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活动探究课
【学习内容】
教材:《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看》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2.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到落日,人们会悲伤,感叹时间的流逝;看到鲜花,人们会赞赏,珍惜生命的美好。当一种事物被赋予了人们的主观情感后,它就有了特别的意蕴,在诗歌中,这叫意象。我们今天学习通过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二、分析意象,把握内涵
1.分组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的《乡愁》,请不同的小组派代表进行朗读展示。
2.再读《乡愁》,探究诗歌:“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怎样通过意象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的?
诗歌题目 不同时期典型意象 意象特点 表达情感
《乡愁》
诗人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展示交流示例:
诗歌题目 不同时期典型意象 意象特点 表达情感
《乡愁》 小时候——邮票 与母亲生离,寄信 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 与妻子离别,起航 对新婚妻子的思念
后来——坟墓 与母亲死别,祭拜 对母亲的怀念
现在——海峡 与大陆隔离,思念 渴望统一
诗人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因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分别是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乡愁”的载体,寄托了诗人不同时期的“乡愁”: 小时候,诗人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与妻子分别,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事物。 后来,母亲去世,天人两隔,坟墓承载了乡愁的哀思。 现在, 远离故土,海峡相隔,海峡就成为乡愁的象征。 小结:这些被赋予特殊情感的事物即意象。
3.再读《我爱这土地》,结合“单元预习单”中诗歌背景体会意象的象征含义和表达的情感。背景提示:作品写于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年,此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参考示例:
“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国土——心痛与热爱
“河流”——我们因祖国苦难而汹涌的悲愤之情
“风”——人民心中永不停息的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反抗——悲愤
“黎明”——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向往
“鸟”——勇者形象——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情
飞鸟和大地象征着游子和祖国,飞鸟飞得再远,也无法摆脱心中永远的土地——这正是艾青与祖国的关系。
4.根据上面对两首诗的分析,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参考示例:
寻找意象,分析特点,结合背景,还原情感。
三、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背景资料从意象角度欣赏《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看》
诗歌题目 典型意象 意象特点 表达情感
《沁园春 ·雪》
《周总理,你在哪里》
《我看》
参考示例:
诗歌题目 典型意象 意象特点 表达情感
《沁园春· 雪》 雪、冰、晴日 广阔、充满生机活力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抒发伟大抱负和豪迈心胸
《周总理,你在哪里》 高山、大地、森林、大海 高大、广袤、浩渺 缅怀周总理的伟大功绩,深切的怀念之情
《我看》 “我”、春风、青草 朝气蓬勃、生机盎然、自由、美丽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拥抱生活
四、学以致用,拓展阅读
通过结合背景资料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是我们阅读诗歌非常重要的方法,阅读丛书中的《满江红(皎皎昆仑)》《一月的哀思(节选)》等诗歌,运用本课所掌握的方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表达的情感。
【板书设计】
分析意象,结合背景——把握诗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