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在指定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
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
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
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
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正
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
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且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
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
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
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
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
奇。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
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
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
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
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
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
“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
“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
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这些都是体验深、
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
纯熟自然的地步
第1页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3 CBA
4-5 AC
6.国家制定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企业要做好物流快递方面的包装垃圾处理的管理与规范;社会教育并加强人们的日常的环保意识和规则意识;国家制定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积极性政策;企业积极探索快递包装材料技术,加大创新力度
7.D
8.两次谈心构成小说“搬不搬离洛河”的主体情节,构思巧妙;在不搬与搬离的过程中,多角度塑造水生的形象,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两次谈话都选在洛河堤上,暗示了洛河对洛河人民的特殊意义,耐人寻味,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能不为金钱所动、愿为社会民生慨然付出的精神风貌,深化了主旨。
9.小说结尾以月下水流、月下吼歌和兄弟流泪结尾。首先,表现出老一辈洛河人对洛河的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其次,水生即将搬离时对家园、对曾经撒下妻子稻花骨灰的洛河的不舍,表达出水生对稻花的深切思念,对过去美好的无比怀念。再次,这种以描写场景的方式结尾,也表现了水生和老巴之间彼此理解、慰藉的兄弟之情。最后,这是在和洛河、和稻花的一种告别,尽管不舍,但是为了保护洛河,还是决定离开,表现了老一辈洛河人为古城人、老街人的长远发展而辆牲个人利益的情怀。
10-12 CBC
13.
①他邀请四方豪杰,吴人枚乘、蜀人司马相如这一类人,都与他交往。
②皇帝怀疑是梁王干的,便追查刺客的行踪,发现果然是梁王所为。皇帝因此怨恨梁王
A
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词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词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词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
易逝的愁情。
①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雷霆乍惊 杳不知其所之也
17-19 AAD
20.B
21.其实不然:如果直接用眼镜布干擦;而且伤害眼睛
22.我们戴眼镜就是为了看得更清晰和保护眼睛,如果眼镜已经损坏,继续佩戴则会适得其反。
作文
焕发自省的力量
“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而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实现自我净化和提高的有力武器。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危险就会接踵而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自己排队时,不希望别人插队;自己插队时,要求别人闭嘴”,凡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只指责别人过错,而不找自己的问题,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教训殊为惨痛。
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周处射虎杀蛟三日不见,乡人以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周处回来后听到乡邻相庆,才知被乡邻憎恶,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