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以及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诞生无数工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其没有儿时就开始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当然就难以成为一名巨匠之师。
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
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匆匆。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
就像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所言:“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是的,当我们从纪录片中,看着这些故宫工匠那种宁静致远、坚韧不拔、精益求精、有条不紊、禅意十足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时,便能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如果大家都多了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
(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
材料二: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我们由此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住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责在“守破离”。
(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有出神入化技艺的工匠,能够赢得人们的尊崇,这体现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B. 齐白石认为,仅仅模仿别人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才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
C.跟着师傅修业,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并开创自己新境界,也能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可见“守破离”的重要意义。
D. 从容淡定、执着内敛的人生,更细致入微更高更远的工作,都要在安静中坚守工匠精神,这证明工匠精神贵在淡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炉火纯青的工匠技术,天赋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后天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难补天赋不足。
B. 匠心之道“守”很重要,讲究不忘初心、久久为功,还要能超常吃苦,文中法拉第的例子很典型。
C. 现实生活中,快节奏是常态,而一些想静下来、慢一点、走稳点的,却一念之间,就再赶不上了。
D.匠心之道的“守破离”中,“守”是关键,没有“守”,“破”就是无源之水,“离”就是空中楼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高飞集团高级饭金工王伟,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
B.心细如发,探手轻柔,李峰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5微米的公差也要“执拗”返工。
C. 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风霜雨雪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饥饿贫寒没有扑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D.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他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
4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4分)
5、我们应如何践行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归纳。(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暮 鼓
铁 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锹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锹。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前后逆转,具有极强的戏剧性效果,既符合人物生存艰辛的生活实际,又发人深思。
B.对老者拖锹、抽烟、吐痰的描写,表现老者粗犷豪放、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特点,为后文她误认做了铺垫。
C.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及随后的心理描写,都表现了她面对自己的日渐衰老仍能淡然、乐观。
D.小说结尾她迎着鼓声回家的情节,写出她从中受到了警醒,感悟到生活应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子二人衣着寒碜、饮食粗陋、工作繁重,而她却“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对比中批判了她的奢华腐朽。
B.小说运用暮色中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鼓声,烘托了母亲虽然已近暮年却仍然不屈服于现实的坚强品格,同时也使小说韵味无穷。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儿子“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这一平常细节,把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D.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文字也朴素平实、简约凝练,但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8、小说中多次写到路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B.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C.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D.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是相同相近关系的称谓。
B. “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不同。
C. 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D. “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B.曹操年少有,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棒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C. 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 《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4分)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4分)
14. 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颖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颖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开篇交代了在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 “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和勃勃生机。
C.结尾两句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也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
D.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二句,“知者谁”和“吾独知之”为自问自答。
16. 有评论认为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对此四句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出场时穿着与出行工具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如梦似幻。
(2)《短歌行》(其一)中,曹操化用《诗经》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味缠绵悠长,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3)古人对生命易衰非常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发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手工艺劳动多与天然原材料打交道,( )。所谓“尊重”即重视其天趣、物性;所谓“巧用”就是“因材施艺”“因势利导”“化腐朽为神奇”等相关工作。二者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保留材料本身________________的生命力痕迹,以实现“材美”。
但是,不是所有的手工艺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都自带形式,譬如金、银、铜、铁等金属,刺绣用的丝线,织毯用的毛线等,使用这类材料制作手工艺品与工业生产有何不同呢?区别之关键在于手工艺品有鲜明的生命印痕。因人的意志力的参与,手工艺品具有工业产品所不具备的艺术个性和情感温度。新时代的手艺人要有勇气和才气去打破行业教条和旧的语言模式,靠智慧去发现生活中的美,靠工巧去创造让人_______________的工艺语言。不仅新时代的手工艺品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广泛实行于都市和新农村建设中,使生活空间以人文意义。因此就它的社会美而言,我们提出新时代的好手艺须讲究“时宜”,即在社会服务能力上和审美影响力上都要______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相辅相成 原汁原味 耳目一新 与时俱进
B.相反相成 原汁原味 焕然一新 推陈出新
C. 相辅相成 有滋有味 耳目一新 推陈出新
D.相反相成 有滋有味 焕然一新 与时俱进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手艺人必须懂得识别材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巧用自然,并尊重自然
B. 手艺人必须懂得识别材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尊重自然,并巧用自然
C.在手艺人必须懂得识别材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巧用自然,并尊重自然
D.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尊重自然,并巧用自然,手艺人必须懂得识别材性
20、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新时代的手工艺品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广泛应用于都市和新农村建设中,使生活空间具有人文意义。
B. 新时代的手工艺品不仅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都市和新农村建设中广泛应用,使生活空间以人文意义。
C.新时代的手工艺品不仅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广泛实行于都市和新农村建设中,使生活空间具有人文意义。
D. 新时代的手工艺品不仅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广泛应用于都市和新农村建设中,赋予生活空间以人文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___①___。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而执行功能是一系列认知能力的整合。这两个方面出现障碍,导致孤独症儿童社会化学习能力缺失,甚至与人工智能学习人类行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关键是要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样道理,孤独症儿童___②___,那么他们掌握社交技能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孤独症只是另外一种大脑发育形式,甚至都称不上发育障碍。若我们一味地把所有孤独症儿童教化成普通人,这种隐藏在孩子内心被改变的负能量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在孩子们继续成长的某个阶段以无法预料的方式爆发。
事实上,孤独症儿童也能成为科学家,而且孤独症人士认识世界的特殊视角常常___③___。坦普·葛兰汀是孤独症患者,同时也是科学家,美国三分之一的牛以及肉猪的控制设备都是由她设计的,她解决了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2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其中书写5分)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请以“这,才是青春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武汉市黄陂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 1、D 2、B 3、C
【解析】1、D项,“这证明工匠精神贵在淡泊”分析错误,应该是证明了坚守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A项,“天赋是至关重要的”“难补天赋不足”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可知。C项,“一念之间,就再赶不上了”与原文不符。D项,于文无据。故选B。
3、A项,论证卓越的创造精神。B项,论证工匠的精益求精精神。D项,论证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故选C。
4、共同点:两则材料开头都写了名人小故事。
作用:①引出论述的话题。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观点。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①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不受外物诱惑;②要刻苦学习,能者为师,坚守不懈;③要深入思考,精益求精。
6、C。 C项,“她面对自己的日渐衰老仍能淡然、乐观”理解错误,根据第二段内容和小说主题可知,应该是她为自己的日渐衰老而感到惶恐和焦虑。
7、A。A项,“批判了她的奢华腐朽”过度解读,小说只是要表现母子二人的坚忍顽强、宁静平和、从容淡定、坦然乐观。
8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等。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如“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等。
9、①故事的见证者。小说的故事都是通过“她”的所见来叙述的,这就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小说的线索。小说的内容通过“她”的活动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③烘托主要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她”对衰老的焦虑与惶恐衬托打工母亲老当益壮的坚强品格。
④揭示作品主题。小说通过“她”的内心感受揭示小说关注打工者,关注底层人生活现状的主题。
二、 文言文阅读
10. D
11.A A.“有相同相近关系”错,字是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与本名意思可以相同、相近,也可以相反。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副词,将。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且战且退”中“且”,连词,又;一边……一边。句意:一边作战一边后退。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逃亡。句意:就逃亡归附了吕布。“亡羊补牢”中的“亡”,丢失。句意: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
12.B “受到当时人追棒认可”错误,原文“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
13. (1)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
(2)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
14.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
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
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五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15. C “结尾两句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错误。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16. ①选取“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②视听结合。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突出了田园的勃勃生机。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④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⑤远近高低结合。极有层次地勾勒出了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答出三点即可)
17(1)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8A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相反相成: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语境中“尊重”和“巧用”不是互相排斥或斗争的,应选“相辅相成”。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性等。有滋有味:十分有味、生动。根据语境“保留材料本身”和“生命力痕迹”,应选“原汁原味”。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根据语境“打破行业教条和旧的语言模式”“工艺语言”等,应选“耳目一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根据前文语境“时宜”,应选“与时俱进”。19、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下文“所谓‘尊重’即重视其天趣、物性;所谓‘巧用’……”来看,应先“尊重自然”后“巧用自然”,排除A、C两项;D项,不符合事理逻辑,“手艺人必须懂得识别材性”是“尊重自然,并巧用自然”的前提,应放在其前面。
20、D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不仅”应移到“新时代的手工艺品”后面。C项,“实行于……建设中”搭配不当。D项,“使生活空间以人文意义”句式杂糅。
21、①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上都有障碍,②如果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③能解决我们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22、将孤独症儿童内心聚集的负能量比喻成一颗不定时炸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这种负能量潜在的危害性。表达了对儿童被强制改变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的担忧。
23、,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的内容源于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是对“青春”的思考,启发我们思考青春该有的样子。青春应该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青春应该有奉献精神的模样,青春应该有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青春应该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青春应该是奋斗的姿态,青春应该有心怀天下的梦想……。青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一段时光,一定要倍加珍惜,不可荒废;青春是人的能力增加、见识开阔的关键期,要好好把握,努力学习,为未来奠基;青春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年华,更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时期,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敢担当时代重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青春的模样是什么?青春的模样是奉献、担当、进取、奋斗的样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文章的立意一定要体现正能量,以展现青春积极向上的样子。
写作任务:写作内容围绕“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可写自己眼中他人青春最美好的样子;围绕“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写出自己想活出什么样的青春;以“这,才是青春的模样”为题目,就不能更改题目;文体写成记叙文,以记述事件为主,兼议论和抒情。
写作指导: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中心论点,如“青春模样的是积极向上”;正文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用三个分论点论述,青春的模样是心怀天下的样子,青春的模样是积极进取的姿态,青春的模样是奋斗的样子。文章可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列举奋斗着的江梦南、80后星空摄影师叶梓颐、诗词大会中的才女陈更等事例来充分论证中心论点。
立意:
1.我的青春不迷茫。
2.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3.青春的模样是奋斗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