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22:0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望天门山》。 2.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长江、西湖、洞庭湖的图片、资料、相关经典诗句,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师生) 3.朗读古诗,自学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忆诗文,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 2.了解诗人李白。 3.揭示诗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1.结合课前搜集的诗句进行背诵展示。 2.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诗人李白,并互相补充。 3.齐读诗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   在介绍诗人资料时,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给予肯定或者适当补充,古诗背景以课件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同时简单介绍美景。
二、合作探究,学习古诗(用时:13分钟) 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1)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相机纠正字音,提示:“中”是多音字,在诗中读zhōnɡ。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1)说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引导学生结合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试着画一画诗中描绘的景物。 (3)想一想: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引导学生交流:“相对出”是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5)朗读感悟:诗人用字多么精妙哇!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这青山仿佛是在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1.自由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一读。重点读好“中”的字音。 (3)认真听教师范读,听清节奏。 (4)朗读诗句: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5)大声朗读诗句。 2.小组交流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字义,并在组内交流古诗的大意,最后在全班交流诗意。 (1)小组里交流、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2)结合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全班同学听,再动笔画一画诗中描绘的景物。 (3)交流:从“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看出诗人是在船上看到这壮观的景色的。 (4)交流: ①在语境中理解“相对出”的意思。 ②理解: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③交流自己在生活中,坐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上看到眼前的景物向后移的情景。 (5)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时,不要求学生字字对译,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2.学生在想象画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古诗插图来进行想象。 3.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想象画面,读出天门山的壮观景象,在朗读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4.指导学生背诵时,也可播放视频或音乐,增强气势,学生可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背诵积累。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在活动中背诵积累。
三、运用方法,再学古诗(用时:12分钟) 1.揭示诗题。 2.解释诗题。 3.课件出示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4.自由诵读,初读感悟。 5.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多音字“抹”,读出节奏和停顿。 6.理解诗意。 (1)自学。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指导朗读。 1.齐读诗题。 2.根据字面说说诗题的意思。 3.交流并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4.自由读,再读给同桌听。 5.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 6.(1)结合注释自学古诗。 (2)小组里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西湖的美,读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在解释诗题时,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适当提示每个字、词的意思,再连起来理解。 2.学生介绍相关资料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尤其是写作背景。 3.理解诗句意思时,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4.想象画面时,可以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景。
四、趣味背诵,丰富积累(用时:3分钟) 1.引导背诵两首古诗。 2.引导学生吟诵这两首古诗。 (1)教师示范,模仿古人吟诵古诗。 (2)课件出示这两首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唱读古诗。 1.(1)独立背诵。 (2)小组合作背。 (3)小组里的成员采用接龙的形式进行比赛。 2.(1)模仿教师吟诵古诗。 (2)和教师学唱古诗。 1.背诵时根据实际情况,注意梯度训练,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模仿老师吟诵或唱读古诗时,不必要求过高,学生只要了解古诗的诵读方法即可。
五、巩固认字,提高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生字卡片进行检查。 断、楚、至、孤、帆、饮、初。 2.指导学生观察,总结书写要点。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断、楚。 4.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5.投影展示进行评价。 1.认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观察字形,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书写要点。 4.练习书写生字,把字写正确、美观。 5.对同学写的生字进行合理的评价,进一步掌握书写方法。 1.教师要强调生字的书写要点,根据实际情况示范学生认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 2.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出示词语,揭示课题(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描写湖面的词语: 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 朦朦胧胧  清波荡漾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望”的意思。 3.课件出示诗人刘禹锡的资料。 1.读词语,积累词语。(个人读,齐读) 2.齐读课题,自由说说“望”的意思。(看、欣赏) 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 1.在齐读课题时,引导学生注意“望”与“洞庭”中间的停顿,体会古诗的韵味。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的资料做适当的补充。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3.教师范读。必要时可领读难句。 4.指导朗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或老师。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生字,读准“庭、未、盘”的字音,识记“镜、未、磨、遥、银、盘”的字形。汇报学习生字的好方法。读好多音字“磨”,在本课读mó,组词为磨刀、磨练。 3.聆听教师范读,体会本诗的停顿之处。 4.同桌合作读,个人汇报读,齐读。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 1.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把古诗读熟,读出节奏和韵律,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检查预习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的区分法:如,未——末;遥——摇;盘——盆。
三、精读诗句,体会诗境(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古诗大意。 (1)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引导学生交流: ①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比喻句,说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再说说你是怎么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的。 ②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吗? ③“两相和”的“两”是指谁与谁?“和”是什么意思? 2.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3.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 4.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1.(1)自读古诗,借助书中注释、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句。 (2)同桌交流: ①小组交流,说说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诗中作者把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镜子,这样的比喻突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将洞庭湖、君山分别比喻成白银盘、青螺,体现了洞庭湖的色彩美。 ②交流:从第一句的“秋月”中,读出作者的写作时间——秋天的夜晚。 ③“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与秋月。“和”的意思是“和谐”。 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3.朗读古诗,个别读,男女生轮流读,根据教师的引导接读古诗。 4.背诵古诗。 1.品味作者把“潭面”比喻成“镜未磨”时,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无风时的平静。 2.学生讲述自己联想的画面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课前积累的词语,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直译层面上。
四、指导书写,拓展延伸(用时:15分钟)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镜、未、磨、遥、银、盘。 2.观察生字的特点及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遥、磨”。 4.组织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出示拓展要求:搜集描写祖国山河的诗文并背诵积累。 1.认读生字,用扩词法识记。 2.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交流书写要领。 3.结合教师范写,掌握每个字的运笔方法。 4.遵循“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原则练习书写,根据老师的指导,订正错误。 5.积累背诵自己喜爱的描写祖国山河的诗文。 1.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书写姿势要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可以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对书写练习进行总结,促进书写能力的提高。 3.教师要重视引导并鼓励学生丰富课外阅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