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青山不老》
难点名称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要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对学生来说将这些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生活环境有一定差距,设身处地体会老人通过15年艰苦奋斗创造这种奇迹,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理解文中语言背后的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出示地图,找到山西省的位置,让同学们初步认识晋西北的位置。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小结:这两幅图都来自中国的山西省,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知道吗?这一片绿林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为这一块块黄土披上绿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这位老人吧!板书课题:青山不老,生齐读课题。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的大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小组合作,感悟奇迹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批注感受。2.小组交流。3.小组展示,教师点拨。(1)老人都创造了哪些奇迹?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点拨: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②“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点拨: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六十平方米,那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谈谈你的感受。(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凭一己之力,绿化面积竟如此广阔!)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了不起的奇迹!③树、柳树,如臂如股……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点拨:体会树的茁壮、顽强、勇敢。(2)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①体会大环境的险恶。你从哪里感受到这个地方的险恶?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资料袋: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自由读资料袋内容,说说你对“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理解。②体会小环境的艰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艰苦,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第3自然段)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再读课文,领悟青山不老1.这样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为什么能放弃与儿女的团聚、放弃享清福的日子,而选择屋后的青山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呢?2.指名交流。课件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1)指名读,思考:“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2)“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老人真的能与山水永远同在吗?他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3)齐读句子。3.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青山”指苍翠的高山,“不老”指永远不会老。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会老,实际上是暗指老人种树的精神与世共存。以“青山不老”为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4.小结:只要老人的精神长存,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万古长青。再读句子。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看着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小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而坐在课堂中的我们呢,要更加珍惜我们现在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