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大象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溶解
的秘密》教案
第三单元 溶解的秘密
1 不一样的溶解
2 溶解与搅拌
3 溶解与加热
4 溶解的多与少
1 不一样的溶解
【教学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课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化的观察,激发
学生对溶解的探究兴趣,在延续前两单元对“提出问题”能力目标训练应用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提出系列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从中筛选,聚焦本单元对溶解度、溶解快慢等系列问题
的探究。
在这一课中主要是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
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有所不同,但最终都会均匀地分布到水中。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历过由“提出问题”到“猜想假设”,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对“猜
想假设”能力目标进行高阶训练,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
想。在这一单元中,则要求学生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
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教学目标】
(1) 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有所不同。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物质在水中的现象;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
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
(3) 激发对溶解相关问题的探究兴趣,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装有水的烧杯 6 个、高锰酸钾、白糖、小苏打、洗衣粉和食用色素
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观赏“水中烟花”。制作“水中烟花”就是这个
高锰酸钾(出示高锰酸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种物质。
出示高锰酸钾资料,学生阅读。
师:在使用高锰酸钾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生:要用药匙取放,高锰酸钾溶液也不能直接接触。因为它具有腐蚀性。
师:因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时会形成紫色,如果放得太多,颜色太浓就不方便观察
了,所以我们制作“水中烟花”时只取少量几小粒就可以了。
接下来请各小组取出材料,先仔细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再取几粒放入水中,仔细观察
它在水中的变化。
生分组实验
师:时间到,整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来说说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生 1:我发现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颗粒,有光泽。
生 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马上下沉,而且一边下沉一会形成紫色的线条,非常漂
亮,真的像烟花似的。
生 3:高锰酸钾在水中形成紫色的线条就是被水溶解了,有的没溶解完的沉到杯底会继
续扩散紫色,一直到整一杯水都成了紫色的了,这时就看不到高锰酸钾的颗粒了。说明高锰
酸钾已经完全溶解在水里了。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也很具体。
二、提出问题
师:通过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我们发现了什么?有哪些想探究的问题?可以小
组讨论讨论,将问题填写进“问题银行存折”里。(生讨论填写)
师:大家都想探究溶解的哪些问题?有哪些是我们现在可以进行探究的?来说说看?
生 1:我想探究其他物质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一样吗?都能看到吗?
生 2:如果我放更多的高锰酸钾都能溶解吗?
生 3:高锰酸钾溶解像是放了慢镜头,有没有能加快溶解的方法?
……
师:大家都有好多问题想探究,今天我们先选个简单的,一起来观察更多物质在水中
的溶解过程,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制作“水中烟花”的。
三、实验
师:今天给每个实验组准备了白糖、小苏打、洗衣粉、食用色素、4杯 200 毫升水。小
组内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一种物质进行溶解实验。要注意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可
以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观察信息。注意听老师的时间提示,每 2 分钟记录一次观察到的
现象。
(学生实验,老师播放时间提示:请将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物质刚入水时的变化,
2分钟后请再次记录此时物质在水中的变化,4 分钟后……)
师:时间到,整理实验材料和观察记录。我们来交流一起观察到的信息。
生 1:我们看到白糖放入水中也是先下沉,但和沙子下沉不一样。能看到许多不太容易
分辨的水流,应该是白糖在下沉的同时也在溶解,颗粒变小。2 分钟后,下沉在杯底的白糖
慢慢变少……
……
(生描述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老师指引学生描述物质刚入水时、2分钟、4 分钟、6 分
钟时的变化。)
师:现在请大家再看看溶液,杯里还能看到溶解物的颗粒吗?
生:看不到了
师:这些颗粒都到哪儿去了?
生 1:溶解到水里了
生 2:均匀分布到水中了。
师: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溶解物刚入水时都是一边下沉一边向水的各个部分扩散,直到
均匀分布到水中。
四、处理信息
师:我们把观察记录整理一下,比较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
点?填写在四叶草维恩图上。
学生整理观察记录
展示几位学生的维恩图。
师:通过整理,我们发现不同物质溶解各有特点,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也是物质
在水中溶解的判断标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
生:物质均匀分布到水中。
师:对,虽然有的物质溶解得快,有的物质溶解得慢,但被溶解的物质最终都会均匀
分布到水中。
那怎么样才能溶解得快呢?我们将在下一课继续探究溶解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的特征和溶解的特征之后,指导学生由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
提出可探究的系列科学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交流,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
学生会发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会有些不同,但最终都以颗粒不断扩散,均匀分布
到水中,在扩散的同时,颗粒变小直至肉眼看不到。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
能力的训练。在比较中也会发现有的物质溶解得快,有的物质溶解得慢,很自然地为下一课
的学习作了一个方向指引。
【总结点评】
概括能力是小学生重要的科学素养,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准备表达和传递信
息。对于三年级的儿童来说,概括能力正处在从形象向抽象水平过度的状态,本课实验教学
中没有每个小组进行单一的物质溶解实验,而是在一组中就安排了四种不同的物质(如果小
组人数多于 4 人还可以安排更多不同的物质),每隔 2 分钟提示记录一次,这就有利于学生
基于大量的事实(从形象)进行概括归纳(到抽象),最终认识理解不同的物质溶解各不相同
这一概念。经常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 溶解与搅拌
【教学分析】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搅拌糖水引入,提出问题: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有影响吗?
学生在作出假设后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这是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后首次进行“有依据的假设”这一能力目标训练,在教学时,老
师要做适度引导,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假设的理由。这一
课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典型的对比实验,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了解如何保证实验
的公平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2)学会在提出假设时说明假设的依据。
(2)在实验计划的指引下,学会如何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性。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每组烧杯 2 个、200 毫升常温水、1 根搅拌棒,白糖、食盐、小苏打、味精
活动场地:实验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冲糖水或感冒冲剂的体验吧,为什么人们都习惯要搅拌一下
呢?
生 1:搅拌可能会溶解得更快些。
生 2:搅拌可能可以溶解得更多。
生 3……
二、猜想假设
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有什么影响?说说自己的假设和理由
师:有些同学认为搅拌加快溶解,有些认为溶解得更多,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说说自己
的理由,把自己的想法填写在活动手册 P9“我的假设”和“我的理由”; 师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 1:我认为搅拌是可以加快溶解的,平时我们把感冒冲剂放水里,如果不搅拌过了很
久,药还是沉在水底,如果搅拌一下,就很快溶解了。
生 2:我认为搅拌只是把原来没溶解的溶解了,就是增加了溶解的量,并没有加快溶解。
生 3……
师:猜想假设没有对错之分,但了不能凭空猜想,要说出一定的依据,我们的猜想才会
比较靠近事实真相。猜想假设不是真理,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对错。
三、制订计划
师:我们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假设呢?
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杯糖水,一杯不搅拌,一杯搅拌,看看哪个溶解得更快。
师:好,这就是一个对比的实验了,那要怎么比才公平呢?在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我
们先小组讨论讨论。
(各小组讨论实验计划)
师:现在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 1:我们组认为,两杯糖水放的糖要一样多,这样才知道搅拌是溶解得快还是溶解得
多。
生 2:我们组认为两杯糖水的水也要一样多。
生……
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密,实验越严谨、科学,测出来的结果才接近真相。我们今天要
做的实验实际上是一个对比实验。为了保证对比的公平性,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而这个变
量往往就是我们要探究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探究的是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那么是否搅拌
就是这个对比实验的变量了,除了这个不同,其他的实验条件都应该保证相同。
我们再仔细想想,还有哪些要注意的?
生:水的温度也可能影响,
生:水杯的大小可能会影响接触面积
生:白糖也要一模一样,不只是要一样多,形状大小也要一样。
生:白糖在两个杯里要同时放。
师:我们要比较溶解的快慢,是不是必须同时放才能比较?如果不同时放能比较出来
吗?
生:也可以,但要计时,比较哪个溶解完的时间短就是比较快。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把大家说的合起,就是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的。
四、实验
师:接下来,每个小组将会领到一组材料,包括:同样的 5 克白糖(或是食盐、小苏打、
味精)2包、2 个装有 100 毫升常温水的烧杯、一根搅拌棒。 各小组注意控制一个变量,就
是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比较看看哪杯溶解更快,并做好记录。
生领取材料,小组实验
师:时间到,请各小组快速整理材料并送回材料架
五、得出结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描述实验现象。
生:我们组用白糖进行实验,发现搅拌的那杯很快溶解了,没搅拌的那杯到现在还有些
没溶解完;
生:我们组用小苏打实验,也发现搅拌的那杯很快溶解了,没搅拌的那杯溶解得比较慢;
生:……
师:看来很多实验现象都支持一个结论
生: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师:由于同学们都注意到了在做对比实验时要控制只能有一个变量,所以我们的实验很
顺利,实验结果也很接近。科学家们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发现了同样的结果:搅拌可以加快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师板书)
除了搅拌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吗?我们回家尝试一下,下节课继续研
究。
【教学反思】
是什么影响了溶解的快慢,大多数学生会比较容易想到搅拌,因为来源于较熟悉的生活
体验。因此从生活场景导入,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但正因为太熟悉,又是初次接触“有依
据的假设”,一下子不知道如何表达假设的理由。这时老师提示,“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活中有过哪些经历”等可以较好地给学生引导。
本课另一个难点是对比实验。学生初次接触,如果对实验中的条件不加限制,那么在实
验过程中就会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不同现象和结果,所以在实验前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交流,让学生自己关注到对比实验应注意哪些条件是有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的,要注意保证
相同。学生经讨论发现的问题,远比老师告知更能引起注意。最后老师再进行概括归纳,告
知学生对比实验的一般原则,也为本单元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总结点评】
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导入,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这是“猜想假设”能力目标
到第二阶段训练,与第一阶段的训练不同,第一阶段训练倾向于让学生能大胆猜想,而到了
三年级,则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了一定的科学
验证的一种科学理论。它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猜想、传说不同,也不是缺乏科学论据的冥想、
臆测。
本课另一个难点是学生初次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要在对比实验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
的教学效果,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设备等,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
善于运用整体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对比实验的教学设计,努力使教学设计过程与科学探究过
程实现互相和谐的统一。
3 溶解与加热
【教学分析】
《溶解与加热》实际是上一课溶解与搅拌的延伸,学生在经历溶解与搅拌的探究之后,
对于探究过程与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体验,这一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引导学生
继续在对问题作出有依据的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加热可以加快溶解。
(2)学会在提出假设时说明假设的依据。
(3)在实验计划的指引下,进一步体会如何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性。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每组烧杯 2个、常温水和热水各 100 毫升,白糖、食盐、小苏打、味精、研
钵、维生素 B 小药片……
活动场地:实验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对溶解与搅拌进行了探究,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探究的?
生:我们先是对问题进行假设,并且要说出假设的理由,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生:做实验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保证实验的公平性、
准确性。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课的探究都印象深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新
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
师:除了搅拌,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吗?我们先把自己的假设和理
由填写在《活动手册》上,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填写、小组交流
师:通过小组交流,我们是否找到一些相同的观点呢?
生:平时家里冲奶粉、感冒冲剂什么的都喜欢用热水冲,所以我们小组认为用热水可以
加快溶解
生:家里煮糖水有时会用冰糖,我发现一大块冰糖放水里溶解得很慢,所以我们假设当
颗粒越小会溶解得越慢。
生……
师:同学们猜想假设的能力有很大的进步,已经学会根据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来进行假设
了。
三、制订计划
师:我们的观点是不是科学、正确的呢?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已经有过探究的经
验,知道这个实验是什么类型的实验?
生:对比实验
师:对了。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我们要注意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则要保持相同。
请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假设,制订实验计划,一起讨论看看,哪个条件是变化的,哪些条件是
要保持相同的。
学生讨论实验计划
师:现在请小组代表来汇报讨论的结果,说说看你们准备验证哪种假设,实验中变化的
条件是什么,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生:我们小组准备探究“升高水温能加快白糖的溶解”,我们认为在这实验中“水温”
这个条件是变化的,所以在实验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而其他条件:水的
量、白糖的量和颗粒大小都要相同。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汇报,其他同学有没有想提问的?
生:我想请问一下,你们组实验时要进行搅拌吗?
生:嗯,我们准备两杯都搅拌。
师:还有同学有建议吗?
生:……
师:这个实验变化的条件是水温,为了保证其他条件相同,可以都搅拌,也可以都不搅
拌。大家想想,哪种会更准确?
生:都不搅拌
师:为什么
生:都搅拌的话,我们很难保证搅拌的速度、力气、时间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搅拌也
会引起溶解速度不同。所以最好是都不搅拌。
师:好,那我们就都统一不搅拌。
生:我还想提醒一下,做实验时要同时放材料或是分别计好溶解时间。
师:对这个实验还有其他建议吗?那有没有探究其他假设的呢?
生:我们也是探究加热是不是能加快溶解的,不过,我们组想用食盐做实验。
师:可以的。
生:我们小组想探究是不是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师:好啊,你们认为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条件?
生:我们认为不同的条件是一份是完整的一块冰糖,一份是把冰糖磨碎; 其他条件是
都用常温水,都是 100 毫升,都不搅拌。
师:对他们组的实验,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冰糖的形状是不规则的,请问你们怎样保证两块冰糖是一样多呢?
生:这个……我们用秤称出两块一样重量的冰糖来。
生:我建议你们可以用方糖,方糖每块的重量应该都是相同的。
师:老师也可以给你提供维生素 B小药片,每一片的含量比方糖的更准确。这个小药片
是黄色的,溶解的时候更方便观察。
生:谢谢同学们和老师的建议。
四、实验与结论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对比实验的要领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
到材料超市里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要注意的是,需要热水的统一到老师这边来领
取,要特别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生分组实验)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整理好实验材料送回材料架。我们一起来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探究的是加热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我把 5 克白糖分别放入 100 毫升的热水和常温
水中,静置一段时间发现,热水中的白糖不到 5 分钟已经完全被溶解了,但在常温水中,还
剩下一点点没有溶解完。说明加热的确可以加快溶解。
生:我探究的也是加热是否可以加快溶解,不过我们组是用食盐做的实验,也是发现热
水中的食盐溶解得比常温水的快。
生:我们组探究的是否颗粒越小溶解越快的实验。我们把 1 片维生素 B 药片直接放入
100 毫升常温水中,另外一片维生素 B 药片磨成粉末状,放入 100 毫升常温水中,静置一段
时间后发现,放入粉末的那杯只剩下一点点粉末了,整杯水呈现黄色; 放入整片药片的那
杯水的变成淡黄,颜色很淡,只有杯底药片周围的颜色比较深,药片有些膨胀变形,但基本
还是能看出来是一个药片,说明被溶解的不多。看来颗粒越小的确溶解得越快。
生:……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实验证明了我们的假设:升高水的温度可以
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颗粒变小也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出示插图)老师这里有个小问题,给你一颗水果糖,谁能有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溶解它?
生:可以放热水里搅拌
生:可以先磨碎再放。
生:把 3 种方法一起用上,时间是最短的!
生:对对对,先把水果糖磨碎,再放热水里搅拌,这样就能用最短时间把它溶解了。
师:同学们都已经懂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了,这就是科学探
究的意义。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内容与第 2课《溶解与搅拌》很相似,探究的主题、方法、甚至材料都基本一
致,只是影响的因素不同。所以在这一课中,老师尝试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学
生的表现也很不错,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已基本懂得如何根据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也
知道在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只有一个条件变化,而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
因为内容相对简单,所以在教学时尝试跳出教材,让学生大胆假设,并自主选择材料验
证自己的观点。由于生活中对溶解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有一部分学生提出颗粒大小影响
溶解快慢。在备课时提前预设到这一点,所以在准备材料的时候,也准备了研钵、维生素 B
片,方便学生选择材料进行实验。这也为后面的拓展活动提前作了铺垫。
【总结点评】
新课程理念倡导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本课教学在课前复习前一课探究方法,实际也是
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调查了解。发现大部分同学掌握情况都较好的基础上,老师基本只起到一
个组织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科学
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提前预设学生对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假设,大胆地拓宽了教材
范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材料超
市中维生素 B 和研钵的准备,更体现了老师的用心。对学生最大的鼓励莫过于在课堂提出的
问题假设可以马上能过实验进行检验,这时材料的准备就显得特别重要。
4 溶解的多与少
【教学分析】
《溶解的多与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溶解探究的一个提升,在了解溶解的过程、
溶解的快慢之后,学生自然会想到加快溶解同时是否也能溶解更多的物质?一定量的水到底
能溶解多少物质呢?部分三年级的学生前概念里会认为只要给足够的时间,一定量的水可以
溶解无限量的物质。本课正是引导学生掌握测定实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建立
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一定量的物质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 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
(3) 了解溶解度的实验测定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10 克装食盐若干、100 毫升常温水、玻璃棒、量筒、烧杯
活动场地:实验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一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如果给更多时间,我们可以溶
解更多的物质吗?
生:应该可以。
二、猜想假设
师:一定量的水能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
生:我认为可以,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都可以溶解。
生:我认为不可以,一滴水肯定溶解不了一瓶的白糖嘛。
三、设计制作
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我们以 100 毫升水和食盐为实验材料,大家估
计 100 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生:100 克
生:50 克
生:……
师:怎么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生:把 100 克食盐放水里,看是不是能完全溶解。
师:如果我们想准确知道 100 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该怎么做?
生:先放 50 克,看是不是完全溶解了,如果没有,再放 50 克。
师:为什么是先放 50 克?
生:对啊,也可能第一次放 50 克就不能完全溶解呢!
师:那先放多少克合适?
生: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地放。
师:是的,如果我们想知道 10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的
放。老师给大家看看,100 毫升水是这么多,1 克食盐是这么多。根据生活经验,大家保守
估计,100 毫升水至少能溶解多少食盐?
生:10 克应该可以。
师:好,那我们可以节省些时间,第一次放 10 克食盐。然后呢?
生:如果这 10 克食盐都被溶解了,再放 10 克,又溶解了,再放,一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生:我觉得第二次添加应该是 1 克 1 克地放比较好,这样更准确。
师: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越来越严谨了。在添加新的食盐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吗?
生:要等前面的完全溶解了再放。
师:为什么
生:要不然如果溶解不完的话,我们就搞不清楚到底是哪次放的食盐没溶解完了。
师:那如果加到第 16 克食盐无论怎么搅拌,过多久都不能溶解了,应该算溶解了多少
呢?
生:应该只能算前面放的食盐,如果前面放了放了 15 克食盐都溶解了,加到 16 克溶解
不了,那只能算溶解了 15 克。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四、实验
师:好。考虑到课堂上实验时间有限,1克 1克地溶解食盐比较费时,所以这节课,我
们不需要测量出准确的数据,而是用多少包 10 克的食盐来代替,我们来测量 100 毫升水能
溶解多少包 10 克的食盐。老师还同时为大家准备了白糖、味精、小苏打,同学们可以选择
其中一种物质,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想一想,100 毫升水能溶解的食盐、白糖、味精、
小苏打一样多吗?
商量好我们小组准备测量哪种物质的溶解情况,到材料架上领取实验材料。
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
五、得出结论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整理材料送回材料架。谁先来说说你们组实验的情况?
生:我们组做的是白糖的实验,我们放了 5 包都已经完全溶解了,我觉得应该还能再溶
解,实验时间不够了。
生:我们组做的也是白糖的实验,我们一共溶解了 7包,也全部溶解完了。
生:我们组做的是食盐的实验,放了 3 包溶解完了,第 4 包搅拌了很久,还是没有溶解
完。不过第 4包溶解了差不多一半了。所以我们认为 100 毫升水应该能溶解 30 多克的食盐。
生:我们组做的是小苏打,第一包放下去就搅拌了很久,才溶解完,第 2 包几乎一点儿
都没溶解……
生……
师:听完这么多同学的汇报,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 100 毫升水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
生:不同的物质在 100 毫升水中能溶解的量也是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溶解的一般规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而
且,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的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它称作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
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也会受温度的影响。
科学上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水中能溶解的最大的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
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六、拓展活动
师:关于溶解,我们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如果把这杯小苏打的水加热,会不会能溶解更多的小苏打?
生:我想试试这杯水已经不能溶解更多食盐了,如果加入白糖能溶解吗?
师:同学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按今天探究的方法继续探究。
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探究的吗?
生:对问题先作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
论。
师:对,同学们已经像个小小科学家了,课后,我们可以继续像科学一样探究更多想要
了解的问题,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会指导学生通过一克一克地溶解食盐,最终测出 100 毫升
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然后通过资料学习,认识溶解度,知道不同物质溶解度有所不同。
我在深入研究教材与课标后,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指导学生学会测定实验的一般方法,
通过实验知道物质的溶解能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的溶解能力有所不同。并不要求学生
精准测定 100 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我认为这样的调整有几个优点:1.明确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2.
降低实验操作难度,节省实验操作时间。
在实验操作时,同时提供多种材料,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实验交流中很轻松对比出不同
物质的溶解的量有所不同,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总结点评】
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关于溶解度认识较为经典的一课,多次被选上公开课。但在实际教学中往
往很难把控好时间,而且 1克 1克地溶解测量非常考验学生的实验耐心,大部分学生一开始
还能一点一点地放盐,到后来失去耐心就一下放了很多盐,或还没等溶解完又开始一下添加
很多克(勺)。本课将实验调整为可以溶解多少包 10 克的食盐(小苏打、白糖……),大
大节省了实验的时间,使学生能更专注实验的操作方法,保持探究热情、严谨度。对学生而
言,这比得到“100 毫升水能溶解 36 克盐”这一知识点更为重要。实验不拘于食盐一种材
料,让学生体会到一定量的水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是物质溶解的普遍规律,也从中发现不同
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可以说巧妙的设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