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化学研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熟悉和掌握教材上讲过的内容和知识。
答案: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2.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论的是 ( )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思路解析:门捷列夫提出的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道尔顿是原子学说的奠基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的组成;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和原子、分子的区别。该题的题干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故选D。
答案:D
3.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教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能力和记忆能力。
答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表现出来
4.物理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颜色 状态 气味 硬度 熔点 沸点 密度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解释下列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压强:
(4)密度:
思路解析: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有关物理性质的意义。
答案:(1)物质的熔化温度 (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3)物质在单位体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4)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提示: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等
3.化学变化还伴随着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思路解析:理解化学变化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及能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
答案:能量 吸热 放热 发光
4.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__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_____(气味)_________________的体(状态)。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重要的、常见的物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它们的性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答案:无色 无味 气 木条燃烧更剧烈燃烧的木条熄灭
5.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的是( )
A.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 B.合成新药物
C.超导体材料的研制 D.开发氢能源
思路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物质。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B、C、D均属于新物质、新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体现了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A是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应选择A。
答案:A
快乐时光
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上,校长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可是连续叫了好几声之后,那位学生才慢慢地走上台。后来,老师问那位学生说:“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还是刚才没听清楚?”学生答:“不是的,我是怕其他同学没听清楚。”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1)石蜡是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状态,密度______________ (大于、等于、小于)水。用指甲在蜡烛表面划过,会______________,说明石蜡的硬度______________ (硬、软、较硬)
(2)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共三层,其中________温度最高, ________温度最低。
(3)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________,这说明蜡烛燃烧后有________生成;片刻,取下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蜡烛燃烧后还有________________气体生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产物和蜡烛火焰的组成和结构。
答案:(1)乳白 固体 小于 留下深深的痕迹软
(2)焰心 内焰 外焰 外焰 焰心
(3)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焰心火焰暗淡,底部呈淡蓝色;内焰火焰明亮略呈圆锥形;外焰火焰明亮但不耀眼。顶部石蜡受热熔化,一段时间后有熔化的石蜡沿蜡烛流下
(4)水珠 水蒸气 有白色沉淀产生 二氧化碳
2.(经典回放)如图所示,金丝鸟与金鱼生活在一起,是因为鸟笼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高分子薄膜,请您推测制作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A.绝热 B.透气
C.导电 D.隔水
思路解析:我们知道,鸟必须生存在空气中,鱼必须生活在水中。鸟能在水中与鱼一起生存,鸟笼所用材料必须具备隔水性和透气性。
答案:BD
3.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讲到:“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说明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指明化学对人类进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试根据你个人的生活经验或查阅资料,举出几例现实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实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对人类和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利用化学可生产化肥、农药、合成药物;利用化学可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等。
答案:食盐是一种调味品 石灰浆刷墙 醋酸除水垢 煤气作燃料等
4.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化学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试以你所学的化学知识谈一下你周围的变化。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观察、联想和归纳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按照题目设定的标准准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回答题目所给出的问题。
答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下我们身边的化学。
(1)衣:化学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聚丙烯无纺布、塑料、橡胶的生产等等,改变了人们的穿着,提高了生活质量。(2)食:化肥、农药的研制,使粮食、蔬菜、水果等生产大丰收,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而且改变了饮食结构,使人们的饮食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3)住:钢铁、铝、水泥、塑钢门窗等建材的大量生产,带动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4)行:石油加工、高速公路的建设、合成橡胶的生产、汽车的制造以及轿车进入家庭等,使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5)医: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器材的研制、医院设备的更新、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有很大改观,人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6)用:人们日常所用的如计算机、电视、冰箱、洗衣机、手机、各种黏合剂、不粘锅、钢笔、尺子……无不体现化学带给我们的种种改变。
5.(开放性试题)(1)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请你各举出具体两例。
(2)组织同学进行调查和讨论,谈谈对城市垃圾处理的看法,并提出建议。
思路解析:(1)联系生活中对生活带来益处的实例,这是化学带来的主要方面,选择两点合适内容进行列举;然后结合化学工业对环境、自然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举例说明。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2)观察生活中垃圾的组成和处理方法,?考虑。
答案:(1)正面:①合成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②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
负面: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
(2)本题主要有两项基本内容,即不随意丢弃垃圾,和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鼓励其他合理和有创新内容的答案)
6.根据你的观察,描述家中吃的“白糖”的物理性质。如果将白糖放在水中,它就会逐渐没有了。你认为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思路解析:联系生活,细心观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白糖是家中生活常用的物质,应该对之有较清楚的了解。
答案:白糖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密度比水大(其他可不作要求)。
白糖放在水中很快就没有了,通常叫“化”了,这是物理变化,因为糖水具有糖的甜味,糖的分子没有变化。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我夯基我达标
1.(2005浙江嘉兴中考)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 )
A.铁生锈 B.水汽化 C.煤燃烧 D.脂肪酸败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A、C、D选项都是化学变化,只有B项是物理变化,所以B项与其他三项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B
2.(2006山东济宁模拟)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 )
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 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 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 ④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是化学性质,①③没发生化学变化,②④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B
3.(经典回放)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牛奶酸败 B.冰雪融化
C.试管破裂 D.干冰升华
思路解析: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为物理变化。
答案:A
4.(2005湖北黄冈课改中考)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烛成灰 D.滴水成冰
思路解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花香四溢体现的是分子的运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C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以下现象:①菜刀表面常产生棕黄色的斑点 ②新鲜萝卜放入泡菜坛中,几天后萝卜变酸了 ③水果腐烂后发出难闻的气味 ④把鸡蛋放入白醋中,蛋壳表面产生气泡 ⑤农田里烧麦沤肥,浓烟冲天 ⑥点燃烟花可看到美丽的焰火、闻到刺激性气味,现有四位同学就以上现象发表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B.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丙同学认为除了②以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
D.丁同学认为上述现象确实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B
6.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 )
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7.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 g·L-1,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素还原出来。请你根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1)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25 g·L-1,比空气密度小
(2)有毒,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8.由于氢气是自然界中最轻的气体,通常用氢气充气球,氦气比氢气稍重,但性质稳定,不容易燃烧。1999年深圳某商场开业庆典,该店外挂满氢气球,店的周围站满了入店的人。在拥挤中有氢气球被挤爆,遇到点燃的香烟,引起爆炸,导致约20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灼伤。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上事实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2)试解释爆炸的原因。
(3)从安全角度出发你认为可用什么代替氢气填充气球,说明理由。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氢气的物理性质与氢气的用途,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性质决定用途,主要参考物质的性质来选择使用什么样的物质。氢气密度小,适合充入气球,但氢气易燃烧,爆炸或泄露后容易引发火灾,缺乏安全性,故应该寻找新的代替品,以保证安全。
答案:(1)氢气具有可燃性 (2)氢气逸出后跟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火发生爆炸 (3)用氦气,密度小,化学性质稳定。
我创新 我超越
9.木炭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在烧烤、火锅、水的除杂、去异味等方面用途广泛。下面对木炭的性质进行探究,了解木炭的性质和用途。
(1)取一小块木炭进行如下实验并作好记录:看一看、掂一掂、砸一砸、溶一溶、烧一烧等等,分析归纳木炭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2)把一小块木炭,放在一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5毫升红色墨水,振荡后静止,观察墨水颜色的变化。
(3)家中的冰箱,因存放食物杂乱,常有一些难闻气味,我们经常把一块(或一小包)木炭放置在冰箱中,可以消除冰箱的异味,试根据木炭的性质解释上述问题。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