰熔化成水
C.一台仪器被宇航员带到月球 D.自行车轮胎日久磨损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不随其位置、形状、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A、一块铝变成铝壶指的是铝的形状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A不符合题意;
B、冰熔化成水,状态发生改变,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一台仪器被带到月球,它的位置发生改变,但质量没变,C不符合题意;
D、自行车轮胎日久磨损导致它的质量因磨损而减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2020七上·镇海期末)有 16 颗外形相同、型号一样的钢珠,其中有一颗因质量偏大而不合格。为了找出不合格的钢珠,现用实验室中的托盘天平来测量,那么至少需要称量的次数为( )
A.2 次 B.3 次 C.4 次 D.5 次
【答案】B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对16个钢球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利用天平的左右两盘的平衡情况逐次判断即可。
【解答】第一次:把16颗钢珠分成7、7、2三组,称两组7,若质量相等,则要找的在剩余的两个中(这样再称一次可以找到),否则在轻的7个中。
第二次:把轻的7个钢珠分成3、3、1,称两组3,若相等,剩下的那个就是,若不等,在轻的三个里。
第三次:称3个中任意两个,如果相等,剩下的就是,如果不等,则轻的就是。
故选B。
17.(2020七上·镇海期末)下列属于描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陶瓷具有耐酸、耐碱性 B.液氧用作火箭升空的助燃剂
C.熟石灰与土壤中酸性物质反应 D.生石灰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A.陶瓷具有耐酸、耐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液氧用作火箭升空的助燃剂,描述的用途而不是化学性质,故B不合题意;
C.熟石灰与土壤中酸性物质反应,描述的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生石灰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描述的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8.(2020七上·嘉兴期末)如图,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实验后,老师得出结论: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 )
A.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B.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实验
C.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D.黄豆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答案】A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看不见、摸不到,直接观察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更不可能,但是可以借助我们看得到的宏观物体对这个现象进行模拟,从而帮助我们理解,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小明认为是液体沾到手上导致的,要推翻小明的想法选用固体更直观,芝麻和黄豆可看作粒径不同的两种分子,分子之间间隙也不同,混合之后,可明显看出总体积的变化,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19.(2020七上·余杭期末)某同学要称取51.2克食盐,有以下几步操作步骤:①在两托盘上分别放上一张相同的纸;②将游码移动到1.2克的位置;③调节天平平衡;④在左盘加上适量的食盐;⑤在右盘加上50克砝码。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⑤②④ C.③①④⑤② D.③②①④⑤
【答案】B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测量粉末状且有腐蚀性的药品时,应该在托盘上放上纸片,然后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摆放砝码,直到天平平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某同学要称取51.2克食盐,有以下几步操作步骤:
③调节天平平衡;
①在两托盘上分别放上一张相同的纸;
⑤在右盘加上50克砝码;
②将游码移动到1.2克的位置;
④在左盘加上适量的食盐。
正确顺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B。
20.(2020七上·台州期末)人们为了认识事物,常常要进行比较,并引入相应的科学量。下列关于“比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进行物体长短的比较,引入“长度”
B.进行物体冷热程度的比较,引入“温度”
C.进行物体占有空间的比较,引入“体积”
D.进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比较,引入“密度”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理量的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A.进行物体长短的比较,引入“长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进行物体冷热程度的比较,引入“温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进行物体占有空间的比较,引入“体积”,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进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比较,引入“质量”;“密度”是用来表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21.(2022七上·缙云期末)为了探究不同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利用四套与如图相同的装置完成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
实验组别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水 300 25 35 12
2 水 150 25 35 6
3 煤油 300 25 35 6
4 煤油 300 25 30 3
(1)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应在烧杯底部垫 ,以防止受热不均匀导致烧杯底部炸裂。
(2)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 来反映的。
(3)通过分析上表中1和3两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答案】(1)石棉网
(2)加热时间
(3)在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烧杯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应该底部垫上石棉网,从而使其均匀受热;
(2)同一酒精灯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则时间越长,液态吸收的热量越多。
(3)根据表格,分析实验1和3中哪些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并根据加热时间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最后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
【解答】(1)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应在烧杯底部垫石棉网,以防止受热不均匀导致烧杯底部炸裂。
(2)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3)实验1和3中,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只有液体种类不同,且需要的加热时间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在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2.(2021七上·普陀期末)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乙液体的比热容。在0~90s的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 乙吸收的热量。
【答案】小于;等于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呈反比;
(2)相同的加热器的功率相同,根据W=Pt可知,放出的热量与时间呈正比,即可以根据加热时间确定吸收热量的多少。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在0~90s的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等于乙吸收的热量,但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根据Q=cm△t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23.(2021七上·定海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1)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无法像在地面一样行走,只能飘来飘去。此时,在这种状态下,航天员的身体质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航天员开展了太空中细胞生长发育的有关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心肌细胞的运动画面。从结构层次上说,心肌细胞组成了 ,它是人体三种肌肉组织之一。
【答案】(1)不变
(2)心肌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动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解答】(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时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故航天员的身体质量将不变。
(2)从结构层次上说,心肌细胞组成了心肌,它是人体三种肌肉组织之一。
故答案为:(1)不变 (2)心肌
24.(2021七上·江北期末)在“使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实验中,小宁选取的天平配备的砝码规格为100g、50g、20g、10g、5g。
(1)将天平放置于水平台面上,刻度盘指针如图1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往 调节。
(2)正确调节后,测量空烧杯的质量。估计空烧杯的质量约30g,则依次往右托盘放入20g和10g砝码后,指针偏向右侧,则应取下10g砝码,加上 g砝码,同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 平衡。最后,测得空烧杯质量为28g。
(3)如图2所示,测得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为 g。
(4)以下情况,对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结果没有影响的是 和 。
A、放置天平的台面不水平
B、砝码集中在托盘的一侧
C、两个托盘的质量有差异
D、砝码生锈后质量变大
【答案】(1)右
(2)5
(3)22
(4)B;C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2)根据天平摆放砝码“从大倒小”的顺序分析;
(3)首先根据“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记录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再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可。
(4)根据对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操作过程判断。
【解答】(1)根据图1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右盘轻,则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2)放上10g的砝码后,指针偏向右侧,则说明砝码的质量偏大,此时应该取下10g的砝码,换上更小的5g的砝码,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3)根据图2可知,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50g+10g+2g=52g,则液体的质量为:52g-2=30g=22g。
(4)A.放置天平的台面不水平,会导致测量不准确,故A不合题意;
B.砝码集中在托盘的一侧,对砝码的质量没有影响,故B符合题意;
C.两个托盘的质量有差异,可以通过调节平衡螺母,让天平实现平衡,故C符合题意;
D.砝码生锈后质量变大,会使测量结果偏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BC。
25.(2020七上·台州期末)小柯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 (填“左”或“右”)调 节平衡螺母。
(2)可是他无论怎样调节,天平都无法平衡。老师将游码调节至
3g 处,天平平衡;并建议他继续使用这架天平进行称量。小柯测得的物体质量如图乙所示,请问该物体的真实质量为 。
(3)使用时,他发现砝码是生锈的,则他的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仍然准确”)。
(4)这架天平配套的砝码盒中的砝码如图丙所示,其中有两个 20g 的砝码,小妍认为可以去掉一个,你认为小妍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答案】(1)右
(2)24g
(3)偏小
(4)不正确。 导致无法完成 200g 以内某一质量的测量/导致 140~150g 或 40~50g或 90~100g 的质量无法测量。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天平的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2)根据m左=m右+m游计算即可;
(3)根据测量值=分析判断;
(4)天平的砝码不是任意设置的,通过砝码和游码的组合,能够实现一定质量范围内所有质量的测量。如果缺少一个,那么就会出现某些质量无法测量出来。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左,说明天平的左盘重,右盘轻,那么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2)当游码质量为3g时,天平平衡,那么m左=m右+3g;当放上一个物体时,根据乙图可知,测量结果为:20g+5g+2g=27g,即:27g=m右+3g;解得:m右=24g,即物体的质量为24g。
(3)使用时,他发现砝码是生锈的,那么天平的标准质量变大,根据“测量值=”可知,他的测量结果偏小。
(4)这架天平配套的砝码盒中的砝码如图丙所示,其中有两个 20g 的砝码,小妍认为可以去掉一个,我认为小妍的观点不正确,理由:导致无法完成 200g 以内某一质量的测量/导致 140~150g 或 40~50g或 90~100g 的质量无法测量。
26.(2020七上·杭州期末)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
⑴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⑵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加热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⑶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从开始加热到分别达到42℃,甲、乙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 Q乙。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甲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乙的温度/℃ 10 18 26 34 42
⑷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答案】升高的温度;<;甲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2)根据W=Pt可知,相同的加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那么两种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根据Q=cm△t可知,当液体的质量和吸收热量相同时,液体的吸热能力与温度的变化量成反比;
(3)从表格中找到加热到42℃时的时间,通过比较时间确定吸收热量的大小关系;
(4)根据(2)中的方法比较吸热本领的大小。
【解答】(2)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加热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3)根据表格可知,甲升高到42℃用了3min,而乙升高到42℃用了4min,因此吸收的热量Q甲(4)根据表格可知,加热2min时,甲升高了:38℃-30℃=8℃,乙升高了:26℃-10℃=16℃,即△t甲<△t乙。根据Q=cm△t可知,c甲>c乙,即甲的吸热本领大。
27.(2020七上·余杭月考)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
(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 。
(2)当把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液面慢慢升高。此时,温度计内的水银的:①体积,②质量,③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选填序号)当水银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如图乙所示,则热水的温度为 ℃。
【答案】(1)1.57~1.60cm (范围内都可以)
(2)②;74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读出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得到物体的长度;
(2)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体积的变化,根据质量的特性分析质量的变化,根据密度公式分析密度的变化。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7.80cm-6.20cm=1.60cm;
(2)当把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液面慢慢升高,说明水银的体积增大。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则水银的质量不变。根据公式可知,水银的密度减小,则没有发生变化的是②。
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刻度值向上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上,那么热水的温度为:70℃+2℃×2=74℃。
28.(2020七上·浙江期末)下面是在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小明和小科发生的争论,他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
(2)小科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
(3)小明和小科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 。
【答案】(1)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合理即可)
(2)煤气燃烧时发光、发热(合理即可)
(3)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合理即可)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电流通过灯泡时,不但发光而且发热,据此解答:
(2)可以用煤炭燃烧、蜡烛燃烧、火柴燃烧等现象解答;
(3)是否发光、发热,并不是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因为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解答】(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
(2)小科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煤气燃烧时发光、发热;
(3)小明和小科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29.下列关于物质的叙述中.分别表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1)铝有延展性,能被加工制成炊具。 。
(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
(3)蜡烛能燃烧。 。
【答案】(1)物理性质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1)铝有延展性,能被加工制成炊具,描述的物理性质。
(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描述的物理性质;
(3)蜡烛能燃烧,这是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描述的是化学性质。
30.在实验里,托盘天平是测量 的常用仪器,以下为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①把天平放在 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处。
②调节 ,使指针 ,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 盘,向 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到横梁重新平衡,被测物体质量等于 + 。
④为了保证天平测量精确,使用时要注意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 。
【答案】质量;水平桌面;零刻度;平衡螺母;指在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左;右;砝码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量程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在实验里,托盘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仪器,以下为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到横梁重新平衡,被测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
④为了保证天平测量精确,使用时要注意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三、实验探究题
31.(2022七上·滨江期末)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 返回器携带质量为1731g的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样品容器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封装的。在回归地球的途中,月球样品的质量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小滨同学想学习科研工作者测量石块的密度,在白马湖公园捡了-块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小石块,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小滨同学将石块放到已调平的天平上,经如图甲操作后使天平再次平衡,所用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值如图乙所示,小滨记录石块质量为 g;
(2)同组小江指出小滨在实验中出现了两处错误:错误①是 ,错误②是 ;
小江通过计算求出了石块的实际质量应该是 g。
(3)在测石块体积时,小滨发现小石块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将小石块轻轻放入空烧杯中,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小石块浸没,在水面达到的位置上做标记,然后取出小石块;
b.先往量筒中装入80mL的水,然后将量筒中的水慢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中剩余的水的体积如图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
(4)小江同学觉得上述操作仍存在问题,会导致石块密度 (选填“ 偏大”或“偏小”), .理由
【答案】(1)58
(2)不应该用手拿砝码;砝码和物体的位置放反了;52
(3)2.6×103
(4)偏小;从烧杯中拿出小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从而导致测出石块的体积偏大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的特性解答;
(1)石块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当砝码和物体放错位置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3)倒入烧杯内水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即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示数之差,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即可。
(4)注意拿出小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即测出的体积是石块和带出水的总体积,这会导致石块的体积偏大,根据公式分析石块密度的变化。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砝码的质量为:20g+20g+10g+5g=55g;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示数为3g,那么小滨记录的石块质量为:55g+3g=58g;
(2)根据天平的使用规律可知,小江同学的两处错误为:①不应该用手拿砝码;②砝码和物体的位置放反了。根据图片可知,小石块的实际质量为:55g-3g=52g;
(3)小石块的体积:V=50mL-60mL=20mL=20cm3;
则小石块的密度:;
(4)小江同学觉得上述操作仍存在问题,会导致石块密度偏小, 理由:从烧杯中拿出小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从而导致测出石块的体积偏大所致。
32.(2022七上·滨江期末) 2021年10月16日,长征二号火箭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托举载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向着更高领域迈进,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运载火箭发射塔下面设有导流槽,里面装着大量的水,因为水 (填物态变化)可以带走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热,防止铁架被烧断。
(2)12月9日,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如图是其中的一个实验场景,王亚平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 ,从而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接着在水球中注入一些蓝色液体后,蓝色液体在水球中慢慢散开,这是一种 现象,说明 。
【答案】(1)汽化
(2)引力;扩散;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2)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和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解答】(1)运载火箭发射塔下面设有导流槽,里面装着大量的水,因为水汽化可以带走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热,防止铁架被烧断。
(2)王亚平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引力,从而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接着在水球中注入一些蓝色液体后,蓝色液体在水球中慢慢散开,这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3.(2021七上·淳安期末)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大小,小金采用如图所示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仪器做实验,它们使用相同的电源给加热件供电加热。
(1)物质传导热量的性能称为导热性,导热性越好,则热量在该物质中传递越容易。本实验仪器中,容器应该选择导热性 (选填“好”或“差”) 的材料来制作。
(2)将质量、初温都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装入两个容器,加热至两者的末温也相同,通过比较 来判断谁吸收的热量更多。
(3)如果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而初、末温度都不相同,只要水和煤油 都相同,也能用和(2)一样的方法做出相应的判断。
【答案】(1)差
(2)通电加热的时间长短
(3)升高了的温度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如果要增强散热效果,那么就要使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否则,就要使用导热性差的材料;
(2)相同的热源,则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那么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
(3)根据Q=cm△t可知,决定物质吸热多少的是温度的变化量△t,而不是初温或末温。
【解答】(1)根据实验的要求可知,容器应该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即应该选用导热性差的材料来制作。
(2)将质量、初温都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装入两个容器,加热至两者的末温也相同,通过比较通电加热的时间长短来判断谁吸收的热量更多。
(3)如果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而初、末温度都不相同,只要水和煤油升高了的温度都相同,也能用和(2)一样的方法做出相应的判断。
34.(2021七上·镇海期末)小思外出游玩时捡到一块鹅卵石,她对该鹅卵石的质量进行了测量。
(1)甲图是小思同学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她的错误之处是 。
(2)改正错误后,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平衡。
(3)测量鹅卵石质量时,将最小为 5g 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丙所示, 接下来小思应采取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4)最终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则该鹅卵石的质量是 g。
(5)小科家里腌制食品时需要 38g 食盐,他也利用天平进行量取,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在天平的两盘中各放入一张相同的纸片,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调零
③在天平的左盘中缓慢加入食盐
④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入 35g 砝码,并将游码调至示数为 3g 处
⑤使天平再次平衡,完成食盐量取。
上述操作中你认为合理的操作顺序是 (用序号表示)。
【答案】(1)游码没有调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2)右
(3)取下5g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4)54
(5)②①④③⑤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在测量物体质量前,调节天平平衡的步骤:①游码归零;②调节平衡螺母。
(2)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3)根据天平砝码的使用原则解答;
(4)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5)根据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的操作过程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小思同学的错误为:游码没有调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2)根据图乙可知,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重右盘轻,因此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3)5g为最小的砝码,放入5g的砝码后,天平的指针偏向右侧,说明砝码的质量偏大,此时只能将它取下来,然后向右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4)根据丁图可知,鹅卵石的质量:50g+4g=54g;
(5)小科家里腌制食品时需要 38g 食盐,他也利用天平进行量取,进行了如下操作:
②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调零;
①在天平的两盘中各放入一张相同的纸片,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④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入 35g 砝码,并将游码调至示数为 3g 处;
③在天平的左盘中缓慢加入食盐;
⑤使天平再次平衡,完成食盐量取。
则合理的顺序为: ②①④③⑤ 。
四、解答题
35.(2022七上·婺城期末)建筑工地需要50m3的沙石,为了估测沙石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平装满一桶沙石,测得桶中的沙石的质量为52kg,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 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kg。计算:(ρ水=1.0×103kg/m3,g取10N/kg)
(1)桶的容积是 升。
(2)沙石的密度是多少?
(3)若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将所需的沙石运送到建筑工地,至少要运多少车?
【答案】(1)20
(2)解:V沙=V水=0.02m3 ρ沙=m沙/V沙=52kg/0.02m3=2.6×103kg/m3
(3)解:m总=ρ沙V总=2.6×103kg/m3×50m3=1.3×105kg=130t
n=130t/(5t/车)=26车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桶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根据计算即可;
(2)沙子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根据计算即可;
(3)首先根据 m总=ρ沙V总 计算出这些沙子的总质量,再除以每辆车拉的沙子质量得到要运的车数。
【解答】(1)桶的容积。
36.(2021七上·天台期末)今年小科的爸爸用科学的方法种植柑橘喜获丰收。小科想测一下柑橘的密度,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26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5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110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柑橘的体积是多少?
(3)请计算出这个柑橘的密度。
【答案】(1)
(2)
(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排出水的质量等于溢水杯和水的总质量的差;
(2)柑橘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即 ;
(3)已知柑橘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 计算出柑橘的密度。
37.(2021七上·定海期末)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质量/g 升温10°℃ 所需时间/s 升温20°℃ 所需时间/s( 升温30℃ 所需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水 30 96 163 220
(1)此实验中,用 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2)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填沙子”或“水”)升高的温度更多。
(3)下列事实能用上述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
B.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
C.火箭发射塔导流槽内装有大量的水
D.烈日下,海边的沙滩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
【答案】(1)加热时间
(2)沙子
(3)B;D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沙子和水都用相同的酒精灯进行加热,因为相同的酒精灯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所以可以用加热时间的长短确定吸收热量的多少。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3)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分析是否与物质的吸放热本领有关即可。
【解答】(1)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沙子升高10℃用了64s,水升高10℃用了96s,因此水被加热64s时升高的温度肯定低于10℃,即: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沙子升高的温度更多。
(3)A.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是因为水蒸发吸热,与吸放热本领大小无关,故A不合题意;
B.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是因为水比砂石的比热容大,白天吸热升高少,晚上放热降温少,与吸放热本领有关,故B符合题意;
C.火箭发射塔导流槽内装有大量的水,利用水的蒸发和沸腾吸热,从而保护发射台,与吸放热本领无关,故C不合题意;
D.烈日下,海边的沙滩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是因为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的吸热本领大,所以升高的温度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38.(2020七上·缙云期末)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 1 点
59 分,完成月球“挖土”任务的嫦娥五号返回器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从月球带回 1731 克月壤!
(1)月壤从月球带回地球,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目前科研人员经过测定,月壤的密度比地球土壤密度要小。假如将来你也 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你取得了一块其他星球的矿石,想要测定该矿石的密度,步骤如下:
①测质量: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
②测体积: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一只烧杯,按下图
所示方法进行测量,则按照该方法测出矿石的体积为 cm3。
A.加水到标记处(矿石浸没水中)
B.取出矿石(准备补充水)
C.将量筒中水倒入杯中至标记处
③算密度:由以上数据,可以算出矿石的密度是 g/cm3(保留一位小数)。 但是此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因为从图 A 到图 B 的操作,会导致测量 出的密度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不变
(2)70;2.5;偏小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②量筒内水的体积的减小值等于矿石的体积,即V=V1-V2;
③首先根据m=m砝码+m游码计算出矿石的质量,再根据计算矿石的密度;
将矿石从烧杯中取出时,肯定会带出部分水,那么测出的体积其实是矿石和带出水的体积之和,因此矿石的体积偏大,根据公式可知,计算出的密度会偏小。
【解答】(1)月壤从月球带回地球,位置发生改变,但质量不变。
(2)②矿石的体积为: V=V1-V2=200mL-130mL=70mL=70cm3;
③根据图片可知,矿石的质量为:m=(100g+50g+20g+5g)+0.6g=175.6g;
矿石的密度:。
但是此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因为从图A到图B的操作,会导致测量出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小。
五、综合说理题
39.(2022七上·临海期末)在一次实验课上,某同学把一小块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放入水中,立即看到水中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观察到水面上方出现了浓厚的白雾,好奇的她把手指伸入白雾中,她感觉到手指凉凉的、湿湿的。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把干冰放入水中时,干冰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致使水面上方温度降低,手指感觉到凉凉的;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气体会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了白雾,手指会感觉湿湿的。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40.(2021七上·三门期末)冬天的早晨,经常可以看到河面上弥漫着“白雾”。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满分示例:水的比热大,降温慢。早晨,水温比空气温度高,河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河面上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所以看到河面上弥漫着“白雾”。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比热容最大,则水的温度下降的最少;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蒸发,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据此分析解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