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上册数学教案-四 森林的故事:认识平均分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上册数学教案-四 森林的故事:认识平均分青岛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08 12: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 森林的故事:认识平均分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聚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分物体的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能力目标: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养成有序观察思考的习惯。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聪明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收到小动物们的邀请函,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到森林里参加宴会,让我们一起出发吧?到底是什么宴会呢?哦,原来他们在举行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展示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学生能把数学信息都完整的表达出来预设2:若学生表达不出来,教师引导学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桌子上摆了哪些食物?桌子上的食物分别是哪些动物的最爱?
【设计意图】:导入用短短的两句话创设森林聚会的情境,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学数学,符合教材编写意图,且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竹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引出问题看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可把小动物们馋坏了,快看,大熊猫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看呢,它在想什么呢?(可是他们遇到了问题)怎样分竹笋呢?你能帮帮它吗?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瓶盖代替6个竹笋,帮两只熊猫分一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结果老师发现同学们的习惯可真好,分好的同学都做的特别端正,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呀?生汇报: (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并板书学生的分法)分法1,6个竹笋,熊猫哥哥分1个,熊猫弟弟分5个;分法2,6个竹笋,熊猫哥哥分4个,熊猫弟弟分2个;分法3,10个竹笋,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分3个;(分法省略)【设计意图】:借助问题“怎样分竹笋”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到分竹笋的方法有好多种,学生在交流不同分法的基础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在生活中的运用。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的分法:孩子们你们可真不简单,想出这么多分竹笋的方法。仔细观察,在这些分法里,有的是哥哥分得多,弟弟分得少,还有的是哥哥分得少,弟弟分得多,还有的是哥哥、弟弟分得一样多,你觉得哪一种最特别?为什么这种方法最特别呢?
4.感受:同样多课件出示:一共几个竹笋?分给几只熊猫?它们每只得到了几个竹笋?
请学生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5.揭示课题每只熊猫分得3个竹笋,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很公平。公平,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就叫做平均分(板书),我们在生活中为了分的公平,经常使用平均分。现在我们动手把刚才的分法都改成6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吧。谁再来说一说6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了几个竹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比较不同分法的过程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引出“平均分”概念之后,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帮助学生构建“平均分”语言模型。
及时练习:(哪种分法才是平均分)出示:【设计意图】:“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分桃子(感受第一种分法)
分桃子小猴子看见我们帮熊猫兄弟分好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请看,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根据这个要求,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能把这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吗?这次咱们同桌一起合作分,先商量一下怎么分猴子才能满意。分完后同桌俩再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学生同桌分桃子,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情况)
汇报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到展台展示分法(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四个四个分)
3.师演示课件不同的分法。
4.小结规范语言刚才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给小猴子分桃子,但是不管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是小猴子都很满意,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它们得到的桃子数是——一样多。既然得到的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请学生把刚才平均分桃子的过程再来说一说?(一共有几个桃子,怎样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了几个?)
【设计意图】:本环节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1个1个分,2个2个分,3个3个分、4个4个分。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操作——交流”的过程,在深思熟虑之后,有方法、有目的地分瓶盖。在交流展示的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要1个1个分,2个2个分,3个3个分、4个4个分”,帮助学生理解每种分法的目的:时刻保证平均分。最后规范学生的平均分语言,建立平均分概念模型。
及时练习(分香蕉)出示:【设计意图】:“分香蕉”意在巩固“平均分成几份”的分法。(四)分萝卜。(第二种分法)
熊猫和猴子都吃到了最爱的食物,我们看小兔子也着急了,她说什么呢?课件:有16个萝卜,每只小兔想吃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师:你愿意帮助小兔子吗?同桌两个再一起分一分吧。
2.汇报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到黑板用小磁钉展示分法。师适当提问:为什么一次拿4个?有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3.规范语言你能试着说一说刚才分萝卜的过程吗?(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4只小兔)4.小结:每只小兔分得同样多,这样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每几个分一份”该怎么分?是平均分吗?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本环节通过让每个学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有机结合。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16里面有几个4就能分给几只小兔,变抽象为具体,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五)分松果
1.看到好朋友们都分到满意的食物,小松鼠呀也迫不及待了,它们在商量什么呢?老师告诉你们吧:它们说:有15个松果,每只小松鼠要吃5个,可以......?(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这次我们不用瓶盖了,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些松果分给几只松鼠吗?(生操作,师巡视)
2.展台展示分法说的真清晰我们这样圈一圈就帮小松鼠解决了问题。我们这样的分法也叫平均分。
(六)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师:咱们的同学特别热心,聪明,帮助宴会上的小动物们解决了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同学们,你们都学会平均分了吗?敢接受挑战吗?出示练习:
【设计意图】:“分糖果”意在巩固“每几个分一份”的分法。“分橙子”和“设计队形”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练习中进一步梳理思维,巩固对两种分法的理解。
(七)全课总结,回味平均分: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的表现怎么样? 你对你的表现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