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叙永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叙永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30 12:1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叙永一中2013年秋期高2013级半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部分,答案填在机读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部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2.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 长篙(hāo) 漫溯(shuò) 青荇(xìng)
B.忸怩(ní) 歼灭(jiān) 叱咤(chà) 颓圮(pǐ)
C.遏制(è) 冰屑(xìè) 巷道(hàng) 相形见绌(chù)
D.遒劲(jìng) 信笺(qiān) 彳亍(chù) 引吭高歌(kà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斑斓 计日程功 披星带月 侯爷
B.轻歌慢舞 沧海桑田 以德报怨 张灯结彩
C.含辛茹苦 峥嵘 变本加利 黯然销魂
D.寥廓 贻误战机 天伦叙乐 行踪诡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口才很好,在演讲比赛上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B.《再别康桥》这首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给人清新飘逸的感觉。
C.这首诗歌每行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子,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真是犬牙交错。
D.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我们班运动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真是三人成虎呀。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B.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
C.补偿贸易是在科学技术作为商品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贸易方式,也是引进技术和设备的一种支付方式。
D.在企业管理这个行当中,创造最快的可能要属管理者的头衔了,原先叫掌柜的,后来叫经理,这几年又从老总、总裁更新为CEO、CFO了。
5.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给人以立体感。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3)康河里倒映的是河畔的金柳 (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6)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1)(2)(3) B.(1)(4)(6)
C.(2)(4)(5) D.(2)(3)(6)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A.这首诗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实践了闻一多的新体格律理论,笔法辛辣老到、隐晦曲折,构思新颖精巧、虚实相映,语言典雅富丽、意味悠长。
B.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以美衬丑,意在嘲弄讥笑,挖苦讽刺。
C.诗人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的心情。
D.诗的最后四句,表明他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真的绝望了,心如死灰,痛恨这沟死水,不如让它死亡。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个语段,完成7至9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A.郑既知亡矣 既然
B.亦去之 离开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渡河
D.又欲肆其西封 延伸、扩张
8.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苛政猛于虎也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烨然若神人
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
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阅读下面这个语段,完成10、11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全、整个)
C.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信件、信函)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使毕使于前 B.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C.燕王拜送于庭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三.( 35分)
12.根据《荆轲刺秦王》的选段,概括本选段体现出的荆轲的性格特征。(3分)
13.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②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5分)
14.请用“/”给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断句,断8处。(4分)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并选择其中的一个意象,说说它是如何来渲染和表现作者对康桥的眷恋的。(4分)
②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在新诗的写作上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选择其中的“两美”举例分析《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三美”主张的。(4分)
16.名句默写(10分)
①.曾记否,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③.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④.欲速则不达, 。(《论语》)
⑤.携来百侣曾游,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⑥.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⑦.我劝天公重抖擞,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⑧.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⑨.像梦一般的, 。 (戴望舒《雨巷》)
四.(12分)
阅读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节选,完成 17至19 题。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757年(至德二载)9月,唐军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还京,杜甫也和他的家属一起回到长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的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辞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 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必定去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做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回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士兵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只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17.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句话的含意?(3分)
18.杜甫在长安居留期间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些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5分)
19.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五.(1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林书豪成功的4点原因。(每点4字)(4分)
因为不出众的先天条件被认定无法打好球,被名牌大学拒绝,因亚裔身份被歧视嘲讽,成为NBA落选秀,试训糟忽视,四度被下放NBDL,两度遭勇士和火箭裁员,两个赛季辗转4支球队,参加比赛的前一夜还在朋友家借宿而睡沙发……这些是林书豪成名之前背后的种种艰辛历程,但这名华裔控卫一直坚持继续到底,从未放弃,始终努力训练,他相信总有一天奇迹会被创造:“也许我能够打破常规呢,我觉得亚洲球员总体似乎并未受到尊重,但我认为我们值得被认可,无论是在体育、篮球还是其他任何领域。”如今,林书豪在全世界尤其美国已经声名大噪,但他却仍旧十分低调,爆发之后,林书豪强调的永远是团队第一。
21.仿造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6分)
一棵小草,以它卑微的绿色,丰富着季节的内涵;

。世间万物都在尽它们的天命,使无穷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六.(60分)
22.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迈入高中之门已经两个多月了,虽说不长,但也已初步感受到高中生活、学习的酸甜苦辣诸般滋味,或成功,或失败,或欢喜,或忧伤……
请以“感受高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