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20课
---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军阀
北洋军阀
北洋:清末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省的统称。
北洋军阀: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武装政治集团.
1912年1月
1927.4
1928.12
1949.4
1912年3月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时空
观念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2.3.10
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11
解散国民党
1914.5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5.5.25
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修订法律,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4.12
1915.10
称帝,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改民国5年为“洪宪元年”
政治
史料解读
“二十一条”分为五号,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
在日本胁迫下签订的“中日民四条约”,由《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其附件与《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及其附件组成,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方因“二十一条”多次谈判最终确定的修正案。
(1)二次革命:1913年7月
(2)护国战争(维护中华民国共和国体)
过程 1915年,唐继尧等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结果:1916.3,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反袁斗争
宋教仁案发生后,1913年3月底,孙中山由日本回到上海,召集会议,发动“非去袁不可”的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这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史料探究:袁世凯短暂复辟帝制失败说明了什么?
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受到历史惩罚,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于清末投身行伍,参与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就任首任大总统,但于1916年悍然复辟,称洪宪皇帝,激起全国人民的讨伐之声,南方革命军人在原云南都督蔡锷的领导下,组成护国军北上讨袁,袁世凯在四面楚歌之中郁郁而亡。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滇系军阀
桂系军阀
晋系军阀
直皖战争
直奉战争
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形势示意图
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思考1:图示反映了军阀割据时期的政治有何特点?
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派系 主要代表 支持国家 控制区域
直系
皖系
奉系
冯国璋
思考哪个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较强?为什么?
日本
东北三省
皖、浙、闽、鲁、陕
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紧侵略中国。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苏赣鄂
段祺瑞
日本
张作霖
1、军阀割据的形成
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
材料五:欧战期间英、法所招募华工人数当在15 万至 17 万期间,其中,法国所招募的赴法华工人数将近 4 万人,英国所招募的赴法华工人数为 10 万多人,在法华工人数共有 14 万多人,约占英、法所招华工总数的九成之多。
——李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赴法华工研究 》
概况:中国向德、奥宣战;收回汉口、天津的租借地,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劳工前往欧洲前线。
思考: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发展,北洋政府有何举措?
2.府院之争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美日矛盾的激化
黎元洪
段祺瑞
张勋复辟
◎张勋 ◎复辟时穿朝服的溥仪
3.护法运动
1.背景: 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拒绝恢复国会。
2.经过:1917年,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推荐孙中山为大元帅。
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最终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
3.结果:护法运动失败。
标志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内政 外交
北 洋 政 府统治时期 袁世凯统治时期 专制独裁 复辟帝制 卖国
军阀割据时期 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社会动荡 投靠列强,
参加“一战”
北洋政府的政治统治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业部,管理农、工、商、矿等业,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鼓励民间办各种实业团体,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颁布了一些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如《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度例》等。
图·表
材料二: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912——1919)
1.原因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封建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兴办实业;
③一战期间,西方国家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四、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日本货都被烧了、被抵制了,那我们用什么呢?
当然用国产货了!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2.表现: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基础
3.影响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纺织业
面粉业
产量(万吨) ≥100 10—99 1—9 ≤1
外商企业 100 88.5 41 0
华商企业 0 11.5 59 100
①工业布局分布不平衡,沿海发展快;
②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民族资本力量比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4.特点
(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社会生活的变迁
剪发辫,易服饰
改称谓,废跪拜
禁缠足,倡女权
“器物”
“制度”
“思想”
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
日本侵略中国加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政治
①经济
②阶级
④思想
背景
01
袁“尊孔复古”,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根本原因
导火线
五、新文化运动
2.概况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主流,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民主不仅指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更强调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精神。
科学不仅指科学知识,更强调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
材料:《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阿毛:“爸爸呀,你当真看着我饿死吗?”┄┈
王举人:“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死后第二天,县太爷派人送来“贞烈可风”四个字的一方匾额。
儒家纲常伦理
独立、民主、自由、平等
礼教吃人
3、主张
(1)思想革命(核心):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2)道德革命(前提):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历史趣闻】
胡适授课时,北大的学生抵触白话文,嫌其啰嗦。于是胡适出题目: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请替我用最少的字复电拒绝。
结果:文言用字最少的是12个字“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胡适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民国]胡适《蝴蝶》(民国六年,1917)
(1)思想革命(核心):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2)道德革命(前提):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文学革命(手段):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主张
4.影响
进步性
(1)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促进民众觉醒,推动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
(3)弘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历史趣闻】末代皇帝“被”离婚
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派兵将溥仪赶出皇宫。1925年3月淑妃文秀等随溥仪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文秀从天津静园出走,住进宾馆,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溥仪不愿闹到法庭,遂经双方律师交涉决定“私了”,由溥仪付给文秀5.5万元赡养费。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面子,于9月在京、津、沪报纸上发布广告,刊登“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影响
局限性
(1)在实践中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忽视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回避对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运动的某些领导人物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 ,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煞,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非常崇拜,这种绝对化态度产生过不好的影响。
总特征: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期,政治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量孕育发展时期。
1.政治上:
北洋军阀对外卖国,民族危机加深;对内专制,割据混战,政局动荡,社会危机加重。
(史实: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参加一战,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史实: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史实: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现代化有了新的领导力量;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短暂春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史实: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进一步传播,新的革命思想和文化开始萌芽。
(史实:“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毛泽东思想萌芽)
4.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史实: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简化礼仪:以鞠躬、握手取代跪拜礼;用“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体现出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地区不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