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象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教案(附目录)(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大象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教案(附目录)(PDF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象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09 15:0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 大象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
的空气》教案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1 空气占有空间
2 会上升的热空气
3 空气的流动
4 大自然里的风
5 我们来制造风
1 空气占有空间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3.4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 1 课。通
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
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
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
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
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学习基础。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
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
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本课,教师要在
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
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从学
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
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
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3.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探究
的过程,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气球、空塑料瓶、锥子、水槽、水、纸团、透明玻璃杯、去底且盖子扎孔的空塑料瓶、
乒乓球。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搜集证据——得出
结论——拓展活动。
一、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科学小魔术——瓶子里的气球怎么吹不大?老师却吹得大?
生:我们还小,力气小,所以吹不大。
生:老师力气大。
生:瓶子里空间小。
二、猜想假设
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瓶子底部的小孔,并思考。
师:怎么瓶子底部有小孔,瓶子里的气球就可以吹大了呢?
生:瓶子里有空气。
生:瓶子里空气能从小孔跑出来。
生:我吹气球的时候,您一定把小孔悄悄堵住了,瓶子里空气出不来,我就吹不大气球
了。
生:肯定是这样,我也同意。
教师揭秘。
三、搜集证据
(一)小组实验 1: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师:瓶子底部侧壁钻一个孔,再吹气球能吹大,思考原因,再将瓶子放入水中吹瓶子里
的气球,观察发现随着瓶子里气球的变大,瓶子底部的小孔有气泡冒出,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小组实验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就在学生活动手册 13 页上。
师: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
生:我们看到,吹气球时,瓶子的小孔会有气泡冒出。
生:我觉得气泡就是瓶子里的空气跑出来了。
(二)小组实验 2:不会湿的纸团。
师:同学们认为瓶子里有空气,占着地儿,所以气球吹不大,瓶子扎孔后,空气可以从
小孔跑出来了,瓶子里的空气就被气球挤了出来,在小孔处我们还看到了气泡。空气是没有
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不是这样的 还不好说,需要我们通过实验进
一步证明。
师:这是什么 (一张纸),是干的还是湿的 (干的)如果老师把这张纸放进水里会怎
样 (会湿)你有办法让纸放进水里也不湿吗
生:把纸表明涂蜡。
生:把纸装入塑料袋中。
生:把纸放进杯子里,再将杯子倒扣到水中。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杯子里和瓶子里一样,也有空气,如果我们不让杯子里的空气跑出来就可以了。这
个实验我做过。
师帮助这名学生板前把实验做了一遍。
师:用这种方法,纸确实没湿。你想不想试一试 你认为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
意什么问题 纸要紧紧塞在杯子的底部;杯子竖直插入水中;杯子在水中静置 10 秒钟;再竖
直着拿出杯子;擦净杯子边缘的水,看一看纸湿没湿。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给各组学生提供的杯子是不同的,有的组的杯子底部有洞、有的组
的杯子底部没洞,学生实验后,发现有的组的纸湿了,有的组的纸没湿。)
师:有的组纸湿了,纸为什么会湿 有的组纸没湿,纸怎么就不湿呢
生:我们组的杯子有个小洞,空气从洞里出来了,水就进去了,纸就湿了。
生:我们组杯子没有洞,空气就呆在杯子里,占着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没湿。
四、得出结论:
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空间也被空气占有者?
生:文具盒里的空间除了有文具外,还有空气。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描述:文具盒里的空间除了被文具占有外,还被空气占有者。
生:书包里的空间除了被书本占有外,还被空气占有者。
生:教室里的空间除了被我们、桌椅等占有者,还被空气占有者。
生:……
师小结:空气占有者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五、拓展活动:科学小魔术——听话的小球。
教师出示乒乓球和去底的塑料瓶。
师:你们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乒乓球,把乒乓球放人水中,乒乓球会怎样 (浮在
水面上)如果老师用去底带盖的瓶子扣在乒乓球上,竖直压入水中,根据我们今天所做的实
验和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乒乓球会在水中的什么位置?说说你的理由。
生:小球会在瓶子的顶部,因为乒乓球很轻,会在水中飘起来;
生:小球会在瓶子的中间位置,因为水会进入瓶子,直到瓶子中的水位与瓶子外面的水
位一样高,小球要浮在水面上,因此,小球会处在瓶子的中间位置;
生:小球会在瓶子的底部,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占着瓶子里的空间,水进不去,小
球就会落在水底。
师:想不想试一试?注意:实验时请你把瓶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不能上下移动瓶
子。
师: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生:小球沉在水底里。
师:为什么小球会沉在水底
生:是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使小球沉在了水底。
师: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就能使小球沉在水底,空气占满了杯子的空间,就能让纸
不湿,那你能不能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进一步猜想:怎样让你的小球从水底跑到水的中间,或
者跑到水面上来 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倾斜瓶子,把瓶子扎洞,松一松瓶子盖;
生:用一根管子吸出瓶子里的空气
……
师:一定要放出瓶子里面的一部分空气,让出一部分空间,水才能进去,小球才能上升;
空气不让出空间,水就进不到瓶子里,小球就不会上升。
实验验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由于实验较多,所以一方面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得课
堂秩序有些混乱,这也是实验课的一个教学组织方面的难点,需要有经验老师和专家的指点。
再有,即使是准备了丰富的实验,学生还是难以提出空间一词,最后还是由教师直接讲解完
成的。看来空间概念的抽象性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总结点评】
1.精心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本课中,教师选取了三组典型的实验材料,第一组实验材料:空塑料瓶、气球、锥子、
水槽、水。第二组实验材料:两个塑料杯,一个底部有洞,另一个底部没有洞,将杯子竖直
压入水中以后,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这个意外的结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创设了一个引起疑问、聚焦问题的契机。在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概念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
供了第三组材料:用去底的塑料瓶扣在浮于水面的乒乓球上,通过对现象的预测、实验与分
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然后,教师又提出要求:想办法使小球浮在水
中,浮到水面上来,学生既可以斜一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又可以拧开杯盖让空气跑出来,
还可以用手压住瓶口放一部分空气出来………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放出一些空气,腾出一
些空间,水才能进去。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含义,可见,实
验材料的结构性,为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
2.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本课,在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思维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一开始瓶子里气球吹不大的原因的讨论,到纸湿没湿的实验现象的争论,再到瓶子和小
球的实验现象的猜想与验证,最后到设计让小球到中间、到水面上来的方法………一环扣一
环,环环紧扣,这样层层深入的引导过程,很好的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连续性,有效
地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会上升的热空气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 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 2。通过一
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
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第 1 课学生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
的,本课学生将对热空气进行专门的观察,经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终在实证的基础上
认识到热空气具有可以上升的事实性知识。
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
质,学生已经认可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但关于热空气的上升运动,还需要一定的证据的支
撑。
能力上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
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的事实性知识,开始从运动的视角关注空气的流动。
(2)发展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的能力,并通过设计实验验
证假设发展学生制订计划搜集证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证据意识,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以及积累一
些人类利用科学原理改善生活的事例。
(4)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蜡烛、火柴、弃物盒、长夹子、薄塑料条、电吹风(或酒精棉球)、塑料袋等。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事实证据——得出
结论。
一、提出问题
师:家里一般都有一个排风扇,你观察过吗?它安装在什么位置?
生:它一般都安装在窗户的上面。
二、猜想假设
师:人们为什么会把排风口设在窗户的上部?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一想怎样验证自己
的假设。
生:是不是为了防止小动物爬进来呀。
生:热气向上走,好排风。
生:为了安全。
生:……
师:我们选择一种猜想今天来研究,选哪一种呢?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生:我们想用蜡烛来加热空气。
生:可是怎么证明空气变热会向上升呢?
生:用手放蜡烛上,我烤过火。
师:你很勇敢,但要注意安全。
生:是不是可以把纸风车放蜡烛上试一试?
生:……
三、搜集证据
(一)实验 1:飘动的塑料片
师:你们设计的方案都可以试一试,老师还为大家准备薄塑料片和塑料袋。我们先用薄
塑料片试一试,用夹子夹住薄塑料片,将其放在没有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点燃蜡烛,将
薄塑料片再放在蜡烛上方,观察;如此反复多次。
生小组实验操作。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怎么解释?
生:没点燃蜡烛时,薄塑料片耷拉着。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普通空气没有向上升。
生:点燃蜡烛,塑料条会向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把它顶起来了。
生:说明热空气是上升的。
(二)实验 2:放飞塑料袋
师:我们再做一个实验,两人将轻薄的透明塑料袋展开,另一人用电吹风向袋子内吹热
风,观察现象;等一会儿后,松开手观察。
生小组实验操作。
师:发生了什么现象?有哪些细微的变化?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
生:塑料袋向上升。
生:塑料袋先是慢慢变鼓,愈来愈大,就像吹气球一样。
生:可是塑料袋上升了一小会儿就又掉了下来。
生:我还发现是塑料袋是口朝上慢慢掉下的。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是不是上升的时候空气又变凉了?
生:……
四、得出结论
师: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有什么关于空气的新发现?
生:空气变热会向上升。
生:热空气会上升。
五、拓展活动:孔明灯和热气球
师:热空气会上升,人类利用这个知识有什么发明吗?
生:我玩过孔明灯。
生:……
【教学反思】
排风扇学生可能没有注意观察过,所以生活经验并不充分,是否可以考虑寻找一种他们
较熟悉的生活中的热空气现象作为导入活动。由于热空气的不易直接观察到,所以教师引领
学生设计实验,使得空气的运动变得“可视化”。由于本课是第一次对运动的空气的观察,
所以设计实验的难度还是很大的,虽然有着第一课对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的经验支撑。学生对
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塑料袋上升的实验兴趣非常高,感到很惊奇。对于塑料袋慢慢变鼓等
细节的观察学生会忽视,所以这个实验应该做两次,每次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要求。
【总结点评】
这是一个由“静”转“动”的对物体研究的不同视角的转换过渡时期,对于三年级学生
来讲,这个转换的意义巨大。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对物体静态的观察,而本课开始对运动的物
体进行观察。而空气的不易直接观察的特殊性,又使得这种观察变得较难。所以教师对实验
设计的引导就需要一步步进行,最好设计一个“问题串”来辅助。另外关于塑料袋实验还可
以做一个大塑料袋的演示实验,由于大塑料袋里的热空气会多些,所以上升后会停留很长一
段时间,从而进一步达到激发学生研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3 空气的流动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空气的流动》一课是《科学》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中的第
三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理解风的成因。本课是继《热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是
对热空气的进一步研究,主要是研究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风是由于
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同时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在实
验能力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风的研究,初步具有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特别是推理想象
的能力。
在一年级,学生已认知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无色透明、花气味、无味道、无固定
形状、能流动,初步了解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的“外衣”。学生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这些
知识储备对本课学习十分重要。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
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前一课热空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与前面的知识有
沿袭性。
学生具有观察空气的客观存在和观察空气运动的能力,能够观察并操作热空气性质的实
验,具有初步的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但能力还有所欠缺,具有初步动手制作的能力,
但实操能力还不成熟,同时学生在设计实验,记录、分类、小组合作意识方面也已经有了一
定的基础。
三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初步具有可逆性的意识。但此时还十
分依赖具体事物的表象,要以具体表象为支柱,因此仍需要大量的实物,更需要实验、分解、
同化等支撑,同时还需要进行归纳概括。语言及注意力的发展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
的稳定性基本维持在 15-20 分钟。言语发展水平方面,口头语言还不够规范,书面语言刚刚
涉及。应通过接触现象、记录现象及猜想、发言汇报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概括、对比和分类等
能力。
学生知道冷热空气的存在,部分学生知道风的存在与它们有关,但对空气具体的运动不
了解,对风形成的原因了解微乎其微,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联想,推想和验证风的形成,
聚焦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
的空间。
(2)发展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的能力。
(3)发展学生利用模型搜集证据的意识与能力。
(4)通过风门作用的了解,探寻工具中的科学原理,体会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风的形成演示箱
线香、火柴、弃物盒
课件:炉子的风门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事实证据——得出
结论——迁移应用。
一、提出问题
师:冬天,很多同学家里都是用暖气片来取暖的。你注意过吗?暖气片一般安装在房间
的什么位置?
生:安装在墙边。
生:安装在墙下边。
师:我们上节课学过了,热空气会上升,那么暖气片旁的空气会变成热空气,会向房顶
上升,而第一课我们还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那么暖气旁的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被谁
来顶替占有呢?
生:我觉得是房子里别的地方的空气过来占有。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
生:我觉得空气是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又上升又下降。
二、猜想假设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房间的模型,大家看一看。把蜡烛放进房间的墙边,点燃它后,
房间里的空气会发生哪些事情?
生:蜡烛上的空气会上升,从房子上口出去。
生:我觉得蜡烛上的空气先上升,然后还会落下来,就像上节课的小塑料袋一样。
生:我发现房子的旁边还有一个洞,会不会空气会从这个洞钻出来呢?
生:这个洞也可能是房子外边的空气流进来。
生:……
三、搜集证据
师:我把蜡烛放进去,空气流动了吗 知道吗 不知道,因为看不见,回想一下,我们可
以借助什么知道空气在流动 怎样观察
生:可以把纸风车放在洞口试一试。
生:可以把薄纸条放在动口。
生:还可以把点着的香放在动口,看香的烟动不动。
师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学生把看到的现象画在记录单上。
师:香放在“门”口,如果烟横向往里面飘,风车转动了,就说明空气流动了形成了风;
如果烟竖直向上飘,风车没有转动,就说明空气没有流动没有形成风。
学生实验,汇报:
生:当蜡烛没有点燃的时候,烟向上飘,风车没有转动,
生:当蜡烛点燃时,“房间里”温暖,“房间外”冷,烟横向往里面飘,风车转动。
生:……
四、得出结论
师:我们回到这节课刚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热的暖气片旁的空气变热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被谁来占有呢?
生:热的暖气片旁的空气变热上升后留下的空间被房间里别的地方的冷空气占有。
生:……
五、阅读:巧妙的设计——风门
学生阅读教材。
师:为什么风门开得大些,炉子里的火会更旺些?
如果要想炉子里的或小些,但是还不能灭怎么办?为什么
如果把风门开在炉子中间是不是也可以呢?
生:风门开得大,流进炉子里补充的空气会多。
生:要想炉子里的火小些,可以把风门开得小些,但不要全部关上。
生:关上就没有空气流进去了。
生:我觉得风门开在炉子中间也可以。
生:我觉得不可以,因为……。
【教学反思】
讲完这节课,我才开始反思这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意义。我这样理解,按照以往老教
材是直接用风的形成实验箱来进行风的成因概念教学的,当时总觉得难度较大,由于抽象,
使得学生理解。而新教材利用这个仪器模拟的是“房间”,蜡烛模拟的是房子里的暖气片,
建立的是“房间里”空气流动的认识。这样的模拟是形象的、直观的,符合三年级的年龄特
征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扩展至房间外大自然这个“超大房间”里的空气流动成风的理解
就搭了一个非常好的脚手架。至此课,才显现出本单元整体布局的逻辑性,即:空气占据空
间——热空气会上升——上升后留下的空间被冷空气流动占有——大自然里也有类似空气
流动现象,就是风。这个逻辑线索明显,层层递进,而又形象直观。
【总结点评】
这节课选用暖气片作为导入情境是符合学生学情的,而风的形成模拟实验箱的出现和使
用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教师关注到了这一点,特别清晰地引领学生将实验箱的具体模拟对象
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就使得对房间里空气流动的研究更加直观形象。另外对于如何使空气的
流动可以观察到的实验设计难点,教师引领学生对前面课上学生的已有操作经验进行了正迁
移,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有一点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语言上,教师使学生没有把空气作为
一种没有意识与感情的非生物来看待,而是使学生觉得空气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喜欢跑来
跑去。这样的引导,学生易于接受,也易于理解空气的运动方向,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真
正“动起来”的空气动画,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4 大自然里的风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 4 课。
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调查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现象。第二个活动是以海陆
风的成因分析,初步了解大自然里风的形成也是由于热空气上升、较冷空气流动补充有关。
显然第一个活动采用谈话法,第二个活动是建立海陆风成因的模型。
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建立的科学概念有: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哪怕平时我们看不到它,
它有一些特征;空气和其他其物体一样也占有着一些空间,且会充满各处;空气受热后会成
为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被附近的较冷空气补充,这样空气就会流动
起来。上节课,空气的这种流动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得到的,这节课,老师将引领学生走出教
室,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流动的空气,调研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大自然里流动
的空气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刮风。接着以海陆风的成因为例,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大自然里的
风的形成也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有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了解海陆风与中
国季风的成因。
(2)通过对海陆风的成因和中国季风的成因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
科学思维能力。
(3)关注通过中国季风的成因分析,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兴趣与能
力。
(4)在寻找大自然里风的现象过程中,发展学生证据意识,以及关注自然界中风对人
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下一课的教学做铺垫。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模型或图片:海陆风的成因,中国地形图。
(2)活动场地:教室和室外
【教学过程】
本课按照观察研讨的思路组织教学。先到室外环境中寻找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现象,再
到室内分析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原因。
一、提出问题
回忆旧知,提出问题
师:在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
在大自然里,我们是否也能观察到空气流动的现象呢?
生:大自然里也有。
生:应该就是刮风吧。
师:能具体举一个例子吗?
生:我跑步的时候,感觉到空气在流动。
生:刮风的时候,空气就在流动。
二、活动:寻找大自然里流动的空气
师:让我们到教室外去寻找空气流动的踪迹吧!想一想,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呢?怎么
证明空气流动起来呢?
小组讨论,制订计划。
师:你们打算怎样做?
生:我们计划到国旗杆哪里找,如果国旗飘动,就证明有空气流动。
生:我们计划到银杏树林那里找,看树叶是不是在动。
生:我们自己用纸条测一测。
生:……
师提出文明观察、安全活动的注意事项与要求。
小组活动并记录。
汇报交流
师: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空气流动现象?怎么证明空气流动起来了?这种空气流动会对
我们产生影响吗?
生:我们看到国旗再飘扬,说明有空气流动把它吹得飘了起来。
师:这种空气流动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生:有影响,感觉冷。
生:应该是没有影响,经常这样。
师:经常这样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样的空气流动经常见到。
生:树叶也在晃动,证明空气流动了。
生:我胸前的红领巾也被吹飘起来了。
生:头发也是。
师:用纸条观察空气流动的小组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今天的风很大,纸条被吹得扑拉拉响。
生:……。
师:从校园走出去到大自然里去寻找空气流动现象,根据你的经验,会有什么发现?所
有这些空气流动现象我们日常称它什么?
生:大自然里也会有空气流动现象,而且会很大。
师:什么很大?
生:风很大。
师:为什么这么想?
生:因为大自然里地方更大,风跑起来就更快。我见过很大的风。
师:可见,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我们称它为风。
三、分析海陆风的成因
师: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能否对大自然里风的形成原因提出自己的猜想呢?
生:是不是也和热空气上升有关系呢?
生:我觉得是。
生:大自然里哪里有热空气呀?是不是阳光下是热空气,树荫下是冷空气呢?
生:教学楼前面是热空气,楼后就是冷空气
生:……。
师:看来大家也想到了大自然里的热空气。在海边,白天刮海风,也就是风由海上吹向
陆地,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看白天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情况。
教师出示海风示意图。
师分析白天陆地与海上气温差异,空气流动情况。
师:猜一猜,到了晚上,海边刮的是陆风。什么是陆风?它是怎么形成的?填写在学生
活动手册第 14 页。
生:陆风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生:我想是不是晚上陆地上气温降低,海面上气温升高。
生:现在是冬天,都很冷呀。
生:是不是这样,因为是陆风,所以肯定海面上气温高,因为空气总是由温度低的地方
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
生:……。
四、得出结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大自然里风的形成能简单解释一下吗?
生:大自然里的风也是热空气上升形成的。
生:大自然里的风也是空气流动。
生:……。
五、迁移应用:中国季风的成因
师: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在中国,我们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结合中
国地形图,再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中国季风的形成原因。
生:我看地图,中国东南方向是大海,是不是也和海陆风一样呢?
师:怎么一样?
生:就是夏天像海边的白天,晚上像海边的晚上那样。
师:大家能不能也画个图,把你们的想法画下来。
小组绘图讨论。
……
【教学反思】
在基于前面科学课中关于空气的学习基础上,特别是上节课《热空气上升之后》,对本
课中关于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的思考有着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学生对大自然里风的成因的假
设学生自然想到了与热空气上升有关。关于海边白天和夜晚,陆地与海上的温差与变化,教
师直接展示给学生信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建立海陆风形成的认知。
【总结点评】
这篇课文,在老教材中也曾出现,当时,很多老师反映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在本单元的
学习过程中,学生建立海边海陆风的形成模型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那是因为:
其一,教学世间的保证。本节课之前,与海陆风形成的有关的知识铺垫已经很充分,学
生已经获得了丰富的认识,从时间上来讲,这是我们从前的科学课不易达到的。
其二,逻辑关系的清晰安排。空气占据空间,热空气会上升,那么热空气上升后呢?大
自然里也有热空气……。就像一个小故事、一段小动画一样,逻辑过程由抽象变成了具体的
变化,关注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效果较好。在研究海陆风成因环节,关于海边
陆地和海洋温差的证据性不足,是否可以组织学生从自己亲身经历回忆进行,如:在海边白
天游泳时,感觉海面和沙滩上哪里温度高些,到了晚上,再到水中去感觉一样吗?
5 我们来制造风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我们来制造风》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 5 课。通过一
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以及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空
气的物体视角下的客观存在性和一些特征的认识,并在运动视角下知道了空气的流动现象,
知道了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自然现象。本课主要关注的是人工世界里人类发明创造工具并
利用工具制造风的事例,以及对风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从学
生的原有认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对发明工具制造风和风与
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相关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会发明一些工具来制造出风来。
(2)通过科学辩论:可爱又可恨的风,使学生了解风对人类而言,既有有利的一面也
有有害的一面。为科学唯物辩证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3)通过风力发电的事例,引导学生关注在科学原理支持下,技术与工程的发展,关
注能源领域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的现状,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图片:生活中利用工具制造风的事例。
课件:风力发电。
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本课按照科学活动的顺序组织教学。首先是关于制造风的课堂调研,然后是关于风对人
们生产生活双面影响的辩论,最后可机动了解风力发电的知识。
一、提出问题
师:夏天,天气炎热,怎么办?最好能制造出风来凉爽一下,可怎么制造呢?
生:用扇子扇。
生:吹电风扇。
生:用嘴吹也可以。
生:站在有风的地方。
……
二、活动:我们来制造风
师:人们有时候需要利用工具制造出风来做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利用哪些工具来制造风
呢?又是怎么制造的?小组先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后。
生:用扇子扇出风来。
生:我见过烤羊肉串师傅用扇子扇风让火变大。
生:电风扇也可以。
生:吹风机也行。
生:去农家院我见过风箱,一拉一拽就出风。
师:是这个吗?(教师出示风箱图)
生:高速上的公用卫生间里我见过一个机器,贴着地面吹风,是用电的。
师:它叫鼓风机。(教师出示图片)
生:老师,空调也可以,只是吹的是凉风。
师:还有吗?
生:……
师利用课件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补充一些资料。
师:请同学们把我们讨论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 14 页表格里。
三、表达交流:可爱又可恨的风
教师:对于人类而言,风是“好”还是“坏”?我们来开一个科学辩论会。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辩论。
师:正如刚才同学们辩论的那样,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风帮我们做一些事情,而有的时
候风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还可能带来灾害。这就更需要人类积极努力,增长本领,以
便发挥风的长处,降低风的灾害。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有
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大家能再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阳光就是,冬天冷需要,夏天热就不需要。
生:下雨也是,不下雨植物就长不好,雨太大了就会发洪水了。
生:下雪也是。
生:……
四、拓展活动:新能源——风力发电
出示课件
师:你见过这种巨大的风车吗?它有什么用途?
生:我见过,暑假里去草原旅游看见过,它可以发电。
师:它怎么能发电呢?人们发电有哪些方法?
生:风车被风一吹能转动,风车的下面有一个小房子,里面就是发电机。
师:你知道的真多。
生:我还知道火力可以发电。
生:水力也可以发电。
生:还有核电站。
师:这么多方法都可以发电,风力发电有什么优点吗?
生:它不需要煤、水。
生:也不需要建大的发电站。
生:还不需要很多人工作。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另外风力发电还不会产生污染呢!这种能源叫做清洁无污染的新
能源。太阳能也是这种能源。
【教学反思】
关于人们利用工具制造风的事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较少。所以,教师还是应该多准
备些与此有关的资料。科学辩论会辩着辩着就会跑题,老师总是需要控制学习过程。但是,
对这种科学活动形式学生还是很喜欢的。
【总结点评】
我们应该反思,这节课的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表面看这节课教学由两个活动组成,
一个是关于人类制造并利用工具制造风的事例的积累,一个是关于风与人类关系的辩证认识。
那么,学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有什么意义呢?第一个活动是科学史教育,现代的工具
学生是较熟悉的,所以教师应该将学习重点放在古代人类的发明上,要考虑技术与工程领域
的教学目标的渗透。第二个活动是世界观形成方面的基础课,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较广泛的
类比推理,以丰富事例,逐渐明晰对事物辩证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