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与理性:鉴赏实用文的语言
【专题解释】
演讲、新闻消息与评论等实用文体,实质是公共话题的交流与对话。在对话、劝服、说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情”是爱,“理性”不仅是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本专题围绕“激情与理性”的主题,精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对比阅读、词句欣赏、表格提炼归纳等方式,鉴赏实用文激情与理性兼胜的特点。
【预习任务】
1.圈点勾画阅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三篇课文。
2.早读课时安排听歌曲《东方之珠》,观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视频,观看1997年香港回归视频,观看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视频报道。
3.在笔记本上抄写下列名言警句。
语言是存在之家。(海德格尔)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泰戈尔)
激情,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泰戈尔)
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纪伯伦)
照耀人的唯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唯一手杖是良心。(海涅)
热情,是普遍的人性。没有了热情,便没有了宗教、历史、浪漫和艺术。(巴尔扎克)
理性是罗盘,欲望是暴风雨。(卡尔·波普)
理智是人生的向导与光辉。(英国谚语)
理智时常纠正感情的过于匆促的判断。(德国谚语)
4.课外阅读崔士鑫、王志锋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2021年2月8日《人民日报》);
杜骏飞的《抗疫下半场:12个基本问题》;卡尔·齐默的《病毒星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版)。
【学习任务】
任务一 建立感知:了解激情与理性的特点
激情的语言是一种热情而热烈,强烈而冲动的语言。理性的语言则是客观而富含哲理,严谨而持之有故的语言。
同样是登山,但登不登顶却是登山者自己的抉择,而登顶和不登顶,其语言表述的特点也不同。“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在此对联中,林则徐抒发了凌云壮志,是激情的语言。苏东坡《记游松风亭》中说:“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他经过思考,领悟了自己只是想找个地方休息而已,为什么非得爬到山顶的松风亭上去呢?“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便是理性的语言。
任务二 句子仿写:明确激情与理性的关系
1.请根据例句,仿写四句。
例句:激情是滔滔江水,理性是管道与渠坝。
示例:
激情是充满能量的飞机,理性是跑道和航线。
激情是散乱蓬松飞扬的头发,理性为其梳理起各色辫子和剪成各种发型。
激情是自由奔跑的运动员,理性是严守规则的裁判员。
激情是炉中火,理性是火外炉。
2.教师小结:激情的语言发于情感,源于心动,基于直觉;理性的语言发于事理,源于经验,基于逻辑。激情的语言源于情感,“感”意味着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我们人类的五官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情愫,通过激情的言语表达出内心丰富的情感。理性的语言源于事理,“事”意味着理性语言源于现实的经验性,“理”意味着理性语言的基础是推理之逻辑性。理性的语言是逻辑性的,而激情的语言是非逻辑性的。这种非逻辑性不是对逻辑性的否定或逆反,而是分属两个不同语境,各有魅力不能混为一谈。但在一篇文章中,激情的语言与理性的语言又是无法绝对割裂的,很难做到界限分明,就像鸟的一双翅膀,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任务三 典例赏析:激情与理性的兼胜
(一)教师导入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三篇文章涉及中国三大重要事件: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97年香港回归、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这些事件是关系国家成立、国家统一、国家安全稳定的大事,其中有苦尽甘来、当家做主的自豪与兴奋,有百年耻辱终于洗雪的激动与感慨,有武汉大地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但最终走出阴霾的悲痛和欣喜,三篇文章既有激情,又有理性,下面我们分别来举例鉴赏。
(二)鉴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激情与理性
1.知识支架(PPT展示)。
文体:开幕词。
开幕词是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
开幕词是实用类文体,总体上要求文风简洁明快,语言准确平实。准确,就是一针见血,说出你的思想、要求、目的。平实,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说什么,不东拉西扯、穿靴戴帽。除内容外,还靠语言的生动,靠美的感召,有强烈的鼓动性与号召性。读者听众明了问题、明确任务、树立信心,便于落实会议任务。
2.问题讨论。下列语言是怎样表现出“激情”与“理性兼顾的?
(1)标题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文中又提到“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请分析“站起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哪些含意,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示例:“站起来”用了象征、反复手法。它包含的意义:一方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原来屈膝为奴、不能挺直腰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另一方面,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历史进入新纪元。
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共同的感觉”作为主线,去追溯以往的历史,赞美今天的胜利,并构思和憧憬未来的发展,既充满翻身当家做主人的豪情,也有任重道远的理性深沉的忧患之思,更有建设新中国的宏伟气魄和坚定信念,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2)政治协商会议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在开幕词中,45次出现“我们”这个词语,请从理性和情感角度分析“我们”在文中的作用。
示例:从理性角度讲,使用“我们”:一是说明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到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建设新中国,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二是表明共产党人欲与其他党派及民主人士建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
从情感角度讲,使用“我们”:一是能迅速拉近演讲者和与会者的距离,强调彼此是在一条战线上的盟友,是同心同德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强盛而奋斗的共同体;二是能真切自然地把“我”的见闻、经历和思想感受开诚布公地向其他党派及民主人士倾诉,使其感同身受。
(三)鉴赏《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激情与理性
1.知识支架(PPT展示)。
(1)文体:特写式的新闻。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四位年轻人集体写就的一篇特写式的新闻,记录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来接末代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的具体情景,通过五个告别现场的描述和156年沧桑的回顾,体现了香港回归的划时代意义。这是各家媒体报道英方撤离活动稿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篇。全篇文字笔法生动,感情深沉,简明精当,内涵丰厚,回味无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写作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最主要的两个特征。尽管中西方对新闻专业概念的理解有差异,但大体包含的五个原则——公共利益至上,追求真实、客观,价值中立,恪守专业伦理,坚持专业学习和素养提升,则早已成为共识。这五个原则从社会责任、身份识别、社会功用、职业价值取向与专业自律上作出相对明确的判断。新闻写作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要尽可能抑制过于主观的、倾向性立场。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主观印象”,体现着记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结果及情感、态度,同时也渗透着记者的政治观念,因此,它必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倾向性。新闻的“理性”,在于其呈现客观真实,而在新闻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政治观念、倾向性立场,则是隐藏的“激情”。
2.比较分析。理性和激情与新闻的立场有关,阅读下列各大媒体关于香港回归的导语,说说其措辞为什么不同。
①新华社的导语是: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路透社的导语是:6月30日午夜时分,当查尔斯王储将香港归还中国时,英国结束了一度强大的大英帝国历史。
③法新社的导语是:156年一直是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今天回到中国的治理之下。
④《大公报》的导语是: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专为中英政权交接仪式新建的大会堂里,英国的米字旗和港英旗于6月30日午夜24时最后时刻落下之后,中国的五星红旗和特区旗升起到杆顶飘扬,压在中国肩头156年的奇耻大辱,此刻,在整个世界的注目之下得以洗雪,香港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⑤《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导语是: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示例:作为香港交接当事国的发言人,新华社和路透社的导语可以说是立场鲜明,形成强烈对比。新华社的导语突出强调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激动之情。路透社的导语强调的是英国一度强大的帝国历史的结束,透露出英国当局的无奈和不甘,“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昔日辉煌历史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而作为政权交接的发生地,香港本土报道的倾向性也是极为明显的,《大公报》的导语突出表现了港人对摆脱殖民统治和重回祖国怀抱的欣喜之情。
作为旁观者,法新社的导语客观公正,甚至可以说是不偏不倚,这和法国在国际上的一贯作风也是比较相称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从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叙述,更加突出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语言庄重、含蓄,叙述沉着、冷静,没有直接的抒情议论,却能感受其内在的激动与深情,相较其他导语,显得理性克制、客观中立。
3.拓展鉴赏。从下列五句中任选一句,说说客观的理性和爱国的激情是如何熔铸在一起的。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示例:①主谓倒装的句式,更能表达强烈的感情:香港回归,中国雪耻。同时也虚实结合,匠心独运。“实”指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将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不列颠尼亚”号游轮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轮,这一次,它承担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离港的重任。与这样一艘极具代表性的游轮告别,告别的就不仅仅是人,而是150余年的英国殖民统治,而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也自然蕴含其中,可谓一语双关。
②环境渲染“雨”。“蒙蒙细雨”和后面的“雨越下越大”两个特写,是新闻报道中的“显微镜式呈现”,渲染了英方的离别,亦象征洗刷中国的百年耻辱。
③从“面色凝重”里我们读出了港督彭定康的失落、不甘心。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此日脱离英国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日落余音”此曲与“日不落帝国”形成极大的反差。视听结合,更有现场感。
④1885年建成,25任港督,在客观数字陈述的同时,渗透着中英双方不同的情绪。英人曾经在此“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作威作福,如今人去楼空;我们曾经任人宰割,如今扬眉吐气。
⑤意味深长的结尾。意思是从哪儿来再回哪儿去,这里已不再属于你,别了。
(四)鉴赏《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的激情与理性
1.知识支架(PPT展示)。
(1)文体: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大众传媒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的评述,以说理为主,是一种观点的表达,具有较强的论辩性。其中,社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评论类型,是报刊、通讯社、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就重大事件或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
新闻评论的论辩话语特质,即新闻评论的根本目的是劝服。论辩合理性是实施劝服的基础,即晓之以理,但最终要使劝服效果最大化,还需要动之以情。论辩者在实施策略操控时,会努力使每个论辩话语都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立场,实施明确的“利已”策略。因此,新闻评论必然要根据语境和论辩情境操控不同类型的修辞手段,以情动人。
(2)说理。
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修辞理论提出劝说三要素:逻辑、信誉、情绪。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辩论说理中的逻辑就是“理性”。在说理中,信誉与伦理相关,有好品质的人才会有信誉,才会让别人觉得可靠。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所谓“情”,包括哀婉、怜悯、快乐、崇敬、热爱、恐惧、愤怒、仇恨等。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运用不当。
说理是一种具有结构特征的陈述。说理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主张(或称结论)、理由(或称证据)和保证(或称假设)。
2.分组批注。本文运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又理性思辨的语句,请分小组、按章节找出这些句子,用批注的形式赏析这些句子,并展示成果。
(1)教师示例。
语句: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批注:采用对称句式,讴歌了那些为国为民勇担重任的人,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用比喻手法揭示了大疫面前国家仍安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党有坚强的群众基础,写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情感。
(2)学生展示成果,教师选择重点语句点评。
语句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批注:以“战争”比喻抗疫工作,可见形势的严峻,以“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从参战的对象、战略、战术等不同层面来揭示中国积极开展国内抗疫工作,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另一方面强调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取得抗疫胜利约束自我乃至牺牲自我,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
语句②:恩格斯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批注: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高度攒扬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
语句③: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批注:引用大量诗句诠释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语言典雅厚重,传统文化精神在国民血脉中得到了延续;运用排比、铺陈,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力量。
语句④: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每一句话语,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
批注:整齐对称的句式,有韵律节奏的欢快。引用话语,显现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语句⑤: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批注:引用科学家的话,把科学比作“压舱石”,强调科学能给人安全感的作用,以理性科学来应对疫情,是在不确定的困境中解困的正确道路。
语句⑥: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批注:理性反思抗击疫情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勇于自我解剖,不隐瞒,不掩饰。比喻修辞及“暴露出、反映出、折射出”,生动形象,句式整齐,形成强烈的气势。
语句⑦: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批注:采用对称格言式的句子,对疫情给予中国人的启示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在灾难与问题面前,要进行多维度的反思并及时改正错误。语言简练果断,富有哲理。
语句⑧:4月19日凌晨,在巨大光束投射下,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马特洪峰“被”上了一面五星红旗。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批注:以光明为隐喻,强调了世界对于我们中国抗疫的肯定,自豪感油然而生。
语句⑨: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批注:以命运共同体为隐喻,理性客观地揭示了一个真相,抗疫不是一国之事,而是需要全人类团结起来才能应对的事。
语句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帮互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携手前行,不断给各国人民带来温暖与力量。
批注:引用、化用诗句,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语句 :我们从哪里来?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
我们向何处去?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任何磨难都只能激发我们奋斗的力量。
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批注:对称、对比,追问思考,坚定信念,中华民族必将走向复兴的光明道路。
(3)教师小结。
本文激情的语言俯拾皆是,往往通过铺陈、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和整齐的句式增强气势,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韵律、具体可感的形象;思辨性的语言,运用了格言式的句子,又运用大量名言、诗句的引用论证、典型的例证法来增强说服力。文章语言激情澎湃又思辨深沉,如黄钟大吕,大气磅礴,动人心魄。
(五)教师总结
从语言入,从语言出。鉴赏实用文激情与理性兼胜的语言,我们要注意结合文体的特点,分辨其情是否真挚、其理是否透辟,两者又是如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课外练习】
1.针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日本“诗意”标语与中国“土味”标语,有人认为:标语一定要有诗意才美吗?老百姓听不懂文绉绉的诗句,只能接受浅显接地气的口语,硬核接地气的土标语,话糙理不糙!有人说:日本标语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抄我们老祖宗的!请思考这两个观点是否合情合理。从这些观点中折射的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200字以上)
2.请从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出发,尝试拟写三则情理兼胜、具有人文关怀的标语。
(1)请居民居家隔离:
(2)请居民戴口罩、勤洗手:
(3)请抚慰武汉市民:
3.试从情理角度,比较分析下列关于医务人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标题与张文宏医生的三条语段。
新闻报道标题:“致敬最美逆行者”“医生在,担当在!
××医务人员宣誓请‘战’“一线”“3小时400多签名,这块通告板令人泪目!上海医务人员自愿请战上抗疫一线!”。
张文宏医生语段一:我不是非常鼓励大家加班加点,因为加班加,点本身也是不怎么人道的一件事情。我们没有理由叫人家抛弃自己的家庭,在这里无休止地工作。因为这个本身是不人道的。除非你热爱得不得了,但是对很多普通人来讲也就是一份工作而已。你不能用高尚啊这些来绑架别人。
张文宏医生语段二:领导对医务人员的关心,一定要不断加强上去,第一关心是防护,第二是疲劳,第三是工作环境,我觉得一定要跟上,如果跟不上,就说明没有把医务人员当人,只是当机器。
张文宏医生语段三:但是今天,我们也要提一条,你今天问我,医生需要怎么样的帮助,需要一点,非常重要的一点,医生应该有一个免于受伤害的权利。
答案:1.(1)用浅显的口语写标语当然可以,但诅咒式、张牙舞爪、低俗粗暴人身攻击,制造恐慌绝不应该。粗鄙、暴戾语言的背后是思想情感的贫乏与粗戾,人文关怀的丧失,折射出我们基层的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法治意识淡薄。
(2)国人对日本在文化上无法摆脱以文化源头自居的心态。对西方文化,作为完全的他者,还可以认真研究,或承认其优越处,乃至“拿来”。而对日本,则总是于心不甘,看不到它早已“变异”成为另一品种,而念念不忘日本文化源于中国。日本人其实也不否认与中国的文化传承。(资中筠《日本“知华”与中国“知日”的差距》)
(3)反思:首先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说理是与人类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与人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防疫宣传标语的非理性、极具摧残性的语言暴力,不仅败坏了语言,也会毒害心灵,不利于工作。必须防止宣传语言的暴力化倾向,防止用不讲理的“你死我活”来代替必须讲理的相互包容。此外,说理也是一种公民素养。我们每个人要努力成为心明眼亮的有情怀有理性的公民。
2.(1)家是永远的避风港,非常时期请停靠!
(2)戴口罩病毒难进,勤洗手病毒难留。
(3)待到樱花烂漫时,我们一起笑。
3.(1)新闻报道标题:有激情,具有正能量和鼓动性。
(2)张文宏医生的语段:理性专业,人文关怀。①他不是一味地崇仰医护人员道德奉献,而是倡导医护人员的专业职业精神。②他保护关爱医护人员,不是一味唱赞歌,而是切切实实为之呼吁并提出帮助的措施,关心到实处,保护到实处,是真正的关爱。③讲真话、正直,没有道德绑架,他看得到别人的付出并且肯定尊重别人的付出。
1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