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伤仲永王安石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考中进士第四名。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后又升任宰相。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曾两次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现江苏南京)。列宁称赞 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江西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南京半山园王安石故居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4、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隶( ) 谒( ) 邑( )称( ) 泯( ) 矣( )焉( ) 扳( )lì yèyì chènmǐn yǐyānpān三、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疏通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
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
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平民属于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长到岁曾经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代词,代这件事邻居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写(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题,写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聚,团结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立刻完成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疏通文意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求取,花钱求仲永题诗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通“攀”,牵,引四处拜访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跟随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
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
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疏通文意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原有特点完全消失回答说:“(他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常人通达聪颖我说,仲永的通达聪颖是先天得到的。承受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他的天资远远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最终没有达到要求(他)最终变成一个常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的缘故。他如此有才智的人,天生聪明,像他那样没有接受后天教育,尚且要变为平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本来就平常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停止复述故事 要求:
1、交代时间、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尽量不要看课本
3、发言清晰、响亮、流畅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是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题解 本文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
哀伤、惋惜试分析“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1、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2、“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3、“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重点在哪一部分?
明确: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思考方仲永的变化有哪几个阶段?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思考: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具有非凡的作诗才能。十二三岁时,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成年后,仲永才能泯灭,完全变为平常人。第一部分:(1-2)(以叙事为主)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文章结构思考:为什么详写仲永第一阶段的表现?第二部分:(3)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第一层: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文章结构返回原因: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仲永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仲永接受后天教育
后天教育比天资更重要,它是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最重要条件。1。 未尝识书具 尝:
2。并自为其名 自: 为:
3。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4。或以钱币乞之 或:
5。环谒于邑人 环谒:
6。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7。泯然众人矣 泯然:
8。仲永之通悟 通悟:
9。受之于天 受:
10。贤于才人远矣 贤:曾经自己动词 , 题写通达聪慧承受胜过、超过四处拜访相当渐渐有的人练习巩固实词虚词关消失通假字关
你能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准确说出其用法及解释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练习巩固一词多义关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比,介词。在,介词。被,介词。练习巩固一词多义关邑人奇之:
仲永之通悟:
父利其然:
泯然众人:代词,代仲永。结构助词, “的”。练习巩固代词,这样……的样子。一词多义关
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代词,自己介词,从练习巩固词类活用关①即书诗四句: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邑人奇之:④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形作动,以…为奇名作动,把…当作宾客名作动,以…为利练习巩固名作状,每天名作动,写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此今:判断词稍稍宾客其父
复到舅家
泯然众人古:渐渐,慢慢地。 今:稍微。古:再,又。今:重复,往复。古: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古今异义关练习巩固
1、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的句子:
————————,——————。
2、最能表现仲永幼时天资过人的句子:
————————,————————金溪民方仲永 , 世隶耕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意理解关练习巩固3、最能表现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的句子:
————,————————。
4、又七年后的结局:___________
5、刻画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练习巩固文意理解关6、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的句子:___________父利其然也不使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文意理解关练习巩固8、第一、二段的过渡句:____________
9、仲永变化的表面原因是:
—————— ,—————————,
——————;根本原因是:
————————。余闻之也久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其受于人者不至返回文意理解关练习巩固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拓展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