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0:0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来实现”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原文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重要”于文无据。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证、论据的能力。材料二观点是“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离不开劳动”。A项说的是愉快的劳动的作用;B项说的是劳动对家国的作用,可以论证“爱劳动”和“离不开劳动”的观点;C项说的是保障人民生活和休息;D项说的是教学理念。
4.首先提出“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观点,(1分)接着阐述勤劳的重要作用,(1分)然后指出有人对勤劳的错误认知,(1分)最后再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1分)
5.①以新时代教育使命为指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聚焦高层次精神追求;②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重,坚守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和崇尚劳动;③尊重劳动教育规律,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品德。(每点2分)
6.C (香雪并非爱慕虚荣,她想在镇上的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体现了她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
7.A(不用语言描写,是为了表现新媳妇害羞、内向的特点。)
8.材料一:美好的遇见(微笑的媳妇)
材料二:细腻的心思(闪光的盒子)
材料三:唯美的等待(诗意地编席)
(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文学体裁的特点,抓住形象或细节等拟题均可)
这三则材料的诗意之美,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描写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美好的第二次相见,虽有误解,却有情趣。
②富于诗意的景物描写。《哦,香雪》通过对满月、山谷、小路、败草、树干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出寂静、清冷的氛围,为下文心境的变化做了铺垫;《荷花淀》选取诗意的意象,如洁白如雪的苇席、透明的薄雾、荷叶荷花香等,使其字里行间充满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③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百合花》中“不断向房里瞅着”“好像在掂量”等细节,表现出新媳妇为是否献出新婚被子而展开的纠结;《哦,香雪》中“她”端详铅笔盒时一系列的细微动作,如“打开”“一拍”“合得严严实实”“又打开”“摸出””“放进去”““又合上”等,表现了“她”爱护珍惜的心理;《荷花淀》表现了在唯美诗意的情境下,水生嫂等待丈夫回来的恬静而不急躁的神态。
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三篇选文分别塑造了娴静美好、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细腻纯真、自尊自爱的少女形象,勤快利落、温柔贤淑的水生嫂形象,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然、淳朴善良的。总之,清新、温柔、情趣、明媚、细腻、娴静、美丽,这些诗意之美洋溢在三篇选文中,故可称之为“诗意小说”。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D 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大事”为“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墓志”为“写”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牧”,意思是“杜牧临死的时候自己写了墓志”,主谓宾齐全,意思完整,前后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
11. B 古代博士本为博学之士的通称。汉以前为君主的参谋或顾问,汉以后为执教于太学、传播经典学说的学官。另外,古代对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亦称博士,犹后世称人师傅。
12. B “一起推荐了他”与原文“太学博士吴武陵……”不符,是吴武陵向崔郾推荐了杜牧。
13. (1)您凭着崇高德行,巨大声望,替圣明的君王选举人才,我怎敢不略给予如微尘滴露般的微小帮助(效绵薄之力)。
(2)很多人都说杜牧为人放纵旷达,不拘小节,但是我恭敬地按照您的指教,不敢改变。
14.杜牧的“刚直有奇节”体现在敢于言论朝廷的大事,敢于严厉指斥弊端。
参考译文:杜牧,字牧之,京兆人,擅长写文章。当初考试没有及第时,来到京城,当时的主考官是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他报告说:“侍郎您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声望,为明智的君主选拔人才,我不敢不效绵薄之力。刚才遇见十几个文人进士,眉飞色舞,非常高兴地在一起读一卷文书,看他们读的文书,竟然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杜牧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于是拿出文卷朗诵它,崔郾听了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求您给予这个人状元。”崔郾说:“已经有人了。”吴武陵说:“如果不行,就请求及第第五名。如果还觉得不行的话,就请求把见到的赋返还。”吴武陵的言辞面容激动严厉。崔郾说:“读书人中大多说杜牧粗疏旷达,不拘泥于细节,然而我尊敬地依照您所指教的,不敢再改变。”后来崔郾又举荐他为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表举荐他做江西团练府巡官。又做了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被任命为侍御史,多次升迁到左补阙,历任黄、池、睦三州的刺史,以考功郎中的身份负责起草诏令,升迁为中书舍人。杜牧刚强正直,有奇异的节操,敢于议论朝廷的大事,指斥弊端尤其严厉。死时五十岁,临死前自己撰写墓志铭,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大多焚烧。他的诗作感情豪迈,言语大多惊人。认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把他们称作“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15.D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整首诗清丽婉柔”表述有误。全诗语言质朴、本色。故选D。
16.不同,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写母鹿叫声不停,衔苹草呼唤小鹿,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曹操的诗作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
17.(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8.答案:C。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只要……才”搭配不当;“做出”缺少宾语。对应修改即可。D项,“只要……就”表述太绝对。
19.解析:注意逻辑顺序,“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是工匠揣摩感悟的对象,应先提思维对象,再说揣摩感悟,排除A、B、C三项。答案:D
20.解析:“孜孜以求”,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也比喻对诗文等做多次的精细修改。“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答案:A。
21.示例:①材料一:与国外相比,中国制造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优质产品)。
②材料二:“优质制造”需要大批技术人才。
22.【参考答案】埋头几十年,成就水稻之父
四、写作(60分)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三位伟人关于劳动的名言,三则名言分别阐述劳动在三个层面的作用和价值:①人类存在层面,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②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强调的是劳动和成绩、劳动和收获的关系,。③人类精神层面,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三则材料以名人名言正面引导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引发学生感悟,作文议论的起点正在于此。
2.典型任务的限制。“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上述材料的核心词是“劳动”。考生要写一篇文章谈谈“在新时代背景下”自己对劳动的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个限制,考生要立足当下,赋予劳动以时代内涵。“结合你对课本‘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单元的学习”,要求考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从更广更深的范围去理解劳动,认识劳动的重大意义。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价值导向明确。名人名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结合课本相关单元学习,加深拓展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让考生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意义,增强劳动意识、热爱劳动,进一步健全人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期在青少年乃至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只要结合材料谈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劳动的理解都可以。可以针对材料谈劳动对于生存、生活,物质、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也可以谈劳动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形式与内涵的变化;可以谈劳动对个人、社会、人类世界的作用,也可以谈劳动对躯体,气质、灵魂的影响……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扣住“新时代”“劳动”这两个关键词,考生可以展开自由联想和思考。比如,由生存、生活联想到新时代劳动对于社会生产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联想到古今中外相关的名言警句;由“幸福”联想到社会上的幸福者,思考其幸福和劳动的关系,思考对中学生而言劳动的具体内容;由劳动想到懒惰,联想到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和错误态度,思考许多人不爱劳动的原因,激浊扬清,认识思考个人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学校弘扬劳动精神、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风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课本“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单元的学习,这一限制也是开放,这等于给了考生写作素材。
文体开放。结合课文单元学习和新时代背景谈对劳动的理解,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分析,或就某一个角度纵深挖掘,写成一篇议论文;也可讲述自己耳闻目睹的新时代故事,来表现对劳动的理解,写记叙文或小说;还可以叙述、议论、抒情结合,通过歌颂赞美新时代的劳动者、劳动精神来表达对劳动的理解,写成一篇散文。
解题
本题为名言类材料作文。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时代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意在立德树人,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激励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材料话题脱胎于2019年全国高考卷Ⅰ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材料作文题,又能结合高一教材和高一学生的特点有所创新,同时降低了审题和写作难度,非常贴近高一语文教学实际,又紧扣时代脉搏。从语料选择看,“谈谈对劳动的理解”,审题难度较小,但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新时代背景下”这一限制语。因此,抛开时代背景泛谈对劳动的认识和意义,泛谈劳动者和劳动精神,都是偏离题意的。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到互联网、大数据、无人驾驶、机器人、高铁等等这些新时代特征,正确理解劳动,灵活理解劳动,创造性地理解劳动。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对课本“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单元的学习来写作,体现了新教材作文教学与教材的紧密结合,这是高于老教材的地方。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用劳动书写新时代。
2.爱劳动就是爱自己。
3.将劳动进行到底。
4.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5.劳动不止于心动。
6.劳动让明天的你更美。
参考范文
用劳动书写新时代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源于劳动创造,我们才有了五千多年延绵不断、灿若星河的华夏文明。
“忆往昔劳动岁月稠”。从“铁人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再到“中国制造2025”,正是每一位劳动者不计得失,不求名利,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无怨无悔的牺牲与奉献,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中国。
如今,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浪头上,更需要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型的新时代,能否将“中国制造”蜕变为“中国智造”,能否在世界科技领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归根结底需要更强大的人才建设队伍。这样的时代,对劳动者在知识、技能、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踏上新征程,精神底色永不变。
任何时候,埋头奋进、踏实苦干都是劳动者的主旋律。翻开劳模的先进事迹,脚踏实地的奋斗贯穿始终。有“如果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的“航天老总”黄纬禄;有“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泥腿子专家”袁隆平;还有“像螺丝钉一样扎下去,就能创造不凡”的“拼命三郎”丁于。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知识是从辛勤劳动中得来旳,任何成就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果。
在精神底色不变的前提下,中国要向更高质量发展,让劳动素质必须与时俱进。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尽管当下我们能够在基建、水电、航天等方面开展许多超级工程,但是很多特殊材料还是依赖进口,甚至消费者们买个马桶盖、电饭煲都要出国团购。近来,我国“缺芯少魂”的问题,更是让广大劳动者们如鲠在喉。面对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勤劳革命插上智慧的翅膀迫在眉睫。只有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大力弘扬一丝不苟、执着专注、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才能打造中国发展新格局。
当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人们对于时代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很多更有创造性的工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网络主播、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电子竞技员等。劳动者的内涵在不断被拓宽,每个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都能书写出不平凡的时代最强音。
李大钊先生曾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莫好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生逢盛世,品尝着劳动者们一点一滴创造而来的甜蜜果实,更应该把幸福与价值建立在劳动之上,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造时代巨浪,助祖国扬帆起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