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温故知新: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三年卫国战争时期,
采取的是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粉碎了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
保卫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2、苏联工业化开始的时间、成果、影响?
3、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开始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4、苏联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
国外:帝国主义干涉
联合起来
国内:反革命叛乱
三年国内战争
(1918——1920)
苏俄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收集制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统一分配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寻找正确的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协约国发动了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
战争的紧迫关头,饥荒降临。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应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一、新经济政策
1、目的:
2、开始:
3、内容
1921年 俄共(布)十大 列宁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
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缓解政治危机
4.内容
新经济政策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年)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内容
政策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固定粮食税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私营
实行自由贸易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经济发展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列宁)
列宁:“退一步,进两步”
“新”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性质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 创新性
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特点:(新的表现)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1.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基本国情发,坚持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想一想:
1.时间:
1922年
2.最初加入苏联的4个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白俄罗斯
4.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3.“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二.苏联建立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最初加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扩大到15个
沙俄( 1547 —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今)
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联经济。
1870-1924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1.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
(二)苏联的工业化
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1917年参加组织领导十月革命。1922年当选俄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领导苏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取得胜利。著有《斯大林全集》。
2.工业化背景: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工业落后。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知识拓展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只要发展了重工业就实现了工业化。
3.工业化的过程:
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特点:
特点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特点二: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特点三:以牺牲农民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
PPSH -41冲锋枪,共生产六百万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当时西方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大大缩小,为以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工业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特点: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评价:
(1)积极作用: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危害: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片面追求工业品的产期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等。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做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重要生产资料公有化。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
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
目的:
措施:
④完成: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20世纪30年代初
2. 开始时间:
用行政手段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1、背景: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苏联民间笑话
1.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保障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2.重视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的发展,严重影响民生。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这笑话说明什么?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建立的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政治上
经济上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缺乏积极性)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影响:
(1)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四代而亡。
弊端: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指令计划使企业缺乏活力
4、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跛脚巨人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⑤要重视民生问题;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
农业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公有制为主
多种所有制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列宁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921年,新经济政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3.苏联模式形成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C
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 )
A.工业化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B
2.1920年,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他还邀请德国和英国的技师来俄国协助提高生产力。这些有助于( )
A.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 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
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 苏俄社会性质的改变
D
3.1933年1月,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与1928年相比,其水平增加到219%。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
C.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D.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