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题组A 基础训练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延安时期,毛泽东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的用语和风趣幽默的表述,用最通俗、最 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伟大的中国革命,使各国人民看到了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其宣传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和外国记者谈话,毛泽东将延安故事向世界讲述,正如美国记者斯诺所说,“毕竟我是一种媒介,他通过我,第一次得到了向世界发表谈话的机会”。( ),一方面组织力量翻译《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并把它们向海外发行,让世界了解共产党 的方针;另一方面在法国和美国创办发行《救国时报》《纽约华侨日报》,直接向所在国人民讲述红色中国的故事。此外,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决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非同凡响 简洁 不胜枚举 一如既往
B.平易近人 简洁 不拘一格 一以贯之
C.平易近人 精练 不胜枚举 一如既往
D.非同凡响 精练 不拘一格 一以贯之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了借助外国记者,主动扩大对外宣传也是中共的策略
B.除了外国记者的帮助,中共也主动进行宣传
C.除了外国记者外,中共也借用其他一些宣传工具对外宣传
D.除了借助外国记者,中共更是主动扩大对外宣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延安广播电台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广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呐喊。
B.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广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
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决心。
C.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呼声。
D.延安广播电台通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呐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秋天的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落满了蜻蜓,夕阳下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纹各异的细长尾巴,像一件精心的刺绣。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一只被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趴着,好像蜻蜓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 ① 。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他的影子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a)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b)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c)她喊孩子(d)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e)
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 ② 。
4.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项目 a b c d e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平易近人”指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非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从后文中“最通俗”这一字眼来看,这里指语言浅显,故选“平易近人”。再看第三空:“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结合前文“宣传形式灵活多样”可知,此空应选“不拘一格”。故选B。
【知识拓展】一以贯之
释义: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语出《论语·里仁》),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始终。近义词:万变不离其宗、终始如一。
2.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语段的中心意思是:延安时期,中共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对外宣传工作。由括号后“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括号内句子应以“中共”为主语,据此排除A项。B项只说“主动进行宣传”,没有强调“对外”,排除。C项不合逻辑,将“外国记者”归入“宣传工具”不恰当。故选D。
3.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B项,“听到…决心”搭配不当;C项“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D项,“通过…下”句式杂糅,且“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故选A。
4.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处,根据文意应该用破折号“——”解释说明“一个头”;b处,应该用句号“。”表示这句话已经结束,同时下面内容是“她”所说的话,故b处还应有前引号;c、d、e三处,根据文意判断属于说话人在中间的标点符号使用情形,应在说话人前后的说话内容两侧加双引号,说话人后加逗号。故选C。
5.原文的句子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多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6.①那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 ②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