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长春版10.2《从军行》课件14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上长春版10.2《从军行》课件1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30 21:17: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19张PPT。从军行作者: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汉族。唐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二年(734)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与李白、王维、高适等人交游酬唱,诗名轰动一时。擅长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王江宁”。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从军行: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军旅生活。王昌龄的这组《从军行》一共七首。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解题: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两句诗意在表达什么?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激烈,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2.一、二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写得越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二句有转折,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地之景:荒凉思归之情:深切久戍之苦:残酷破敌之志:豪壮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鉴赏练习: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都有悲凉的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起笔不凡,引起人们对秦汉以来边塞征战连年,无数将士战死沙场的无限沉思;因有前两句,所以后两句所表达的愿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复寻味。 扩展阅读:——厌战情绪以及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宋代诗人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报国无门的愤懑。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归家无望的哀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而宋代的边寒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在思想内容上:
1、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
2、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
3、或描写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报国豪情 ;
4、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感情;
5、抒发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之情。
  在艺术风格上:
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旷达;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美;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豪壮悲慨;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的委婉清丽。边塞诗的特点: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把握时代特征以及诗人的人生历程、价值取向,然后抓诗中的一些词句推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 边塞的艰苦。 课堂练习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
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的感彩?
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自夸 贬抑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D (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D (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