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第三单元7.1短 歌 行(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7.1短 歌 行(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1:0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短 歌 行
曹操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学习目标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近体诗知识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诗歌鉴赏旨要
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这两首诗均为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后者是五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要在诵读中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提示 对比阅读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军事功绩: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 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 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 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政治措施: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 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学成就: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和创造者。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一批诗人叫“建安诗人”。他的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代表作有《篙里行》、《苦寒行》等。另一类则主要表现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等。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
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建安文学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整体感知
题解:《短歌行》
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关于“歌行”
短 歌 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②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④

jīn
wèi
yōu

duō



wǎng
yàn
短歌行(其一)曹操
第一层
译文: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高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多 人生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激昂慷慨地高声歌唱,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用什么东西能排解忧愁?唯有美酒相伴。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朝露”),但并没有软弱消沉,却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译文: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使我心中思慕之情连绵不断。只是为了您的缘故,令我沉思低吟至今。鹿群呦呦欢鸣,呼唤同伴共食苹草。我如果得到了嘉宾,定当奏乐设宴隆重款待。
作者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用典)
[原文]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子:男子的美称。衿:即襟,衣领。②嗣音:传音讯。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译文:皎洁在天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运? 我的忧愁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层,仍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继续写对人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
第四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乌鹊南飞”中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
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诗化翻译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人生苦短
求贤不得
功业未就
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主题)
1、引用典故不着痕迹。
如用《诗经郑风子衿》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又如化用自《管子形解》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达了收服人心,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2、慷慨激昂之气。
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的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诗歌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艺术特色
诗人少年时期曾立壮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但如今却老病孤愁,毫无建树,但诗人并未消沉,他仍旧关心国家大事。诗人也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如“孤舟”就比喻了诗人飘泊无依的人生境遇。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对比阅读
纵深拓展
“奸雄”or“英雄”?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画成白脸,印象中他也阴险、奸诈、残暴。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结合这首诗的学习谈一下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毛泽东主张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 《毛泽东读史》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 苏轼《赤壁赋》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以酒奠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歌之,汝当和之。
横槊赋诗
作业
1、背诵全诗,并翻译。
2、完成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