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中考语文二轮记叙文写作专题:倒叙的文章结构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中考语文二轮记叙文写作专题:倒叙的文章结构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09: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记叙文写作
——倒叙
记叙顺序
倒叙
顺叙
插叙
起因
经过
结果
补叙
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与交代。

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倒叙的写作
倒叙的类型
倒叙的类型?
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 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父,全被孙悟空识破,白骨精害怕,变作一阵风逃走,孙悟空把村姑、妇人的假身统统都打死。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1.请从叙事顺序的角度对上文的结构进行分析。
概括大意
师徒四人遇到白骨精
白骨精摇身三变,孙悟空识破白骨精并打死假身
唐僧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
起因
经过
结果
写作顺序
唐僧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
师徒四人遇到白骨精
白骨精摇身三变,孙悟空识破白骨精并打死假身
唐僧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
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倒叙一:将结局提前
例1:
①今天,母鸡的翅膀受伤了!
②原来,早上母鸡带着小鸡到草地玩耍。忽然,空中飞来一只老鹰。
③老鹰张开两只尖利的爪子,要抓小鸡。母鸡为了保护子女,便张开翅膀,把小鸡拥在怀里。不管老鹰怎样攻击,母鸡也不退缩。
④幸好远处传来猎人的枪声,令老鹰吓了一跳,急急忙忙地飞走了。小鸡没有受伤,但是母鸡的翅膀却被老鹰抓伤了。
1.请从叙事顺序的角度对上文的结构进行分析。
写作顺序
母鸡为保护小鸡,翅膀受伤了。
老鹰飞来抓小鸡,母鸡保护小鸡。
老鹰虽然被吓走了,但是母鸡的翅膀被抓伤了。
结果
经过
结果
倒叙一:将结局提前
演练1:
第二次考试
著名的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合唱训练班学生中间,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课目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和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那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里几位有名的声乐专家面前,以她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理解惊动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不由颔首表示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下,隐藏着一丝微笑。
例2:
③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④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从来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做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歌唱家又何尝能例外!可是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歌唱家!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去了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划了一条粗线。表格上的那张报名照片是一张叫人喜欢的脸,像是在提醒那位有名的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这张简单的表格上所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其一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而作为一个以培养学生为责任的音乐教授,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容易找到了在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进了弄堂,蓦地不由吃了一惊:那弄堂里有些墙垣都已倾塌,烧焦的栋梁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或露出枯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灾区的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张罗。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屋的楼窗上,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叫着:“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的样子。苏林教授不禁为之微笑,他猜对了,那孩子敢情就是陈伊玲的弟弟,正在若有其事地学着他姊姊练声的姿势呢。
从孩子口里知道:他的姊姊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上海后就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一个积极而热心的人,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还是在二三天前,这里附近因为台风而造成电线走火,好多人家流离失所,陈伊玲就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有睡,终于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去复试的日子,她说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这就是全部经过。
“告诉你姊姊:她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她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不是吗?我几乎犯了一个错误!”
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是的,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他发现的这个音乐学生和她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有删改)
请分析上文所运用的倒叙结构。
例2:
概括大意
陈伊玲初试成功
陈伊玲复试情况十分糟糕
苏林教授很生气,但决定以负责的态度进行调查。
苏林教授得知她复试前连夜参加救灾,决定录取她。
写作顺序
陈伊玲复试情况十分糟糕。
陈伊玲初试成功。
苏林教授很生气,但决定以负责的态度进行调查。
苏林教授得知她复试前连夜参加救灾,决定录取她。
倒叙二:将高潮提前
什么是事件的“高潮”?
事件的高潮故事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也就是矛盾最尖锐、看起来最精彩、最紧张、最关键的地方,往往也是刻画人物形象最生动、描写最多、最能突出文章主旨的地方。通常也是故事结局前的最后一个情节。
故事情节的发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例3:

王世虎
①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
②尘封的记忆就像发黄的电影胶片徐徐拉开了序幕。
③这只手不白,肤色还有些黝黑,想必小时候也是个“淘气鬼”吧。那时,村庄前流过一条河,每年一到暑假,吃过午饭,趁大人们午睡后,他和小伙伴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扑通跳进河里抓鱼、嬉戏、游泳,不亦乐乎地玩到夕阳西落,一个个被晒成了一条条小泥鳅。母亲常被气得火冒三丈,一边拿鞋底追他一边责骂,我让你淘气!我让你淘气!
④这只手不大,食指明显要粗一些,大概曾经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吧。虽然顽皮,但他却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他尤其喜欢写作,作文屡屡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诵。他还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睡觉前,趴在床上把一天发生的事情认真记录下来,先后写满了十多个笔记本。久而久之,他握笔的食指关节就显得有些突兀。
⑤这只手不滑,手掌上还有一层厚厚的茧子,看来也是个吃过苦的人。初一那年,母亲上山采药时意外跌落山谷不幸去世,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在了父亲一个人肩上。上有卧病在床的奶奶,下面还有弟弟妹妹,懂事的他毎天放学后就飞奔回家,喂猪、放牛、劈柴、做饭,然后辅导弟妹做作业。他要用稚嫩的身躯,帮父亲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⑥这只手小心地向前游走,但显得有些踌躇不定。高考后,他跟着村里的大人进城打工,因为学历不高,又没有技能,找工作四处碰壁。在本 家叔叔给包工头买了一包好烟后,他进了建筑工地做小工。第一天下来,他累得全身都快散架了。晚上,躺在工地简易的木板床上,他流下了酸楚的泪水,他想放弃……但一想到家人,他又咬牙告诉自己,要坚持!⑦这只手轻轻一拉,慢慢打开了一个黑洞。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叫“黑皮”的老乡黑皮开着豪车,穿着名牌,问他想不想发财。他点点头。黑皮带他去了一处偏僻的小区,说是公司的“培训基地”。
听完第一堂课,他就什么都明白了。他内心很挣扎,但讲台上那一叠叠厚厚的人民币,就像一个诱人的“旋涡”,把他的欲望搅得蠢蠢欲动…
⑧这只手缓缓伸进了黑洞,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第一次执行任务,他万分紧张,虽然身边站满了“同事”,他还是害怕不已,仿佛周围有一万只眼睛在盯着自己。黑皮递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他深呼了一口气,借着公交车的颠簸走上前…没想到一切那么顺利,他成功了。“不错,是个好苗子!”黑皮拍拍他的肩膀,讪笑着把一叠钱塞进他手中。
⑨这只手忽然停了下来,似乎找到了想要的东西。在黑皮的带领下,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他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渐渐地,黑皮开始不满足于街头巷尾的小业务了,而把目光盯向了别墅区。最后一次行动,他们做了周密的计划,收获丰厚。可刚出小区,就被埋伏的警察一网打尽了﹣﹣原来警察早就盯上了他们,人赃并获,无可狡辩。带上手铐的那一刻,他猛然间觉得世界都塌了……
⑩这只手开始慢慢抽出,一个黑色的皮夹露了出来。三年后,他出来了。回到老家,父亲朝他叹气,弟弟妹妹看他的眼神有些怪异,亲朋好友们也都有意无意地疏远他。那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一个月后,他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服又返回城里,从最初的搬运工、泥瓦匠,到服务员、销售员,如今的他,自考本科,开了一家广告公司,有了家庭和孩子,才更真实地懂得脚踏实地的珍贵。
这只手继续往外抽,皮夹的大半个身子都出来了……他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嗨,兄弟,真是你啊!”突然,他一把抓住这只手,寒暄道。
这只手一惊,皮夹又滑落了回去,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看向了他。
“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表哥啊!”话刚落,车到站了,他拉着这只手飞快地下了车。
“大哥,我是第一次,真的!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了……求你千万别报警!”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
“好好做人,人生的路还长!”他用力握紧了这只手,然后松开了。
望着这只手渐渐消失在人海中,他如释负重的松了一口气。
曾经,他也有这么一只“手”。
请分析上文所运用的倒叙结构。
例3:
倒叙三:由当下引出过去回忆
写作顺序
看到了他的手
引出以前发生的自己的一些和手相关的事
概括大意
这只手的状态 他的经历
这只手黝黑粗大、布满茧子 年少的他天真淘气、热爱写作、照顾家庭
这只手轻轻一拉,拉出一个黑洞    成年的他四处碰壁、参与扒窃、锒铛入狱
这只手慢慢抽出、拉出皮夹 他被释放,开始新生活   
这只手继续往外、即将得手 此时的他及时出手、巧妙制止、给予告诫
一件珍贵的衬衫
①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②那是1972年8月3日的夜晚。我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留神插进了快行线。突然一声紧急刹车,一辆大型“红旗”轿车紧贴着我身体的左侧,嘎地停住了。我刚扭过头,这辆车后座旁的窗帘唰地拉开了。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了我的眼帘。啊!我仔细再看看,真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像在询问:同志,碰着了吗 受伤没有 这时,总理的司机走下车来,站在我身旁问我:“同志,碰着没有 ”我赶忙回答:“没事儿!
演练2:
没事儿!”有关人员迅速察看了现场,决定留下另一辆“红旗”轿车送我去医院检查,总理的车才开走了。
③其实,我只是让汽车剐了一下,衬衫剐破了,后背蹭破了一点皮,有啥要紧 自己回家上点药就行了。可是,遵照总理指示留下处理这件事的工作人员,却坚持让我坐进“红旗”轿车,并且脱下衬衫叫我穿上,他自己只穿个背心。我百感交集,思潮翻滚。一个普通工人,由于自己的不慎,蹭破点皮,却受到这样的关怀、照顾,如果不是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不是遇到这样的好总理,哪会有这种事呢!
④汽车很快开到了医院。检查将近结束时,屋内的电话铃响了。电话是打给这位工作人员的。通话时,我就坐在离电话机不远的椅子上。我听到,他在电话中说的是我的伤情和检查情况。原来电话是总理打来的。我出神地盯着那话机,心里十分激动,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繁忙,时间是多么宝贵,可是,他老人家在日理万机的
情况下,却挂念着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人, 亲自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哪!
⑤检查和治疗结束后,这位工作人员打电话把我们车间的支部书记和我们班的班长请来,让他们同我一起到交通队去谈谈情况。“红旗”轿车把我们送到天安门交通队,我们谈了谈这次事故的经过。这时候,国务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匆匆赶来了,他拿来一件崭新的白色的确良衬衫,要我穿上。我心里激动极了,说什么也不肯收。我猜到,这肯定是周总理出钱买的。我的衬衫剐破了,可这是由于我自己的过失造成的,怎么能叫总理给我买一件新衬衫呢 但这位工作人员坚持叫我收下,说这是领导的指示。我只好收下这件珍贵的衬衫。
⑥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但是,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四年来, 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请分析上文所运用的倒叙结构。
演练3:
倒叙三:由当下引出过去回忆
写作顺序
珍藏的白衬衫
引出与周总理之间的故事
当下情景
过去回忆
倒叙的写作
倒叙的类型
倒叙写作正确的打开方式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奔跑的小狮子
①她常回忆起八岁以前的日子:风吹得轻轻的,花开得艳艳的,天蓝得像大海。妈妈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给她穿漂亮的裙子,带她去动物园,看猴子爬树,给鸟喂食。妈妈给她讲童话故事,讲公主一睁开眼睛,就看到王子了。她问妈妈,我也是公主吗?妈妈答,是的,你是妈妈的小公主。
②可是有一天,她睁开眼睛,一切全变了样。妈妈一脸严肃地对她说,从现在开始,你是大孩子了,要学着做事。妈妈给她端来一个小脸盆,脸盆里泡着她换下来的衣裳。妈妈说,自己的衣裳以后要自己洗。
③正是大冬天,水冰凉彻骨,她瑟缩着小手,不肯伸到水里。妈妈在一边,毫不留情地把她的小手,按到水里面。
例4:
④妈妈也不再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了,而是让她自己胡乱地用皮筋扎成一束,蓬松着。她去学校,别的小朋友都笑她,叫她小刺猬。她回家对妈妈哭,妈妈只淡淡说了一句,慢慢就会梳好了。
⑤她不再有金色童年。所有的空余,都被妈妈逼着做事,洗衣、扫地、做饭,甚至去买菜。第一次去买菜,她攥着妈妈给的钱,胆怯地站在菜市场门口。她看到别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走过,那么的快乐。她小小的心,在那一刻,涨满疼痛。她想,我肯定不是妈妈亲生的。
⑥她回去问妈妈,妈妈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只是埋头挑拣着她买回来的菜,说,买黄瓜,要买有刺的,有刺的才新鲜,明白吗?
⑦她流着泪点头,第一次懂得了悲凉的滋味。她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快快长大,长大了去找亲妈妈。
⑧一天,妈妈对她说,妈妈要出趟远门。妈妈说这话时,表情淡淡的。她点了一下头,转身跑开。等她放学回家,果然不见了妈妈。她自己给自己梳漂亮的小辫子,自己做饭给自己吃,日子一如寻常。偶尔,她也会想一想妈妈,只觉得,很遥远。
⑨再后来的一天,妈妈成了照片上的一个人。大家告诉她,妈妈得病死了。她听了,木木的,并不觉得特别难过。
⑩半年后,父亲再娶。继母对她不好,几乎不怎么过问她的事。这对她影响不大,基本的生存本领,她早已学会,她自己把自己打理得很好,如岩缝中的一棵小草,一路顽强地长大。
她是在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时流下热泪的,那个时候,她已嫁得好夫婿,日子过得幸福而安稳。动物世界中,一头母狮子拼命踢咬一头小狮子,直到它奔跑起来为止。她就在那会儿,想起妈妈,当年,妈妈重病在身,不得不硬起心肠对她,原是要让她迅速成为一头奔跑的小狮子,好让她在漫漫人生路上,能够很好地活下来。
文章梳理:
1:小时候的美好回忆。
2-7:小时候的“心酸”具体事件。
8-10:不理解妈妈的做法,并坚强成长。
11:长大后由《动物世界》理解并感受到了母爱。
说说结局是什么?
长大后的主人公在看《动物世界》的时候想起妈妈,哭了。
根据文章内容,以把事情的结局部分提到篇首的方式,给本文补写一个开头。
倒叙一:将结局提前
提取内容要点
开头作用要点
文本主旨要点
主要人物:

主要言行:
看动物世界的时候想起妈妈,哭了
设置悬念:
看《动物世界》为何会流泪?
引出下文:
哭时必有所想,
与下文第一句话衔接。
主旨要点:
家庭的幸福美满,正突出了多年前妈妈为她好。
倒叙一:将结局提前:小练笔
日子一如往常,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后,丈夫在房间处理工作上的事情,7岁半的儿子主动收拾餐桌并洗碗。她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的是《动物世界》,看着看着,她的眼泪突然止不住地往下流……
突出主旨,妈妈过去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她现在的幸福生活。
忽然哭泣,制造悬念,与下文回忆衔接
过渡句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例5: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文章梳理:
1-4:我决定送父亲去养老院。
5-14:我和父亲做好一切准备,去了养老院。
15-16:我看到父亲的表现,思想发生了转变。
17:我把父亲接回了家。
说说高潮部分是什么?
我对父亲的态度发生改变,故事情节发生转变。
倒叙二:将高潮提前
提取内容要点
开头作用要点
文本主旨要点
主要人物:
她、父亲
主要言行:
父亲年龄大了,她想送父亲去养老院。
我接父亲回来,泪如泉涌。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转变背后必有原因。
主旨要点:
父亲对我疼爱有加,他老了之后我也应该悉心照料他。
这一切事情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倒叙二:将高潮提前:小练笔
根据《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以把事情的高潮部分提到篇首的方式,给本文补写一个开头。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
而这一切,都始自于我那个愚蠢的想法……
我突然理解到父亲对我的爱,故事情节发生转变。
设置悬念。
过渡句
例6:
寂寞的稻草人
①播种时节和谷豆熟了的日子,田地里就会站起一些稻草人。它们大都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旧衣服,有的扬起手臂,仿佛正在用力抛掷什么厉害物件;有的手举竹竿,仿佛正向可疑的目标用力挥去,却迟迟没有挥下去。那竹竿,就那样被费劲地举着,倾斜着悬在半空,让过路的好心人看了,都有点同情那一直举着而不能放下去的手臂,它太辛苦、太疲惫了。人这么一想,就为自己悠闲的手感到不好意思了。
②我家地里的稻草人,与别人家地里的稻草人一样,总是穿着父亲穿过的破旧衣服,戴着一顶破草帽,不论白天黑夜风吹日晒,都寂寞地站在田头,守护着我们的庄稼和日子。
③我们的父亲勤劳、清贫,但他很善良,有着柔软的心肠。他不忍心让忙里忙外、缝衣纳鞋的妻子,再穿着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以稻草人的形象,站在田野里受日晒雨淋,受鸟儿嬉笑。他更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以稻草人的样子去开始生活,他不让孩子在烈日下暴晒童年。
④所以,那时,在我的家乡,田野里站着的稻草人,几乎都是男人的形象,都是父亲的形象。我们的父亲,他坚决地做了稻草人的原型。我们的父亲,他有着比稻草还柔软、温和的心肠。
⑤被父亲们守护的田野,笼罩着丰富的氛围和意境。他们破旧的衣服和草帽,让人感到一种辛苦和清贫;他们的坚持、忠厚和习以为常,却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宁。
⑥有一次,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见田地里同时出现几个真人和稻草人,都像是我的父亲。一个父亲正在坡地上弯着腰为豆子除草,那是真的父亲,我看见他在豆子地里起伏和移动着的身影。另外还有三个父亲,他们都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父亲的破旧衣服,一个站在稻田东边,一个站在稻田中间,一个站在稻田西头,他们手里都举着竹竿做着赶鸟的动作。
⑦我幼稚的心里,竟忽然涌起一种复杂的感情。我寂寞的父亲,劳苦的父亲啊。恍惚间,我感觉满田野都是我的父亲,都是我劳苦的父亲,满田野都是我穿着破旧衣服的父亲。
⑧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湿了。
⑨我不忍心我的父亲是这个样子。我的父亲,即使化身为三,即使化身无数,难道都是这劳苦寂寞的样子吗?
⑩我流着眼泪,走到三个稻草人——三个父亲面前,向他们一一鞠躬,并轻声问候:“辛苦了,爹爹。”
忘不了,田野里的稻草人,我们的父亲,我们辛劳的父亲,穿着一身旧衣服的父亲,戴着旧草帽的父亲,被寒风吹彻被烈日暴晒的父亲,越走越远的、我们务农的父亲,我们忠厚的父亲。
每当看见头顶飞来飞去的鸟儿,我都忍不住想问它们一声,你们,还记得那些稻草人吗?还记得我们的父亲们吗?那些手总是举着,却从来没有向你们抛掷过厉害物件的,那些田野里站立着的父亲,你们还记得他们吗?
(选自《读者》2015提第七期)
文章梳理:
1:介绍稻草人。
2-5:关于父亲守护田野的事。
6-11:看到稻草人,想起我的父亲。
12:抒发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说说眼前物品是什么?
田里的稻草人。
根据《寂寞的稻草人》,增写一个开头,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提取内容要点
开头作用要点
文本主旨要点
主要人物:
我、父亲
主要言行:
稻草人守护田地,父亲守护家庭
当下与过去的联系:
父亲和稻草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设置悬念:
先不揭示当下与回忆的联系,只是描写当下的画面。
主旨要点:
父亲像稻草人一样,辛勤劳作,守护我们,守护家庭。
倒叙三:由当下引出过去回忆:小练笔
例6:
在顺叙的基础上增写一个开头,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远远望去,门外是一片麦田。田间,有一个身影。
它全身上下扎满了稻草,手里举着竹竿,做着赶鸟的动作。无论风吹雨打,它们的身板都依旧硬朗,这身影,像极了我的父亲。一幕幕回忆,呈现在我的眼前。
由当下引发感受
设置悬念
过渡句
倒叙的写作
倒叙的类型
1.交代结局、高潮的要点或者从当下的情况引入回忆:抓住主要人物及言行
3.体现主旨,不一定要直接点明,但需要紧扣。
2.与下文过渡要自然,要有过渡句
4.设置悬念(选择性使用)
技法小结
5.倒叙结束后,下文仍然是从头至尾 完整讲一个故事。
请使用倒叙的方法,以《特别的味道》为题,写一个倒叙开头。剩下的内容列提纲。
作业:
一个答题小彩蛋
1. 以下哪一项不是倒叙的类型( )
A.将景物描写提前
B.将结局提前
C.将故事高潮提前
D.由当下回忆过去
A
2.关于倒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B.倒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C.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D.倒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C
3. 倒叙的顺序描述正确的是( )
A.起因+经过+结果
B.结果+起因+经过+结果
C.高潮+起因+经过+结果
BC
4.关于倒叙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设置悬念
B.体现主旨,突出中心思想
C.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ABC
5.关于倒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倒叙开头要抓住主要人物及言行。
B.与下文过渡要自然,要有过渡句。
C.开头应直接点明主旨。
D.倒叙结束后,下文仍然是从头至尾 完整讲一个故事。
C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