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0: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一、作者档案
档案(一)
【简历】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洋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评价】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档案(二)
【简历】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为名。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品】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评价】 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背景链接
1.《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他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2.《荷塘月色》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的作者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中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憎恶,他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正是作者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文化常识
1.散文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根据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
写景散文则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散文的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也可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2.创造社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著作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刊物。
3.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故都的秋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潭柘寺(zhè)     (2)一椽(chuán)
(3)驯鸽(xùn) (4)细腻(nì)
(5)潜意识(qián) (6)嘶叫(sī)
(7)平仄(zè) (8)歧韵(qí)
(9)橄榄(ɡǎn)(lǎn) (10)颓废(tuí)
(11)萧索(xiāo) (12)譬如(pì)
(13)廿四桥(niàn) (14)普陀山(tuó)
(15)鲈鱼(lú)
2.多音字
(1)数 (2)夹
(3)渐 (4)间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一)词义辨析
1.十足·实足
[辨析]  十足:十分充足。与之搭配的词语可以是“信心、干劲、神气”等。
实足:实际上足够、确实足够。常跟年龄或数量词搭配。
[情境选词]  ①但我自己叫了一碗烩馍,这是种含有十足的西北风味的饭食。
②对于所有种族和民族而言,心脏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都有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美国黑人。
2.清闲·悠闲
[辨析]  清闲:清静闲暇。侧重无事做,有闲空。悠闲:闲适自得。侧重心态上怡然自得,了无牵挂。
[情境选词]  ①淑娟与母亲同居西院,虽然冷静,倒喜清闲。——清·李渔《风筝误》
②这位老相公,不知是送儿子孙子进场的?事外之人,好不悠闲自在。——《警世通言》
(二)成语积累
[释义]
1.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2.混混沌沌: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也指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疏疏落落:稀疏零落。
[情境呈现]
1.唐子西曾说“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叶知秋至,生命仿佛已然到了暮年,失去了盛夏之年的勃勃生机,一切的变化只是为了迎合冬日的沉寂。
2.午餐后容易犯困,如果中午不休息,整个下午都混混沌沌,没精神。
3.拐进小树林,有一条被人踩出的小径,透过疏疏落落的树枝,两间水泥房子逐渐显现出来。
荷塘月色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煤屑(xiè)    (2)蓊蓊郁郁(wěnɡ)
(3)阴森(sēn) (4)踱着(duó)
(5)弥望(mí) (6)点缀(zhuì)
(7)羞涩(sè) (8)霎时(shà)
(9)酣眠(hān) (10)梵婀玲(fàn)
(11)鹢首徐回(yì) (12)棹将移(zhào)
(13)敛裾(jū)
2.多音字
(1)荷 (2)曲
(3)处 (4)娜
(5)颤 (6)挨
(7)差 (8)脉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6.
三、积累词语
(一)词义辨析
约略·大概
[辨析] “约略”除了有“大致,大体上”的意思外,还有“仿佛,依稀”“大概,有很大可能性”“略微,轻微;不经意”等意思。“大概”指的是“大致内容或情况”“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
[情境选词] ①约略听得窗外有细细屑屑的雨点声,但也不一定是雨点,细听去却又没有了。
②你的书大概什么时候能出来?你的那些书迷都等急了。
(二)成语积累
[释义]
1.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4.别有风味: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
[情境呈现]
1.你看小郭没精打采的样子,准是又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
2.门前的那一大片蓊蓊郁郁的树林被砍掉了,整块地被推得平平整整,拿来做了新的稻场。
3.我隐隐约约记得我的老家门前有一棵拴着秋千的大树。
4.这些别有风味的小蛋糕是该地的特产。
任务一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总揽全局
故都的秋
1.感知内容
请在第一段中找出表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语句(用原文语句回答),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明确]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下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本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庭院秋景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声
3.主旨归纳
本文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描绘故都的秋景,文章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
荷塘月色
1.感知内容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答: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景中人”(情)。
(2)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请简要概括。
答:                                 
                                   
                                   
                                   
                                   
[明确] 明线:游踪(带上门出去—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月下荷塘 ②塘上月色 ③联想采莲
3.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描写在荷塘月夜独步的所见所闻,赞美了月夜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在月光下,在荷塘边,作者感受到“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任务二 文本研读——对比阅读,重点突破
任务突破一 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景与情
1.一篇散文要有“景”,这两篇都为写景名篇,请完成以下两题。
(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明确] 
画面 语句品析
秋院 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秋槐 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秋雨 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②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
秋果 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2)《荷塘月色》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
[明确] 
画 面 画面意象 画面特征
月下小径 小煤屑路、许多树 幽僻、寂静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塘上月色 月光、青雾、树影 朦胧、缥缈
荷塘四面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模糊
2.散文也要有“情”,人们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评价它。两篇散文在写景抒情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                                 
                                   
                                   
[明确] (1)《故都的秋》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特点突出;《荷塘月色》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占了文章的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特点明显。
(2)《故都的秋》直观景物,直述印象,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完全是本色的景,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荷塘月色》写景则呈美化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绝非景物本色的真实再现,而是如同梦幻一般奇妙。
(3)《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个方面对“故都的秋”的特点进行归纳,接着,作者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特点的景物,如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并进行了描绘。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是因为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并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思。《荷塘月色》中,作者“忽然”想起荷塘,于是信步来到荷塘边,并对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进行一番尽情的描写,并不是因为他对荷塘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而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来排遣内心的烦闷。
任务突破二 相似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主观心灵——走进郁达夫和朱自清的内心世界
3.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是从19世纪末蹒跚走到20世纪中叶,这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郁达夫和朱自清生活的客观世界相似,从“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来看,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应相似。其实不然,他们一个写实一个浪漫,原因只有一个:主观心灵不同。
(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答:                                 
                                   
                                   
                                   
[明确] ①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②与作者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③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2)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
答:                                 
                                   
                                   
                                   
                                   
[明确] 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超然”。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总之,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
(3)两篇散文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都是借景抒情,两位作者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                                 
                                   
                                   
                                   
[明确] 《故都的秋》抒发感情一是借助写景,抓取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点染描绘,情意的泉流自然汩汩而出;二是述事,即述说“在皇城人海之中”的闲适生活,以及“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还有“外国的诗人”“诗歌散文钞”,甚至“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的种种事象,视野开阔,感情强烈。抒情除了浓烈、开放的特点外,还有深度、厚度,探及人生的底蕴,富含哲理意味。
《荷塘月色》抒情主要借助写景,把感情深掩在写景中。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随后“现在都可不理”之后便转到对景物的悉心观察和描写上,含蓄地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
4.(拓展延伸)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与郁达夫的散文进行比较,总的体会是:朱自清的散文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清”字,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郁”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说说你的理解。
答:                                 
                                   
                                   
                                   
                                   
[明确] (示例)同意。朱自清的散文的确是清丽、清秀、清纯、清新的。他的散文既简洁又明快,而且朴实得让人感到亲切。另外,“清”也体现在朱先生的品格上。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郁达夫的散文如他的名字突出了一个“郁”字,几乎每一篇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伤和愤懑,包含着感时伤世的沉重的咏叹。他的散文是“萧条复萧条,衰落又衰落”的情深意笃的爱国者的悲歌。他的散文郁得深沉,郁得深远,郁得隽永,郁得感人泪下。
任务突破三 让语言靓起来——鉴赏散文的语言美
5.两篇散文读来都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试分析两篇散文分别是如何体现出这种特点的。
答:                                 
                                   
                                   
                                   
                                   
[明确] 《故都的秋》具有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加强了文章的音乐美。如“(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作状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慢”(màn)、“润”(rùn)、“淡”(dàn)声调相同,这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再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短语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
《荷塘月色》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本文共运用了“日日”“渐渐”等叠词26个,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均匀”“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6.两篇散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有何异同。
答:                                 
                                   
                                   
                                   
[明确] 相同点:都用到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故都的秋》中,如“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由三个短句组成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有排比的语势连贯性,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再如“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这些生动的比喻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荷塘月色》中,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既是排比,又是比喻,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
不同点:《故都的秋》运用对比。文中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做比较,来表现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个对比中兼用了比喻,从味觉、视觉的相似上去作比,不仅形象,而且让人回味无穷。
《荷塘月色》运用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表现微风送来荷香的幽微断续的特点,给人形象具体之感,表现出幽远的意境。
特点概括
【课内关联】
《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清幽恬静的特点,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进行描写,角度全面,描写形象生动。
【技巧指导】
特点概括题“三步走”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谁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物象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三角度”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
对于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2.概括物象特点“三层次”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第二步,阅读原文,确定答题区域。题干中关键词所在的原文区域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区域。
第三步,根据答题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锤炼语言
【课内关联】
《荷塘月色》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白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忧愁。类似词语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还有些词,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
【技巧指导】
1.精选动词
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就要恰当选用动词。
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也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2.善用叠词
恰当运用叠词,可以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既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巧用修辞
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又犹如聆听《高山流水》,使人荡气回肠,神清气爽,而修辞则是装扮语言的最好方法。
(1)巧用比喻摹形象。我们写作文不一定要全部“实话实说”,有时要“借物妙说”。运用比喻借物妙说可变陌生为熟悉,可化平淡为生动,可使抽象为具体,引发人去联想。
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独特,别人用得很多的比喻,我们最好不要再重复用,要多用些新颖的比喻。如写月亮,把它比作“银盘”“玉盘”“仙女的脸”等是常见的,而一位同学写月亮时把“仙女的脸”稍稍改换了一下:“银色的月亮,像是一个有些褐斑的美女,她的眼神是清澈的,她的笑意是皎洁的。”比喻很是独特美好。
(2)借用排比增语势。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能使句式整齐而庄雅,语势流畅而紧凑,而且会使文章底蕴丰富,气势十足。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增添了作文语言的气势。
(3)善用夸张壮意境。行文中为了突出形象、渲染气氛,往往使用夸张手法。如“他一年四季说不到八句话”“他酒还没沾唇,人早就醉了”等。夸张手法的使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拟人拟物显生动。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会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更能使人倍感亲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要是春天,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时,风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和脚踝,你赶也赶不走。”无形的风被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得可见可感,写出了风的轻柔,写出自己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馨、亲切。
【学以致用】
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150字,注意锤炼语言。
答:                                 
                                   
                                   
                                   
                                   
[参考示例] 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去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的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