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9 11:4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2、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启示,探究苏联解体的影响;
3、感悟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学习目标
社会主义阵营
东欧八国: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六国:
拉美一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古巴
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1)经济:
1.苏联模式的推广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政治:
实质:
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建立经互会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 外,经济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建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目的: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思考:如何评价经互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经济发展失去独立性,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按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内部改造。
材料二:苏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的轨道。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向于苏联的社会结构。
材料一: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
2.中苏关系
(2)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1)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意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质量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赫鲁晓夫改革背景: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重视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赫鲁晓夫
鼓励农民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措施
重心:
经济改革,
尤其是农业
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
1、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2、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3、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失败
⒈背景:
⒉主要内容:
⒊结果:
⒋评价:
㈡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农业落后。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但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㈡勃列日涅夫改革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跛脚的巨人
⒈背景:
⒉主要内容:
⑴经济上
⑵政治上
⒊结果:
⒋评价: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㈢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思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社会危机加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引起了人们思想混乱
②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
③苏共领导地位丧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④民族矛盾爆发,分离活动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年 1964年
措施
重心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失败
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85年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归纳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请记录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部、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的“苏联模式”为榜样,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东欧剧变
1. 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了严重问题。改革的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典型事例: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两德合二为一(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联盟一分为五
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1.原因:
2.表现:
东欧剧变
①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2)直接原因(内因):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社会矛盾尖锐。
(3)客观原因(外因):a.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b.西方和平演变。
(4)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2、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变军队开进莫斯科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1) 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2)时间:1991年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苏联解体含义:
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解体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苏联政府内部一些强硬派官员发动政变,企图废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挽救苏联,防止苏联解体。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戈尔巴乔夫其后恢复权力。此事件本为挽救苏联的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在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实际上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俄罗斯国旗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苏联国旗
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
苏联解体的含义是什么?请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 势力的影响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两层含义:
原因:
苏联解体
最先宣布独立的国家
立陶宛(1990年)
请记录
(2)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苏联解体
影响: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
(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
苏联(社)
俄罗斯(资)
苏联(1922--1991)
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八一九政变”使叶利钦成为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
目的:为了挽救苏联;
结果:失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旷世奇功二战中,一朝解体两级终。
请记录
社会制度改变

影响:
(1)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结束,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留下了深刻历史教训。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思考: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历史启迪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东欧剧变
① 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②1949年, 成立。
③1950年,中苏缔结
经互会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社会主义国家
没有取得大的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C
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先提出改革的苏共领导人是( )
A.列宁 B.普京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D
2.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B
3.“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 )
A.经济日益强大 B.国家走向解体
C.社会政局安定 D.各种矛盾缓和
C
4.“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材料中的“这些事情”指的是( )
A.冷战开始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