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目标: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的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非常措施,它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前线的胜利,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20年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苏俄从战争转入和平建设。苏维埃政府仍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Q:据材料思考战争结束苏维埃政府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
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成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途径
一、新经济政策
(一)背景
连年战争以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使苏维埃俄国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1920年余粮征集额的增加,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材料三: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Q:据材料指出为何苏维埃政权要调整经济政策?
一、新经济政策
(二)内容
Q1:据P47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减轻农民负担,缓解政府和农民间的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提高工人劳动积极性
一、新经济政策
(二)内容
Q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概括新经济政策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管理方法
经济体制
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
粮食税
允许私人开办企业
实行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
单一公有制体制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一、新经济政策
(三)影响
Q:据下表数据归纳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经济: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政治: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1913 1920 1925 1926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工业总产值 100 13.8 75.5 108.1
俄国/苏俄/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指数表(1913年为100)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一)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1922年3月由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3个共和国组成)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
东斯拉夫三国(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
外高加索三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
中亚五国(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二、苏联的工业化
斯大林(1879—1953)
列宁(1870—1924)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一)背景
Q1:据材料指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背景?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P48相关史事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工业落后。
优先发展重工业
Q2:斯大林选择了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二、苏联的工业化
(二)成就
第聂伯河水电站
莫斯科地下铁竣工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坦克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三)评价
材料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材料二: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全球通史》
积极:使苏联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特点: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三、农业集体化
(一)原因
1925年十四大之后,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高速度工业化需要巨额资金作为依托,从农业中抽取资金是积累的最重要来源。因此,国家决定超越实际能力收购粮食,出口换取外汇来购买工业化所需的机器设备。……不断提高的收购计划并没有如期完成,1927 年底,粮食收购危机爆发,与1926 年同期相比,粮食收购数量减少了 1.28 亿普特。
——吕卉《苏联农业集体化研究(1927—1939)》
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三、农业集体化
(二)措施
消灭富农运动;
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三、农业集体化
(三)影响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P50相关史实
积极: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消极: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一)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二)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四、苏联模式
(三)影响
材料一: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消极: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积极: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Q:苏联模式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哪些借鉴之处?
制定发展政策时要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遵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任何改革和政策的调整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