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0:3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乌鲁木齐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问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分值:150分)
(命题范围:语文必修上第一、三、六单元)
第Ⅰ卷(基础积累题 共20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百舸争流(gě) 慰藉(jí) 狼藉(jí) 蹩进(bié)
B.残羹冷炙(gēng) 孱头(càn) 孱弱(chán) 脑髓(suǐ)
C.殷殷其雷(yǐn) 拾掇(duō) 辍学(chuò) 遒劲(jìn)
D.羽扇纶巾(lún) 木讷(nà) 呐喊(nà) 罅隙(xi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荟萃 国粹 躁动 怅辽阔 贻笑大方
B.阻遏 碣石 舟揖 酹江月 呕哑嘲哳
C.砥砺 霹雳 老聃 忽已暝 怀瑾握瑜
D.圭臬 跬步 自栩 跂而望 契阔谈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2分)(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方法)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③少无适俗韵(适应,迎合)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困惑)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高出)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平庸)
⑦金就砺则利(金属) ⑧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弟)
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合乎) ⑩余嘉其能行古道(指古人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A.①④⑥⑦ B.②⑤⑥⑩ C.①②④⑨ D.③⑥⑦⑧
4.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分组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不耻相师 ②则群聚而笑之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粪土当年万户侯 ⑤小学而大遗 ⑥非能水也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非利足也 ⑨吾师道也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①⑧/②③/⑤⑥⑦/④⑨⑩ 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⑩
C.①④/②/③⑤/⑧/⑥⑦⑨⑩ D.①③⑤/⑧/②④/⑥⑦⑨⑩
5.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全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①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B.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下列句子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①或师焉,或不焉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③君子生非异也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A.①②⑥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⑦ D.④⑤⑥⑧
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不必贤于弟子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当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时,雪莱给他们献上《颂歌》,鼓动劳动人民认识自己的力量,奋起改变自己的处境。
B.在新文化运动中,革命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狂飙突进,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
C.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时代价值。
D.毛泽东的作品虽然多以古体格律诗为主,但却是旧瓶装新酒,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塑造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
10.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劝学》中多用喻证法具体论证了学习不能停止的道理,而《师说》中则以对比法为主论证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B.《师说》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从正面论证了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C.鲁迅杂文长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及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等比喻,使论证生动形象,妙语横生。
D.“学习之道”单元的学习意义深远,正是学习才让人类从蹒跚的童年走到成熟的今天,那些名篇为我们构建学习型人生提供了路径。
第Ⅱ卷(阅读与写作题 共130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革命诗词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警言佳句被人们吟咏流传,是因为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勇于罪己,开创盛世。
1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C.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D.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16题。(本题共3小题,13分)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醒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乡”虽然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索到他的军帽,明白了伍原的身份,并给予他以帮助。
B.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他始终如一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这篇小说善于运用外在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
D.本文和《百合花》都以典型物象为题,意蕴深刻引人深思,如豆的微光恰似路标,给人以希望、勇气和力量。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6.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至少选择三处分析其作用。(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常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逐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①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値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①舁,yú,抬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昇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昇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8.下列对中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文中指州里掌管文书的小官。
B.刺史: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是检核问事质疑的意思,有监察之职。
C.解绶:绶,本义是指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的丝带。丝带的颜色常用来标志身份与等级。解绶,是解下绶印、辞去官职的意思。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的文字,用来高度概括历史人物的生平,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家里贫穷,亲人年老,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卸职回家。此后,相继担任过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B.陶渊明博学多才。他擅长写文章,《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C.陶渊明不慕权贵。他拒受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不与其结交;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来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率真自得。他曾将颜廷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部送到酒家,以便日后到来就能取酒喝。来拜访他的人不论身份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2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5分)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④。
[注]①《秋兴八首》是杜甫流落蜀中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直言进谏。④轻肥:即轻裘肥马。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晖、翠微写出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于大自然中而乐以忘忧。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追慕前贤却功业无成的苦闷。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情景交融。
22.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背诵
23.补写下面名篇名句的空缺处(每空1分,共12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反面事例来揭示学习心思不专注的危害。
(2)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业作用给予了明确定位,并据此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借用“___________”的典故,表明为使天下百姓心悦诚服归顺自己而热切殷勤礼贤下士的坚定决心。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李白傲岸不羁性格和洒脱超迈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极抒“悲”情,也蕴含顽强抗争的精神。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借代、比喻手法,高度褒扬周瑜的功业。
(7)《沁园春 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用写文章抨击褒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每小题4分,共8分)
很多人都知道运动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压力,医生也时常会建议, ① 。但运动是否会带来“幸福”或“满足”之类的积极心理影响?最近有科学家就此问题检视了23份运动与快乐幸福相关的研究文献。其中15份文献显示,经常运动者会比“肢体不勤”者的快乐感多出52%,而“肢体不勤”者的快乐感又比完全不运动者高出两成。
这表明,运动与“快乐幸福”有着直接关联。其他8份研究文献则认为由于缺乏理论支撑,最多只能证明运动与“快乐幸福”可能存在间接关联。由此,科学家认为,尽管仍然缺乏理论支撑, ② 。
2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5.疫情当前,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居家生活空间狭小,难免产生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请依据本材料的研究成果,给我校师生提一条有意义的建议。50个字左右。(4分)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是人生的花样年华,怀揣梦想,富有激情,开启了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是“青春的价值”专题,其中每一个诗人的青春吟唱,都是时代的回响,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郭沫若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闻一多甘做红烛献身苦难的中国;每一个青春的故事都是青春中国的时代缩影,小战士血染的战火青春闪耀着人性光芒,香雪们用理想与追求谱写改革时代的亮丽风景。
今天,在阔步前进中的中国,一群群迅捷奔跑的小哥织就了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航天尖兵不断向更辽远的星辰大海进发;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守卫着14亿人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当下,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标记青年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丧系青年、佛系青年……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你认为今天的青年应该有怎样的时代标签?请围绕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级高一上语文期中检测参考答案
1.B[解析]A慰藉jiè;C遒劲jìng;D木讷nè。
2.C[解析]A辽阔-寥廓;B舟揖-舟楫;D自栩-自诩。
3.A[解析]①风尚;④糊涂;⑥岂,难道,哪里;⑦金属制成的刀斧等;⑧同类的人;⑩古人从师之道。
4.C[解析]A①④意动;②名作状;③⑤形作名;⑧使动;⑥⑦⑨⑩名作动。
5.D[解析]A①学者:求学的人。B②小学:小的方面学习。C②因为:于是创作。D①神明:非凡的智慧。②不必:不一定。
6.C[解析]A①用来……的,②……的原因;B①对于,②介词,在;C①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①副词,大概;②副词,难道。
7.B[解析]①不-否,③生-性,④知-智,⑥有-又,⑦受-授
8.C[解析]A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定语后置句,D状语后置句。
9.D[解析]A成分残缺,缺少动词“发动”,应是“当西班牙人民发起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时”。B“应和”缺宾语中心语,应在“突进”后加“的时代精神”。C不合逻辑,“因而”强加因果。
10.B[解析]应是“从反面论证”。
11.B[解析]A项“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是革命者和建设者们记录,而不是被记录。C项“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可知,二者是有联系的。D项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第四段“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可知。
12.C[解析]“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中“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这些内容只能表明毛泽东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并不能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13.B[解析]A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是写实。B项“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是诗人的想象,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C项“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描写了寒冷夜里的行军情景,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是写实。D项“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对事实的描述,是写实。
14.B【解析】B项,“始终如一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分析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他,曾经有过多次恐惧和绝望,最终是灯光帮助他战胜了恐惧。
15.原文多用短句,且运用反复等修辞手法,强调灯光带给伍原的激动与欣喜。
16.①伍原寻找部队时灰蒙蒙的天地和无月无星的黑夜环境,既为故事开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②中间部分反复出现的一小点光烘托了伍原从迷茫到看见希望的心理变化。③结尾处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和斗转星移的夜空传递出伍原坚定的信念和对灯光的感激。
17.C【解析】句意: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后,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庐山”是“往”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且“弘”是“王弘”,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弘”前要断开,排除AD。“篮舆”是专有名词,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18.D【解析】“褒奖”错误,谥号,有褒有贬。
19.A【解析】“相继担任过主簿”错误,原文“州召主簿,不就”,陶潜并未担任过州主簿。
20.(1)(渊明)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把粮食和肉送给他,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就弹拨一番来寄托心意。【解析】(1)得分点各1分:“及”,达到;“馈以粱肉”,状语后置,把粮食和肉送给他;“麾”通“挥”,挥手;“去”,使动用法,让……离开;句意1分。(2)得分点:“而”,但,却;“蓄”,保存,收藏;“适”,舒适,酣畅;“辄”,就;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作为自己的真实写照,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陶渊明家里贫穷、亲人年迈,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他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把粮食和肉送给他,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陶渊明都让人种高粱,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馆,以便以后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
21.A【详解】“乐以忘忧”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感、漂泊之苦、忧国之情。结合全诗,此联可理解为以乐景反衬哀情。
22.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生活在京城,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心怀国家,立志高远,满腔热血,富有活力,积极进取,勇于担当。【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尾联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两句,描写出同学之间的友谊,表现出时代青少年的积极进取、主动担当。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3.(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3)周公吐哺(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5)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6)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7)激扬文字
24.①有精神压力的人应该多运动②但运动与“快乐幸福”间存在关联
25.【参考示例】研究表明,运动与“快乐幸福”有关联,建议我校老师和同学坚持每天运动一小时,赶走坏情绪,增加快乐感。
26.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