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师专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3.本试卷分第l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 万多处,且分布广泛,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这些文化遗存
A.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B.标志中国迈入奴隶社会
C.体现人类社会的最早文明 D. 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云南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这可以作为研究元谋人的
A.文字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碑史料 D.影像史料
3.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大型墓葬随葬品丰富,而小型墓葬数量虽多,但随葬品只有陶器等日常生活用品。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生产力低下 B.氏族成员共享成果
C.贫富分化十分明显 D.神权统治开始形成
4.考古发现,地处黄河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方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
C.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5.西周时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最明显的是
A. 出现了曲辕犁 B.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C.开始刀耕火种 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7.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综合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产生的思想。”下列选项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 B. 克己复礼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8.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学说,告诉君主们如何使用法术和权术来统治其国家和人民。他总是站在君主的一边,即使有时顾及人民,也是为君主打算。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荀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9.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为巩固统一局面,秦始皇设计的中央官僚机构是
A.三公九卿 B.郡国并行 C.监察御史 D.官员任命
10.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修筑万里长城 B.整顿社会风俗 C.推广郡县制度 D.实行郡国并行
11.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一套新的选官制度,用于选拔从才。这套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军功爵禄制 D.察举制
12.西汉的刺史“秩六百石,可监督二千石的郡国官员及地方的宗族豪右”。这说明此时刺史的设置
A.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官 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无法对地方实施有效监督 D.可以监察所有官吏
13.董仲舒认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度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据此,董仲舒出张
A.思想自由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独尊儒术
14.东晋南朝时,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手工业也有明显进步。此时江南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C.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D.经济重心移到南方
15.右图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三省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该制度使
A.地方权力彻底消亡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相权分割和中央行政效率低下
D.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16.“(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这种地方政制上的大变化直接引发了
A.玄武门之变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开元盛世
17.中国古代很多成语是从远古承袭下来的,它往往涉及很多历史典故和典制。其中成语“走马观花”“金榜题名”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
A.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8.《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表明北宋
A.商品经济繁荣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海外贸易发达 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19.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宋代的“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最大,理学家呼吁重视儒学经典著作的修习。儒家经典“四书”是指
A.《大学》《中庸》《论语》《礼记》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孟子》《中庸》《礼记》《论语》 D.《大学》《孟子》《礼记》《论语》
20.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原来是披发左衽、窄袖、长领长袍,女子是冠帽夹领,小袖短袄。魏晋南北时期,胡人穿上了宽大飘逸的汉服,汉人也流行窄袖紧身的胡服,这反映了
A.胡汉文化已无差异 B.胡汉服饰趋于一致
C.胡汉民族矛盾尖锐 D.胡汉民族交融成为常态
21.《契丹官仪》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框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说明辽政权
A.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B. 藩汉因俗而分治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迎合汉人并争取其支持
22. 宋代理学家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三纲五常乃天理 B.理是世界的本源
C.天地者,生之本也 D. 存天理,灭人欲
23.元朝初年,中央偶有临时委派中书省官员处理地方事务的做法,后逐渐形成定制,即形成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
A.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D.消除了民族矛盾
24.我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变革,曾出现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等制度。这些制度变革反映的趋势是
A.地方势力逐渐强大 B.专制皇权日益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不断削弱
25.下表为宋元时期的重要科技成果统计表,其中①处应填入的是
A.《天工开物》 B.活字印刷术 C.简仪 D.管形火器
2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直接领导六部长官,深刻影响此后的明清两朝政治。这一举措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专制皇权
C.维护国家统一 D.防止宦官专权
27.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他工作压力倍增;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入文渊阁值班,后形成常设机构。该机构是
A.枢密院 B.宣政院 C.内阁 D.军机处
28.明清时期在传统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这反映了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
C.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29.明朝中后期,在江南部分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手工行业中,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经营方式”是指
A.区域生产中心出现 B.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C.海外贸易日益兴盛 D.使用自由雇佣劳动
30.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他们提出了“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等思想主张。这反映了当时的思想界
A.提倡个性自由反专制的倾向 B.强调主观能动性
C.张扬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D.出现了三教合一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 12分,第 32 小题 14分,第33 小题14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由于波斯帝国的统治范围广大,有些被征服地区沿用当地的统治制度。大流士(波斯帝国皇帝)采用并改进了亚述人所使用的驿站制度。他还统一币制,使得境内的商 业活动有一定的标准,这种由王室发行以保证其纯度的钱币铸造起源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3、图4和图5中的相关制度。(3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波斯帝国大流士为维护统治采取的措施。(6 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方面的认识。(3 分)
32.(14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往往和地区的开发、社会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
至于元嘉末……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沈约《宋书》卷54《孔季恭等传》
材料二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摘编自《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摘编自《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表现。(2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韩愈的思想比较粗糙,还不足以与佛老相抗衡。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指出儒学走向“精微”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理学诞生的背景。(7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评价,并列举史实支持此评价。(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及主要原因。(3分)昆明师专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C C B D B D A C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D B C A B D B D A C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C C D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31. (12分)
(1)制度:图3,皇帝制、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任答一点即可,1分)
图4,科举制。(1分)
图5,三省六部制。(1分)
(2)措施:沿用当地统治制度;采用并改进驿站制度;统一币制。(每点2分,共6分)
(3)认识:注重制度创新;注重人才选拔;依据国情选择适合的制度。(任答一点即可,3分)
32.(14分)
(1)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任答3点得6分)
(2)变化: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教育文化发展超越北方等。(6分)
(3)表现:白银普遍使用(或者白银的货币化);长途贸易兴盛;地域性商帮兴起;工商业市镇兴起。(2分)
33. (14分)
(1)表现:“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的精粹,形成哲学体系等。(3分)
背景:魏晋以来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唐朝韩愈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理学兴起的先声;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宋代士大夫的儒学复兴运动和学术创新等。(4分)
(2)评价: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1分)
史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3分)
(3)特点:文化通俗化和平民化。(1分)
原因:城市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等。(2分)