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8 15: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5节 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
1.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培养学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考量的思维。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阅读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学生能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 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学生能概括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了解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是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1.中共三大的召开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921年 1922年 1922-1923年
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
中共一大建党
中共领导 工人运动
(1)召开时间:
1923年6月
(2)主要内容:
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③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转入低潮
寻求合作
2.孙中山的转变
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失败,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辛亥革命
1911年 1913年 1915年
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是在是一个假民国。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在一九二四年,当国共合作问题正进行讨论时,我问孙中山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他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血液。
——《宋庆龄选集》
新课讲解
背景: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人新鲜血液
时间地点:1924年1月 广州
内容: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
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民党“一大”会场
新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革命任务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旧三民主义有何不同?
新课讲解
3.建立黄埔军校
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黄埔
军校总理: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上图是黄埔军校的校门上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但后来却有人将其改为“升官发财莫往他处;贪生怕死请入斯门!”这又是为什么呢?
新课讲解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立黄埔军校?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蒋介石(校长)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孙中山(总理)
想一想
创造革命军,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
新课讲解
黄埔军校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学生共2万多人。
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著名将领和军事人才。
新课讲解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共产党指挥官 共和国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及左权 陈赓 赵尚志等11少将,9中将,9上将等解放军将领
黄埔系将官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将官胡宗南 杜聿明 毛人凤 黄维 戴笠 范汉杰等
黄埔一期:杜聿明,李延年,孙元良,黄维,范汉杰,蒋孝先,宋希濂,胡宗南。
黄埔二期:邱清泉。
黄埔三期:王耀武。
黄埔四期:胡琏,李弥,张灵甫,阙汉骞,方成德,黄玉玺。
黄埔五期:唐守治。
黄埔六期:戴笠,熊笑三,廖耀湘。六期武汉分校:陈伯钧。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1866-1925
对孙中山的评价
二、北伐胜利进军
新课讲解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广州成立,将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正式北伐。图为誓师大会,台上为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本党敢郑重向全国民众宣言曰: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北伐誓词》
新课讲解
小结
1.北伐战争
目的 对象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
概况 (1)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2)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
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3)北伐军击溃吴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接着,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人浙江、上海
影响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新课讲解
张作霖
吴佩孚
孙传芳
叶挺
5.主要战役:
汀泗桥、贺胜桥
6.成果:
基本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新课讲解
北伐军能够节节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作战方针正确
2.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3.官兵英勇奋战、共产党员先锋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配合和支持
结论
想一想
新课讲解
2.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1)农民运动: 北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2)工人运动: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新课讲解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标志: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3)结果: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新课讲解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事件,发布查禁工人集会的命令,并逮捕、射杀革命进步人士。
汪精卫(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宁可枉杀千人,
不可使一人漏网”
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时间:
性质:
1927年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蒋介石
武汉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张作霖)
新课讲解
想一想
1.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没有完成统一全国
2.没有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的破裂也使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
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得到什么教训?
结论
新课讲解
2.东北易帜
(1)背景
南京政府建立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2)概况
1928年底,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新课讲解
张学良
(3)意义: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
1. 1923年,孙中山说道:“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其势尤不可侮。”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 )
A.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 建立国民革命军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发动工人武装起义
C
2. 郑恻尘,浙江永嘉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国民党永嘉县党支部正式成立,共产党员郑恻尘担任该党支部执行委员会委员。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 )
A. 辛亥革命的推进 B. 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北伐战争的启动 D. 抗日战线的形成
B
3. 在广州某纪念馆收藏有一张毕业证书,上面写着“兹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学生潘学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特给证书。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据此可知,该证颁发于( )
A. 辛亥革命期间 B. 新文化运动期间
C. 五四运动期间 D. 国民大革命期间
D
4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他们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这导致了( )
A. 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B.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
C. 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 国民革命的失败
D
5.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谈道:“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这段史料可用于解释( )
A. 中共三大召开的背景
B. 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的目的
C.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D. 张学良宣布“改易旗帜”的动机
C
6、1928年7月,周恩来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 )
A. 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
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 推动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 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史料研读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我们须努力引导劳动群众由日常生活的争斗到政治的争斗。目前政治的争斗,自然只是国民运动——排除外力及军阀的运动。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材料三 叶挺独立团中,除叶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工兵科外,其余主要干部,包括中共党组织领导成员、各级主官乃至连排长,绝大多数系黄埔军校教职员及前五期生充任……叶挺独立团开创的战斗作风、铁军精神和优良传统,对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陈予欢《黄埔军校与人民军队创建及早期发展》材料四 北伐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起了重要作用。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叶挺独立团军官的主要来源。(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取得的战绩。(2分)你认为叶挺独立团有哪些“铁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由攻击到决定合作。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或: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亦不够强大)。
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和学生。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克武昌城。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提炼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功。
北伐战争在短时间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北伐战争取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