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学习任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学习任务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0:0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学习任务
自然情怀
【名言警句】
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
3.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
4.自然是陶冶心胸的伟大学校! ——贝多芬
5.对我来说,大自然一直是万书之本——知识的源泉。 ——罗曼·罗兰
【典型事例】
1.库布齐:用三十年书写“绿进沙退”大漠传奇
30年前,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面积1.86万余平方千米的庞大身躯像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库布齐沙漠腹地,更是寸草不生、荒无人烟、风蚀沙埋,被喻为“生命禁区”“死亡之海”。
库布齐“绿海”作证,30年来,政府、治沙龙头企业亿利集团、社会组织、农牧民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对峙”再到“人进沙退”,综合治理区面积达到910万亩,占库布齐沙漠面积的三分之一,创造了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使10.2万沙区农牧民受益,铸就了不朽的“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齐精神”。
2.冬奥会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京张高铁抵达河北省张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这趟高铁穿过张家口奥运迎宾廊道,那里有成片的光伏,形象地传递着绿色冬奥的理念。
那一片光伏,正是亿利资源集团的迎宾廊道荒山修复光伏发电项目。亿利资源集团库布齐团队不仅开发“绿电”助力绿色冬奥,还将库布齐生态光能科技扶贫模式带到了张家口地区项目地,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张家口奥运迎宾光伏廊道项目充分利用北京至张家口沿线的破损山体、废弃工矿、雨水冲刷沟壑等地建设了4个集中式光伏电站。迎宾光伏廊道项目创造了明显的生态效益。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可提供12.7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项目比较,每年可节约标煤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量107.95万吨。
3.滹沱河:又见芳草映碧波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条母亲河曾一度干涸断流、垃圾成堆。2017年以来,石家庄市实施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疏浚河道、建坝蓄水、植树绿化等措施,让这条母亲河重现美丽与活力。目前,滹沱河生态修复主体工程一、二期已完工,形成2 147.5 公顷水面、8 165.7公顷绿地。如今的滹沱河,正在形成一幅“蓝绿交融、景美宜居”的生态画卷。
【精彩片段】
1.天空永远那样深邃,几乎只在极少的时候,连绵不绝的大山之巅才会显现几道银河。这些银河在秋阳的照映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道银屑铺展成的康庄大道,或在山岭间一抹火红的马缨花的映衬下,可以清晰看见冰山与火焰交融的画面。
2.我们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你用心感受过大自然吗?你站在树下聆听过鸟儿歌唱吗?那叽叽喳喳的声音,你可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你用心去聆听,鸟儿会是你的朋友。
3.听完那独特的歌曲,我来到了一片幽静的森林里。“吱吱吱——吱吱吱”,这是一位虫子音乐家在独自演奏一首优美、轻缓且旋律动听的曲子。这样的曲子在这令人安详的幽静里演奏着,给森林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和一份独特的感受。我闭上眼,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在我的耳边回荡,仿佛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员。这样独特的感受是只有在这片幽静安详的森林里才能体会到的。
【群文阅读】
[品美文]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会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濛濛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荫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炎热与熏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地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
(有删改)
写于1936年的《北平的四季》和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堪称姊妹篇,都是抒写对北平的无限眷恋之情。郁达夫笔下北平的四季,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饱蕴感情,充满了灵秀之气,读来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感时文]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
红日初升,光芒万丈;月涌大江,悠远静谧;夏之原野,苍翠欲滴;雪后山川,纯洁无瑕。自然如同多彩的万花筒,时刻展示着美丽,也提醒人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呵护。
“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的美丽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洋溢着热爱自然的情怀,传递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让世人深刻省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天地间,我们应当珍视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土壤,善待草木山川、鸟兽虫鱼,与自然和谐共处。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类衣食来源皆赖自然所赐。近代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开启了系统记录生物多样性、探求自然秩序的进程,博物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相继确立,人类也得以更好地认识自身。孟德尔从豌豆杂交中读出了遗传的奥秘,袁隆平从野生稻中研发出超级水稻,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里面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但自然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人,永远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才能安放绵延不断的乡愁。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不仅慷慨地供给着物质,也给人以精神慰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自然的春花秋月、高山峡谷、潺潺流水、浩荡大海,不知给了孤独的灵魂多少抚慰。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满是美好的草木情缘。难以想象,倘若有一天,天不再蓝,水不再绿,没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人类那些细腻的情感记忆,又该如何寄托?无论工业文明如何发达,即便“异乡的机器模糊了家乡的虫鸣”,人们的田园情结也从未消失。因为,人们渴望诗意地栖居,“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就当在吸取教训中行进。“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人们从遭遇的环境灾难出发,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伦敦烟雾事件导致数千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危害延续数十年,日本的水俣病成为惨痛记忆……20世纪的一次次生态危机,促使人类集体反思,促进了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今天,我们这颗星球依然遭受着各类环境污染,仍有约百万种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自然的美,我们要用心呵护;自然的痛,我们也要用心体察。
哲人有言:“自然总是美的。”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我们就能促使更多人葆有热爱自然、呵护自然的心灵,享有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你所爱的自然,必将因你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
用心呵护自然,需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是自然的主宰,是依赖自然而生存的一部分。自然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形成了稳定的自我循环系统,这表明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生命力。同时,自然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环境和物质基础。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人类对自然的任何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不仅要根植在意识中,更要落实到实践中,形成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愚公移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展现了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但现在人们对“愚公移山”的意义和价值有不同的观点:诗人席慕蓉说,应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遇到山就觉得它挡了自己的路的行为,显然是不环保的。北大教授金克木先生说,“愚公移山”是神把山搬到别处去堵别人的大门而已。我国哲学史学家严北溟先生提到,“愚公移山”原意在于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的眼光,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
班级读书会上,大家围绕“愚公移山”的意义和价值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
《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愚公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愚公移山”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看法。我比较赞成诗人席慕蓉的说法:“遇到山就觉得它挡了自己路的行为是不环保的。”
《愚公移山》中,愚公想要把山上的土都挖走,我们在赞叹其坚持不懈的精神的同时,却忽视了他移山带来的危害:树木失去了生机,水土流失加剧,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被压缩,动物只能被迫离开……放在当代,移山的行为是典型的破坏环境的行为。遇到山就觉得山挡了自己的路,就要把山移走的思维模式就是不环保的,归谬一下,如果河流挡住了路,那就要把河填平吗?
同学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唯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反观当下,环境污染的问题依旧严峻,白色污染、垃圾围城、雾霾等现象依旧存在。近年来,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仅去年增幅就超过40%,被污染的空气成了流动的毒药,侵害着国民的健康,刺痛着国人的神经。如果一味强调“愚公移山”式的开发,推崇征服自然的价值观,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水将不复存在。
自然和人关系紧密,面对山,我们就要让青山更青;面对水,我们就要让绿水长流。
塞罕坝,曾经的荒凉之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披上绿衣。塞罕坝人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辛而选择放弃,他们扎根荒漠,为贫瘠的黄沙带去勃勃生机,他们有愚公的执着,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播种希望。同样的,在近 2 000 公里的青藏铁路沿线,分布着11个现有及规划中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著名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铁路两侧经常活动的珍稀野生动物有10多种,其中包括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为保护这些珍稀动物,青藏铁路的设计者详细地研究了它们的活动和迁徙规律,并在铁路沿线设置了30多处供野生动物穿越的专用通道。
在我看来,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不要像愚公那样坚持不懈地移山,而是要坚持不懈地守护绿水青山。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各方合力。作为政府,需要加强立法,严惩污染环境的企业,倡导环境保护的理念;作为学校,需要从娃娃抓起,积极宣传环保知识;作为社会大众,需要自觉使用环保袋,对垃圾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愚公移山”的韧劲用在合适的地方,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守护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因为保护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学写写景抒情散文:真景描绘,真情表达
【技巧指导】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散文。这类散文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在这其中,情由景所承载,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是写作的核心。
写景和抒情是这类散文的两个要素,或者先生发了某种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寄托感情的景物;或者受到景物的触动,通过描写和分析提炼出深刻的感悟。不论怎样,景物的描写,最终是为了表达情感、烘托情感,单纯写景并非写景抒情散文的目的。
要写好写景抒情散文,做到情景交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任何景物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和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观察时要细致,要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例如它的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的特征。应从不同角度入手,写准景物,写活景物。
例如下面的描写:
山上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峰真神奇,有青蛙聚会、老僧拜塔、少女头像等。山中剪刀峰的变化特别多,从不同的方向看,它会变成玉柱、船帆、啄木鸟……
雁荡山白天很壮美,她的夜景更是迷人。随着夜幕的降临,双笋峰变成了一对巨大的蜡烛;从渡船岸上侧看,它又像老僧送客;向前走几步看,它却变成了一位扎着头巾的老婆婆;再走几步,转眼间,它又变成了一位老公公。真有趣!雁荡山真奇妙,白天还是一座座秀美的山峰,夜晚就变成了艺术家手下的一张张动人的剪影。
文章形象地写出了雁荡山各种石峰的形状各不相同,又写出了同一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的特点。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特点,把“神奇的雁荡山”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注意写景顺序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顺序,或定点环顾,或移步换景。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只有选择恰当的写景顺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常用的写景顺序有以下三种:
1.要注意总体和局部的关系。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很好地处理了从总体到局部的问题。首先鸟瞰城市的全貌,然后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初晴,再把读者领到垂柳边,使人领略济南清丽秀美的景色。
2.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如沈从文的《边城》中对酉水景色的描写:“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由低到高,层次井然,脉络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3.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描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这一段便运用了由近及远的写法,由近处的荷塘,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使人一目了然。
三、善用写景技巧
1.妙用修辞法。景物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能让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能使文章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如,高考佳作《美丽的月牙泉》中“四面环山温柔地拥着一弯新月,她是这样清澈宁静,是这样深情婉约。分明是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却因何在大漠瞩望千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出月牙泉的婉约迷人。
2.动静互衬法。也就是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反衬“林”的清静,以“鸟鸣”反衬“山”的空幽,使有声的描述反而收到比无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像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运用了动静对照的手法,在一“关”一“出”的动静冲突中,凸显出春光难锁溢出园外的蓬勃的生命激情。
3.虚实相间法。景物的描写,要有实有虚,实景的描绘是必要的,但不仅要摹貌,还要传神,这就需要加以想象,用虚写的手法。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种想象的笔法,使景致更丰富,更传神,更具人情味。
4.对比映衬法。就是充分运用对比、烘托手法来描写景物。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写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以南国之秋“凋得慢,来得润,显得淡”的特点,反衬出北国之秋更为醇厚、浓烈的味道。
四、长于抒发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创造条件,通过写景来抒情,是写景散文的根本特点。常见的抒情方式有:
1.直抒胸臆。即作者在一段景物描写后,通过议论,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也在文章开头,在奠定基调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第一段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触景生情式,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二是融情于景式,也就是作者主观情感熔铸在作品的景物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彩,达到“移情”的目的。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景物描写之中饱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运用这两种表现形式,能够使文章显得蕴藉悠长,情真意切。
五、注重阅读积累
除以上方法外,还要读万卷书,过语句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万卷书,才能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好写景抒情散文,积累一定量的写景状物的词汇非常有必要。可以用一段时间强化训练词语,饱览写景的文章,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好词佳句。
【任务检验】
1.绚烂多彩的秋天已经过去了,深处寒冬的你是否还记得秋风中翩飞的落叶?请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描写你记忆中的落叶,表达你对落叶及秋天的感悟。
答:                                 
                                   
                                   
答案:(示例)深秋时节,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道路两旁高大挺拔却已光秃的大树,不禁感到一丝丝寒意。在余光中,我惊喜地发现一片还在树枝上摆动的树叶,它摇摇欲坠,好像在特意等待着我的到来。事实果然如此,我刚靠近这棵树,这树叶就与树枝分离,摇摇摆摆地落了下来。我伸手接住——它已经脱下了盛夏的浓绿礼服,枯黄得可怜,叶片上也千疮百孔。不知道它的凄惨外表下,到底隐藏了多少的风吹雨打。仔细打量着这片落叶,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片小小的树叶都能顽强地生存下去,那我们人呢?难道不能像树叶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吗?
2.写一篇游记。要求:①题目自拟,字数在800字左右。②要交代清楚游览过程,能突出重点,写出景物的特色。③在描写景物时,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独特的感受。
[写作指导]
①游记中的线索
游记中的线索就是写作的顺序。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条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按照景物具体的特点,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②游记中的写景
紧密联系主旨,选择重点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景物的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产生游览的欲望。游记并不是对景物做简单描摹,可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适当穿插一些背景知识,使文章有厚重感。
③游记中的主体与情感
不能忽略游记中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能使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显得更为突出。作为游记,应该追求情、景、理交融的最佳效果,也只有加入人的活动与情感,才能使读者获得更深切的体验。
[参考例文]
夜游普济寺
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我随旅游团来到海天佛国——普陀山。
入乡随俗,我们一大帮人便住进了普陀山最有名的普济寺。刚到的两天,大家都随着导游走马观花到处逛,法雨寺、观音洞、紫竹林、金沙滩。第三天晚上,大伙儿因吃腻了寺中的斋菜,便决定到外面饭店吃一顿。我因为身体不适,再加上旅途疲劳,便独自留在寺中。一个人在禅房觉得寂寞,便推门出去。
外面刚下了场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雨水打湿了半墙,鹅卵石地面上,洇着暗红的湿渍。偶尔抬头,便可望见那高高的墙头上翘起的飞檐,那上面好像浓浓地聚集着几百年的风霜,几百年的宗教气息。
不觉间,已到了圆通殿前。殿前的一排烛架上,几根未燃尽的红烛挂着长长的泪。铜架后,一只大肚铜炉早已被善男信女们的香灰装满。依阶而上,只见殿的正门已经关上,我便从侧门进去。寺里的僧人都去做晚课了,七重大殿此刻更显得深邃开阔。巨大的观音像立于殿的正中央,贴金的观音头在灯光下闪着灿烂的光辉,与袅袅上升的青烟相映,显出一种祥和与宁静,超越时间、空间,在虚无缥缈中与佛共语。
一阵梵唱打破了宁静,也把我从无边的遐思中拉了回来。我这才顿悟,为何明朝的宁献王朱权要躲入寺院,为何他的后代八大山人朱耷也躲进了寺院。这才领悟了“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的妙境。
绕过观音像,踏着古老的木阶,来到阁楼。伫立在支起的木窗前向外眺望,海印池中的莲花开得正欢。莲花池反射出墨绿色的光,就在一片墨绿中,淡红色莲花一株株探出水面,探出擎向天空的姿势,丝毫不显一丝困意。
我想消极遁世固不可取,然而在遭遇烦恼,或是俗事久缠时,倒不妨去领略一下独处大殿的空灵,给浮嚣以宁静,给急躁以清冽;倒不妨踏上古老的楼阁,放眼满目的大睡之莲,去领略一下郑符所云的妙处。
但当我踏下石阶时,那气韵已委婉了许多,耳边传来古刹钟声,这才晓得已是很晚,加紧了几步,回到了禅房。
[点评] 本文写夜游普济寺,描写所见之景,既有定点观察——圆通殿的详细描写,又有随游踪变化所见,并且,作者还由所见所闻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文章还插入一些文史知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并没有脱离普济寺的特定环境、条件,而是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有了形象性和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