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9 10:06:44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单元导入】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2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被称为生产力。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又称劳动工具,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标志
生产工具
劳作方式
泛指劳动方式,包含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又包括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三要素
生产工具
主要标志
劳动者
决定性作用
劳动对象
本单元时间轴
【课程标准】
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 耕作工具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骨耜(河姆渡)
石斧(河姆渡)
石锄(红山)
(1)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石斧、石锄、石镰、骨耜、末期出现石犁)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 耕作工具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2

青铜
时代
木、石、骨、蚌质农具为主,出现青铜铸造农具但数量有限。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
(今伊拉克境内)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较低,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 耕作工具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3

铁器
时代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公元前15—前14世纪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
(前5世纪—前3世纪)
铁农具推广
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犁铧
位于小亚细亚的卡帕多细亚,富含丰富的矿产,比如铁,铜,银等,所以这里的赫梯人最先发明了冶铁技术,由此还制作出了大量的铁器。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铁犁用于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并推广,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铁器推广的原因:
①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②熔炉(冶金工具)的进步。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 耕作工具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3)
铁器
时代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公元前15—前14世纪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
(前5世纪—前3世纪)
铁农具推广
西汉犁壁发明,牛耕不断推广;
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据史书记载,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唐代曲辕犁
南北朝时期
灌钢法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耕作工具发展的历程体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农具材料:木、石、骨、蚌质农具 → 青铜农具 → 铁农具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 石器锄犁 → 铁犁牛耕(封建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
农用动力:人力 → 畜力
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趋势一
趋势二
趋势三
材料一 它(战国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劳动手段和技术条件, 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水利设施, 改进土壤加工和耕作技术, 使农业获得迅速发展。
——雷从云《战国铁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材料二 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以鲁国为代表的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促使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诸侯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材料三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想一想】铁农具使用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对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 示
影响: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铁犁用于牛耕、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提高。
作用:经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政治——各国变法,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封建制度确立;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
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决定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末期
东汉末期
唐代
春秋时期
宋代
翻车
(三国时马钧改进)
桔槔
筒车
水转翻车
陶器
发展趋势:灌溉装置日益复杂;从人力到自然力
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②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③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2.灌溉工具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3.畜牧工具
驯化工具
圏厩——饲养禽兽
弓箭、网——捕捉动物
马槽——喂马
汉代陶制猪圈
马槽
弓箭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
中国 原始社会 ①新石器早期 ②新石器晚期 ----小件青铜器 陶器
圈厩
马槽
弓箭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桔槔----杠杆原理 秦汉-明清 南北朝----灌钢法 唐朝----曲辕犁(标志耕犁基本定型) ①东汉末----翻车 ②唐朝 ----筒车 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及----杠杆原理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 农业工具的变化
小 结
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
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3万年前
骨 针
(缝制兽皮)
新石器后期
陶纺轮
(纺线)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新石器时代的陶纺轮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3万年前
骨 针
(缝制兽皮)
新石器后期
陶纺轮
(纺线)
汉代
纺 车
(纺纱)
元代以后
织布机
(织布)
纺车
汉代素纱禅衣
织布机
蜀锦提花机模型(西汉)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2.陶瓷工具
最初
泥条盘筑
(制造陶器)
新石器晚期
坯车
(制坯)
南朝
匣 钵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
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时期
支钉
(防止粘连)
半坡人制造的陶器
泥条盘筑技法
工匠使用坯车制坯
匣钵
支钉

【关联纲要】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陶器,(仰韶文化)彩绘陶器,(龙山文化)“蛋壳陶”。
②东晋南朝时期:南方陶瓷业有了明显进步。
③唐朝:唐三彩(陶器)。
④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⑤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制瓷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①新石器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陶器,(仰韶文化)彩绘陶器,(龙山文化)“蛋壳陶”。
②东晋南朝时期:南方陶瓷业有了明显进步。
③唐朝:唐三彩(陶器)。
④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⑤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制瓷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珐琅彩、五彩瓷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3.金属冶炼工具
水排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提高炉温的标志 。
冶金工具进步简表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土炉


坩锅

水排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
定型工具
冶铁鼓风工具
纺织 陶瓷 冶炼
中国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骨针 新石器晚期—陶纺轮 泥条盘筑 新石器晚期—坯车 新石器晚期
——冶铜
先秦 西周晚期——冶铁
秦汉 — 明清 汉朝——纺车、提花机 元朝——纺织机成为必备 南朝——匣钵 唐宋——支钉 东汉——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
世界 纺车 小亚细亚率先掌握冶铁
—、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小 结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材料一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材料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三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为之震撼了。使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18世纪,中国瓷器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阅读思考】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材料四
家庭纺织 民间冶金作坊 官府纺织作坊
提示:①官营手工业规模大,技术发达; 分工细密,资金充足,设备先进
②手工业者往往是世代相传,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政府保护;
③民间手工业规模小,经营艰难;
④享誉世界。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 形态 出现 时间 生产经营 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政府直接
经营,集
中的大作
坊生产。
民间私人
经营
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

皇帝私用
民间消费
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通
主要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
到近代破产。
【知识拓展】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集体式劳作
(1)应用时代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主要原因: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决定;
(3)积极作用: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
(4)消极局限: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2.家庭式劳作
①中国战国时期: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1)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②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2)表现:
【想一想】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积极:①提供了小农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
消极:②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知识拓展】 男耕女织下的小农经济
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小块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
形成原因: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地位: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主要农业生产模式。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国家提供税源;
形成特有的观念意识和文化传统;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
——《天仙配》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3.庄园式劳作
(1)古代中国
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原因: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
特点:庄园规模大,拥有武装,具有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等特点。
东晋·地主庄园图
三国时期的青瓷坞堡
影响:战乱时期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产生了严重的地方割据现象且依附于其中的农民地位极低;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3.庄园式劳作
(2)古罗马和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庄园经济
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使罗马贵族获得大量土地和奴隶,牲畜、犁、锄等工具,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制庄园经济出现,农民无法与之抗衡。
中古时期的西欧:庄园是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庄园出现于9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4、15世纪趋于衰落、逐渐解体。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比较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的异同
相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地租剥削。
不同:劳作方式不同:一家一户家庭式劳作;集中劳作。
农民积极性不同: 相对较高;缺乏。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4.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2)特点: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古代造纸业作坊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作坊式劳作
民营
官营
(1)劳作方式:
河北曲阳定窑作坊遗址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农 业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 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奴隶集体耕作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田庄)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民营作坊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官营作坊 总结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小 结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想一想】结合以下材料,分析19世纪前后东西方生产工具上的差异及影响?
材料一 湖南,嘉庆(1796—1820 )年间:苗工所需,农具有犁耙、锄镰、长柄刀斧、箩筐、背笼、背枷、桔槔、筒车,织具有机梭、纺车、蚕筐。
——严如熤《苗防备览》
四川咸丰至同治(1851—1874)年间:隆民沿溪多砌堰,用桔槔浥注以灌田。无溪者或筑塘,或以田蓄水,春夏资之。
——《昌隆县志》
材料二 较之宋元,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数百年中没有什么变化,在多熟种植、肥料使用、农田水利等精耕细作体系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中国仍然固守传统,不思变化,终于导致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
材料三 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珍妮纺纱机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蒸汽机发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770—1840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因此,英国工业生产得以迅猛增加,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差异】中国:传统生产工具为主,使用人力或畜力,长时间无创新,适用农耕经济;
西方:采用机器生产,发展迅速,适应于工业。
【影响】
中国:生产工具无质的飞跃,适用于农耕经济,促进了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生产工具不先进,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局面。
西方:采用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力大大提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对外殖民扩张,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政治完善、启蒙思想传播;世界东西方易位。
【认识】
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综合性标志,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耕作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灌溉工具(陶器、杠杆、翻车、筒车)
畜牧工具
农业家庭式、农业庄园式
劳作方式的发展
纺织工具、制陶瓷工具
冶铁工具
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