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阅读专题3】平实与生动:实用文的语言艺术赏析》教学设计(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阅读专题3】平实与生动:实用文的语言艺术赏析》教学设计(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08:5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实与生动:实用文的语言艺术赏析
【专题解释】
本专题聚焦《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让学生感受实用类文本语言准确、通俗的平实之美,感受其灵活、多变的生动之趣,体悟其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预习任务】
1.品读《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大战中的插曲》,根据学习任务单中的具体要求,厘清传记文学与回忆录两种文体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2.默读《大战中的插曲》和《长征胜利万岁》,圈点语言,感知回忆录平实准确、亲切质朴的语言风格。
3.微评论是一种“以短小著称,针对性强,一语道破,数语成文,言极简,意极明”的文学体裁。通过写作微评论,体会实用类文本平实与生动兼备的表达艺术。
【学习任务】
任务一 比较异同,辨言识体
1.问题导入:原来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里有一篇课文《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它讲述的故事来源于《大战中的插曲》。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有传记色彩,而后者则属于回忆录,这就决定了两者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思考:对同一事件的叙述,两文在表达上的区别有哪些?请根据学习任务单1的表格提示,分类别进行整合。
学习任务单1
篇目 文体类别 作者与人称 语言风格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传记 传记一般是专业人员的作品,采用第三人称。 文学性的语言,有较强的可读性。
《大战中的插曲》 回忆录 回忆录的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自己或他人的亲身经历,并由此展现所思所想。 生活化的语言,平实、质朴、亲切。
2.设疑探讨:《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都属于回忆录。回忆录是一种追记本人或者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的文体,其叙述口吻平实而亲切,语言表达追求质朴自然、真实可感。小组合作,请以《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为例,探讨回忆录的语言艺术是如何达成的,完成学习任务单2,呈现阅读成效。
学习任务单2
篇目 句式与用词 材料的组织 语体特征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1)两文均以第一人称讲述,语言浅白,在句式上主要以散句、短句为主。《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用口语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沉浸于一位长者所叙述的往日故事中;而《长征胜利万岁》一文除了以上特征外,还用“啊”“啪”“嗬”“讲妥了”等拟声词和口语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
(2)如实地再现事情的经过。《长征胜利万岁》围绕时间和地点两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讲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三件事,每一件事都采用顺序的叙事方法,清晰准确地再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而《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对战争中的一些小事记忆犹新、如数家珍一如救助小姑娘的过程,以及在考虑两个孩子究竟该怎么办的时候,将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利弊进行权衡的心理活动再现,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
(3)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会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如在《长征胜利万岁》中运用的大量成语——“运筹帷幄”“互诉衷肠”“七零八落”;而《大战中的插曲》其题目本身也以比喻的手法,把救助日本小姑娘比喻成大战中的插曲,形象生动,设置悬念,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任务二 雅俗共赏,因言探旨
1.精读赏析:先让学生朗读《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写给日本官兵的那封信,引导他们思考聂荣臻全文引述的这封信与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的不同之处,并交流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写信有何用意。交流后进行小结。
小结:浅显平易、通俗易懂、自然亲切是《大战中的插曲》一文的整体语言风格。聂荣臻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在当时具有外交属性,信中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了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可谓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发动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进而有效发挥了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
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它使全文呈现口语与书面语共用的格局,达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2.活动探究:教育家吴玉章说:“许多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保持这个传统,力求使我们的历史著作不但有丰富的材料,卓越的思想,而且写得有声有色,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
都可以称得上是材料丰富、思想卓越的回忆录,同时也都写得有声有色,请你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微型评论。
知识支架:微型评论,篇幅短小的评论。微型评论同样具有评论的基本要素: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其特点是:
(1)篇幅短小,多则三、五百字,少则三、五句话。(2)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触及所评所论问题的敏感点、要害处。(3)命题小,一事一议,论点鲜明,论据不繁,论证层次从简。在微型评论中,包括小评论、微言录、一事一议等,均以短小著称,针对性强,一语道破,数语成文,言极简,意极明。
评论角度提示:(1)细节描摹塑人物。(2)叙议结合显张力。(3)用词精练求准确。(4)平实叙述藏激情。(5)多种表达蕴深意。
示例:多种表达蕴深意。如《长征胜利万岁》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心理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并在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和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大战中的插曲》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老百姓的同情,有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行文倒数第二段“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看似简单却情感充沛,一方面表现了聂荣臻对美穗子几十年后来探望自己的行为表示欣慰,另一方面对美穗子的赞美也体现了聂荣臻对中日两国和平相处的希望,对中日友情的珍视,真可谓言简意丰、主旨深远。
3.教师概括整合:很多优秀的回忆录,不论是写革命斗争的历程,还是缅怀革命先辈的生平事迹,有时会采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时作者对人物和事情的感情,往往也自然地流露笔端,甚至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或发表议论直抒胸臆,或点拨升华,使文章平实却不乏生动,通俗自然又情感真挚。
任务三 聚焦特质,缘言品析
1.问题探讨: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开始提倡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就是散文笔法在新闻通讯写作中的一次成功尝试。这篇文章在1966年2月7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就感动了全中国。无独有偶,在1980年5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转载了一篇题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新闻通讯,这篇通讯由解放军报社副社长姚远方撰文,报道的就是聂荣臻在四十年后,呼唤从战火中救出的孤儿这一事件。这篇通讯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国内多家报刊的转发,成为新闻报道的经典作品。光明日报社汪远平这样评论:“这既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出色新闻报道,又是优美的散文佳篇。”结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中的实例,请以文本中的语言表达为立足点,探讨新闻通讯的“散文化写作”在两则通讯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完成学习任务单3,呈现讨论成效。
学习任务单3
篇目 “散文化写作的具体体现” 表达效果 作用小结
《县委书记的榜 样——焦裕禄》
《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
点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开头用数字来叙述兰考的受灾程度,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灾区面貌,接着用抒情的笔触表达对主人公焦裕禄的深情,在结尾又用议论的方式点明焦裕禄的精神和意义。写治理兰考“三害”胜利前进时的一段文字,焦裕禄日益严重的肝病以及他对自己病情的忽视与对兰考工作的重视形成鲜明对比,而“踩”“顶”“揣”“按等一系列动作又将焦裕禄忍痛坚持工作的动作和情态用细节描摹的手法描绘了出来,一个为百姓谋幸福的县委书记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
《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开头结尾都采用了散文的笔触,并且三次重复出现“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使整篇文章情感起伏、层层递进式发展,强烈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情不自禁产生了共情。在描写滹沱河的景色时,不仅运用视觉,还运用听觉嗅觉来构成形象,达到视听结合的艺术效果。为了烘托大战前的气氛,作者化用了“蝉噪林愈静”的诗句,以动衬静,并插入一段悲凉的山歌,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氛围。
这些散文化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撼动人心。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在写新闻通讯时,要特别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富有波澜性和感染力。
2.存疑解惑:新闻通讯要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以此来触动读者的心,但是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却有几处这样的叙述——“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焦裕禄想:‘嗬,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等等。以上例子都是焦裕禄的内心活动,是外人无从感知的,如何理解作者在写作时这样的言语表达呢?
点拨:新闻通讯的作者在描绘一个不是由自己亲眼目击的场景时,没有交代明确的消息来源,却把这个场景或者人物的心理描写得栩栩如生,就如同自己亲眼看见、身临其境一样。这其实是基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塑造的逻辑展开的一种想象,可以称之为“现场化”策略。“现场化”策略实际上是一种“伪现场”,是合理想象的结果。当然,如果人物已经去世,就可以请熟悉他的人采用回忆的方式来帮助人物说明当时的内心和感受,这种交代新闻来源的方式或许是新闻写作中真实展示人物思想感受较为科学的手法。
【课外练习】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被誉为“从建国到1966年的17年中,写先进人物的压卷之作”。该文一经发表,便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在新闻报道日益开放和成熟的时代,却出现了这样的评论声,认为它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无限拔高、说话过满”的问题。对此,你怎么看待?又有什么启示?
答案:示例:首先,新闻写作要尽量公正、客观、全面、平衡地报道典型人物,使报道从“宣传”向“新闻”回归。要适当提炼,但不能过于拔高:要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也要努力展现人物的个性、性格,增加人物的魅力和亲切感。要树立冷静、客观的意识,坚持“用事实说话”的写作规律,审慎落笔。其次,文学创作往往带有时代的印迹,通讯报道也不例外。我们不能一味地站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对以往的文学求全责备。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