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案 年级 学科
课题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周次
课时 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2.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3.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操作习惯,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细致、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2.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二次备课及双边活动
【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在工农业生产中,人们有时候需要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溶液,有时候需要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溶液。如医用生理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水溶液。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探究点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提出问题】 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设计并进行实验】 利用老师提供的身边常见的物质,验证自己的假设。1.溶质种类的影响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和溶剂的质量。2.溶剂种类的影响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溶剂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和溶质的质量。3.温度的影响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温度;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质量。【说明】 没有特殊情况,溶剂一般指的是水。【实验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在溶质种类和溶剂的量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地,当升高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升高;当降低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降低。【思考】 如何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导出溶解度的定义】 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例题1】 不能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B )A.温度高低 B.溶质、溶剂的量C.溶剂种类 D.溶质种类【例题2】 “20 ℃时KClO3的溶解度为7.4 g”,它表示( D )A.20 ℃时,100 g KClO3饱和溶液中含KClO3 7.4 gB.20 ℃时,KClO3在水中溶解7.4 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C.100 g水最多溶解7.4 g KClO3D.20 ℃时,100 g水溶解7.4 g KClO3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探究点二:溶解度曲线(一)实验探究: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1)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用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并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如下表温度/℃020406080100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246(2)绘制溶解度曲线。以物质的溶解度为纵坐标,以温度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二)认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是根据几种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出来的曲线——溶解度曲线。请你仔细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并回答问题。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1.氯化钠在20 ℃时的溶解度约是 34 g ;硝酸钾在20 ℃时的溶解度约是 30 g ;氢氧化钙在80 ℃时的溶解度约是 0.10 g 。 2.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 。 3.从上述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发现哪些规律 提问:根据溶解度曲线能够总结哪些规律 (1)表示意义①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曲线的走向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③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有相同的溶解度。(2)变化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3)应用①查找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②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③选择使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例题3】 根据如图中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KNO3 。 (2)32 ℃时,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是 NaCl 。 (3)将KNO3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或 升高温度 。 (三)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怎么可以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它们的变化情况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5页“活动天地16”。【讨论】 从溶解度曲线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地思考并作出讨论。【老师提供结论】1.我们可以查得0~100 ℃之间任一温度时任何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并观察到每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2.我们也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3.我们还可以比较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20 ℃/g)>101~100.01~1<0.014.我们观察到曲线图中有很多的相交点,这意味着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5.我们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选择分离结晶的方法和提纯混合物的方法。探究点三:结晶1.概念: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结晶是分离物质的方法之一。2.结晶的方法:(1)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等。(2)蒸发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等。【例题4】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 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的方法。 (2)若甲溶液中混有少量丙物质,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 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小结】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