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8 19:05:47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当涂县11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150 分钟 150 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把答案填写到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审美一直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当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候,大
自然的山川水流就成为人们审美的一个关系对象。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人们渴望的山
林的幽深、河流的婉转流长都构成审美的影响因素。从绘画、音乐到舞蹈,都和劳动或者与超
越劳动的静观体味审美相结合。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活情态导致了审美传统规则的形
成。
从文化感知上看,沉淀下来的几个词和中国视角的审美息息相关,特别值得探讨的有所谓
“对牛弹琴”的审美缺乏对象性、“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
“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等。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
基础也就缺乏对象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中国审美期望的是彼此之间的对等感知,
文人能够惺惺相惜、互相理解审美对象的美,是因为美在自身具有魅力而超越牛的木然。其二,
“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意指创作得失在于内涵,有怎样审美的根底就有怎样的创作呈现,
一个有修养、有一定审美感知度的人,会自身呈现出美感的高下。注重内涵其实也是审美的根
本,无论是对于作品品相体现出的内涵高下,还是创作者自身呈现出的人格态度,都需深究到
内在根底来认识,这也是中国审美的基础认识。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
有读者观众的呼应,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生活,而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取得共振,这
就是审美获得快感的所在。古文中不少谈及口技表演的出色以及对于观者有巨大吸引力就是证
明,强调创作要能让人们从内在和形式上感知到作品的美感亲近性。其四,“悠然神会”的审
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让人感知而滋润入心的美
感,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美好的东西让感悟瞬间体察或者体味理悟,美好具有无障碍的透射
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实现犹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因此,审美者
对于事物的美感悠然间认同并陶醉,证明审美的力量。
上述阐释是在借助几个历经时代淘洗的言辞来说明传统审美的感知需要有审美的教养和
语文试卷第 1 页 共 8 页
教化,审美者内心的期待会生成审美期待和捕捉外化的可能,内心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而
产生审美感应,对于美的事物,人们获知其美而荡漾升华产生美感。
(摘编自周星《从中国视角审视美育的审美观念认知》)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
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
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
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
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
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
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
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
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
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
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
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
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
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
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
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
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
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
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
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基础,中国审美传统规则的形成与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
活情态有密切关系。
B.如果人们具有审美感知基础,彼此之间理解审美对象的美,对等感知审美对象的魅力,便
易于达成审美期望。
C.中国古代文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显示出古代的优秀作家们拥有高超的审美
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D.古代文学家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并不重要,不能因为手段而忽
略了目的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有修养和较高审美感知度的作家,会创作出具有美感、注重内涵的作品,作品的内涵
决定创作的得与失。
B.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表现生活,读者观众能感受到作品的美感亲近性,实现“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的效果。
C.只要读者全身心地关注文学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言”这个文学手段,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
语文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就可以全部实现。
D.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对文学审美感受的概括,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相比,更能促
进文学作品的创作。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滋味”说的一项是( )(3分)
A.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杨万里《诚斋诗话》)
B.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
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D.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5.文言短文《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声响逼真地模拟出深夜救火
的场景,使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
审美感受?请联系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香楼上书生意气羊毫笔底词客情怀①
熊召政
甫交十月,冬令已至。十月初二这天傍晚,只见两乘轿子一前一后抬到天香楼前。
在店伙计引领下,艾穆与沈思孝两人上得二楼一间宽大的包房。万历初,艾穆得到张居正
的赏识,被荐拔为刑部员外郎。自来京城,他便和翰林院的词臣们过从甚密。他刚一进屋,吴
中行就站起来嚷道:“和父兄,你终于到了。”
“今天下午,大理寺的人来衙门议事,所以散班迟了,”艾穆朝在座诸位拱手一揖笑着说
,“翰林院的俊彦都到了,请问谁请客 ”
“我。”吴中行答。
“为何请客 ”
“为首辅守制的事!今天请你们来,是有要事相商。”吴中行让店小二离房出门,自己亲
执酒壶给大家斟满了一杯酒,言道:“这第一杯酒,咱们敬一个人。”
“敬谁 ”沈思孝问。
“老天官张大人。”吴中行负疚地说,“张大人拒不上折劝说首辅夺情,气节可嘉,高风
可仰。可是,我们那天去吏部却错怪了他。昨日,皇上谕旨让他致仕,朝中部院大臣中,又少
了一位清望人物,岂不令人痛心,来,这第一杯,我们敬他。”
艾穆放下酒杯,问邻座的赵用贤:“汝师兄,听说左都御史陈瓒,倡议六部合折挽留首辅
,可有此事 ”
赵用贤放下筷子回道,“这陈瓒受了李义河的撺掇,想联络部院大臣一起上折挽留张居正
,但却没几个响应的。不过今天下午,御史曾士楚和吏科给事中陈三谟慰留的折子,已送进了
大内。”
乍一听这消息,艾穆鼻子一哼就变了脸,切齿骂道:“这些士林败类,竞弃国家纲常伦理
而不顾,争以谄谀为荣,真把人活活气死。”
作东的吴中行又劝大家饮了一杯酒,吃了几口菜,才又接方才的话头说道;“和父兄的话
言之有理,听说你和父兄曾受到过首辅的单独召见,能否说给咱们听听 ”
艾穆听罢此言,半晌不吱声。因为那一次会见,他实在不愿意再提。
语文试卷第 3 页 共 8 页
话说万历二年冬天,张居正请得圣旨实行严厉的“冬决”。圣旨规定每省“冬决”不得少
于十人,这都是张居正的主意。但在各省上奏的折子中,张居正发现陕西省只斩了两名囚犯。
因此决定将刑部员外郎艾穆召来一见。
当艾穆应约走进首辅值房,张居正劈头问道:“让你去陕西办差,办得如何 ”艾穆怯生
生答道:“启禀首辅大人,卑职前往陕西督办冬决,没出什么差错。”
“没出差错,为何只斩决两人 ”
“只有两人犯罪凿实,罪当斩决。”
张居正听了气得把案桌一拍,厉声喝道:“放肆!陕西乃边关省份,单是与各番邦的茶马
交易,就有多少个铤而走险的宵小之徒走私贩私!如今茶马交易规模是当时的两倍。税收却大
减,除了茶马司官员收受贿赂执法不严,更重要的便是走私贩私日益猖獗。对走私贩私之人,
只有一个办法,杀无赦!”
艾穆看到首辅已是盛怒,慌忙滚下椅子,在地上跪了。怔忡有时才勉强答道:“贱官明白
首辅大人的意思,但贱官恐难从命。”
“为什么 ”张居正瞪圆了眼睛。
艾穆缓缓答道:“贱官对于趋利逐财之徒,也是深恶痛绝,但这些人不当死罪。因此…
……”
张居正强压怒火冷冷说道:“罢罢罢,我看你做不了万里封侯的大事,还是回去自省你的
圣人之道吧!”
艾穆吭哧吭哧挤出一句话来:“如此甚好,谢首辅大人。”说罢从地上爬起来,躬身退了
出去。
听完艾穆讲述,包房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好一会后,沈思孝言道:“皇上两个月前订婚,
天下同喜。李太后因此又建议免去今年的冬决,首辅坚决不同意,认为国无严法不可,仍要严
办。李太后还是迁就了首辅。”
赵用贤说道:“首辅柄政之功过,今日姑且不论,但他夺情之举,实在违悖天伦!”“你
想怎样 ”沈思孝问。
赵用贤言道;“子道兄和愚弟我各草拟了一道折子,今天请大家来,想请诸位听听议议这
两道折子有无斟酌之处。”
吴中行先念将起来……刚念完,赵用贤便也念给了大家听……
赵用贤草拟的疏文,比起吴中行的那一道折子,言辞更为愤怒。这也是官场上论争的套路
,先温和后激烈。今日与座的七个人,都是意气相投的中青年士子,满脑子都是立言立德立名
的书生意气,因此,他们对张居正夺情同持异议本是意料中事。
艾穆把那两道疏文拿过来又看了一遍,然后问吴中行:“你这道折子何时送上 ”“明儿
一早,我就到午门前递折。”
“那么,汝师兄的折子也就随后跟进了 ”艾穆又问。
“是的,最迟不过后天。”赵用贤答。
“你们二位想过后果没有 ”
“想过,”吴中行回道,“最坏的结果,只不过是被逐出京城而已,但我想尚不至于。”
“为何 ”
“皇上还小。不知道夺情的后果,如果我们把道理讲清,皇上或许采纳。”“如果采纳了
当然皆大欢喜,若没有采纳呢 ”
“再上折子。”
“谁上呢 ”艾穆道,“如果你被锦衣卫缉拿,你还能上折么 ”
赵志皋眼瞧着气氛不对,便道:“和父兄这是危言耸听,小皇上与李太后向来关注清议,
事情尚不至于坏到这种地步。”
语文试卷第 4 页 共 8 页
吴中行此时发誓般嚷道:“就是坏到这种地步,我吴某也在所不惜。”“如此甚好!”艾
穆脸上露曲难得的笑容,言道,“子道兄,如果你和汝师元两道折子上奏,尚不能让皇上回心
转意,这第三道折子,就由我艾穆来上。”“还有我。”沈思孝立即补了一句。
吴中行本是性情中人,见艾穆与沈思孝肯站出来与他们呼应,便意气风发连干了好几杯。
赵志皋看吴中行似有些醉了,便劝阻不要再喝了。双方争执不下,一直闹到夜深散去。
(有删改)
①选自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第三卷《金缕曲》第25回。张居正,明朝政治家,改革家
。最杰出的贡献就是在万历年间提出改革并辅助万历皇帝进行了改革,也称为“万历新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刻画了沈中行的形象,能看出他是一个善于待人接物、心思缜密、性情鲜明的翰林
院词臣。
B.艾穆受恩于张居正,但认为张居正应回家守孝,没有支持帮助过他的张居正,可见他更
重礼法。
C.文中众人齐聚天香楼,都反对张居正“夺情”,侧面体现张居正变法面临的阻力及形势
的复杂。
D.赵用贤的疏文尚未成篇,但其言辞更为愤怒,可以看出他比同为翰林的吴中行更有书生
意气。
7.关于文中艾穆反复询问上折子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志皋所言虽仅此一句,却也能看出他是个察言观色、善打圆场的人。
B.吴中行、赵用贤二人在问答中体现出了他们身为翰林学士的文人风骨。
C.一问一答,步步推进,为后文艾穆说他上第三折子做了很好的铺垫。
D.艾穆环环相扣地询问上折的情况,体现出了他的思虑缜密和性格执看。
8.文中插入了张居正召见艾穆问答的情节,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9.对弹劾张居正夺情一事,七人安排周密,可从历史事实上来看并未成功,试结合文本分
析其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
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
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
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
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
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
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
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
语文试卷第 5 页 共 8 页
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
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
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
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
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
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还有孤独、孤高、独特之意。本文指年幼丧父的孩子,和“鳏
寡孤独”的“孤”意思相同。
B.进士: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
进士。
C.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
D.元和: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
来,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
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尽管裴均之子平凡鄙陋,但仍对其子很
友好,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
D.韩愈宽宏通达,待人如一。,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待人总不改变态度。
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14.韩愈撰写《平淮西碑》多记裴度的事迹,请分析其中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语文试卷第 6 页 共 8 页
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

刘长卿
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
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
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
② ③
白鸥渔父徒相待,未扫欃枪 懒息机 。
【注】①刘长卿,祖籍宣城(今属安徽),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后迁居洛阳。写此诗时正
值安史之乱,诗人旅居江浙。②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此处喻指叛乱势力。③息机:息
灭机心,言归老或隐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江楼”“望”等词直接点题,并交代了写作背景——田园已陷百重围,奠定了全诗
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景,“平芜万里”与“无人去”、“落日千山”与“空鸟飞”各自形成鲜明对比,
表现出浓郁的荒凉意味。
C.颈联写景,视角由近到远,孤舟在水面上行进,变得越来越小,遥远的水滨树木苍苍,只
有微微的影子。
D.尾联中的“白鸥”“渔父”都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隐居田园生活的意思,这表
明作者此时决意弃官。
16.本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
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
中的“ , ”两句。
(3)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用“ , ”两句,表
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
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 ① ,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
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
西方贵族的奢侈品。他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诗经》中
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 ② 的诗句、
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 ③ 、一丝不苟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
写精彩的更多故事,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
语文试卷第 7 页 共 8 页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屠呦呦、袁隆平、南仁
东……这些大国工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
甜度① ,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
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② ,蔗糖的
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
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
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比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③ 。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呢?实际上,这些人群往往需要
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太
甜但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百香果。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如草莓等。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
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制,建议平均一天不超过 200 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 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
字。(4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内卷,网络流行词,可以理解为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
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有的学生把“内卷”看成不
良竞争,认为高强度的竞争使人精疲力竭,在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应拒绝“内卷”。
有的学生认为,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鼓励努力读书的传统,凿壁偷光,萤囊映雪,悬梁刺股,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躺平”“佛系”并不是一个青年人该有的价值取向。
对于“内卷”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体现你的感悟和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试卷第 8 页 共 8 页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当涂县11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D “文学手段并不重要”错误,原文为“文学手段固然重要”。
2.A B.“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表现生活……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说法错误,
原文为“‘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实现犹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可知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效果的是审美相通性。
C.“只要……就”逻辑关系错误,原文为“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
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应该
是“只有……才”。
D.“更能促进”错误,原文为“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
特色的审美智慧”,强调的是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不同,而没有说“更能促进文学作品
的创作”。
3.B 由“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中的“言论”“意致”可知此句体现了
道家的言意观,而不是“滋味”说。
4.(4分)①体现了言与意的审美智慧,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②体现了滋味的
智慧,意境的智慧。
解析:由材料二第三段“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可
知体现了言与意的审美智慧,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
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可知体现了滋味的
智慧,意境的智慧。
5.(6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①听众了解类似的生活场景,具有审美感知基础。②听众与表演者呼应,具有审美感应性。③
听众认同表演者,具有审美相通性。④听众的感官享受与精神享受彼此相融。
由材料一第二段“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基础也就缺乏对象
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可知听众了解类似的生活场景,具有审美感知基础。
由材料一第二段“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有读者观众的呼应,作品惟妙惟肖
地表现生活,而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取得共振,这就是审美获得快感的所在”可知听
众与表演者呼应,具有审美感应性。
由材料一第二段“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出色的创作无
需解说,自有让人感知而滋润入心的美感”可知听众认同表演者,具有审美相通性。
由材料一第二段“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美好的东西让感悟瞬间体察或者体味理悟,美好具有
无障碍的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悠然间认同并陶醉,证明审
美的力量”可知听众的感官享受与精神享受彼此相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D(选项中“他比同为翰林的吴中行更有书生意气”理解错误。)
7.D(“性格执着”错,不能体现此性格。)
8.①插入回忆使情节再掀波澜,呈现出曲折变化,突出了双方矛盾,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突出了人物形象。张居正一心为国、执法严苛,艾穆刻板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得以突出。(每
点 2分,共 4分)
9.①七人看法狭隘。他们只是站在礼法纲常角度,没有考虑明朝当时的现状。
②皇权支持张居正夺情。小皇帝下命让天官张瀚致仕,李太后在两次冬决一事上对张居正“迁
就”。
③张居正性格刚毅,一心执着变法,不拘于常情。(每点 2分,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5 小题,20 分)
10.答案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
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11.D(“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
12.A(“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张冠李戴,生气的是皇帝)
13.(1)等到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
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洎”“延誉”各 1分,句子大意 2分)
(2)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喧”“坐是”各 1分)
14.①他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认为裴度平乱功劳最大,借撰写《平淮西碑》赞扬裴
度。②他应裴度之请,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时,因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因而心怀感恩。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
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长大。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
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等到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
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
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
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
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
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
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主
持政事者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
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
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
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
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他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
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
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
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
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
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
并刻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 2 小题,9分)
15.【答案】D(“此时决意弃官”错,由“徒相待”“懒息机”可知。)
16.【答案】①强烈的思乡之情。作者登楼北望故园,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②对战乱的憎恶之情。遥望家乡,家乡已陷入叛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对战乱的憎恶油然而生。
③放弃归隐、积极报国之情。面对眼前的情景,作者不愿立即归隐田园,表示不平定叛乱,决
不息灭进取之心。
(解析:“田园已陷”找出“已陷”的原因,注释解释是正值安史之乱,表达出对战争的憎恶。
“田园”借指故乡,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白鸥渔父”隐喻归隐,“徒”白白地等待,言外之
意是说原有的归隐之志,看来得放一放,因为国家战乱不息。“未扫”充分表明自己愿积极投
身于报国之中,不平定叛乱誓不罢休。归纳起来有几方面的情感:憎恶战乱,思念故土,积极
报国。)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1).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2).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18. (3 分)能工巧匠 耳熟能详 精益求精
19. (3 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
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0. (4 分)“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
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构成排比。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具有音
韵美,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 题详解】
第一空结合后文列举的“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可知这里应该是讲中国
从不缺少世界级工匠大师,可以用“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超的人。
第二空前面列举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是人们很熟悉
的诗句、成语,可以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第三空前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等诗句、成语体现的
是人们认真执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可以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学术、技术、
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19 题详解】
原句有三处错误。
一是“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句式杂糅,可以删除“发挥”。
二是“精彩的更多故事”语序不当,应该是“更多精彩的故事”。
三是“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搭配不当,应该是“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所以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
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共 2 小题,10 分)
21.①不仅与含糖量高低有关②果糖的甜度最高③因为山楂的有机酸含量较多
22.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因为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所以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
果,含糖量少的水果平均一天也不能超过 200 克。
四、写作(60 分)
23.略
审题:
本题为材料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围绕“内卷”这个核心话题,阐述了年轻人对“内卷”不同看法。内卷形成源于资源的有限性
和欲求的无限性之间的深刻矛盾。是“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没有发展的增
长”,本质上是没有价值的内耗,是一种无法自主的生存困境,是人们要努力摆脱的负面效应。
我们要拒绝内卷,因为在这种不良竞争的裹挟下,学生只能“死读书”,把精力耗费在无尽题海
中,使得德智体美劳不能均衡发展,也与国家的双减政策背道而驰。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内卷
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呢?身处高速发展、快速进步的时代,局部领域、少数行业内卷化不可
避免,但别拿“内卷”泄气甚至当借口。中国自古以来都有鼓励读书的传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
言,努力读书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断然不能选择“佛系”“躺平”,学
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学生父母,需要
想清楚“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我们希望看到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社会层
面来看,应对内卷有且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科技创新之路。
题目要求考生对“内卷”发表看法,写作时必须要体现自己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要具有
思辨能力,进一步厘清“内卷”“双减”政策与努力读书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思维深度。
写作时,可以由材料确立观点:内卷是梦想实现的方式。先批评“躺平”“佛系”的价值观,然后
指出内卷的重要作用,将之正反对比,最后收束全文:内卷不是空想,只要去拼搏去奋斗,就
会实现梦想。
立意:
1.发展需要竞争,人生需要内卷。
2.莫让生活被内卷淡化了色彩。
3.内卷是梦想实现的方式。
4.既要内卷,也要活出多彩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