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复习:诗歌八大情感类型讲义
【知识点拨】
诗歌的常见题材: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借景抒情诗、咏物抒怀诗、即事抒怀诗、闺怨诗。
【习题指导】
练习1
木兰花
柳 永
佳娘捧板①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金鹅扇掩调累累②,文杏梁高尘簌簌。
鸾吟凤啸清相续,管裂弦焦争可逐。何当夜召入连昌③,飞上九天歌一曲。
【注】
① 板:檀板,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
② 掩调累累:掩不住连续不断的歌曲乐律。
③ 连昌:唐代皇帝行宫之一、此处借指皇宫。
“何当夜召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这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练习2
移使州①次岘阳馆怀旧居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注】①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诗的第四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练习3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练习4
送胡邦衡①之新州贬所(其一)
【南宋】王庭珪
囊封②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③。
百辟④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注】
① 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因奏请斩秦桧,遭贬。
② 囊封: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秘密奏章,都用囊装起,以防泄露,也叫封事。
③ 虎豹闲:指守关虎豹被关,所以“封事”能直达殿上。胡铨上封事请斩欺君误国、主张向金投降的奸臣秦桧等。诗人在这里以清都比朝廷,虎豹比奸臣。
④ 百辟:朝中大臣。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大义磅礴,是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送别诗。首联开篇化用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点明题意。
B.颔联一方面通过胡铨的奏章震动朝廷来赞颂他凛然正气,另一方面又用对比的手法对以秦桧为首的朝中奸佞进行了冷嘲热讽。
C.颔联中“愧朝班”指百官都为自己尸位素餐于朝列之中而羞愧不安,突出了胡铨的奏书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D.诗人特用“不待”“行召”相应,表明当时是非“公议”已经分明,寄寓秦桧之流难以扼杀“公议”、胡铨必将重返朝廷的深意。
E.诗人在尾联巧妙地以贾谊的典故作结,在表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念的同时,也直率地对胡铨进行了安慰,也紧扣了题意。
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练习5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练习6
赠孙思顺
[元]杨载
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①霏。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
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南浦②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③。
【注释】①玉屑:喻美好文辞。②南浦:地名,古诗词中常借指送别之地。③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颇有才华的大诗人,以山水诗名世。
(1) 与“芳草漫随愁共长”中“芳草”所营造之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登黄鹤楼》)
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C.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D.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2) 在此首赠送友人的诗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分条作答。
练习7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首词中作者都抒发了“愁”情,请比较其中情感内涵的异同。
练习8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诗歌的常见情感
【知识点拨】
诗歌的常见题材: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借景抒情诗、咏物抒怀诗、即事抒怀诗、闺怨诗。
【习题指导】
练习1
木兰花
柳 永
佳娘捧板①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金鹅扇掩调累累②,文杏梁高尘簌簌。
鸾吟凤啸清相续,管裂弦焦争可逐。何当夜召入连昌③,飞上九天歌一曲。
【注】
① 板:檀板,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
② 掩调累累:掩不住连续不断的歌曲乐律。
③ 连昌:唐代皇帝行宫之一、此处借指皇宫。
“何当夜召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这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 这两句用了想象(或虚写)的手法写出佳娘希望有一天能实现“九天歌一曲”的愿望;
② 借词人对歌女的充分肯定表达了词人对佳娘的欣赏和赞美,并祝愿她有更好的舞台和未来;
③ 同时,也是借希望佳娘能被欣赏、重用,来表达自己希望被重用,能够大展宏图的愿望;
【解析】属于诗歌八大类型中--爱国闺怨诗。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连昌”和“九天”都是指皇宫。这两句词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半夜被召入连昌宫,进入皇帝的宫禁高歌一曲?从表面上看,是对佳娘的希望和祝福,而实际上抒发的是自己的抱负。叶嘉莹谈到诗词的特点时曾说:“诗人文士,当他用游戏笔墨为了娱宾遣兴给歌女写歌词的时候,无法避免把自己的性格思想,在不知不觉之中,隐意识地,自己完全不知道地流露表现在爱情的歌词中去了。”按照这种思路来理解这首词,解答这道题,是最恰当不过了。
【备注】【诗歌鉴赏】
柳永是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他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他词作甚丰,但终身潦倒。
这首词上阕写佳娘高超的演技。先写佳娘头上戴满花钿,手捧檀板,唱出了清新美妙、悠扬婉转的歌声,这是正面描写。这歌声使众多的美女佩服,金鹅羽扇也掩不住连续不断的乐律,歌音震得舞殿文杏梁上的尘土也簌簌下落,这是侧面描写。下阕抒情,先用比喻,说优美的歌声犹如鸾凤鸣叫相和,清丽而连续不断,那美妙的管乐和焦尾琴声都无法与之媲美,最后希望佳娘有一天能实现“九天歌一曲”的愿望,表现出词人对佳娘的欣赏和喜爱,并祝愿佳娘有更好的舞台和未来,同时流露出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主观愿望。耐人寻味的是,词人在这里运用了“留白”的艺术,让读者去猜想,从而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意味。
练习2
移使州①次阳馆怀旧居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注】
①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诗的第四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作者对旅途跋涉劳顿的感叹、流寓生涯悲苦的回味和日后仕途坎坷的忧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借沿途清冷的秋景来抒发心中回荡的忧思。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尾联描写自己身处深山之中,深山草露朝朝落在身上的情形。行进在深山之中,感受着清秋的悲凉,这是旅途风霜劳顿的写照,“朝朝”是个时间概念,作者回顾往昔,联想未来,十多年的闲居流寓生涯虽暂告一段落,但未来的仕途之路中又会有怎样的坎坷也不得而知,因此而内心凄伤忧虑,正如这清秋之景一样凄清而悲凉。尾联中作者借景抒情,借悲凉的清秋之景表达心中凄清悲凉之情。
【备注】【诗歌鉴赏】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漂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种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照应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尾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练习3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意思为“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 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大散关”是当年的战场,再结合陆游的生平,说明作者卧病之时仍不忘重返战场,为国效力。
【备注】译文:
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漂浮在天空之上.
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
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练习4
送胡邦衡①之新州贬所(其一)
【南宋】王庭珪
囊封②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③。
百辟④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注】
① 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因奏请斩秦桧,遭贬。
② 囊封: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秘密奏章,都用囊装起,以防泄露,也叫封事。
③ 虎豹闲:指守关虎豹被关,所以“封事”能直达殿上。胡铨上封事请斩欺君误国、主张向金投降的奸臣秦桧等。诗人在这里以清都比朝廷,虎豹比奸臣。
④ 百辟:朝中大臣。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大义磅礴,是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送别诗。首联开篇化用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点明题意。
B.颔联一方面通过胡铨的奏章震动朝廷来赞颂他凛然正气,另一方面又用对比的手法对以秦桧为首的朝中奸佞进行了冷嘲热讽。
C.颔联中“愧朝班”指百官都为自己尸位素餐于朝列之中而羞愧不安,突出了胡铨的奏书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D.诗人特用“不待”“行召”相应,表明当时是非“公议”已经分明,寄寓秦桧之流难以扼杀“公议”、胡铨必将重返朝廷的深意。
E.诗人在尾联巧妙地以贾谊的典故作结,在表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念的同时,也直率地对胡铨进行了安慰,也紧扣了题意。
【答案】CE
【解析】
C.“指百官都为自己尸位素餐于朝列之中而羞愧不安”错,诗句“几人回首愧朝班”是说没有几人为自己尸位素餐于朝列之中而羞愧不安;
E.“也直率地对胡铨进行了安慰”错,应是委婉地对胡铨进行了安慰。
【备注】【诗歌鉴赏】
这首诗主要是写绍兴八年胡铨上书遭贬南州的事,譬喻寄意,爱憎鲜明。应是诗史上大义磅礴,最令人热血沸腾的送别诗,诗人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写的。首联开篇化用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点明题意。颔联侧写胡铨上书引起朝廷百官的震动。“动容”,指变了脸色,写出百官震惊之态;“几人回首愧朝班”,写但很少有人为尸位素餐于朝列之中而羞愧不安。颈联转写上书带给胡铨的大幸与不幸。上句赞美胡铨忠愤直言的声名,在北斗众星之上,崇仰、敬慕之情溢于言表;下句极写胡铨忠愤直言的后果,暗用韩愈的“好收吾骨瘴江边”,不平、同情之意含蕴其间。两句对比,反差极大,诗人对胡铨高风亮节的倾情推誉,对权奸迫害忠良的满腔义愤,由此喷薄而出。尾联以贾生比胡铨,预示胡铨必将很快被召回朝廷的前景。诗人特用“不待”“行召”相应,表明当时是非“公议”已经分明、奸臣当道不会久长的信念,寄寓秦桧之流难以扼杀“公议”、胡铨必将重返朝廷的深意。诗人以贾谊的典故作结,表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念,同时也是对胡铨的安慰和祝福,紧扣了题意。
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 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上句赞美胡铨忠愤直言的声名,在北斗众星之上,崇仰、敬慕之情溢于言表;下句写胡铨忠愤直言的后果,竟被贬到“南州瘴海间”。
② 表达了诗人对胡铨的高风亮节的赞美之情和对权奸迫害忠良的义愤之情。
【解析】
解答本题,应立足于诗句,关注诗的标题、意象、诗眼、注释等。
先分析颈联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的情感即可。
【备注】【诗歌鉴赏】
这首诗主要是写绍兴八年胡铨上书遭贬南州的事,譬喻寄意,爱憎鲜明。应是诗史上大义磅礴,最令人热血沸腾的送别诗,诗人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写的。首联开篇化用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点明题意。颔联侧写胡铨上书引起朝廷百官的震动。“动容”,指变了脸色,写出百官震惊之态;“几人回首愧朝班”,写但很少有人为尸位素餐于朝列之中而羞愧不安。颈联转写上书带给胡铨的大幸与不幸。上句赞美胡铨忠愤直言的声名,在北斗众星之上,崇仰、敬慕之情溢于言表;下句极写胡铨忠愤直言的后果,暗用韩愈的“好收吾骨瘴江边”,不平、同情之意含蕴其间。两句对比,反差极大,诗人对胡铨高风亮节的倾情推誉,对权奸迫害忠良的满腔义愤,由此喷薄而出。尾联以贾生比胡铨,预示胡铨必将很快被召回朝廷的前景。诗人特用“不待”“行召”相应,表明当时是非“公议”已经分明、奸臣当道不会久长的信念,寄寓秦桧之流难以扼杀“公议”、胡铨必将重返朝廷的深意。诗人以贾谊的典故作结,表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念,同时也是对胡铨的安慰和祝福,紧扣了题意。
练习5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①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根据第三联中“清游”“心无累”“静处”及“谁知世有机”等语句,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境是超脱、闲适的。简要解释这些语句,归纳出诗人心境即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练习6
赠孙思顺
[元]杨载
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①霏。
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
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
南浦②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③。
【注释】①玉屑:喻美好文辞。②南浦:地名,古诗词中常借指送别之地。③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颇有才华的大诗人,以山水诗名世。
(1) 与“芳草漫随愁共长”中“芳草”所营造之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登黄鹤楼》)
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C.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D.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答案】D
【解析】
“芳草漫随愁共长”所传达的情感是与友人离别的愁情,有相随而不忍离去的意思。选项A “芳草萋萋鹦鹉洲”之景中有蕴含着思乡之愁情。选项B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之景蕴含着思乡之愁情。选项C,“芳草”喻指“墙内”荡秋千的女子(或深层上喻指怀德之人),明显与其他诗句不同。选项D, “芳草碧连天”中蕴含着离别的愁情。故选D。
(2) 在此首赠送友人的诗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分条作答。
【答案】①与友人相逢、相知的愉悦;
②与友人分别(或: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伤感;
③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悲慨;
④与友人再次相聚的期盼;
⑤对友人文学才华的推崇。
(答出四条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首联表达了“与友人相逢、相知的愉悦”,颔联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或: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伤感”,颈联表达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尾联表达了“与友人再次相聚的期盼”以及“对友人文学才华的推崇”。
练习7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首词中作者都抒发了“愁”情,请比较其中情感内涵的异同。
【答案】相同在于两首词都感慨时光流逝,人亦老去。不同在于李词写出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蒋词写的是故园之思(游子之悲)。
【解析】《一剪梅·舟过吴江》参考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岸上酒楼酒旗飘摇,我那满怀羁旅的春愁只能用美酒来消除了。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江风迅疾,落雨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衣袍,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呢?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虞美人》参考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练习8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
②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
③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
④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首诗写花人之间的感情,前六句写尽牡丹和人的恋情,首联写久别重逢之喜,颔联运用典故写不期而遇的惊喜,颈联写花人同感的心有灵犀,尾联运用想象写情意缠绵之情。
【备注】
诗歌鉴赏:
这首《牡丹》诗用“情重更斟情”的手法,把花人之间的感情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亦有无限的情思。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意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泪湿红笺”句,诗人自己进入了角色,亲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像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诗人用武陵渔人的故事和刘晨、阮肇的传说,给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纱,带来了惊喜欲狂的兴奋。两句妙于用典,变化多端,曲折尽致。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两句既以“馨香”“不语”影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行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
以上六句写尽诗人与牡丹的恋情,“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故人抵足而卧,情同山海。深夜说相思,见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新颖别致,亲切感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