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课前回顾
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重大意义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11 课
学习要点: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3.评价苏联模式
4.认识列宁与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不乏遗憾。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
Q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反映的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针对这一现象,列宁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现象:国内战争结束后,人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度不满。
原因: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作 用
农业
工业
商业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按劳取酬
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了企业积极性,一定限度内发展了资本主义,推动经济发展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Q2: 阅读P47,完成表格
Q3: 结合表格的内容,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哪(特点)?
“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Q11:根据下列材料,归纳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25年
1913年
1920年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
1917年
十月革命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俄罗斯
苏联
沙俄
苏俄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Q1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当时苏联的形势?斯大林如何应对?
落后的农业国
处于西方列强的包围封锁之中
斯大林的应对措施---快速实现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则首先从重工业开始,而且始终以重工业为中心。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一五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
苏联工业化
①采用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Q13: 根据材料,归纳苏联工业化的举措及特点。
Q14: 根据图片和教材内容,归纳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及弊端
成就:使苏联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工业大国。
弊端: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排斥市场;
农轻重比例失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可持续发展。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Q15: 图片反映了什么事件?为何发生?导致什么后果?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和解决粮食问题
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的利益,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苏 联 模 式(斯大林模式)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 )的形成, 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政治: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丘吉尔曾感叹: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强大武器的强国。
普京在评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
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Q16:根据材料和教材,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积极: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没有尊重经济规律,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失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健康发展。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
1、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3、要尊重经济规律,协调发展国民经济。
2、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
内容
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意义
特点
成就
内容
后果
本课小结
积极
消极
材料 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再度紧张,斯大林及其助手就坚信,他们将不得不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否则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或许苏联就有可能被资本主义所摧毁。然而,工人低下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高效地驾驭从西方进口的设备。1935年8月30日夜间,斯达汉诺夫在一个工作班内采煤102吨,超过了当时定额的13倍。不久,斯达汉诺夫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与1913年相比,1937年,苏联人均工业产量增长速度为610%。工业生产水平跃升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徐天新、郑异凡《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课后巩固
根据材料:
概括斯达汉诺夫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背景: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工人技术水平落后,难以适应
工业化需求;国际局势紧张。
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推动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