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一、作者档案
【简历】 姚鼐(nài)(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旋归故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作品】 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评价】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二、背景链接
1.《赤壁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1082年,年近半百的苏轼来到赤鼻矶,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秋冬,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2.《登泰山记》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借病辞官,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文化常识
1.赋
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在于“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虽要求押韵,但可以隔几句相押。体式有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汉代赋称为古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形式成篇,韵散夹杂,喜用生字、僻字。六朝赋称为骈赋,又称骈文,篇幅较短,讲究对偶和用典。唐宋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诗体赋称律赋,格式要求严格,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全文不能超过400字。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该文体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意,比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畅,几乎与散文相接近,故称文赋。
2.桐城派
桐城派是对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因三人都是桐城人,所以并称为“桐城三祖”。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张古文“清正雅洁”。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3.泰山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浸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4.壬戌之秋
“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方式进行纪年的年份,天干地支纪年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为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5.七月既望
“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最后一天)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6.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宿、牛宿都是星宿名称。“斗”是北斗星,“牛”是指牵牛星。
7.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8.五鼓
五鼓,也就是五更天。古时夜击鼓报更,故以“鼓”为更的代称。
赤 壁 赋
一、认读字音
1.壬戌(rén)(xū) 2.窈窕(yǎo)(tiǎo)
3.万顷(qǐnɡ) 4.冯虚(pínɡ)
5.扣舷(xián) 6.桂棹(zhào)
7.兰桨(jiǎnɡ) 8.溯流光(sù)
9.幽壑(hè) 10.潜蛟(qián)
11.嫠妇(lí) 12.愀然(qiǎo)
13.相缪(liáo) 14.舳舻(zhú)(lú)
15.酾酒(shī) 16.横槊(shuò)
17.江渚(zhǔ) 18.麋鹿(mí)
19.匏樽(páo) 20.蜉蝣(fú)(yóu)
21.沧海一粟(sù) 22.须臾(yú)
23.一瞬(shùn) 24.肴核(yáo)
二、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盘绕、围绕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四、一词多义
1.歌
2.望
3.如
4.属
5.于
五、词类活用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唱)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7.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8.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六、文言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3.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
5.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七、文白对译
登泰山记
一、认读字音
1.汶水(wèn) 2.济水(jǐ)
3.磴(dèng) 4.徂徕(cú)(lái)
5.皓(hào) 6.绛(jiàng)
7.鼐(nài) 8.罅(xià)
9.樗蒱(chū)(pú) 10.岱祠(dài)
二、通假字
1.须臾成五采 “采”同“彩”
2.多平方,少圜 “圜”同“圆”
三、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多平方
古义: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
今义:数学用语。
四、一词多义
1.阴
2.坐
3.及
4.道
5.以
五、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用作动词,照)
六、文言句式
1.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
2.此东海也 判断句
七、文白对译
任务一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总揽全局
赤 壁 赋
1.感知内容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将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请回答主客之间的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答:
[明确] 是围绕“变与不变”的问题展开的。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泛舟赤壁 ②主客问答 ③主客喜笑
3.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对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感受到其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的佳作。
登泰山记
1.感知内容
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的?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答:
[明确] (1)作者从京师动身。
(2)由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3)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越中岭,再循西谷到达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泰山日出 ②泰山景物
3.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任务二 文本研读——对比阅读,重点突破
任务突破一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艺术
1.《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两篇文章在描写“月出”和“日出”的景象时笔法各异,各有千秋,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月出”和“日出”的美景的?
答:
[明确] 《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明月之诗。接着正面描写“月出”景象,与《月出》诗相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的状态。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登泰山记》对“日出”的描写,分为“日出前”“日正上”“日出后”三个阶段。日出前:“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足了势。日正上:“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下面有红光托着,写出朝阳的生机和力量。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结束,日出后,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以山峰作映衬,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
2.《登泰山记》在写景时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试举两例赏析。
答:
[明确]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顶时看到的景象。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这一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即“皆若偻”。这一拟人手法,写出了西面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形态,形象而生动。
3.(拓展延伸)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课外积累写月的诗句或散文片段,并总结人们在写月时寄托了哪些情感。
答:
[明确] (示例)①寄托思人怀乡之情。如唐人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②象征高洁的品质和独特的人生追求。如屈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的诗句,表明了诗人坚守节操的信念如天地一样长久,高洁的品质如日月一般永远散发着光辉。③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④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触发了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
任务突破二 掷地作金石之声——品读散文的语言美
4.《赤壁赋》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你就语言方面简单谈谈本文之美。
答:
[明确] (1)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如《赤壁赋》第一段,有整句,有散句,整散之间,错落有致,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
(2)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如作者予以全力刻画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
(3)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何为其然也?”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论。该段议论中三个反问句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极力铺陈曹操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形象。
(4)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对人生的感慨。在这段本该枯燥的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
(5)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连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
5.《登泰山记》在桐城派古文中风格独具,这和姚鼐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
[明确] (1)善用传神的动词。如“乘风雪”的“乘”字,写出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接连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作者风尘仆仆的状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2)善用准确、凝练的语言。作者善于把握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象,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如文中写傍晚雪山的光亮是“明烛天南”,而写夕阳余晖则称“望晚日照城郭”,一个“烛”字,一个“照”字,很细致地区分出两种不同光亮的强弱。
(3)善用修辞,巧于衬托、照应。文中所记多为静景,但作者往往能运用修辞来化静为动。如白雪覆盖着山峰,是一幅静谧的图景,作者却称之为“苍山负雪”,赋予了它人的动作,使山峰具有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衬托运用之妙,如以夕阳晚照的幽静美来衬托日出的雄奇美,以旅途的艰辛、气候的恶劣来反衬游志之坚。
任务突破三 一水一月皆世界——探究苏轼的情感变化
6.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明确] 第3、4段表面上是主客问答,实际上是作者借问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接着以水、月为喻,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7.结合《赤壁赋》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答:
[明确]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8.怎样理解《赤壁赋》第4段中苏子回答客人的话?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
答:
[明确]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①“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还是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②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方面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另一方面是主张随遇而安,这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这方面更值得肯定。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解题指津】
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先找到题目的命题点和翻译的得分点,接下来就是翻译的过程。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
一、留
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及表时间、地点、人物、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
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例如:“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君子”古今义相同,不译。
2.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可译为“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译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上,而在欣赏山水美景”。
二、删
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文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对译,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略去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三、换
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替换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替换。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可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替换。
2.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可译为“山水环绕,一片苍翠”,其中的“缪”就译成本字“缭”的意思“盘绕、围绕”。
3.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译为“这是尽职分的事,可以凭这个打一仗”,“可以”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可以凭借”。
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吾从而师之”可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
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四、补
所谓“补”,就是补出省略的成分。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望美人兮天一方”是“望美人兮(美人)天一方”的省略,因此应译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2.省略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场主积薪其中”是“场主积薪(于)其中”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场主在那里堆柴”。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五、调
所谓“调序”,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调序法:
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宾语前置句。例如:“何为其然也”可译为“(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3.定语后置句。例如:“崖限当道者”可译为“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
六、变
就是“变通法”,指文言语句中带修辞(比喻、互文、借代等)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例如:“纵一苇之所如”,“一苇”要灵活译为“小船”,全句可译为“任凭小船漂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