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 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距今11 000—8 000年,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火塘、墓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粟(如题1图所示)和黍两种栽培谷物。据此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 )
A. 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
B. 使用打制石器并建立城邦国家
C. 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D. 与“诸夏”长期交往并交融
A
能力提升
2.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变过程。推动上述演进过程的主要因素是( )
A. 种植技术的提高 B.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人工取火的发明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D
3. 题3图所示的考古发现为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能证明该原始居民生活在(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B
4.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绚丽的彩色世界。最早懂得使用天然漆的是( )
A. 半坡人 B. 河姆渡人 C. 大汶口人 D. 蓝田人
5.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达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佐证河姆渡人( )
A.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B
A
6. (2020赤峰)据考古发现,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距今
10 000年至8 000年。下列远古先民中栽培粟的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7. 自然环境对历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半坡村落位于黄河流域、气候相对干燥寒冷。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环境对半坡人所造成影响的是( )
A. 使用磨制石器 B. 制作陶器
C. 住半地穴式房屋 D. 养殖牲畜
C
C
8. 考古学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发现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这些考古发现能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 )
A. 过着定居生活 B. 使用磨制石器
C. 学会制作陶器 D. 饲养家禽家畜
A
9. 考古学者发现,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 个人爱好不同 B. 各地风俗不同
C. 玉器基本普及 D. 出现贫富分化
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随葬品规模和数量差异相当大。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D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体现个人爱好是否不同,排除A选项;各地风俗的异同与题干无关,排除B选项;题干并未体现玉器是否基本普及,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10. 据考古发现,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 300—4 000年)出土了分别来自浙江良渚、山东大汶口和辽河流域的玉器。据此推测合理的是这些区域( )
A. 经济发达贸易频繁 B. 存在文化交流
C. 手工业的技术精良 D. 农耕技术先进
B
11. 题11图所示的考古发现说明我国( )
A. 人工栽培水稻历史悠久 B. 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
C. 原始农业生产工具进步 D. 家畜驯化饲养种类丰富
A
难题突破
12. 由于台风和大雨、暴雨的时常袭击,其他获取食物的手段如狩猎等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且鱼、肉、果子等又不能长期保存,所以稻谷也就成为河姆渡古人类生存的主要依赖,种植、栽培稻谷以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也就成了河姆渡人为生存而被迫选择的一条必然道路。上述材料说明了( )
A. 地理环境限制了河姆渡地区的发展
B.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成为生存的唯一出路
C. 气候环境是影响河姆渡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D. 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C
13. 河姆渡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堆积层厚达4米。其中第四文化层发现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混合的堆积物,出土了大量的木板和木桩。遗址出土的木板和木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 )
A. 成熟的耕作技术 B. 先进的生产工具
C. 精巧的房屋建造技术 D. 丰富的娱乐生活
C
14. 1954—1957年,半坡遗址先后发掘出46座房屋、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还有粟、菜籽遗存等。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等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材料可以证明( )
A. 河姆渡人处在旧石器时代
B. 距今约5 000年前出现华夏文明
C. 半坡人会制造精美的陶器
D. 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遗存
D
15. 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约300万平方米的内城、约630万平方米的外城,并具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玉器、漆器、象牙制品、陶器等,据此推断,所需的工匠数量也相当庞大。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已经具备( )
A. 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 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 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 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C
16. 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了一次主题为“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研学旅行,邀你参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学日记《良渚先民的活动想象》。
5 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一带的良渚先民们临水而居,生活中使用陶器等工具,学会了用原始文字来交流或记事,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耕生活。先民们拥立了自己的国王,国王用玉器标识身份和表示对神的崇拜。国王等贵族组织大量平民兴修水利,修建宫殿城市,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良渚王国迈进了文明时代。
史料研读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文物。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从史料价值看,哪个更有价值?(2分)→侧重考查史料运用
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或:材料一是第二手史料,材料二是第一手史料)。材料二的史料更有价值。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认为材料一中关于良渚先民的活动想象有哪些是合理的?(1分)仿照示例,举出两例并说明理由。(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示例:生活中使用陶器的想象是合理的,因为出土的刻符黑陶圈足罐造型精巧,表明良渚先民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
良渚先民学会了用原始文字来交流或记事的想象是合理的,因为出土的刻符黑陶圈足罐上有刻画符号,表明良渚地区可能出现了文字的雏形,良渚先民学会了使用原始文字;先民们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耕生活的想象是合理的,因为出土的刻符黑陶圈足罐出现了鱼、水稻等刻画符号,表明良渚先民可能学会了种植水稻和捕鱼,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耕生活;国王
用玉器标识身份的想象是合理的,因为出土的玉琮的墓主人一般是集军事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赫人物,表明良渚先民们可能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国王也用玉器来标识身份;国王用玉器表示对神的崇拜的想象是合理的,因为出土的玉琮上刻有图腾或纹饰,表明良渚地区出现了原始宗教(或:宗教崇拜),良渚先民用玉器来表示对神的崇拜。(任举两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