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断句技巧 课件(共7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断句技巧 课件(共7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6: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高考文言文断句
考情评析



分析题型
真题演练
方法解读
考情评析
年份 提问方式 选项 考查类型 分值
2019年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选择题 3分
2020年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选择题 3分
2021年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选择题 3分
2022年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选择题 3分
近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
高考文言文断句
√ 选择题方式考察
√ 文言文第一道选择题(重点考察实虚词翻译)
√ 解题技法帮助快速解题
考情评析



分析题型
真题演练
方法解读
分析题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
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翻译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考情评析



分析题型
真题演练
方法解读
方法解读
五.修辞
六.依总分
一.名词或代词
二.动词(对话引文)
三.虚词
四.特殊句式
固定搭配
抓住标志
巧妙断句
词性
句式
手法
1.名词
一.名词或代词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沛公北向坐 / 张良西向侍 / 范增数目项王 /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项王默然不应
该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1.名词
一.名词或代词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沛公北向坐 / 张良西向侍 / 范增数目项王 /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项王默然不应
作主语时 在前断
作宾语时 在后断
名,字,号,谥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国名,朝代名
1.名词
官职名:中郎将、屯骑校尉、郎中、工部员外郎、谏议大夫、御史大夫、兵部侍郎、秘书郎、太守、刺史、长史、枢密使、节度使、右仆射、史馆修撰、黄门侍郎、国子祭酒、文学掾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名,字,号,谥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国名,朝代名
1.名词
练习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韩非子·说林下》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注意:
1、专有名词,如官署名、官职名、人名、地名、它们内部不能断开。
例如: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
2、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 卒”“肃径迎之”“肃宣权旨”
2.代词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一.名词或代词
2.代词
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一人称)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第二人称) 之、其、彼(第三人称)
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奚、胡、恶(wu)、安、焉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2.代词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作主语时在前断
作宾语时在后断
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一人称)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第二人称) 之、其、彼(第三人称)
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奚、胡、恶(wu)、安、焉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五.修辞
六.依总分
一.名词或代词
二.动词(对话引文)
三.虚词
四.特殊句式
固定搭配
抓住标志
巧妙断句
词性
句式
手法
二、动词(对话引文)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沛公说:“他和你谁年长?”张良说:“项伯比我年长。”沛公说:“你帮我喊他进来,我得以兄弟之礼对待他。”
该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对话、引语常用标志词有:
标志词:曰、云、言、谓、道“语”“道” “谓” “对”等。
对话引文中,在标志词后断
二、动词(对话引文)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
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日/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
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
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
二、动词(对话引文)
标志词:曰、云、言、谓、道“语”“道” “谓” “对”等。
客 有 为 齐 王 画 者 齐 王 问 曰 画 孰 最 难 者 曰 犬 马 最 难 孰 最 易 者 曰 鬼 魅 最 易
客有为齐王画者 / 齐王问曰 / 画孰最难者 / 曰 / 犬马最难 / 孰最易者 /曰 / 鬼魅最易
五.修辞
六.依总分
一.名词或代词
二.动词(对话引文)
三.虚词
四.特殊句式
固定搭配
抓住标志
巧妙断句
词性
句式
手法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虚词时要善于归纳它们的规律。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1.句首语气词 (引导新的句子 在前断)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三、虚词
2.句首时间词:(引导新的句子 在前断)
倾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三、虚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
直不百步耳
独畏廉将军哉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句末语气词:(标志一句话结束 在后断)
也、矣、焉、耳、与(欤)、邪(耶)、乎、哉、夫
三、虚词
三、虚词
以 君 子 之 言 借 小 人 之 口 发 之 则 天 下 见 其 邪 而 不 见 其 正
以 小 人 之 言 借 君 子 之 口 发 之 则 天 下 见 其 正 而 不 见 其 邪
(《孟子辨惑》)
以 君 子 之 言 借 小 人 之 口 发 之\ 则 天 下 见 其 邪 而 不 见 其 正 \
以 小 人 之 言 借 君 子 之 口 发 之\ 则 天 下 见 其 正 而 不 见 其 邪 \
(《孟子辨惑》)
然 窃 恨 足 下 不 深 惟 其 终 始 而 猥 随 俗 之 毁 誉 也
然 窃 恨 足 下 不 深 惟 其 终 始 \而 猥 随 俗 之 毁 誉 也\
4.句中虚词:
以、于、为、则、而,在他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三、虚词
5.疑问语气词:(疑问词引导疑问句 在前断)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三、虚词
奈何取之井锱铢,用之如泥沙。
孰与徐公美?
6.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关联词引导新的句子 在前断)
三、虚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
至若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练习
特殊情况:
1、“者”,在作“……的人”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者”后不能断句。
2、也” 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其后不能贸然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贸然断句。
五.修辞
六.依总分
一.名词或代词
二.动词(对话引文)
三.虚词
四.特殊句式
固定搭配
抓住标志
巧妙断句
词性
句式
手法
1、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
2、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如太行王屋 何
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固定句式:依照句式断句、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
1、判断句式:……者也
2、被动句式:为 …… 所…… 见……于……
3、宾语前置句式:何…… 之有;唯 ……是……
4、反问句式:不亦 …… 乎; 岂…… 哉 ;孰与…… 乎
其…… 乎
5、其他固定句式:如(若) …… 何;得无 ……乎
判断句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也,者......也,为,皆,乃,即,则,是,非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也”“者”在后断,其他都是前面断,“非”不一定看翻译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语、定语后置
1.特殊句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练习
被动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见,于,为.....被,见......于,受......于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语、定语后置
1.特殊句式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练习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语、定语后置
1.特殊句式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去我三十里,惟听是命。
之,是,何,不,惟......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否定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语、定语后置
1.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子路宿于石门
子路于石门宿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于,以,乎
状语后置的标志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语、定语后置
1.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
千里之马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之,者,之......者,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修辞
六.依总分
一.名词或代词
二.动词(对话引文)
三.虚词
四.特殊句式
固定搭配
抓住标志
巧妙断句
词性
句式
手法
2.固定句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其,与其......孰若,何故……为,曷……为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固定搭配,在后一个词前断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练习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邪……,其……邪……)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乎……)
五.修辞
六.依总分
一.名词或代词
二.动词(对话引文)
三.虚词
四.特殊句式
固定搭配
抓住标志
巧妙断句
词性
句式
手法
修辞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对称、对偶、排比、顶真、对举、对比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对偶/排比)
修辞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对称、对偶、排比、顶真、对举、对比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 顶真)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
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
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练习
五.修辞
六.依总分
一.名词或代词
二.动词(对话引文)
三.虚词
四.特殊句式
固定搭配
抓住标志
巧妙断句
词性
句式
手法
依总分
总分、分总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
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
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练习
五.修辞
六.依总分
一.名词或代词
二.动词(对话引文)
三.虚词
四.特殊句式
固定搭配
抓住标志
巧妙断句
词性
句式
手法
找出选项之间的区别点
对容易理解的部分断句,进而排出一项或两项
初读选项
先断易处缩范围
推敲语句
多维分析巧判断
词性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对话词、虚词
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对称句
通读语段
结合语境再审验
通读语段,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
最终确定答案
考情评析



分析题型
真题演练
方法解读
真题演练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2.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小儿不畏虎》)
庶几:在这里有希望之意。
/
/
/
/
/
/
/
/
/
/
/
/
/
/
(刘)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尧要把位置禅让给他,把天地分享给他,百姓爱戴他,并没有其他的方法,只是把孝顺友爱的品德在上下发扬光大啊。
(刘)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
4.(2019年全国一卷)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
5.(2019年全国二卷)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6.(2019年全国三卷)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7.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袺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 jí有所更,不然必败。偹bèi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7.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袺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 jí有所更,不然必败。偹bèi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又考取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袺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袺不听.升任秘书少监,又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
7.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袺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偹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A
古文断句莫畏难,内容大意先理解
紧紧抓住曰云言,常用虚词是标志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文言断句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