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预习检测:时空坐标
1851
第一次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1895-1898)
1、背景
图一 屠龙大会
(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图二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
(2)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根本原因
康有为
(3)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原因:①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 封建势力强大,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学说相结合。
维新思想的特点:
托古改制
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二)过程
1.开端
理论宣传
政治实践
公车上书失败后,1895到1897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建学会、创报刊,著书立说,进一步宣传维新思想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 “公车上书”,拉开维新运动序幕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1895-1898)
2.高潮
1898年 “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戊戌变法》
“苟可致富强者, 儿自为之, 吾不内制也。“
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明定国是》诏书
局限性:仍未脱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藩篱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1895-1898)
谈一谈:请同学们根据戊戌变法的内容,谈谈戊戌变法的影响。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实行君主立宪制,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 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 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
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3.影响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1895-1898)
戊戌维新措施
光绪皇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先后发布的诏令谕旨就有184条之多,平均每天颁发17条。这些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1895-1898)
4.结果:失败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慈禧太后 瀛台 瀛台(牣鱼亭)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1895-1898)
4.结果:失败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
均被废止。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京师大学堂
戊戌六君子◎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1895-1898)
慈禧太后嗜权如命,通过“事后报告制度”“事前请示制度“,仍牢牢掌握着实权,光绪帝只是维诺听命。变法开始第四天,慈禧迫使光绪帝下令:免去翁同龢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驱逐回籍;宣布她对于二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有任免权,任命亲信荣禄署直隶总督,慈禧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在变法的100多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幕后策划者办法了40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修建现代学校,改革考试制度,修订法律作为撤销领事裁判权之基础,促进农业、医学、开矿、商贸、发明、留学等事业的发展,促使陆军、海军、警备和邮政制度走向现代化。除了湖南,这些诏令几乎均未得到执行。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守旧势力强大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
操之过急、策略失当
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赫德(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
材料三 他们虽然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性,却以为这是中国积弱的结果……只有等中国富强起来才可以自然地“消除外患”。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教参
材料四 在明定国是上谕颁布后不久,慈禧太后先从人事安排上剪除光绪帝的羽翼,革去翁同龢职务。……她又迫令光绪帝下谕: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须具折到皇太后前谢恩……。此外,又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教参
唯物史观
缺乏群众基础
急功近利,措施失当
对列强抱有幻想,未提出明确反帝主张
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人少势微
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原因:守旧派势力强大
没有严密组织
缺乏社会基础
缺少政治经验
失败已成定局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安图依靠日美支持变法维新。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不敢批判传统儒学。
主观原因:①维新派缺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②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戊戌维新失败原因?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5.意义
1)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进步性)
2)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爱国性)
3)是近代中国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启蒙性)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1895-1898)
6、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起积极作用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随堂演练〗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得到督办官报的职务,但他没有动身就职,而是大力主张推行以民政、制度、邮政陆军等十四局代替现行的六部.九卿、翰林院等机构。以当时大学士为首的各部院官员并不同意这些做法,就是对他不存怨恨的人也难以接受。由此可知( )
A.维新思想没有得到社会认可 B.康有为改革措施缺手系统性
C.中国政局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D.维新变法运动面临巨大阻力
〖随堂演练〗戊戌变法时期,在中西学关系问题上,严复认为中西学为相异的“二”,中西学各有体用,“中国之不兴,宗法之旧为之梗也”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则认为中西学是相通的“一”,欲证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学。这两种观点主要体现了( )
A.二者的阶级属性不同 B.救国思想主张的差异
C.对待西学的态度迥异 D.宣传变法方式的分歧
二、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1998—1901)
二、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1998—1901)
1、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材料二:1898年,黄河决口,淹没了山东几百个村庄……他们坚决认为,这是洋人传布异端邪教触犯神灵的结果。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洋教活动猖獗,引发一系列冲突。
材料三: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3)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前期揭贴
口号:“扶清灭洋”
你如何看待“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材料: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雷颐《走向革命 细说晚清七十年》
2、口号“扶清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却有盲目排外性质
(3)评价: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突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
(扶清)
(灭洋)
(先抚后剿)
(侵 略)
(先抵抗后妥协)
义和团运动失败
清政府
义和团
列强
(镇压)
二、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1998—1901)
4、清政府的态度:
(1)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2)慈禧太后采用“招抚”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逃亡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
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
二、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1998—1901)
主观上:义和团运动具有落后性,缺乏先进力量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阶级局限性)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时代局限性)
5、失败原因
1898年
1899年
毓贤
袁世凯
暧昧宽容
严厉强硬
1900年
1900年8月
爱国
反帝
盲目排外
二、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1998—1901)
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
——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被迫改变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野心。
甲午中日战争后,几乎每一个西方国家 都认为“可以安然瓜分这个民族的国家”,但是义和团运动以后列强深感“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整”,转而倡言“保全中国”,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
材料一:周恩来在1954年更明确指出:“义和团运动正是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
材料二: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此评价义和团:“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材料三:“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2.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蒙,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
(扶植傀儡政权,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进步性:
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局限性:
6.评价
帝国主义改变侵华策略:直接瓜分→以华制华
(复制代理人作为侵华工具)
〖随堂演练〗英国人赫德评价义和团运动:“不论中国哪一部分领土被分割去,都必须用武力来统治。像这样,被分割去的领土越大,治理起来所需的兵力就越多,而骚乱和叛乱的发生就越是确定无疑。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就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B.“扶清灭洋”顺应了时代发展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D.阻止了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
〖随堂演练〗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继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材料旨在说明( )
A.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 B.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是在首都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的奇耻大辱中进入二十世纪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实录》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
西摩尔率军进犯北京
1900.6.10
廊坊阻击战
攻陷大沽炮台,进犯天津
6月中旬
天津保卫战
慈禧“宣战”
6.21
天津陷落
7月
北京失陷
8月中旬
西逃议和
西摩尔
(八国联军统帅之一)
慈禧出逃西安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国家 军舰 海军 陆战队 陆军 人数
合计
日本 20 540 20,300 20840
俄罗斯 10 750 12,400 13150
英国 8 2020 10,000 12020
法国 5 390 3,130 3520
美国 2 295 3,125 3420
德国 5 600 300 900
奥匈帝国 4 294 100 394
意大利 2 80 5 85
总 计 56 4970 49360 54329
材料: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材料: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天津,被炸死的中国人
天津,被美国军队捕获的义和团民
北京,八国联军紫禁城阅兵
北京,被屠杀中国人尸横城墙
大殿上的八国联军
坐龙椅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故宫阅兵——奇耻大辱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被杀的义和团战士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内地各省
李鸿章
东南互保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①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东南的稳定;②维护了列强在东南地区的利益;③ 阻碍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④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3、东南互保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李鸿章谈判时的合影
李鸿章谈判时的合影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九七国耻”)。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内 容 危 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以华治华
评价:
①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②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
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从内容看:《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
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
(2)从目的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
一切反帝活动。
《辛丑条约》的特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堂演练〗一位俄国随军记者在战地日记中描述当时北京的悲惨情景: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烧,已被躏糟得不像样子了,简直像一切都死绝了一样。使馆街两旁残存着一垛垛废墟,一堆堆石头,灰烬、垃圾和脏物遍地皆。中国人的尸体,一个挨一个地杂陈在马路上。到外乱丢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材料中的情景发生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C.鸦片战争期间 D.中法战争期间
〖随堂演练〗1901年,慈禧和朝臣希望举行乡试以提振权威,但刘坤一、张之洞坚决反对,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则展期一年刘、张这一举动表明清政府( )
A.权力结构开始改变 B.选官制度废除的必然性
C.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随堂演练〗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
A.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十崩瓦解
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辛丑条约》
惩办祸首诸臣
赔款4.5亿两白银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
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接受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拓展提升】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趋势
画面中那个身带血迹、瘦弱并颤抖着的人代表的是当时受尽欺凌的中国人。他正被众多不平等条约扎得像个木乃伊。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逐步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
直接侵略
以华致华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知识整理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时间 战争 发动国 不平等条约 影响
1840—1842 鸦片战争 英国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法国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894—1895 甲午战争 日本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日俄德美意奥 《辛丑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知识整理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破坏性
(1)剥夺了无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2)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3)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建设性:西方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2)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
(4)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开始与国际接轨。
探索救亡之路
失败
失败
失败
失败
究竟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