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植物“说脏话”
当你漫步于一片森林中,深吸一口气,就可以闻到植物的“语言”。没错,植物的“语言”是带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花香、草香等,比如β-蒎烯,这是一种闻起来很清新,有松树味道的物质,大量存在于针叶植物(如松树、杉树)和菊科植物中。
科学家将植物所释放的化学物质视作它们的“语言”,当一株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时,那是它在“说话”,而其他接收到这些化学物质的植物则是在“倾听”,并会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反应。
它们的“语言”主要用于群体内的相互交流,如在受到昆虫攻击时发出警报。例如,一棵西红柿植株在受到切根虫的猛烈攻击时,它就会向空气中释放出一种特殊的挥发性物质,告诉同伴们“敌袭!敌袭”,“听到”警报的附近的西红柿们就会释放糖苷,合成对害虫有毒的核苷生物碱,防止害虫对西红柿的进一步伤害。
植物的“语言”不仅用于内部交流,还可以用于“外交”。授粉者可以“听”得懂植物的“语言”,根据花香,它们能够判断出哪一朵花需要传粉了。另外,关键时刻,植物的“语言”还能够搬救兵。当大豆植株受到蚜虫的攻击时,它们会释放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大喊:“救命!救命!” 援军——瓢虫听到后,便立即赶来,拯救大豆于水火之中。然而,目前植物的“语言”正遭受威胁,空气污染干扰了它们的“语言”,植物开始“说脏话”了。授粉者不喜欢“说脏话”的植物。东芬兰大学的生态学家把大黄蜂放在一个小室里,里面放着模仿黑芥制成的纸花。他们分别收集了生长于干净环境下和污染环境下的黑芥植株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并注入小室中。当注入的是干净环境下黑芥释放的物质时,大黄蜂能迅速反应,快速地找到纸花。而注入污染环境下产生的物质时,大黄蜂是迷茫的,它们漫无目的,到处乱窜。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被污染的大气中含有臭氧和氮氧化物,这些皆能与植物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反应,破坏了原来的气味。比如柠檬烯,与臭氧反应后会生成大约1200种不同的物质,这让授粉者如何能“听懂”?并且,这种反应的进行是迅速的。英国雷丁大学生态学家用不同花朵释放的8种物质与柴油机废气反应,他们发现,在一分钟内,这8种物质与柴油机废气会迅速发生反应,这个速度是惊人的。
这样快速被污染的“语言”不仅为授粉者所不喜,远处的同伴们也无法接收到了,这导致污染环境下的“语言”的传播距离比洁净环境下传播的距离要近得多。
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模拟了不同时期植物“语言”的传播范围,结果发现,曾经在洁净空气中能够传播几千米的“语言”,如今只能够传播二百多米。如果说曾经的植物交流是在唱山歌,现在就只是和邻居窃窃私语了。(摘自《科学之谜》,有删改)
1.下列对植物的“语言”的描述与文本相符的是( )
A.带有挥发性的化学气体就是植物的“语言”
B.植物的“语言”只用于群体内的相互交流
C.植物的“语言”是通常所说的花香、草香等
D.植物的“语言”只存在于针叶植物(如松树、杉树)和菊科植物中
2.“植物的‘语言’不仅用于内部交流,还可以用于‘外交’。”这句话的作用是( )
A.引出下文 B.总结上文
C.承上启下 D.照应上文
3.下列属于说明植物的“语言”可以“外交”的一项是( )
A.如在受到昆虫攻击时发出警报
B.授粉者可以“听”得懂植物的“语言”
C.“听到”警报的附近的西红柿们就会释放糖苷
D.当一株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时,那是它在“说话”。
4.下列信息与文本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授粉者不喜欢“说脏话”的植物。
B.空气污染干扰了它们的“语言”,植物开始“说脏话”了。
C.被污染的大气中含有臭氧和氮氧化物,破坏了原来的气味。
D.污染环境下的“语言”的传播距离比洁净环境下传播的距离要远得多。
5.“如果说曾经的植物交流是在唱山歌,现在就只是和邻居窃窃私语了。”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为被污染的大气中含有臭氧和氮氧化物,这些皆能与植物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反应,破坏了原来的气味。”句子中的“皆”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欣赏。
“浮冰上的老头”
在因纽特人眼里,海象就像一个“浮冰上的老头”。你瞧,它那将近1米长的白象牙直垂下来,远远望去,就像是长长的白胡子,真像一个老头吧?海象长着圆圆的脑袋、短而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样子憨态可掬。每只海象一餐要吃至少60千克的食物,简直是一个大肚王。简单算一下,要达到这个重量,需要几百只大蛤,或数千只小蛤。不过,幸好海象是杂食性动物,除贝类外,还吃虾、蟹、乌贼和一些鲜嫩的水中植物。不然,整个北冰洋底的蛤都要被它吃光了。
每当夏天一到,海象就成群结队地爬到冰山上晒太阳。闲来无事,它们就爱睡懒觉,在冰面上,呼呼大睡不足为奇,奇就奇在人家还能在水里睡觉,甚至能直立着睡,真是名副其实的“瞌睡大王”。海象为什么能拥有直立睡的本领呢?原来,它的脖子里有个气囊,当气囊充满空气时,它就可以像气球般悬浮在水中了。这时的安全问题怎么解决?别担心,海象的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当它们睡觉时,会有一只海象哨兵专门负责在周围巡逻。一旦遇到危险,就会发出像公牛一样的吼叫声,把正在做美梦的海象叫醒,然后各自迅速逃跑。
令科学家不解的是海象那两颗长长的獠牙。说是一种自卫武器吧,又没什么证据。因为在北极这样的高纬度地区,海象基本上没什么敌人,即便是北极熊见了它,也不愿理睬它。逆戟鲸凶猛无比,海象要是碰上了它,总是三十六计,逃为上策。那这副獠牙究竟有什么用呢?潜水的需要,攀登冰山,还是与情敌决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发现,海象的两只獠牙竟然是用来耕地的。为了寻找食物,当吸足了空气后,海象便一口气潜入海底。接着,就用长牙耕地,耕了两三米后,用它宽大灵活的前鳍,把耕出的蛤集中在一起。在上浮的过程中,它用双掌不停地搓揉,把蛤壳搓得粉碎。当快游到水面时,它把猎物撒开,蛤肉和蛤壳的碎末开始下沉。蛤肉比碎壳下沉得慢,这时,海象转回头,就可以张开大嘴美餐一顿了。因此,称海象为海底耕耘者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你长时间观察海象,就会发现,在陆地上,它们身体是棕红色的,可一旦下了水,体色就变成了灰白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海象的身体表面有一层皮肤,约6厘米厚。如果皮肤在冰冷的海水中浸泡,里面的血管就会收缩,这样一来,全身的血液流动就变慢了。所以,身体就是灰白色。当海象到岸上晒太阳时,由于阳光照射,体温就会上升。它身体的血管开始扩张,这时,皮肤就是棕红色的了。
这种生理结构,对海象的生存十分重要。它们经常待在冰冷的海水中,如果血管不收缩,那么,为了抵御寒冷,海象全身的血液流动速度将大大加快。这样一来,体内储存的热量很快就被消耗完了,海象就会因精力衰竭而死亡,后果不堪设想。
7.海象被称为“浮冰上的老头”,原因是( )
A.海象长着长长的白胡子
B.海象长着圆圆的脑袋
C.海象长着短而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
D.它那将近1米长的白象牙直垂下来,远远望去,就像是长长的白胡子
8.“每只海象一餐要吃至少60千克的食物,简直是一个大肚王。”这句话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海象食量大。
A.举例子、打比方 B.列数字、举例子
C.列数字、打比方 D.举例子、列数字
9.关于“海象那两颗长长的獠牙”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用来决斗的 B.它是一种自卫武器
C.它是用来攀登冰山的 D.它是用来耕地找食物的
10.下面信息与文本不相符的是( )
A.海象食量很大 B.海象的食物只有贝类
C.海象的表皮会变色 D.海象能在水里直立着睡
11.“因为在北极这样的高纬度地区,海象基本上没什么敌人”这句话中,“基本上”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空中霸王”的克星
①蓝天下,张开一对大翅膀,飘然翱翔的老秃鹰;高山顶上,兀立自若的大兀鹰,都是鸟中“霸王”。这些鹰在空中见什么逮什么吃,十拿十稳。在地上,飞禽走兽,甚至连人也是它们啄食的对象。它们的体格庞大威武,其他鸟见了,生怕躲不及!可是,这些“空中霸王”却有一个头号克星。它,就是鸟类中体型最细小的蜂鸟。
②蜂鸟的身体娇小玲珑,和人的大拇指差不多,有的甚至比黄蜂还要小。蜂鸟的羽毛非常细,羽色极其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③别看蜂鸟身材细小,但性格凶悍好斗。它们不但不惧怕庞然大物——鹰,而且还会主动发起闪电式的攻击。鹰受到突如其来的袭击,还真无法招架。蜂鸟在空中与鹰厮杀,就像大小飞机之间进行的“空战”。它们用像刺刀一样的嘴向鹰的翅膀和躯干刺去。由于蜂鸟体形细小,因而行动快速敏捷。鹰被蜂鸟刺中后,还来不及还击,蜂鸟已快速飞开,又从别的方向发起了进攻。经过多次“交战”,鹰感到自己不是蜂鸟的“对手”,被迫大败而逃。
④蜂鸟身体虽小,但是肌肉非常结实。它可以向前飞,也可以倒退飞,甚至还可以在空中翻滚盘旋,像歼击机一样灵活。当鹰逃走时,蜂鸟还能全力追赶,继续“战斗”,直刺得鹰遍体鳞伤,跌落下地。
⑤蜂鸟为什么追得上鹰呢?因为蜂鸟的双翼每秒钟可拍动75次之多,连续飞行几百千米是常事。一只鹰若被蜂鸟盯住,就绝不可能轻易溜走。由此看来,蜂鸟还真是“空中霸王”的克星。
1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十拿十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如其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秃鹰是“空中霸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蜂鸟为什么能成为“空中霸王”的克星?请抓住要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品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它可以向前飞,也可以倒退飞,甚至还可以在空中翻滚盘旋,像歼击机一样灵这句话用了___________的表达方法,这样写突出了蜂鸟的__________________。
(2)蜂鸟为什么追得上鹰呢?因为蜂鸟的双翼每秒钟可拍动75次之多,连续飞行几百千米是常事。
在这个句子里,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完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材料一】①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荫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②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了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③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园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进出,直到收获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地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贞。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④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⑤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选自布封的《莺》,有删改)
【材料二】莺类属于雀形目鹟(wēng)科的亚科。本亚科鸟类体形短小或中等;嘴形尖细,有时微具缺刻;体羽大都为纯色,鸣叫声尖细而清晰。共61属345种,中国有19属83种。是旧大陆著名的鸣禽,仅少数种类越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但冬季仍返回菲律宾和马鲁古群岛越冬。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
17.及时概括语段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的速度。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材料一,把从中获得的有关莺的信息分条写下来。(每条不超过10个字)
(1)莺活跃灵巧,欢畅无忧 (2)______________
(3)莺的生活习性 (4)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
18.材料一中画“﹏﹏﹏”的两处句子的意思,在材料二中是怎样表达的?将材料二中的相关语句用“ ”画出来。
19.材料一中,“观看它们叽叽喳喳地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一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材料二中,“共61属345种,中国有19属83种”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20.以下是两位同学阅读材料后的对话,请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
同学一:我喜欢材料一的内容,比如第④段“[ ]”内的句子,作者抓住了莺____________的特点,读起来很有趣。这段结尾的“洗淋浴”一词,运用了_________的手法,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___之情。
同学二:我觉得这两则说明性材料都把莺的特点介绍清楚了,但是语言风格不同。材料一的语言比较_______________;材料二的语言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植物“语言”的传播距离大大缩短。 6.“皆”是“都,全部”的意思,突出说明大气中含有的臭氧和氮氧化物都能与植物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发生反应,对植物“语言”的伤害很大。
【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A.根据“科学家将植物所释放的化学物质视作它们的“语言”,当一株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时,那是它在“说话”可知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被视作植物的语言。题干描述与文本不符。
B.根据“它们的“语言”主要用于群体内的相互交流,如在受到昆虫攻击时发出警报”可知,它们的语言不只是用于群体交流,还可以发出警报。题干描述与文本不符。
C.根据“植物的“语言”是带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花香、草香等”可知题干描述与文本相符。
D.根据“有松树味道的物质,大量存在于针叶植物(如松树、杉树)和菊科植物中。”可知,植物的“语言”只是大量存在于针叶植物(如松树、杉树)和菊科植物中,并不是只存在,别的植物中也有这种物质。题干描述与文本不符。
综上所述,答案选C。
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植物的‘语言’不仅用于内部交流,还可以用于‘外交’。”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它们的“语言”主要用于群体内的相互交流”,引出下文“还可以用于“外交”。”,故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答案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它们的“语言”主要用于群体内的相互交流,如在受到昆虫攻击时发出警报。”可知说明属于“群体内的相互交流”。
B.结合“植物的“语言”不仅用于内部交流,还可以用于“外交”。授粉者可以“听”得懂植物的“语言”,根据花香,它们能够判断出哪一朵花需要传粉了。”可知属于说明植物的“语言”可以“外交”
C.结合它们的“语言”主要用于群体内的相互交流,如在受到昆虫攻击时发出警报。”可知说明属于“群体内的相互交流”。
D.结合“科学家将植物所释放的化学物质视作它们的“语言”,当一株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时,那是它在“说话”属于解释说明什么是植物的“语言”。
综上所述,答案选B。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污染环境下的“语言”的传播距离比洁净环境下传播的距离要远得多。”与文本信息不相符,结合文本内容“污染环境下的“语言”的传播距离比洁净环境下传播的距离要近得多。”
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将“植物交流”比作“唱山歌”“窃窃私语”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曾经”与“现在”作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植物“语言”的传播距离大大缩短。
6.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皆”的意思是: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气中含有的臭氧和氮氧化物都能与植物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发生反应,破坏原来的气味。说明臭氧和氮氧化物与植物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发生反应,对植物“语言”的伤害很大。
7.D 8.C 9.D 10.B 11.不能。因为“基本上”是大致、大概率,不排除特殊情况,去掉就会变成海象完全没有敌人,会改变原意。这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和严谨。
【解析】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一段“你瞧,它那将近1米长的白象牙直垂下来,远远望去,就像是长长的白胡子,真像一个老头吧”可知海象被称为“浮冰上的老头”的原因是它那将近1米长的白象牙直垂下来,远远望去,就像是长长的白胡子。
故选D。
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结合句子“每只海象一餐要吃至少60千克的食物,简直是一个大肚王”,从“至少60千克”可知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简直是一个大肚王”可知是把海象比作大肚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四段“他们发现,海象的两只獠牙竟然是用来耕地的”可知D项正确。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每只海象一餐要吃至少60千克的食物,简直是一个大肚王”可知符合文章内容。
B.结合“不过,幸好海象是杂食性动物,除贝类外,还吃虾、蟹、乌贼和一些鲜嫩的水中植物”可知和文章不符。
C.结合“在陆地上,它们身体是棕红色的”可知符合文章内容。
D.结合“在冰面上,呼呼大睡不足为奇,奇就奇在人家还能在水里睡觉,甚至能直立着睡”可知符合文章内容。
故选B。
11.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基本上,主要地;差不多;大致上,主要方面。去掉之后句意就变成了在高纬度地区,海象没什么敌人,和原意不符,去掉之后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指鹰捕捉猎物完全有把握。 指鹰出乎意料地遭到蜂鸟的袭击。 13.在空中见什么逮什么吃,十拿十稳。在地上,飞禽走兽,甚至连人也是它们啄食的对象。它们的体格庞大威武,其他鸟见了,生怕躲不及。 14.因为蜂鸟体形细小,行动快速敏捷;嘴巴锋利,才能刺得又狠又准;肌肉结实,所以飞行自如;双翼每秒拍75次之多,能轻易追上老鹰。 15. 比喻 行动快速敏捷 列数字 准确形象地说明蜂鸟的飞行速度快 16.我知道了蜂鸟是“空中霸王”的克星。
【解析】1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文中指鹰捕捉猎物完全有把握。
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文中指鹰出乎意料地遭到蜂鸟的袭击。
1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短文第①自然段“这些鹰在空中见什么逮什么吃,十拿十稳。在地上,飞禽走兽,甚至连人也是它们啄食的对象。它们的体格庞大威武,其他鸟见了,生怕躲不及!”句中的鹰指的是秃鹰,从“在空中见什么逮什么吃,十拿十稳。在地上,飞禽走兽,甚至连人也是它们啄食的对象。它们的体格庞大威武,其他鸟见了,生怕躲不及”可以看出秃鹰是“空中霸王”。
1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概括。
短文第③自然段“它们用像刺刀一样的嘴向鹰的翅膀和躯干刺去。由于蜂鸟体形细小,因而行动快速敏捷。鹰被蜂鸟刺中后,还来不及还击,蜂鸟已快速飞开,又从别的方向发起了进攻。经过多次“交战”,鹰感到自己不是蜂鸟的“对手”,被迫大败而逃。”这句话的意思是:蜂鸟体型细小,但行动快速敏捷;嘴巴锋利,才能刺得又狠又准。
第④自然段“蜂鸟身体虽小,但是肌肉非常结实。它可以向前飞,也可以倒退飞,甚至还可以在空中翻滚盘旋,像歼击机一样灵活。”这句话的意思是:蜂鸟因为肌肉结实,随意飞行自如。
第⑤自然段“因为蜂鸟的双翼每秒钟可拍动75次之多,连续飞行几百千米是常事。一只鹰若被蜂鸟盯住,就绝不可能轻易溜走。”这句话的意思是:蜂鸟的双翼每秒拍75次之多,能轻易追上老鹰。
1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及修辞手法。
(1)将“蜂鸟”比作“歼击机”,运用了比喻的表达方法,结合“歼击机”的特点,这样写突出了蜂鸟行动快速敏捷。
(2)“75次之多”“几百千米”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蜂鸟的飞行速度,可以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16.本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结合短文内容,读完这篇短文,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内容,写出来即可,答案不唯一。例如:我知道了蜂鸟是“空中霸王”的克星。蜂鸟的双翼每秒钟可拍动75次之多等等。
17. 莺的外形特点 莺生性胆小 黑头莺的歌声婉转动听 18.体羽大都为纯色,鸣叫声尖细而清晰。 19.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莺叽叽喳喳地相互追逐的有趣画面 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莺的种类 20. 胆小 拟人 对莺的喜爱 活泼、生动 平实、简洁
【解析】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①自然段主要是对夜莺外表特征的概括和描写;如:莺的外形特点。
第③④自然段主要是对莺的性格特征的概括和描写;如:莺生性胆小。
第⑤自然段主要是对莺欢乐、爱歌唱的特征的概括和描写。如:黑头莺的歌声婉转动听。
1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信息提取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了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主要写的是莺的外表颜色;“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主要写的是莺的歌喉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结合这两处句子的意思,在材料二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是“体羽大都为纯色,鸣叫声尖细而清晰。”主要写出了莺的外表是纯色的鸣叫声尖细而清。用横线画出来即可。
19.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析。
材料一中“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材料二“共61属345种,中国有19属83种”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20.本题考查赏析描写和修辞手法。
同学一:“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这句话中的“只在”“隐藏”“偶尔”“很快”突出了莺生性胆小的特点。这段结尾的“洗淋浴”,赋予了莺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看出作者对莺的喜爱之情。
同学二:材料一运用了拟人、打比方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表现出了作者对莺的喜爱之情。
材料二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语言风格比较平实、简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