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案 年级 学科
课题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1) 周次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溶液的性质 溶解的微观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二次备课及双边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情景图片教师: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碘酒、输液用的氯化钠注射液等。在前面学习接触到的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 牛奶是不是溶液 到底什么是溶液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1.演示实验:教材“活动天地11”观察食盐的溶解。教师:(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2.展示问题图片:(1)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 (2)修汽车的工人,当他手上沾满了油污时,他常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两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 (3)怎样解释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呢 教师:刚才得到的蔗糖水和食盐水都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分都一样吗 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探究点一:溶解的过程1.仔细阅读教材内容,认真观察“活动天地11”,说出溶液的定义、组成和特征。(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组成: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3)溶液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2.认真观察教材“实验探究11”,说出实验中两种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例题1】 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A.冰块 B.蔗糖 C.干冰 D.酒精探究点二:乳化现象认真观察教材“活动天地12”,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作乳化现象。【例题2】 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肥皂液洗衣服D.用沐浴露洗澡【小结】 (1)溶液的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不会自动分离。(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向溶液里再加入少量的该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不能溶解,说明该溶液饱和,反之,则该溶液不饱和。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组成: 溶剂 溶质3.溶液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二、乳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